領隊盤點不文明出遊 業界呼籲入法入約區分對待

2020-12-25 中國網

    中國網9月8日訊 近年,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公民選擇出國旅遊,一些中國遊客的不文明的行為也在影響著民族、祖國的形象。消息稱,因不文明行為而給國人丟臉的事情屢屢發生,問題的嚴重性已經受到中央領導的關注。有關文件也顯示,中央領導同志近日就我國公民出外旅遊存在的不文明行為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加強宣傳教育,引導促進公民提升道德素質。中國公民出境遊中的不文明行為及其影響有哪些?文明旅遊納入合同是否可行,國內外有哪些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借鑑?旅行社、導遊和領隊應著力做好哪些工作,旅遊者怎麼做可以成為更受歡迎的國際遊客,而不是「行走的錢包」?就上述問題,中國網旅遊邀請旅遊法專家及業界人士展開探討。

中國遊客不文明行為

領隊給出「七宗罪」

在2012年「北京英語導遊之星」,連續兩屆獲評中青旅「十佳領隊」的澳新線資深領隊朱雲鵬看來,如果把中國遊客不文明行為列個包堆,可以用七個字來簡單概括。這七個字就是「髒」、「吵」、「搶」、「毀」、「窘」、「卷」、和「潑辣」的「潑」。

一髒:就是大家常說的髒亂差,主要體現為遊客在外頭亂扔,比如說菸頭、廢棄物這些東西。二吵主要指的是那些公共場所的爭吵,還有大聲喧譁。比如說,我帶一個團隊到澳大利亞或者紐西蘭了,這個場所很寧靜,有老外在讀書、看報,在思考問題。但是中國遊客過去了,就可能開始吆喝起來。比如老張啊,老李啊,開始大張旗鼓的叫嚷,大聲喧譁。三搶:這個字主要發生在兩類場合,吃飯和乘車。乘車就是搶座。汽車誰坐前,誰坐後,誰坐左,誰靠右,誰臨窗,誰離司機比較近,誰離導遊比較近,這個都有人要搶。另外的「搶」主要發生在吃飯就餐環節,尤其是中國公民到出境的國家吃這個自助餐的時候,頻頻出現搶座——誰離著這個好吃的近,去搶一下;誰覺得這個位置比較好,先去搶一下。四毀:指的是破懷、損壞公共財產設施及財物,最典型的就是「到此一遊」。五窘:主要指的是在境外旅遊時一些中國遊客自己不顧及形象,而顯露窘態。比如北京有這樣一句地方話叫「膀兒爺」。到了國外的時候,在澳大利亞旺季的時候,不乏也出現過「膀兒爺」。光著膀子,穿著沙灘褲,就晚上遛彎,更有甚者恨不得扇著背心、體血衫滿街上走。我帶團第一個常見窘態是這個。 此外,餐廳裡翹著二郎腿的也有,機場候機席地而坐也有,鋪張報紙底下鬥地主、升級、打紙質麻將的也有。這種窘態比比皆是。六卷:一些我自認為素質比較低或者不高的客人到哪都有一種「風捲殘雲,賊不走空」的感覺。就是房間裡免費的衛生紙,甚至浴巾、毛巾都帶走。其實這些東西都是反覆使用的。最後一個是「潑」。京罵、互毆、互打,在我的團隊裡以前也碰見過。

入法入約

需區分對待

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客戶服務中心總經理、律師李廣認為,對中國遊客不文明行為,既要從現象上加以區分,更要從性質以法律的角度做一個分類。哪些不文明行為應受到處罰,哪些應受到合同的約束,哪些更多的應加以引導和勸誡,入法入約需區分對待。「道德不能幹法律的活,就像黃燈不能幹活動的活」李廣說。

其一是與普世價值嚴重違背的行為,一般也是違反法律的行為。比如破壞文物、不遵守交通規則,這需要通過法律手段介入。這種行為一般適用民事法律領域的侵權法、以及行政法來加以處理。

