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寺和佛教在我國的弘揚與傳播——印樂法師

2020-12-25 佛教在線

釋印樂

河南洛陽白馬寺方丈

洛陽白馬寺初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西元68年),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歷史,是佛教傳入我國後由封建國家營建的第一座寺院,在我國佛教界亦稱之為「中國第一古剎」、「祖庭」、和「釋源」。祖庭,意為祖師之庭院;釋源,意為佛教(別稱釋教)之發源地。白馬寺建成後,佛法漸盛,信眾日多,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佛教與佛教文化不但給中國人民的思想和生活帶來了重大影響,還逐步傳播到越南、朝鮮半島和日本。世界佛教源於印度,我國佛教傳於洛陽。白馬寺對於佛教在我國的弘揚與傳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白馬寺的興建和我國佛教史上之「永平求法」一事緊密相連。關於「永平求法」的記載見於以下諸書:《理惑論》、《四十二章經序》、袁宏《後漢記》、範曄《後漢書》、王琰《冥祥記》、釋惠皎《高僧傳》、酈道元《水經注》、楊炫之《洛陽伽藍記》、魏收《魏書·釋老志》等。

《理惑論》為東漢末年牟融所撰,後收入僧祐《弘明集》中,是現存最早的佛教著作。經許多學者考證,認為此書非後人偽造,當屬可信。《理惑論》最早記載了「永平求法」,今把原文抄錄如下:

昔孝明皇帝夢見神人,身有日光,飛在殿前,欣然悅之。明日,博問群臣,此為何神?有通人傅毅曰:臣聞天竺有得道者,號之曰佛,飛行虛空,身有日光,殆將其神也。於是上悟,遣使者張騫、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於大月氏寫佛經四十二章,藏在蘭臺石室第十四間。時於洛陽城西雍門外起佛寺,於其壁畫千乘萬騎,繞塔三匝,又於南宮清涼臺及開陽城門上作佛像。明帝存時,予修造壽陵,陵曰顯節。亦於其上作浮圖像。時國豐民寧,遠夷慕義,學者由此而滋。

「永平求法」,涉及到以下幾個問題:

求法的具體時間。如琇《洛京白馬寺釋教源流碑記》稱:漢明帝感夢在永平七年(西元64年),漢使返洛在永平十年,這和《歷代三寶記》所載時間相同。有些古籍.古碑也有不同記載。

漢使到達地點。或記至大月氏者,如《理惑論》.《四十二章經序》;或記至天竺者,如《水經注》.《高僧傳》.《釋老志》。

《四十二章經》譯自何處?有謂譯自大月氏者,有謂譯自洛陽者,《高僧傳》謂譯自白馬寺。

還有一點應予提及:《理惑論》中提到的洛陽城,係指東漢國都洛陽,地處今洛陽城東約15公裡的邙山之陽,洛水兩岸。東漢之後,曹魏,西晉,北魏亦於此建都,習稱「漢魏洛陽故城」.雍門為城西南數第二門。為什麼有些書記白馬寺在雍門外御道北,有些書卻說寺在西陽門外御道南呢?這是用為雍門後曾改稱西陽門,且門址位置向北遷移了的緣故。

佛教起源於印度,發展在中國。佛教傳入中國在東漢,滋長發展在曹魏.西晉.北魏,鼎盛於隋唐。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時均曾以洛陽為都,這為教的傳播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魏書.釋老志》云:「愔仍與沙門攝摩騰.竺法蘭東還洛陽,中國有沙門及跪拜之法自此始也。愔又得佛經四十二章經及釋迦立像……愔之還也,以白馬負經而至,漢因立白馬寺於洛城雍關西,摩騰,法蘭鹹卒於此寺。」據《高僧傳》說,最早的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即譯自白馬寺,「漢地見存諸經,唯此為始也」。《四十二章經》體載略仿《論語》,內容偏於佛教的小乘學,它曾對我國佛教的早期傳播發揮過重大作用,是研究我國早期佛教的重要資料。

