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際金融報
天風證券連續兩日跌停後,證監會傳出消息,減持規則正在修訂……
原創: 劉新餘
10月23日,有消息稱,證監會有意對減持規則進行修訂,已形成相關方案。
對此,證監會相關人士表示,目前確已在修訂過程中。
1
適時優化減持規則
上一次就減持規定作出調整是在2017年5月,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下稱「減持新規」),限制了減持比例和減持時間,通過拉長時間的方式來減緩重要股東減持對市場的衝擊。
儘管減持新規出臺以來,「清倉式減持」、「過橋式減持」、「精準減持」現象得到有效遏制,但市場對於大小非減持依然憂心忡忡。而此次減持規則修訂在資本圈不脛而走,並引發熱議。
有市場人士認為,重要股東的減持並非「洪水猛獸」,應適時優化減持規則,以激發資本市場活力。另外有專業人士認為,優化上市公司重要股東減持規則需謹慎對待。
「年初以來,產業資本出現大規模減持,原因可能在於民營企業急需大量資金修復資產負債表和解決股權質押問題。尤其在過去兩年去槓桿的過程中,雖然國企處於穩步主動降槓桿的階段,但是民營企業面對的經營風險較大,在民營企業負債端增速下降的同時,資產端的增速在以更快的速度下行,導致出現了被動加槓桿的局面。因此,民營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亟待修復,而另一方面,化解股權質押風險的急迫性自不必說。」天風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劉晨明表示。
此外,巨豐投顧指出,大小非的減持、拋售才是「割韭菜」的真正幕後黑手,此漏洞不除,股市顯失公平。證監會有意對減持規則進行修訂,已形成相關方案,這才是真正的大利好。管理層能從要害處對A股進行療傷,相信A股的制度將越來越完善。
2
四季度減持壓力不小
據了解,今年以來,限售股密集解禁。
相關數據顯示,今年10月,限售股解禁規模達到3200多億元。而在整個四季度中,10月以及12月是限售股解禁規模最高的月份,均達到3000億元以上的限售股解禁規模水平。
興業證券發布的研報顯示,根據上市公司披露的增減持公告進行模擬計算,前三季度的淨減持金額達到1359億元,僅次於2015年全年。根據統計數據,2014年上市公司重要股東減持金額達到2509億元;2015年瘋牛行情加劇了重要股東的減持,全年減持金額達到5477億元;2016年股市行情低迷,但減持金額也達到2837億元;2017年5月27日,證監會出臺「史上最嚴減持新規」,當年減持金額下滑至1600億元;2018年,上市公司重要股東減持金額超過1800億元。
不過,有專業人士指出,從整體行情來看,減持金額佔成交金額比例較低,並未對市場產生衝擊。
3
券商股減持不斷
實際上,大額減持公告一直對相關公司股價波動產生短期影響。
10月23日,天風證券股價開盤下跌後迅速拉升,截至收盤,以1.59%的漲幅領漲券商板塊。短暫結束其7個交易日以來的跌勢。
在此前兩個交易日,天風證券連續出現跌停,距離近期高點已經下跌超過30%,市場認為其股價下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巨額限售股解禁。
對此,天風證券於10月22日晚間緊急發布公告稱,公司當日接到共計23家限售股解禁股東致函,他們表示,基於對天風證券長期投資價值的認可及對公司未來持續穩定發展的信心,看好公司發展前景,短期內不減持,並將長期持有天風證券部分股票。上述股東持股數約佔公司總股本的25.14%,佔此次限售股解禁數的70.98%。
另外,10月28日,長城證券13.54億股首發原始股東限售股份將上市流通,佔總股本比例的43.62%。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年內近一半A股上市券商被股東減持。除最近解禁的天風證券、長城證券外,包括國信證券、第一創業證券、中信建投證券、山西證券、華西證券、中原證券、華安證券和財通證券等上市券商紛紛披露了股東減持事項,或者更新了股東減持計劃的實施進展。
其中,中信證券在6月25日晚間公告稱,擬清倉減持所持中信建投A股股票。彼時,該消息在資本市場引發不小震動。隨後,中信證券董事長張佑君曾表示,減持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豐富境外業務,同時做大做厚境內業務這塊蛋糕。
「從相關公司股價表現來看,限售股的流通解禁並不意味著股票不被看好。儘管在解禁公告前後,相應公司股價可能短期會有較大波動,但中長期依舊會回歸股價正軌走勢。」有市場專業人士告訴記者。
記者 劉新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