其二本質是合同交易行為。比如參觀博物館時已經告誡不允許拍照,但還有遊客拍照,這個時候遊客的行為就觸犯了契約。那麼相對方有權依據雙方達成的契約(如參觀券上已說明的違反此類告誡的後果)對不文明、不遵守契約的旅遊者進行幹涉,如可以採取拒絕入內、驅逐出現場等措施。不過要提醒旅遊經營者的是,這種文明行為的形成需要合同相對方在交易時向對方給予明確的指示和說明。如果相對方沒有對一些特別需要注意的事項及時提醒,就不能簡單的認為是遊客的不文明。

上述兩者都是可以通過法律法規和合同來制約,但是還有一些不文明行為更多的屬於道德層面。這裡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純粹個人素質有待提高而發生的不文明行為,如搶座、插隊等。還有一類,也是我們最常遇到的,是因為中國人傳統的生活習慣和習俗特點不適應現代文明而令人感到不文明:比如中國人在境外公共場合大聲喧譁、在公共場合大聲打手機、當眾剔牙、出席正式活動穿著不合時宜、沒有給小費的習慣等等,這些在外國人看來都是不文明的,但這些不文明行為更多的是場合問題,反映的是能不能融合到目的地國家習慣中去的問題。所以對這類行為,法律去幹涉,讓這些「不文明者」承擔法律責任,或承擔合同的違約責任,有些牽強,更多的是需要我們旅遊經營者、媒體、社會輿論去引導、提醒。道德不能幹法律的活,就像黃燈不能幹紅燈的活。

最後,再有一種可能就是和「旅遊」這一活動密切相關的不文明行為,它屬於因為風俗特點、不同文明的碰撞和衝突產生的問題。比如在泰國不能摸孩子的頭、在蘇格蘭不要撿拾石頭,這些都需要旅遊經營者去對遊客進行提醒。如果有遊客在這方面如果犯了所謂的錯誤,也是可以得到諒解的。如果沒有人對解釋和說明這些習俗和緊急,你能說他不文明嗎?這種屬於純粹文化差異的問題,它本身不存在對錯是非。(小昭)

 