東漢初年白馬寺的創建,標誌著封建國家正式承認佛教的合法地位,允許甚至宣導佛法傳布,由此至東漢末年的一百多年中,來華的西域僧徒漸多,而入華日頻的商賈及使臣中,信佛教者也不少,佛經逐被更多的翻譯過來,佛教勢力便隨之一天天擴大。

東漢時期絕大多數佛經譯在洛陽,白馬寺則是重要的譯經道場。恆帝.靈帝時期,西域佛教學者相繼來到我國,如安息的安世高。安玄,月氏的支婁迦讖.支曜,天竺的竺佛朔,康居的康孟祥。安息王嫡後之子安世高,:捐王位之榮,安貧樂道,夙興夜寐,憂濟塗炭宣敷三寶,光於京師(洛陽)」,他大約是在晚於永平之歲九十餘年來到中國的。從建和二年(西元148年)至建寧三年(西元170年)的二十多年內,他在洛陽譯出《安般守意經》.《陰持入經》.《大十二門經》.《小十二門經》等佛經九十五部.一百一十五卷;月支人支婁迦讖,「其博學淵妙,才思測微」,於恆帝末年來到洛陽,不久即通華言,當時在洛陽譯出《道行般若經》.《首楞嚴三昧經》.《般舟昧經》等佛經二十三部.六十七卷。相傳這二位譯經大師都曾長期住在白馬寺住持譯經事宜。安世高重於宣揚坐禪法,偏於小乘內容: 支婁迦讖重在宣揚般若學,多大乘內容,為當時佛學二大系統。竺佛朔於靈帝時攜經來洛,在熹平元年《西元172年》與支婁迦讖合譯出《道行般若經》,光和二年(西元179年)合譯出《般舟三昧經》,由洛陽人孟福.張蓮筆受。此外當時在洛陽譯經的還有天竺的竺大力. 安息的安玄.康居的康孟祥.康巨,以及受教於安世高而和安玄合作譯經的漢人嚴佛調等十多人。至東漢末年,共譯出佛經二百九十二部.三百九十五卷。

我國講經可能即始自安世高。相傳他善漢話,在洛陽講經「聽著雲集」。還相傳,他為避關洛禍亂,前往江南,故南方佛教也得以流傳。當時上層統治者中,漢明帝.楚王劉英皆尚佛,漢恆帝並已在北宮供奉佛祠,故《漢後書.西域傳》中有「楚王英始盛齋戒祀。恆帝又修華蓋之飾」的記載;襄楷上書也有「聞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的話。與此同時,佛教也逐漸在京師民間流傳。就是說,佛教在東漢末年已經成為一種獨立的宗教力量。《三國志.劉繇傳》說,漢末獻帝時,丹陽人笮融「乃大起浮圖祠……..可容三千人,悉課讀佛經,令界內及旁郡人有好佛著聽受道,復以他役以招致之,由此遠近前後至者五千餘人戶。每浴佛,多設酒飯,布席於路,經數十裡,民眾來觀及就食者且萬人,費以巨億計。」這種壯觀的場面,可以看出東漢末年佛教由國都洛陽向全國各地傳播流布的情況。「中國佛教傳於洛陽」這話是很合乎歷史真實的,

據記載,曾受教育安世高,並與安玄合譯《法鏡經》的嚴浮調是我國第一位漢族僧人,他所著《沙彌十慧章句》,為我國最早的佛教撰述。

曹魏時,佛學上的重大事件是戒律的傳人。《洛京白馬寺釋教源流碑記》稱:中天竺僧人曇柯伽羅於黃初三年(西元222年)(《佛祖統紀》謂在嘉平二年即西元250年)來洛陽,在白馬寺譯出中國的第一本佛律《僧祇戒本》(或作《僧祇戒心》),立羯磨受戒,為中國戒律之始。後世律宗即尊曇柯伽羅為初祖。天竺僧人康僧鎧(或謂康居人,以姓康故),於嘉平四年(西元252年)在白馬寺譯出《鬱伽長著所問經》一卷.《無量壽經》二卷等。安息人曇無帝長於律學,在白馬寺譯出《曇無德羯磨》一卷。此書後來一直在漢地流行。此外還有龜茲的帛延在洛陽白馬寺譯出《無量清淨》等五部經。上層人物如魏明帝曹睿曾大修佛塔。陳思王曹植喜喜讀佛經,並創作「梵唄」等。

