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民眾昨日在廈門市同安呂厝社區「送王船」

2020-12-24 東南網廈門頻道

昨日4時許「王船」被點燃

 

十萬民眾送王船

踩街隊伍

東南網11月28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錢玲玲)昨日凌晨,廈門同安呂厝社區鑼鼓喧天、禮花綻放,數十名壯漢合力推著一艘精美的「王船」,送往同安灣海邊。

四面八方的民眾競相趕來,一路護送。4時許,「王船」被點燃,四年一度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送王船」盛典圓滿落下帷幕。

11月26日上午,2016年共同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研討會暨廈門送王船文化節開幕式在呂厝華藏庵舉行,活動持續到27日凌晨結束,參與民眾達十萬人。據悉,中國與馬來西亞擬聯合將「送王船」申報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四年一回 已延續600多年

在同安呂厝華藏庵,每逢農曆鼠、龍、猴年都要舉行「迎王」和「送王」民俗活動,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11月26日清晨,天剛蒙蒙亮,呂厝社區的鞭炮聲就喚醒了十裡八鄉的民眾。這天是呂厝華藏庵第151屆「送王船」的日子,四年才有一次。

上午8點左右,由90支代表隊數千人組成的踩街隊伍浩浩蕩蕩出發,繞行何厝、西福路,經西柯街,最後回到華藏庵廣場。在踩街隊伍中,車鼓弄、宋江陣、腰鼓隊、歌仔戲、南音等各式各樣的閩南文化非遺項目精彩上演。

記者了解到,本次「送王船」活動參與民眾達十萬人,規模為歷屆最大。開幕式結束之後,在華藏庵前,呂厝華藏庵和馬來西亞勇全殿各派出主祭,共祭王船。

今年「王船」 為歷屆以來最大

華藏庵管委會主任呂篤卿告訴導報記者,今年的「王船」是呂厝村史上最大的,長14米多、寬3米多,掛上帆之後高度可達8米。

71歲的陳亞勝是「王船」的造船師傅,前天上午,他專程趕到祭典現場,親手為「王船」掛上了帆。這艘船,是陳亞勝帶著另外兩位師傅,花了大約2個月時間純手工打造的,用的是杉木和樟木,按照同安梭船樣式建造,並加入了很多藝術元素。

「千百年來,同安帆船都是用木頭做的,『王爺』坐的王船也是如此,漁民將帆船作為生產工具,漁船和漁民命運相連。」陳亞勝說。陳亞勝是丙洲人,16歲開始造船,至今已經參加了5次造「王船」。

專家解讀

臺灣無形資產專家林茂賢:

這是兩岸共同的文化根源

王爺信仰是華人社會共同的民間信仰。早期,「送王船」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水送走,叫遊地河;一種是用火焚燒,叫遊天河。很有趣的是,大陸送王,王船就會隨風漂到臺灣。臺灣很多廟宇所收到的王船,都是從福建沿海地區送出去的。後來,臺灣的很多王爺都在福建找到了「家」。這是兩岸共同的文化根源,通過強化兩岸的民間往來,可以進一步促進兩岸文化交流。

同安文史專家顏立水:

聯繫海外僑胞的文化紐帶

「文化搭臺民心通,一帶一路王船開」。呂厝「送王船」已經有600多年歷史了,隨著海上絲綢之路傳到馬來西亞等地,已經成為我們聯繫海外僑胞的重要文化紐帶之一。現在中馬正在著手聯合申報人類「非遺」,若申報成功,可以進一步提高「送王船」的文化內涵。同時,可以深化聯繫臺胞的感情,促進社會和諧,還有利於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播到海外去。

新聞連結

「送王船 」不是封建迷信 中馬聯手申報人類「非遺」

「送王船」又稱「燒王船」,是沿海漁港、漁村古老的傳統民俗。明清時期,隨著閩南人過臺灣、下南洋,該民俗也傳到了臺灣和南洋。

2011年,「閩臺送王船」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華藏庵成為「閩臺送王船」傳習單位。

在馬來西亞馬六甲州,早在19世紀就已經有「送王船」活動的記載。2013年,馬六甲萬怡勇全殿的「送王船」習俗也被列為馬來西亞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今年1月,馬來西亞馬六甲州政府對華特使、拿督威拉顏天祿拜會廈門市相關部門,雙方初步達成了積極推動中馬聯合申報「送王船」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意向,廈門市相關部門已著手開展前期的研究工作。此次,馬來西亞也派出77人的代表團,來同安呂厝參加「送王船」活動。

海內外專家聚廈 研討觀摩同安「送王船」

由民盟中央文化委員會指導、廈門市文廣新局和民盟廈門市委聯合舉辦的「共同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研討會」於11月26日至27日在廈門舉行。

