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悽慘的張愛玲:我不需要任何人來同情我

2020-12-10 艾晨書館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長滿了蝨子。

張愛玲雖然出身名門,祖母是李鴻章的長女,但是她父母不和,她從小是保姆帶大的,後來父親再婚,繼母對她不好,而她母親也有男友。張愛玲跟繼母發生爭執後,被父親毒打並軟禁,她逃出家門投奔母親,雖然母親收留了她,可是後來對她態度也不佳,因為嫌她上學花錢影響了自己的生活質量。

或許冥冥之中,註定了她與文學的緣分,在就讀於入讀上海聖瑪利亞女校時,張愛玲首次發表短篇小說《不幸的她》於聖瑪利亞校刊。1933年,她又發表了第一篇散文《遲暮》,並開始與父親學寫舊詩。後來,她又陸續寫過《理想中的理想村》、《摩登紅樓夢》、《後母的心》等文章。

張愛玲的小說,無論結局是好是壞都給人以一種悲涼的感覺。張愛玲文筆冷靜,小說常用第三人稱即「他」來描寫,以一種全知的視角來敘述,小說中雖然沒有摻雜太多作者個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調悲涼。

我想,這或許源自她本身。原生家庭的緣故,她是缺少愛的。

與胡蘭成的那段情愛糾葛,註定是她心中揮灑不去的陰霾。

張愛玲與胡蘭成相識時,胡已有妻室,政治觀點一貫親日主降。但他長期舞文弄墨,性情別致,第一次去拜訪張愛玲就雙雙墜入情網。兩人坐談文學藝術,相處和洽。張愛玲視他為知音,寫信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戀愛中的張愛玲比她筆下的所有女子都纏綿,曾說下如此情話:你這個人呀,我恨不得把你包包起,像個香袋兒,密密的針線縫縫好,放在衣箱藏藏好。 一九四四年,在張愛玲創作的頂峰時期,沒有舉行公開儀式,與胡蘭成籤訂終身,結為夫婦。婚後一段時間生活浪漫而平實,是張愛玲一生最美而走得最匆忙的時光。次年,胡蘭成成為政府通緝要犯,離開上海,先後在武漢娶了護士小周,在溫州又與範某同居。張愛玲去溫州看望胡,要求他在兩人之間作選擇,胡不肯,張愛玲嘆道:你是到底不肯。我想過,我倘使不得不離開你,亦不致尋短見,亦不能再愛別人,我將只是萎謝了。

大半年後,胡蘭成去上海看張愛玲。提起小周和範某,張愛玲態度冷淡。當夜二人分室而居。第二天清晨,胡蘭成去張愛玲的床前,俯身吻她,她伸出雙手緊抱著他,哽咽一句:蘭成!一時傷心落淚。又半年後,張愛玲給胡寫信,曰: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歡我了的。這次的決心,我是經過一年半的長時間考慮的,彼惟時以小劫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難。你不要來尋我,即或寫信來,我亦是不看了的。後來胡蘭成寫信給張愛玲好友炎櫻,流露挽留之意,張愛玲沒有回信。從此便了結了一段奇世姻緣。再後來,移居美國時,她又遇到了第二任丈夫—賴雅。

與賴雅的相依相偎,坎坷卻又美好。但好景終究不長。

1956年7月5號,賴雅收到了她寄來的第二封信。收到信後,賴雅陷入了極大的糾結中。能夠讓一個男子如此糾結的必是大事,而世間的大事,從來事關生死,張愛玲信中所提的讓賴雅反應如此大的正是一樁涉及生死的大事:張愛玲懷孕了,孩子是他的。

這一年,賴雅已經65歲了,而張愛玲也已經36歲。

65歲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不小的年歲,倘若張愛玲真的生下這個孩子,中國的說法裡,嬰孩甚至會被稱作「賴雅的老來子」。

而當時的賴雅已離婚多年,他的前妻為他生下的女兒與張愛玲年歲相當。在這種情況下,賴雅的女兒是否會接受這個小自己幾十歲的弟弟妹妹,也是未知數。但這點應該不在賴雅的主要考慮範圍,賴雅最看重的是張愛玲是否願意生下這個孩子。

賴雅當時是如何回信已經不得而知了,只知道,最終,張愛玲選擇了打掉腹中的胎兒。

世人紛紛猜測,張愛玲墮胎極有可能是因為賴雅不肯要這個孩子。畢竟,從邏輯上講,大多數女子都不會願意墮胎。尤其,在張愛玲已經決定嫁給賴雅的情況下。持這種觀點的佔了大多數,時至今日,世人依舊認為張愛玲墮胎是被賴雅逼迫的結果,甚至有人傳出了「賴雅說不墮胎就不和張愛玲結婚」的謠言。也有人認為,是當時兩人的經濟條件不允許,且考慮到賴雅年事已高,所以張愛玲放棄了孩子。還有人認為,張愛玲墮胎是因為怕賴雅年事已高,孩子會患某些可能的疾病。猜來猜去,什麼版本都有,獨獨沒人猜:這一切是張愛玲自己主動做出的選擇。