隨著佛教的日益傳播,漢人辭親出家者漸多,穎川(今河南禹縣)人朱士行,以曹魏甘露五年(西元260年)在洛陽登壇受戒,成為漢族僧人第一位正式受戒的僧人。據《高僧傳》載,「他出家以後,專務經典」,「嘗於洛陽講《道行經》,覺文意隱質,諸末盡善……誓志捐身,遠求大本。遂於魏甘露五年,發跡雍州,西渡流沙。既至于闐,果得梵書正本凡九十章,遣弟子費如檀,此言法饒,送經梵本還歸洛陽」,後在西晉元康元年(西元291年),有居士竺叔蘭等譯為漢文。朱士行則於八十歲時身歿異鄉,「散行于于闐」。

三國時,西域僧人支謙、康僧會先後入吳,孫權曾拜支謙為博士,令和韋昭等一同輔導東宮。

西晉時,國都洛陽的佛寺已達四十二所,「寺廟圖像崇於京邑」,朝野信奉佛教已較為普遍。時有原籍天竺、世居敦煌郡、人稱「敦煌菩薩」的竺法護在洛陽譯經。竺法護早年隨師父竺高座遊歷西域,獲梵本經一百六十五部,後曾到長安、洛陽譯經,為東漢以來所有譯經者之中翻譯最多的一個。當時在洛陽譯經的還有安息人安法欽、法立、法炬等。

西晉建興年間(西元313-317年),沙門法始在洛陽宮城西門創立佛寺,彭城人淨檢詣寺聽講,借經頌讀,遂依西域沙門智山剃度,受十戒,後又在洛陽從大僧受具足戒,成為中國第一位比丘尼,《比丘尼傳》將她列在傳首。

北魏洛陽號稱佛國,佛寺多達一千三百六十七所,「篤信彌繁全剎與靈臺比高,廣殿等阿房等壯。」單是在洛陽的西域僧人就有三千多人(《洛陽伽藍記》)。據記載當時我國北方地區,有佛寺三萬餘所,僧尼二百萬人:南朝梁有佛寺近三千所,僧尼八萬三千人。

自東漢初傳,經魏晉南北朝達約500年的弘揚、傳播和發展,佛教已深深紮根於中華大地。延及隋唐,佛教臻於鼎盛,佛教中國化也得以實現。

在我國佛教的弘揚與傳播中,白馬寺長期是一個重要的佛事中心。其後在近二千年的漫長歲月裡,經歷戰亂兵燹,幾興幾廢,「猶以天竺舊狀」的東漢白馬寺,巍峨輝煌的唐代白馬寺,均已無存;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在司禮監掌印太監兼總督東廠黃錦的主持下,又一次整修白馬寺,大體上奠定了今日白馬寺的規模和布局。白馬寺坐北朝南,為一長方形院落。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毗盧閣等主要建築,分布在南北中軸線上,鬥拱飛簷,古色古香;以中軸線為基準,兩側的輔助建築嚴格對稱,保持著中國古典建築的特有風格。塑像多為元、明、清時作品,其中以元代的一組「夾紵乾漆」像最佳,譽滿中外。

白馬寺後院有磚砌高臺,名叫清涼臺,寬32.40米,長42.80米,高約6米。臺上重樓高閣,古柏森森,蔚為壯觀,為「釋源」白馬寺獨具的勝跡。有記載說此臺原為漢明帝避暑讀書之處:「永平求法」得經像以歸,「既至洛陽,明帝即令畫工圖寫,置清涼臺中及顯節陵上」。印度二高僧來華後在此臺譯經傳教,後「鹹卒於此寺(白馬寺)」。今清涼臺上供有這二位「祖師」的塑像。他們的墳墓保存在寺門之內東西圍牆之下。毗盧殿後壁間嵌有《四十二章經》刻石,上鐫有「後漢沙門迦攝摩騰共竺法蘭奉召譯」字樣。還有多方碑石上刻有「祖庭」、「釋源」之稱。