相關焦點

  • 出境領隊湯敏軍 :文明出遊,向「失禮」說「不」
    浙江在線08月27日訊 2013年7月31日,國家旅遊局連續在官網發布了6條有關文明出遊的通知,其中包括呼籲出境文明旅遊的「公約」和「行為指南」。  8月8日,《浙江日報》刊登了浙江省中國旅行社有限公司出境領隊湯敏軍的一封信《出境遊,請與文明同行》,信中列舉了國人境外遊一些不文明現象,除了引起了不少讀者熱烈討論之外,在微博微信上也迅速走熱。提升公民出境遊文明素質是小事,還是關係國家形象的一件大事,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8月23日,浙江省文明辦和浙江省旅遊局聯合發出浙江遊客文明出遊的倡議。
  • 中國遊客境外不文明行為盤點 媒體呼籲文明出遊
    也就在近日,中國遊客又「火」了一把,繼「埃及神廟到此一遊」、「江蘇夫婦因航班延誤大鬧香港機場」之後,7月11日,在普羅旺斯南法薰衣草田裡,兩夥中國遊客為搶拍照位置大打出手。旅遊旺季,記者盤點了近期中國遊客在境外的不文明行為,呼籲文明出遊。
  • 領隊要做文明出遊標杆(文明出境遊)
    原標題:領隊要做文明出遊標杆(文明出境遊)  根據我多年的工作經驗,作為旅行社及領隊,解決不文明旅遊的問題,需要做到16個字:嚴於律己、宣傳引導、隨時糾正、團隊意識。  領隊在帶團作出境遊時,必須要以身作則,成為遊客文明出遊的標杆和表率。「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提高自身素質,認真服務好、引領好全團遊客。
  • 領隊是文明旅遊的倡導者和守護者
    中新社北京2月15日電 題:領隊是文明旅遊的倡導者和守護者  中新社記者 於立霄  今年36歲的陳玉東在中青旅從事領隊工作十餘年,足跡遍布40多個國家和地區,「北半球的國家我幾乎都跑遍了」。他帶領的出境旅遊團隊加起來有數千人,既是不文明行為的見證者,也是文明進步的倡導者。
  • 旅遊法實施三年來首次修改:取消領隊資格審批
    11月7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等十二部法律的決定》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其中,對旅遊法第四十一條、第九十六條、第九十八條至第一百零三條的相關規定作了修改,取消了領隊資格審批。消息一經傳出,引發業界關注。
  • 「黑名單」能否遏制不文明旅遊行為?
    對不文明行為的追責,正在逐步落實,有聲音表示,目前「黑名單」的威懾力有限,對不文明行為的追責需要進一步完善《旅遊法》。  業界人士分析道,目前暴露出來的旅遊不文明現象原因既包括遊客個人素質問題,也出於對旅遊目的地風俗禁忌的不了解,因此導遊、領隊能更好的發揮好正面引導和督促提醒的作用,將有助於減少旅遊不文明行為的發生。
  • 旅遊法首日不文明遊園仍存在 尚無處罰細則
    10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法》開始實施。該法規定,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價組織旅遊活動,誘騙旅遊者;明令禁止「零負團費」、強迫購物等行為。此外,備受關注的文明出遊也在新規中有所提及,要求旅遊者遵守旅遊文明行為規範。正值十一長假,今日起,本報將連續推出專題報導,關注《旅遊法》實施前後旅遊中的一些變化。新京報訊《旅遊法》明確提出,旅遊者應遵守旅遊文明行為規範。
  • [浙江] 紹興市文明辦組織文明出境遊領隊資格培訓考試
    [浙江] 紹興市文明辦組織文明出境遊領隊資格培訓考試 2014-07-15 15:31:00 導讀:為了有效提升全體市民的文明旅遊觀念和文明出行素養,強化文明出遊意識塑造國家良好形象,紹興市文明辦、市旅委聯合於7月 14日下午組織2014年首期全市文明出境遊領隊資格培訓考試。
  • 文明出遊:國家旅遊局發布「文明旅遊十大提醒語」
    自9月26日至11月8日五周時間裡,通過新浪網旅遊頻道和新浪微博,共徵集文明旅遊提醒語9936條。為體現活動大眾化、網絡化特色,主辦方對參賽作品提出文字簡潔明了、通俗易記,語言生動活潑、亦莊亦諧,內容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切中要害等要求。按照這一標準,經過初評、複評,評選出文明旅遊十大提醒語。
  • 遊客不文明 導遊領隊怎麼辦?
    1月8日,導遊領隊引導文明旅遊試點工作啟動大會在北京舉行。該試點工作是國家旅遊局開展的一系列促進文明旅遊工作的重要一環,由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承擔試點工作。國家旅遊局監督管理司副司長唐兵,文明旅遊建設指導處副處長吳軍出席了啟動大會。