會議圍繞文化生態區建設工作及「送王船」習俗展開研討。來自馬來西亞、臺灣地區、12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專家、學者共同參與研討,並觀摩了同安呂厝「送王船」祭典,深入了解閩南民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熱情。

相關焦點

  • 廈門同安呂厝舉辦第152屆「送王船」文化節
    廈門同安呂厝舉辦第152屆「送王船」文化節 活化傳承非遺增強文化自信  22日,在廈門市同安區呂厝社區,一場非物質文化遺產盛宴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民眾競相趕往觀看。
  • 10萬民眾同安呂厝「送王船」 中馬將聯手申報「非遺」
    送王船活動吸引了眾多民眾參與。通訊員 陳嘉新 攝  廈門網-海西晨報訊(記者 陳雅玲 通訊員 楊心亮 鄭素描)昨日4時,隨著「王船」被點燃,同安呂厝華藏庵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閩臺送王船」習俗活動圓滿結束。
  • 剛剛第152屆呂厝「送王船」文化節開幕……
    >第152屆同安區呂厝「送王船」文化節  今天上午在同安呂厝社區盛大開幕啦!  2020年12月17日晚  廈門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  「送王船」項目被列入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而同安呂厝(華藏庵)  作為全市申報的重點案例  被寫進申報文本  今天上午  2020年同安呂厝「送王船」文化節  讓我們一起近距離見證「王船」
  • 廈門十萬人送王船 將為習俗申報世界「非遺」
    昨日凌晨,天飄細雨,冷意襲人,但同安區西柯鎮呂厝社區卻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四年一度的呂厝送王船活動進入最後的高潮。本報記者 盧漳華通訊員 楊心亮 鄭素描【現場】王船歷史最大長14米高8米昨日凌晨3時許,「送王船」隊伍從呂厝華藏庵啟程。鼓陣、旌旗……十多項的民俗陣頭在前頭開路,數十名壯漢合力抬著王船威嚴出發,沿途鞭炮作響、禮花綻放,約十萬民眾一路「護送」著王船來到送王船廣場。
  • 同安十萬民眾「送王船」中馬聯手申報人類「非遺」
    11月27日凌晨,細雨濛濛,廈門同安呂厝的上空,家家彩球飄揚、戶戶鞭炮作響。凌晨4點左右,在喧天的鑼鼓聲中,一場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送王船」盛典火熱上演,來自四面八方的民眾競相趕往觀看。27日零點左右,「送王船」隊伍從呂厝華藏庵啟程,數十名壯漢合力推著王船威嚴出發。一路鞭炮作響、禮花綻放,開啟了「一帶一路」上又一段美麗的佳話。
  • 送王船,申遺成功!同安呂厝華藏庵被寫進申報文本!一起歡呼吧~
    由中國和馬來西亞聯合申請名稱為「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屬於社會實踐、儀式和節慶活動類別同安呂厝(華藏庵)作為全市申報的重點案例被寫進申報文本在這部送王船申報片裡我們熟悉的看到了呂厝(華藏庵
  • 傳承「閩臺送王船」文化 廈門同安呂厝成立傳習中心
    傳承「閩臺送王船」文化 同安呂厝成立傳習中心廈門晚報訊(記者 黃文水)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閩臺送王船」項目的傳習單位,8日上午,同安呂厝送王船傳習中心揭牌,今後將為「送王船「呂厝送王船傳習中心揭牌,這是一個新的起點,今後將讓閩臺送王船這一非遺更規範地傳承發展。」同安區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範世高說,該區文旅部門將持續推動這一國家級非遺發揚光大。據悉,呂厝華藏庵迎王祈福民俗文化活動將於正月初四舉行,屆時將有盛大的民俗文化傳承活動。
  • 海內外信眾呂厝「送王船」,凌晨還有震撼燒王船……
    今天11月26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閩臺送王船」民俗活動隆重再現同安區呂厝社區。呂厝社區華藏庵迎來了第151屆「送王船」文化節暨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研討會開幕。接下來,先看看今天上午的新聞視頻,來自《廈視新聞》(11月26日)的報導同安呂厝舉行第151屆送王船文化節【導播】今天(26日)上午,呂厝華藏庵第151屆「送王船」文化節在同安區西柯鎮呂厝社區開幕。
  • 十萬人趕海上廟會「迎王」 海內外將聯合申報非遺
    作為呂厝華藏庵送王船活動的序曲,昨日的「迎王祈福」活動也拉開了這個廈門送王船「大年」裡閩臺送王船全年活動的序幕。同安區副區長樊榮兵在開幕式上表示,近年來,同安區委、區政府十分重視民俗文化的保護和發展,也在開發文化旅遊資源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迎王-送王船」活動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其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正逐步釋放並煥發光彩。