白馬寺東南的齊雲塔重建於金大定十五年(西元1175年)。《佛祖統記》說,「昔阿育王藏佛舍利八萬四千塔,震旦之境有十九處。」《四十二章經序》有漢明帝時「起立塔寺」之說,《釋老志》有漢明帝時建塔記載,《歷代三寶記》更具體說漢明帝修建齊雲塔。今寺存宋代刻石也有記載。如琇和尚也經過考證,認定齊雲塔始建於東漢永平己巳(西元69年)。因此,則齊雲塔應為「中國第一古塔」。

白馬寺山門券洞券石,清涼臺券洞券石,以及第一、第二兩個大殿的殿壁上所鑲砌之「梯形」大磚、青石,在寺院建築中甚為少見,部分券石上還刻有製作工匠的姓名,據認為這應是東漢遺物。

《洛陽伽藍記》還記載說:白馬寺的葡萄大如棗,味殊美,京師又語稱「白馬甜榴,一實值牛」。葡萄、石榴和佛教皆由西域傳入內地,石榴原產安息,故稱「安石榴」。人們把葡萄、石榴和佛教一起,同最早的佛寺白馬寺聯繫在一起,傳為美談,是很可以理解的。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鄧州白馬寺的故事,鄧州白馬寺南陽佛教文化聖地
    鄧州處在我國西安、洛陽、襄陽佛教文化的金三角,也是南北佛教文化的交融地。歷史上稱之為:北魏荊州重鎮、鄧襄佛教重鎮、洛陽之南門。漢魏後,佛教由河洛到江漢,長安到江漢,使此地成了佛教文化的中心。東晉、南北朝時期,雖然鄧襄一帶戰亂多,但佛教活動仍很頻繁。
  • 對話印能法師:以音樂弘揚佛法 我的人生一路天籟
    曾擔任《神州和樂》僧人主唱,出訪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印度、韓國、德國等演出,並於2008年在國家大劇院匯報演出。今日難得與印能法師對話,如飲甘露,受益匪淺。在整個專訪過程中,師父妙語連珠,時而深情,時而睿智,佛音徐來,直指人心。
  • 見證中緬「胞波」情誼——白馬寺緬式風格佛殿的前世今生(城市檔案)
    半個月後,吳丁烏等一行十二人到達洛陽,實地考察白馬寺,並與白馬寺方丈印樂法師進行了會談。吳丁烏表示,希望在印度風格佛殿西側建設緬式風格佛殿,設計方案及組織施工由緬甸負責。  11月6日起,北京靈光寺佛牙舍利第四次赴緬甸巡禮。12月下旬,白馬寺方丈印樂法師隨中國佛教代表團赴緬甸迎請佛牙舍利回國,受到緬甸政府的盛情款待。
  •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印順法師應邀訪問不丹
    ,深圳弘法寺、海南三亞南山寺、尼泊爾中華寺方丈印順法師於5月1日至5月6日對不丹進行友好訪問。不丹當地時間5月3日上午,崗頂仁波切在崗頂寺舉行盛大的歡迎儀式歡迎印順法師對不丹展開正式訪問。在對崗頂寺的參訪中,印順法師表示不丹佛教文化與中國漢傳佛教文化一樣傳承深厚,中不兩國佛教界應該主動交流,積極溝通。印順法師說,文化、宗教的影響力超越時空,跨越國界。文化宗教交流是民心工程、未來工程,潛移默化、潤物無聲。雖然我們的身份、語言不同,但是我們都有著共同的善願,共同祈願這個世界和平、安定、祥和。
  • 洛陽白馬寺,中國佛教祖庭
    我國佛教寺廟千千萬,能稱得起中國佛教祖庭的當是河南洛陽白馬寺。白馬寺始建於68年,也就是東漢永平十一年漢明帝劉莊時期。是我國十大名寺之一,號稱「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坐落於洛陽東12公裡處,北依邙山,南望洛水。
  • 學誠法師在《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出版座談會上致辭_佛教_鳳凰網
    在此,我謹代表中國佛教協會,向三年來為編輯出版《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付出辛勞的中華書局和臺灣印順文教基金會表示熱烈祝賀!印順法師(1906—2005),俗姓張,名鹿芹,浙江省海寧縣人。20歲始接觸到佛法,經過四、五年的閱讀思惟,發現自己所理解到的佛法與現實佛教界差距太大,引起了內心的嚴重關切,因此發願說:「為了佛法的信仰,真理的探求,我願意出家,到外地去修學。