  • 出境旅遊團隊若因不文明產生惡劣影響 領隊將被追責
    可是近年來,有關中國遊客不文明旅遊的負面消息不斷。針對這種情況,寧波市文明辦、旅遊局等部門聯合發起了全國首個出境旅遊文明安全教育培訓項目。該培訓項目除了就文明旅遊事項對導遊、領隊進行培訓外,還規定:導遊領隊在帶團過程中如果產生非常惡劣的社會影響,重則會被吊銷領隊證,輕則被公司暫停帶團工作,培訓考試合格後才能重新上崗。
  • 我省出境導遊領隊發出文明旅遊承諾
    (記者李向紅 實習生陳子旖)8月20日,由省旅遊局主辦的出境導遊領隊文明旅遊承諾活動在西安啟動,50家出境組團社參加了啟動儀式,首批30名出境領隊籤訂了《陝西省導遊領隊文明旅遊承諾書》。
  •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談出境遊不文明行為:
    我覺得不文明行為不能打上中國的標籤,因為旅遊是從自己的慣常環境到了另外的地方,人在自己的慣常環境會受很多約束,一般離開慣常環境自我約束力會減弱,這是正常心理。所以中國聲音大認為是不文明的行為,插隊或者過馬路不看紅綠燈是不文明行為,但是其他國家也類似,比如歐洲人擦鼻涕會用手絹捂著鼻子很大聲,我們也會不習慣。有些東西我覺得是文化的衝突,所以我們要區分一下,不文明行為類型不一樣。
  • 旅遊法實施首日不文明遊園仍在 尚無具體罰則
    新京報記者 李馨 攝  《旅遊法》實施首日不文明遊園仍存在  ●《旅遊法》尚無遊客不文明行為處罰具體規定 ●多數受訪遊客認為應對不文明遊園行為嚴處 ●景區表示,法規未明確執法主體,管理有難度  旅行社強迫購物最高罰30萬。10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法》開始實施。
  • 新法規考驗旅行社領隊·都市快報
    讓文明出遊成最美風景  記者 魯瑩    本報訊 周列和姜曉慧是杭州市中旅和杭州海外旅遊公司的領隊。國慶長假裡,他們將分別帶團前往英國、愛爾蘭和泰國。昨晚,他們都在忙著搜集、熟悉目的地的相關資料。作為首批在《旅遊法》施行後帶團出行的領隊,面對新的法規環境,他們都感覺到了壓力。
  • 旅行社推出籤名牆 遊客自立文明出遊「軍令狀」
    即將出行的上海遊客鄭國偉在聽完春秋旅遊出行說明會後,來到籤名牆前鄭重地籤上自己的名字,同時也給自己文明出遊立下了「軍令狀」。  隨著旅遊市場越來越熱,各種不文明現象也層出不窮。如何倡導文明出行?記者從春秋旅遊獲悉,該社在行前文明培訓中,不僅讓遊客籤署文明旅遊行為公約,更創新豎起一面文明旅遊籤名牆,讓遊客自願承諾文明旅遊,目前已經吸引了數百名遊客自發籤名。
  • 央視:文明旅遊為中國加分 老人在日本垃圾回收感動領隊
    中新網9月19日電  9月16日的《焦點訪談》——「文明旅遊為中國加分」報導中提出,中國遊客的文明程度已顯著提升,不應受網絡炒作影響被「妖魔化」。報導採訪中國旅遊研究院、我國最大的在線出境遊旅行社攜程旅遊認為,中國遊客向全世界展示了逐步提高的文明素質。有中國遊客在日本特別注意垃圾回收,不僅讓領隊感動,也成為「中國好遊客」的代表。
  • 文明旅遊為中國加分 老人在日本垃圾回收感動領隊
    有中國遊客在日本特別注意垃圾回收,不僅讓領隊感動,也成為「中國好遊客」的代表。    中國遊客文明素質顯著提升 卻被以偏概全「妖魔化」    「中國遊客在泰國拿盤子鏟蝦」的視頻在網絡引起關注,事實上這是兩年前拍攝的。就在幾天前,節目記者採訪當事餐廳發現,現在中國遊客的不文明現象已經少了很多,基本都能做到排隊有序取餐。浪費的現象幾乎沒有。
  • 假日出遊,你的不文明行為被曝光了!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趨於平穩,外出遊玩的市民逐漸增多,遊客大多可以做到文明出遊,但仍有一些不文明旅遊行為存在,顯得格外煞風景。今天,小編要為大家盤點一下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旅遊、出行過程中最常見的十大不文明行為一、隨處拋丟垃圾、隨地吐痰、吐口香糖隨處丟垃圾、隨意吐痰、吐口香糖無疑是我們在出行和旅遊過程中最常見的不文明行為。
  • 國慶中秋雙節出遊,答好文明這一道全民考題
    國慶和中秋雙節期間,相信很多人都想來一場「說走就走」的出遊。隨著雙節臨近,文明這一道全民考題也已擺在桌面之上。當下,依然時常有出遊中的不文明現象闖進公眾視野:有些汽車始終學不會禮讓行人、旅遊景點的角落裡總能看到瓜皮果殼,而「到此一遊」的刻字行為藝術更是每年都有……不文明出遊以「散兵遊勇」的姿態出現,雖然是少數派,但見著了卻讓人著實心堵。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對於文明出遊的呼籲已經成為一種全民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