也許,張愛玲最愛的還是胡蘭成吧,她為了胡蘭成傾盡所有甚至涉足他人婚姻,到最後心灰意冷離去,感情上受了重創。對這個第二任丈夫的骨肉,她或許覺得沒有準備好帶它來到這個世界上。

後來,65歲的賴雅和36歲的張愛玲在紐約結婚。這場婚姻帶給張愛玲的是生活的重負,這是她最不擅長處理的事情。婚後兩個月,賴雅就中風了。,賴雅臉部突然麻痺,幾乎無法說話。張愛玲知道,從此兩人要靠她才能活著,而當時她只有微薄的、很不穩定的稿費。但她珍惜清貧生活中的真情,在她38歲生日那天,兩人做了點青豆、肉和米飯,飯後一起去看了場喜劇電影,步行回家後又把剩飯吃了。張愛玲告訴賴雅,這是她一生中過得最快樂的一個生日。

1967年4月,張愛玲受聘於麻薩諸塞州康橋的賴德克利夫大學,於是她帶著賴雅來到康橋。不久,76歲的賴雅悄然去世,沒有舉行葬禮,骨灰由他的女兒安葬。一年後,張愛玲在接受採訪時說:「人生是在追求一種滿足,雖然往往是樂不抵苦的。」

常覺得她好似仙女般,不食煙火,不問世事。不曾想,她也會為別的男子徹夜輾轉。她一生追求一種脫離現實的純粹的愛情——不問緣由,不問經歷,跨越了時間和空間,超越了階級和信仰。正是因為如此,出身於大家閨秀的一代才女,才不惜以第三者身份介入,才有了和漢奸文人胡蘭成的亂世戀情。36歲的她才會不介意年齡,嫁給大自己28的賴雅。她好似飛蛾撲火般,耗儘自己所有的心血。終於還是和愛人決裂。陪伴她的最後只剩小說,就如同王安憶說到:「唯有小說才是張愛玲的意義。所以,認識的結果就是,將張愛玲從小說中攫出來,然後再還給小說。「我們沒有辦法去評價她,因為她不似尋常婦人那般,她有自己的風骨,她靈魂的深度,不是我們常人所企及。

1995年9月8日夜,矚目中國文學界的才女張愛玲在洛杉磯西木區公寓內去世,享年七十四歲。9月19日,遺體在洛杉磯惠澤爾市玫瑰崗墓園火化。9月30日,骨灰由林式同、張錯、高全之、張紹遷、許媛翔等人攜帶出海,撒於太平洋。那天,正好是她75歲的生日。

