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菜籃子」的幫助下,伍育武的錢袋子鼓了起來。
初冬時節的柳葉湖畔,天氣漸寒,草木蕭索。但伍育武的菜地裡卻生機勃勃,綠意萌動。大白菜,小白菜,萵筍……到處都是希望所在。
因病因殘致貧,因種植因產業脫貧,在「菜籃子」的幫助下,伍育武的錢袋子鼓了起來。
脫貧有路「勤」為徑
伍育武在採摘蔬菜。
談起前些年,70歲的伍育武用「老、弱、病、殘」形容自己的家庭。自己和老伴體弱多病,是醫院的「常客」。兒子3歲時患了重度腦癱,生活不能自理,30多年來都需要專人照顧,「前不久把耳朵摔破了,連夜趕到醫院縫合」,稍微不注意就會摔得渾身是傷,「現在他媽媽拉他不動了,有時候摔到地上,就要躺到我回來。」
兒子生病後,整個家庭很快被按下了「倒退鍵」。
2002年,舉家從鼎城區牛鼻灘鎮移民到柳葉湖旅遊度假區七裡橋街道靳家灣社區,伍育武覺得自己一直比別人「慢了一拍」。
以前是種田的,搬到靳家灣後,要學著種菜,伍育武很不適應這種轉變。沒有本錢,不懂技術,不知道怎麼施肥用藥,時間節點也抓不住,「看著別人幹嘛我就幹嘛,別人施肥我也施肥,別人打藥我也打藥」,依葫蘆畫瓢種出的菜產量不高,菜品不好,價格也低,一年忙下來,收入微薄。
2014年,伍育武被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扶貧春風吹進家裡後,伍育武借著春風奮起直追。
扶貧工作組上門進行蔬菜種植技術指導,每次學習,伍育武都「如饑似渴」,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學習鑽研蔬菜種植上。「不是在菜地裡,就是在去菜地的路上」,忙碌起來之後,貧困也離他越來越遠了。慢慢的,伍育武的蔬菜種植有了起色,品質越來越好,銷路越來越寬,收入也越來越高。靠著一股拼勁,2016年,伍育武順利脫貧。2020年,伍育武被評為常德市「自立自強示範戶」。
但由於家裡底子薄,收入不穩定,伍育武仍是當地已脫貧但仍享受政策的貧困戶。醫療救助、殘疾補貼等多項幫扶措施仍在為伍育武一家「保駕護航」。
「扶貧政策『對症下藥』,治療好了我家的『頑疾』,現在問題一個一個都解決了,日子越來越有盼頭了」,伍育武笑著說。
致富無涯「業」作舟
常德柳葉湖優品扶農旅遊專業合作社蔬菜基地。
為了打消貧困戶的「返貧之憂」,2019年7月,七裡橋街道靳家灣社區蔬菜種植大戶成立了常德柳葉湖優品扶農旅遊專業合作社。
合作社通過「合作社+」「企業+」等發展模式,將全區農業企業、貧困人口、涉貧村全部納入合作體系,幫助貧困戶從土地流轉、務工、入股分紅等多途徑增加收入。
伍育武稱自己是近水樓臺,先得了月。
加入合作社後,蔬菜從播種到收穫再到銷售,伍育武能享受到「一條龍」的服務。指導種植,兜底銷售,為蔬菜種植加上了「雙保險」。
今年3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伍育武種植的蔬菜出現滯銷,合作社得知情況後,立即安排人員車輛進行了採收,400多斤蔬菜在田間被收購。
農閒時,伍育武還會在蔬菜基地做做力所能及的臨工,一天能賺100多元,今年5月,他還從合作社得到了分紅。
對於未來,伍育武信心滿滿。收入多元,吃住不愁,看病有醫保兜底,「一切只會越來越好」。
在柳葉湖旅遊度假區,還有很多個「伍育武」,抒寫著自己「逆襲蛻變」的人生故事。全區共有貧困村3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18戶1479人。今年脫貧21戶41人,截至目前3個貧困村已退出,518戶1479人已全部脫貧,圓滿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來源:紅網常德站
作者:朱志姣 陳妍 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