  • ...王船」聯合申遺成功暨閩南海洋歷史文化論壇開幕式在廈門同安舉行
    12月22日,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暨閩南海洋歷史文化論壇開幕式、第152屆同安區呂厝「送王船」文化節在廈門市同安區呂厝社區舉行,馬來西亞馬六甲申遺方通過視頻連線對「送王船」申遺成功表示祝賀,稱將以此為契機,共同傳承和發展中馬兩國的共同文化遺產。「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我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禳災祈安的民俗活動。
  • 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暨閩南海洋歷史文化論壇開幕
    和煦的冬日暖陽中,迎著東北季風,22日,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宣傳活動暨閩南海洋歷史文化論壇在廈門同安舉行。  據悉,同安是「送王船」舉辦次數最多(152屆)、規模最大、配套最全的區域。而同安呂厝一直是廈門「送王船」活動的最主要的區域之一。
  • 揭秘:送王船是這樣成功申遺的!廈門驕傲!
    送王船習俗由相關社區的宮廟或宗祠於東北季風起時舉辦,一般每三到四年舉辦一次,包括迎王、造王船、樹燈篙、普度、送王船(踩街遊行及燒王船)等儀式。作為閩南送王船的中心區域廈門送王船當代的傳承傳播最為典型比較大型的在同安呂厝、思明廈港沙坡尾、湖裡鍾宅、海滄鐘山等14個相關社區村落王船騰起的火光寄託著沿海人家珍愛生命的心理
  • 廈門「海洋文化狂歡節」將開幕 探究「送王船」文化
    」 探索「人與海洋」 「海洋文化狂歡節」明日盛大開幕  12月14日—15日,由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廈門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廈門閩南文化研究會承辦的「人與海洋——廈門海洋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將在廈門舉辦,這是在新時代背景下對「送王船」這一獨特的歷史文化進行全新的探究和解讀。
  • 同安公安分局圓滿完成華藏庵送王船活動安保
    同安公安分局民警連續兩天奮戰在送王船活動的現場,維持秩序做好安保工作。(廈門日報 訊)12月22日,四年一度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華藏庵送王船民俗活動」在同安西柯鎮呂厝華藏庵舉行,今年同時增加了中國、馬來西亞送王船民俗活動聯合申遺成功的慶祝活動,各類民俗演出項目增多,祈福活動從12月22日上午7時到23日上午6時結束,參加群眾擴展至海內外鄉親以及自發參與的群眾近1萬人。
  • 送王船列入人類非遺名錄!由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也是廈門市首...
    今年11月廈門思明廈港送王船現場。(市非遺中心供圖) 臺海網12月18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項目(以下簡稱「送王船」),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送王船申遺工作由中馬兩國文化部門指導廈門市和馬六甲州為主開展。
  • 福建廈門同安第152屆「送王船」文化節舉行
    人民網廈門12月23日電(林盈)12月22日上午,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西柯鎮華藏庵舉行了「送王船」「踩街」儀式,吸引八方民眾共襄盛會。熱鬧的慶祝儀式開啟了第152屆同安區呂厝「送王船」文化節。  當日上午10時許,拍胸舞、車鼓弄、大鼓涼傘、蜈蚣閣、歌仔戲、宋江陣等民間傳統藝術表演隊伍「打頭陣」,為「王船」巡境開道。由數十名青壯信眾推動的「王船」,從華藏庵出發,開始 「踩街」儀式。  次日凌晨4時,「王船」在呂厝完成「化吉」儀式。
  • 廈門首個申遺成功的項目「送王船」是什麼活動?
    12月17晚,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項目申遺成功,稱為廈門市首個申報成功的項目,如果不是老廈門人,你可能不知道什麼是送王船。
  • 廈門與馬來西亞馬六甲庵廟攜手保護「送王船」習俗
    馬來西亞馬六甲萬怡力勇全殿為呂厝華藏庵贈送「華船藏神緣勇馬全親情」的牌匾。 葉小珊 攝   中國僑網廈門12月11日電 (葉小珊)據廈門市同安區僑聯11日消息,日前,廈門市同安區西柯鎮呂厝社區舉行呂厝華藏庵與馬來西亞馬六甲萬怡力勇全殿締結兄弟廟儀式。
  • 「送王船」,人與海的約定
    在集中傳承的廈門市、漳州市和馬六甲市,「送王船」更是當地信眾最盛大的活動之一。閩南「送王船」,民間傳說起於明初洪武年間,迄今有600多年,被當地社區民眾俗稱「做好事」。「送王船」送的是「代天巡狩」的王爺,即為人民建功立業英勇獻身的英雄。他代表皇帝巡遊四方、賞善罰惡,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關於王爺的傳說尚無定論,最早的可追溯到明初,最晚到清代雍正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