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長滿了蝨子。
張愛玲雖然出身名門,祖母是李鴻章的長女,但是她父母不和,她從小是保姆帶大的,後來父親再婚,繼母對她不好,而她母親也有男友。張愛玲跟繼母發生爭執後,被父親毒打並軟禁,她逃出家門投奔母親,雖然母親收留了她,可是後來對她態度也不佳,因為嫌她上學花錢影響了自己的生活質量。
或許冥冥之中,註定了她與文學的緣分,在就讀於入讀上海聖瑪利亞女校時,張愛玲首次發表短篇小說《不幸的她》於聖瑪利亞校刊。1933年,她又發表了第一篇散文《遲暮》,並開始與父親學寫舊詩。後來,她又陸續寫過《理想中的理想村》、《摩登紅樓夢》、《後母的心》等文章。
張愛玲的小說,無論結局是好是壞都給人以一種悲涼的感覺。張愛玲文筆冷靜,小說常用第三人稱即「他」來描寫,以一種全知的視角來敘述,小說中雖然沒有摻雜太多作者個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調悲涼。
我想,這或許源自她本身。原生家庭的緣故,她是缺少愛的。
與胡蘭成的那段情愛糾葛,註定是她心中揮灑不去的陰霾。
張愛玲與胡蘭成相識時,胡已有妻室,政治觀點一貫親日主降。但他長期舞文弄墨,性情別致,第一次去拜訪張愛玲就雙雙墜入情網。兩人坐談文學藝術,相處和洽。張愛玲視他為知音,寫信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戀愛中的張愛玲比她筆下的所有女子都纏綿,曾說下如此情話:你這個人呀,我恨不得把你包包起,像個香袋兒,密密的針線縫縫好,放在衣箱藏藏好。 一九四四年,在張愛玲創作的頂峰時期,沒有舉行公開儀式,與胡蘭成籤訂終身,結為夫婦。婚後一段時間生活浪漫而平實,是張愛玲一生最美而走得最匆忙的時光。次年,胡蘭成成為政府通緝要犯,離開上海,先後在武漢娶了護士小周,在溫州又與範某同居。張愛玲去溫州看望胡,要求他在兩人之間作選擇,胡不肯,張愛玲嘆道:你是到底不肯。我想過,我倘使不得不離開你,亦不致尋短見,亦不能再愛別人,我將只是萎謝了。
大半年後,胡蘭成去上海看張愛玲。提起小周和範某,張愛玲態度冷淡。當夜二人分室而居。第二天清晨,胡蘭成去張愛玲的床前,俯身吻她,她伸出雙手緊抱著他,哽咽一句:蘭成!一時傷心落淚。又半年後,張愛玲給胡寫信,曰: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歡我了的。這次的決心,我是經過一年半的長時間考慮的,彼惟時以小劫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難。你不要來尋我,即或寫信來,我亦是不看了的。後來胡蘭成寫信給張愛玲好友炎櫻,流露挽留之意,張愛玲沒有回信。從此便了結了一段奇世姻緣。再後來,移居美國時,她又遇到了第二任丈夫—賴雅。
與賴雅的相依相偎,坎坷卻又美好。但好景終究不長。
1956年7月5號,賴雅收到了她寄來的第二封信。收到信後,賴雅陷入了極大的糾結中。能夠讓一個男子如此糾結的必是大事,而世間的大事,從來事關生死,張愛玲信中所提的讓賴雅反應如此大的正是一樁涉及生死的大事:張愛玲懷孕了,孩子是他的。
這一年,賴雅已經65歲了,而張愛玲也已經36歲。
65歲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不小的年歲,倘若張愛玲真的生下這個孩子,中國的說法裡,嬰孩甚至會被稱作「賴雅的老來子」。
而當時的賴雅已離婚多年,他的前妻為他生下的女兒與張愛玲年歲相當。在這種情況下,賴雅的女兒是否會接受這個小自己幾十歲的弟弟妹妹,也是未知數。但這點應該不在賴雅的主要考慮範圍,賴雅最看重的是張愛玲是否願意生下這個孩子。
賴雅當時是如何回信已經不得而知了,只知道,最終,張愛玲選擇了打掉腹中的胎兒。
世人紛紛猜測,張愛玲墮胎極有可能是因為賴雅不肯要這個孩子。畢竟,從邏輯上講,大多數女子都不會願意墮胎。尤其,在張愛玲已經決定嫁給賴雅的情況下。持這種觀點的佔了大多數,時至今日,世人依舊認為張愛玲墮胎是被賴雅逼迫的結果,甚至有人傳出了「賴雅說不墮胎就不和張愛玲結婚」的謠言。也有人認為,是當時兩人的經濟條件不允許,且考慮到賴雅年事已高,所以張愛玲放棄了孩子。還有人認為,張愛玲墮胎是因為怕賴雅年事已高,孩子會患某些可能的疾病。猜來猜去,什麼版本都有,獨獨沒人猜:這一切是張愛玲自己主動做出的選擇。
也許,張愛玲最愛的還是胡蘭成吧,她為了胡蘭成傾盡所有甚至涉足他人婚姻,到最後心灰意冷離去,感情上受了重創。對這個第二任丈夫的骨肉,她或許覺得沒有準備好帶它來到這個世界上。
後來,65歲的賴雅和36歲的張愛玲在紐約結婚。這場婚姻帶給張愛玲的是生活的重負,這是她最不擅長處理的事情。婚後兩個月,賴雅就中風了。,賴雅臉部突然麻痺,幾乎無法說話。張愛玲知道,從此兩人要靠她才能活著,而當時她只有微薄的、很不穩定的稿費。但她珍惜清貧生活中的真情,在她38歲生日那天,兩人做了點青豆、肉和米飯,飯後一起去看了場喜劇電影,步行回家後又把剩飯吃了。張愛玲告訴賴雅,這是她一生中過得最快樂的一個生日。
1967年4月,張愛玲受聘於麻薩諸塞州康橋的賴德克利夫大學,於是她帶著賴雅來到康橋。不久,76歲的賴雅悄然去世,沒有舉行葬禮,骨灰由他的女兒安葬。一年後,張愛玲在接受採訪時說:「人生是在追求一種滿足,雖然往往是樂不抵苦的。」
常覺得她好似仙女般,不食煙火,不問世事。不曾想,她也會為別的男子徹夜輾轉。她一生追求一種脫離現實的純粹的愛情——不問緣由,不問經歷,跨越了時間和空間,超越了階級和信仰。正是因為如此,出身於大家閨秀的一代才女,才不惜以第三者身份介入,才有了和漢奸文人胡蘭成的亂世戀情。36歲的她才會不介意年齡,嫁給大自己28的賴雅。她好似飛蛾撲火般,耗儘自己所有的心血。終於還是和愛人決裂。陪伴她的最後只剩小說,就如同王安憶說到:「唯有小說才是張愛玲的意義。所以,認識的結果就是,將張愛玲從小說中攫出來,然後再還給小說。「我們沒有辦法去評價她,因為她不似尋常婦人那般,她有自己的風骨,她靈魂的深度,不是我們常人所企及。
1995年9月8日夜,矚目中國文學界的才女張愛玲在洛杉磯西木區公寓內去世,享年七十四歲。9月19日,遺體在洛杉磯惠澤爾市玫瑰崗墓園火化。9月30日,骨灰由林式同、張錯、高全之、張紹遷、許媛翔等人攜帶出海,撒於太平洋。那天,正好是她75歲的生日。
是啊,她終歸是自由的,不願囿於那小小骨灰盒中,追求至純至美的愛情,是她的本性。這一生隨性而活,不枉仙女來人間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