是啊,她終歸是自由的,不願囿於那小小骨灰盒中,追求至純至美的愛情,是她的本性。這一生隨性而活,不枉仙女來人間一遭。

相關焦點

  • 晚年張愛玲活得很可憐?親歷者:廣場舞大媽思維,看誰都慘!
    她神志清明,而且很努力地,去維持這種低欲望的生活方式,過自己的生活,不被人幹涉。她自身從未矯情地自艾自憐,更無需世人如何憐憫。她晚年時,接受臺灣女作家殷允芃採訪,很直白地說過,「我是孤獨慣了的。我不在乎別人怎麼評論」。
  • 晚年張愛玲:平均每星期搬一次家,她是病了還是在躲什麼?
    一開始,林式同也不相信「蚤子」這回事,可是張愛玲描述得十分真切:「這蚤子產於南美洲,生命力極強,非搬家不可。」林式同找來殺蟲公司,殺蟲的人根本找不到張愛玲所說的蚤子。一個在美國的臺灣記者,因為受委託寫張愛玲,於是便租住在她的隔壁,卻沒料到她久病不出門,一個月僅見過她兩次,有一次還是她去丟垃圾,於是只好以她扔廢品寫了一篇文章。張愛玲稱:「記者掏廢品的事使我毛髮皆豎。」從那以後,她要求林式同保密自己的住址,不見任何人。
  • 男人一輩子不結婚,晚年就會悽慘?這3個男人卻過得非常幸福
    尤其有一些男人,特別害怕一輩子娶不上妻,晚年過得悽慘,但一些男人,一輩子沒結婚,晚年過得還非常幸福。孫先生:70歲年輕的時候,一直下煤窯掏煤,幹這個活想接觸女人太難,家人為了我的婚事特別著急,託人給介紹了兩個對象,我一個都沒看上,就這樣單身到現在。
  • 張愛玲晚年頻繁搬家,擺脫不了蝨子纏身,到底真相如何?
    有知情人士做過不完全統計,張愛玲晚年,即從60歲到75歲這15年間,搬家次數超過了180次。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這樣的搬家頻率已經超出了「正常」的範疇。根據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和張愛玲晚年的行為綜合看,晚年張愛玲很可能患上了心理學上稱作「精神恐懼症」的病症。精神恐懼症俗稱恐懼症,它是由抑鬱焦慮等情緒共同作用的結果。恐懼症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典型特徵便是:感覺身上有蟲子在爬。
  • 我所知的張愛玲
    因為出版《張愛玲莊信正通信集》,他重新檢視從前的來信,不免記起當年與女作家交流的情景,和她作品中的某些話來。張愛玲在莊信正來信封套背面擬的信稿 1973年,我申請南加州大學的終身教職,沒想到被拒絕了,需要重新找工作。就在這時,我收到了張愛玲的來信,她信裡寫道:「你是在我極少數信任的朋友的Pantheon(意為萬神殿)裡的,十年二十年都是一樣,不過就是我看似不近人情的地方希望能諒解。」
  • 張愛玲晚年的瘋狂:豪擲十年,沉迷「紅學」
    可她的晚年寓居美國,在來日無多的時候,豪擲十年光陰,一頭扎進了《紅樓夢》的世界:我這人乏善足述,但是只要是真喜歡什麼,確實什麼都不管——在已經「去日苦多」的時候,十年的工夫就這樣摜了下去,不能不說是豪舉,這是一種瘋狂。正是:十年一覺迷考據,贏得紅樓夢魘名。
  • 蔣方舟:我們對張愛玲的迷戀,夾雜著同情與遺憾 | 獨家策劃
    第三期裡,我們與青年作家蔣方舟一起乘坐叮噹車看香港街景,在港大漫步、尋訪張愛玲的學生時代,自然,也和蔣方舟聊了聊張愛玲的作品,以及對當代文學的看法。張愛玲是蔣方舟從小就開始閱讀的一位作家。對她而言,張愛玲的迷人之處不僅僅是其文學作品,還有她的人生經歷帶給人的唏噓、同情與遺憾。
  • 為逃避跳蚤,張愛玲晚年不斷搬家,最後住旅館還要天天換房間
    張愛玲性格內向,不喜歡與人交往。晚年的張愛玲,過著深居簡出的日子,就連住所地址和電話號碼也鮮為人知。她還極其愛乾淨,晚年為了躲避跳蚤,不斷搬家,甚至後來住進了旅館。張愛玲晚年時,慘遭「蟲患」。跳蚤在張愛玲身邊無處不在。跳蚤一步一步將張愛玲的內心防線擊潰。她痛苦過,反抗過,也絕望過。張愛玲變得越來越孤僻,越來越難以近人,越來越封閉。她的心病也越來越嚴重。
  • 杜甫散步寫下一首詩,記錄悽慘晚年生活,被後人稱「七律之冠」
    前半生科舉不利,後半生潦倒困苦和許多詩人不一樣,縱觀詩人杜甫的一生,總覺得他的境遇實在是太過悽慘,世人聽了都無不對他感到憐惜。為什麼說杜甫的生活悽慘?明明好歹是一代大詩人,應該過著相當好的生活才對啊。但是有一句話話糙理不糙,意思就是文學的意境都是從苦難當中來的。而杜甫能夠擁有這麼高的文學造詣,多半也是因為後半生的悽慘遭遇。悽慘究竟從何言起?
  • 一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的晚年有多悽慘?
    然而,就這樣一個頂天立地的大英雄的晚年是悽慘,令人嘆息不已。那麼,戚繼光的晚年到底有多悽慘,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二。 很快就病倒了,更是雪上加霜的,戚繼光無錢抓藥,最後戚繼光在孤苦中悽慘離世,終年60歲。