  • 洛陽白馬寺齊雲塔院住持心空法師示寂 將舉行追思法會
    洛陽白馬寺齊雲塔院住持心空法師(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法炬潛輝,德星隕落,人天悲仰。當代比丘尼大德、河南省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洛陽市佛教協會顧問、河南佛學社副社長、法門龍象白馬寺齊雲塔院住持心空法師,於公元2015年8月27日(農曆乙未年七月十四日)19時15分在洛陽白馬寺齊雲塔院示寂。世壽65歲,僧臘35,戒臘28夏。 謹定於公元2015年8月31日(農曆7月18日星期一)上午9時於洛陽白馬寺齊雲塔院舉行追思法會。
  • 為什麼說佛教的釋源為白馬寺?網友:白馬寺對佛教太重要
    中國已知最早的佛教寺院是白馬寺,白馬寺被稱為中國佛教的「釋源」和「祖庭」。白馬寺的興建比「唐僧取經」早560多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寺址在漢魏洛陽故城雍門西,北依邙山,南臨洛水,殿閣崢嶸,林木肅靜。白馬寺原建築規模非常的宏偉,歷代多次進行添加修建,在唐代達到頂峰。
  • 專訪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學誠法師:佛理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月13日,《中國社會科學報》刊發了對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學誠法師的專訪,學誠法師在專訪中表示,佛教文明跨越千年追求人類共同福祉,佛教文化對推動「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建設有重要作用,佛理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人間佛教思想的播種者——印順法師
    人間佛教思想的播種者——印順法師釋 行 願提要:印順法師是當代中國佛教著作等身的三藏法師,佛學泰鬥。印順法師倡導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思想是在太虛大師「人生佛教」思想的基礎上,經過再轉化更加的精純與豐富。他提出人間佛教「人菩薩行」的實踐者,一、具煩惱身;二、悲心殷切」,並以菩提心、大悲心、性空慧三心作為自己修持佛法的心要。
  •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出版座談會在京召開_佛教_鳳凰網
    座談會由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副教授宣方主持。與會專家學者就《全集》的學術價值、出版意義,以及印順法師佛學思想和「人間佛教」理論對當代佛學研究與佛教發展的影響等問題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和交流。
  • 河南洛陽白馬寺,中國第一古剎,中國佛教的發源地
    兩漢之際,古印度的佛教文明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國。而其在中國傳播和弘揚的第一站便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洛陽。永平年間,漢明帝降旨於洛陽創建白馬寺,是為佛教在中國的第一座寺院,被中國佛教界尊稱為「釋源」「祖庭」。
