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4時許「王船」被點燃
十萬民眾送王船
踩街隊伍
東南網11月28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錢玲玲)昨日凌晨,廈門同安呂厝社區鑼鼓喧天、禮花綻放,數十名壯漢合力推著一艘精美的「王船」,送往同安灣海邊。
四面八方的民眾競相趕來,一路護送。4時許,「王船」被點燃,四年一度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送王船」盛典圓滿落下帷幕。
11月26日上午,2016年共同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研討會暨廈門送王船文化節開幕式在呂厝華藏庵舉行,活動持續到27日凌晨結束,參與民眾達十萬人。據悉,中國與馬來西亞擬聯合將「送王船」申報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四年一回 已延續600多年
在同安呂厝華藏庵,每逢農曆鼠、龍、猴年都要舉行「迎王」和「送王」民俗活動,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11月26日清晨,天剛蒙蒙亮,呂厝社區的鞭炮聲就喚醒了十裡八鄉的民眾。這天是呂厝華藏庵第151屆「送王船」的日子,四年才有一次。
上午8點左右,由90支代表隊數千人組成的踩街隊伍浩浩蕩蕩出發,繞行何厝、西福路,經西柯街,最後回到華藏庵廣場。在踩街隊伍中,車鼓弄、宋江陣、腰鼓隊、歌仔戲、南音等各式各樣的閩南文化非遺項目精彩上演。
記者了解到,本次「送王船」活動參與民眾達十萬人,規模為歷屆最大。開幕式結束之後,在華藏庵前,呂厝華藏庵和馬來西亞勇全殿各派出主祭,共祭王船。
今年「王船」 為歷屆以來最大
華藏庵管委會主任呂篤卿告訴導報記者,今年的「王船」是呂厝村史上最大的,長14米多、寬3米多,掛上帆之後高度可達8米。
71歲的陳亞勝是「王船」的造船師傅,前天上午,他專程趕到祭典現場,親手為「王船」掛上了帆。這艘船,是陳亞勝帶著另外兩位師傅,花了大約2個月時間純手工打造的,用的是杉木和樟木,按照同安梭船樣式建造,並加入了很多藝術元素。
「千百年來,同安帆船都是用木頭做的,『王爺』坐的王船也是如此,漁民將帆船作為生產工具,漁船和漁民命運相連。」陳亞勝說。陳亞勝是丙洲人,16歲開始造船,至今已經參加了5次造「王船」。
專家解讀
臺灣無形資產專家林茂賢:
這是兩岸共同的文化根源
王爺信仰是華人社會共同的民間信仰。早期,「送王船」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水送走,叫遊地河;一種是用火焚燒,叫遊天河。很有趣的是,大陸送王,王船就會隨風漂到臺灣。臺灣很多廟宇所收到的王船,都是從福建沿海地區送出去的。後來,臺灣的很多王爺都在福建找到了「家」。這是兩岸共同的文化根源,通過強化兩岸的民間往來,可以進一步促進兩岸文化交流。
同安文史專家顏立水:
聯繫海外僑胞的文化紐帶
「文化搭臺民心通,一帶一路王船開」。呂厝「送王船」已經有600多年歷史了,隨著海上絲綢之路傳到馬來西亞等地,已經成為我們聯繫海外僑胞的重要文化紐帶之一。現在中馬正在著手聯合申報人類「非遺」,若申報成功,可以進一步提高「送王船」的文化內涵。同時,可以深化聯繫臺胞的感情,促進社會和諧,還有利於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播到海外去。
新聞連結
「送王船 」不是封建迷信 中馬聯手申報人類「非遺」
「送王船」又稱「燒王船」,是沿海漁港、漁村古老的傳統民俗。明清時期,隨著閩南人過臺灣、下南洋,該民俗也傳到了臺灣和南洋。
2011年,「閩臺送王船」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華藏庵成為「閩臺送王船」傳習單位。
在馬來西亞馬六甲州,早在19世紀就已經有「送王船」活動的記載。2013年,馬六甲萬怡勇全殿的「送王船」習俗也被列為馬來西亞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今年1月,馬來西亞馬六甲州政府對華特使、拿督威拉顏天祿拜會廈門市相關部門,雙方初步達成了積極推動中馬聯合申報「送王船」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意向,廈門市相關部門已著手開展前期的研究工作。此次,馬來西亞也派出77人的代表團,來同安呂厝參加「送王船」活動。
海內外專家聚廈 研討觀摩同安「送王船」
由民盟中央文化委員會指導、廈門市文廣新局和民盟廈門市委聯合舉辦的「共同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研討會」於11月26日至27日在廈門舉行。
會議圍繞文化生態區建設工作及「送王船」習俗展開研討。來自馬來西亞、臺灣地區、12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專家、學者共同參與研討,並觀摩了同安呂厝「送王船」祭典,深入了解閩南民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