  • 多子女家庭,父母不想晚年過得悽慘,年輕時在這幾方面可別犯糊塗
    其中有位老太太說,現在才想清楚,晚年幸福不幸福的關鍵根本就不在於子女的多少,其他幾位老太太也表示贊同。這位老太太還說了自己親姐的故事,說姐姐年輕的時候生了5個孩子,3個兒子2個女兒,可她現在需要養老的時候,子女們卻開始踢皮球,這個推給那個,那個推給這個。老人眼下的日子也是過得很悽慘了。
  • 寫人作文:我眼中的張愛玲
    然而,你很難給張愛玲寫的東西做類別劃分,她的文字好像並不屬於哪一個流派,似乎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張愛玲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突兀而出的女性作家,她擺脫主流文學的影響,用自己筆下的故事營造出一個政治之外的生活天地,把關懷的焦點放在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女性身上。所以,張愛玲的小說,具有鮮明的女性主義特徵。
  • 張愛玲欣賞楊絳,楊絳為什麼瞧不起張愛玲
    其中一封即楊絳談及張愛玲。因已公開,這裡摘錄部分:「前天劉緒源贈我一本《翻書偶記》,序文是你的大筆,忙翻開細讀,我覺得你們都過高看待張愛玲了,我對她有偏見,我的外甥女和張同是聖瑪利女校學生,我的外甥女說張愛玲死要出風頭,故意奇裝異服,想吸引人,但她相貌很難看,一臉『花生米』(青春豆也),同學都看不起她。我說句平心話,她的文筆不錯,但意境卑下。
  • 他黃埔畢業位居師長,卻因常德保衛戰被蔣介石關監獄,晚年很悽慘
    他黃埔畢業,位居師長,被蔣介石下令抓進監獄,晚年生活十分悽慘國民黨,我們都應該十分了解,在中華民國期間,一直由他們掌權,而且在抗日戰爭裡面,國共兩黨合作,對抗日戰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但是他們也有反面的例子,對中國共產黨的連續圍剿,還有當時的不抵抗政策,確實得到了人民的強烈反對。在國民黨裡面有這樣一個師長,他叫餘程萬,可能有很多人對這個人不了解,甚至可能都沒有聽說過。餘程萬,是國民黨某師的師長,有很強的作戰指揮的能力,但是他晚年的生活很是令人痛心,他的生活遭遇也十分讓人同情。
  • 張愛玲妥妥學霸?國文不及格不說,靠英文寫作在美根本無法謀生!
    為此,他還特地強調,「愛玲現代西洋文學讀得最多,兩人在房裡,她每每講給我聽,好似《十八隻抽屜》,志貞尼姑搬出吃食請情郎」。這裡面提及的西方作家,分別是蕭伯納、赫胥黎、毛姆與勞倫斯。這幾位,如今許多英語專業人士讀起來,都常感畏難。張愛玲卻能於閨房之內,隨口道來,剖析毫芒,聊作男歡女愛調情增趣的用具,已能證實,她的英文功底是出類拔萃的吧!
  • 張愛玲第一手史料首度曝光!宋以朗說「我這個張愛玲遺產執行者也...
    至於外表,她身材高瘦,打扮樸素,阿妹分析說衣服都是她自己裁的,我不肯定是不是,只是印象中沒見過她穿旗袍。記得最清楚的,倒是她深近視又不戴眼鏡,看事物總要俯前──也許她擔心把我和姊姊混淆了。這些年來我屢次受訪,講述對張愛玲的印象,也不外乎上面講的那些。我搜索他人對張愛玲的印象,希望可以引發出我自己的記憶。
  • 民國曠世才女張愛玲,晚年死於「蝨子」,而「蝨子」指的竟是他!
    今天小編要為大家介紹一個人,民國曠世才女張愛玲,晚年死於「蝨子」,而「蝨子」指的竟是他!張愛玲出生於20世紀的20年代,她的祖父是清末的將領張佩綸,雖然是一個愛逃跑的將領,但是其口才出眾,所以還是混的不錯,家境也很好。張愛玲的父親可沒有張佩綸這兩下子,而是十足的敗家子,所以張愛玲出生的時候,張家已經靠租房和賣房產維持生計。
  • 當我孤獨無數個日日夜夜之後,那我可能就不需要任何人了
    當我孤獨無數個日日夜夜之後,那我可能就不需要任何人了。1:這輩子最瘋狂的事,就是愛上了你,最大的希望,就是有你陪我瘋一輩子。2:快樂滿屋,讓笑聲衝向天際;幸福敲門,讓吉祥邁入家門;好運隨身,讓黴運隨風而去;溫馨相聚,讓團圓恭賀新春。
  • 男性好友公開與張愛玲近30年的通信:我欣賞她的冷淡和刻薄
    >        35歲赴美定居,晚年逐漸和外界斷絕來往。攝於1962年,回香港的證件照        與女作家交往的分寸感到晚年的時候,張愛玲甚至怕收到信,因為回信費時費神,「我寫信奇慢,一封信要寫好幾天。」莊信正也早已發覺,「我想,除非不得已她總避免寫信。」
  • 張愛玲誕辰100周年特別專輯||永遠的張愛玲(上)
    如果讓我給張愛玲貼標籤,我可能會將自己的內心投射到張愛玲身上。張愛玲的社交能力並不差,但我覺得她的社交需要積蓄力量和勇氣。她的愛情付出太多,也許是因為缺乏安全感,不安心於不回報的愛情,總覺得對方的感情必須回饋,感情沒有了,還要用金錢付出。因為張愛玲沒從父母那裡得到無條件的愛。張愛玲的愛情還具有一點表演成分。2. 如果張愛玲活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