  • 妙心弘法 行善至樂:心繫慈善的妙樂法師
    印空法師在佛教事業與慈善事業上給予了妙樂法師多方面的指導、支持,直至圓寂。1979年,妙樂法師在印空老和尚的支持下,用6年的時間重興了福建石獅普聞寺。1989年,伴著改革開放帶來的盎然春意,廬山之上的兩間破敗瓦房在妙樂法師的護持下,化為了修葺一新的鐵佛寺。1995年妙樂法師應邀回到家鄉黃梅,興建了有「南國第一女眾大叢林」之美譽的妙樂寺。
  • 河南佛教道教活動場所啟用標識牌,壓縮非法宗教借教斂財空間
    河南佛教道教活動場所啟用標識牌,壓縮非法宗教借教斂財空間 大河報 2016-06-09 08:36 來源:澎湃新聞
  • 河南洛陽白馬寺印度佛殿預計於上半年面世
    由中方籌建的玄奘紀念館已於去年上半年在印度修建完成,至此,由兩國政府首腦牽頭而起的佛教交流項目成果日漸明朗。  白馬寺方丈釋印樂大師向《中國日報》透露,從印度遠道運來最後幾批石材,如若可以如期到達,則此印度風格佛殿預計可以很快在春天和公眾面世。  屆時,印度佛殿的開放以及印度政府贈送的大型佛像開光儀式將成為2008年白馬寺的頭等盛世。
  • 果暉法師接任法鼓山方丈 誓願弘揚漢傳禪佛教
    3千多位海內外僧俗代表,以及透過直播觀禮「承先啟後─法鼓山第六任方丈接任大典」的全球信眾,欣悅祝福果暉法師榮任 聖嚴法師創辦教團以來,第三位帶領法鼓山僧俗四眾,推動心靈環保教育和關懷的方丈。12年前的今日,法鼓山創辦人 聖嚴法師將方丈一職傳位給果東法師,並交付組織章程等信物。
  • 印光法師——弘揚淨土 密護諸宗
    第二年,又在興安縣雙溪寺印海律師座下受具足戒。  法師以淨土為歸,受戒前,曾在湖北竹溪蓮華寺充照客,曬經書時,得讀殘本《龍舒淨土文》,始知有念佛法門。從此法師一生自行化他,與淨土宗結下了不解之緣。他畢生致力於弘揚淨土,被淨土佛徒尊為中國淨土宗的第十三祖。  法師是由儒而入佛的;他別號「常慚愧僧」。以此可以窺見他向佛後一生所為。他是從佛道而出,受慚愧心所驅的。
  • 般若法師:佛教在澳大利亞發展速度驚人
    與會大德專家圍繞會議主題「祖德流芳,共續勝緣」,深入研討漢傳佛教祖庭文化的發展、繼承和弘揚。推動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對外的輻射力和影響力。澳大利亞雪梨般若寺住持般若法師出席研討會並提交了題為《漢傳佛教南天緣中國僧伽薪火傳——淺談漢傳大乘佛教在澳洲的發展和現狀》的主題論文,般若法師在論文中系統介紹了佛教在澳大利亞傳播的歷史、漢傳大乘佛教在澳大利亞的發展現狀。鳳凰佛教選編了般若法師論文的主要觀點如下。
  • 釋印來法師三周年紀念法會在河南魯山文殊寺舉辦
    文殊殿法會現場氣氛莊嚴凝重,佛號頌聲宏亮,佛樂悠揚。文殊寺前日剛剛下過雪,前兩日陰雲密布,法會舉辦後,雲開日出,佛光普照。魯山縣佛教協會王晨一會長在印來法師佛塔前,魯山縣佛教協會王晨一會長回顧介紹了印來法師的一生,他說道:「上印下來法師俗名靳富祥
  • 妙祥法師:佛教的傳播與民族性—瑞士佛光山的弘法實踐
    佛光山則以[人間佛教] 配合文化、教育、慈善及共修為佛教傳播中和民族性融合最重要的思想。關鍵詞: 人間  民族性約在西曆紀元前後佛教自印度東傳到當時的西域、至而到中國甚至全世界,如果 沒有融入當地的社會及文化,佛教早已無立足之地,所謂的當地社會及文化即是民族性,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性造就不同的文化,佛教之所以能和不同的民族相容,當然和佛教基本教義因緣法有關,懂得要先有眾緣和合,才能有和諧社會的巧妙,如此佛教自然不僅能橫遍十方,也能豎窮三際地以佛法滋潤無數無緣及有緣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