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動物中,猴子的象徵意義豐富而迷人。
它不僅長相和身形與人類仿若相似,而且因為進化關係,冥冥中,人類與猴類的關係也變得親密起來。
所以,將深層次的智慧和哲思,通過猴子來表現,似乎也更具教化和世俗之義。
正因如此,在歷史的演進中,猴子也逐漸變成了一個特殊的意象深入到文學、雕塑等各個藝術領域。
包括和田玉,也有人以此為題材,創作作品、表達自己的思考。
比如我們今天介紹的這件玉雕作品——《三不猴》。
這件《三不猴》,創作者為玉雕師任永輝,靈感正是來自於傳統的「三不猴」典故。
而「三不猴」則來源於我們傳統文化中的「不聽、不看、不說」這一極具東方色彩的處世智慧。
顏淵問孔子:所謂「克己復禮」應該怎樣解釋?孔子回答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其實不只孔子,老子也表達過類似的觀點。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這就是我們後世所說的「希夷境界」,一種道家所倡導的修煉心性、克己修身的境界。
幾千年來,這也成了我們修身處世的一個智慧。「三不猴」即取義於此。
回歸到本件作品,形態上三隻猴子造型靈動、憨態可掬:
第一隻用手捂著耳朵,第二隻用手捂住嘴巴,第三隻用手蒙著眼睛。
藉此與和田玉特殊的「玉德」文化相結合,表現著為人處世的三條準則。
不說。
不說是非之言,不說他人之事,不做無謂之爭……如果狠話出自我們嘴,那寧願不說。
不看。
世間繁亂,如果所見蒙蔽心神,丟了本心,那寧願你不看。
不聽。
世間嘈雜,聲音墜長了耳朵,如果雙耳禁錮了雙眼,那寧願你不聽。
能說而不盡說,能看而不盡看,能聽而不盡聽,不僅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能力。
覺而不迷,有所選擇,這正是作品要傳遞給我們的啟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作品的材質。
和田玉本身就是玉德的化身,代表著種種美好品德。
所以這件作品選擇了和田玉,又在和田玉中千挑萬選選擇了青玉籽料。
這次所選的籽料,玉質上乘,細度、油潤度都非常好,顏色也非常純正、均勻。
青玉本身就代表著內心的安定純正,而達到這種顏色和玉質則更給人一種沉穩清遠大氣的感覺,也更容易引人入哲思和禪悟的宏妙場域。
工藝方面,作品是一個立體雕件,作者充分考慮到了作品的視覺、觸感、量感等直觀體驗。
因而在弧面、線條等方面花了很多心思。
現在大面積的弧面、圓潤流暢的線條,以及線條和弧面的巧妙結合……
既展現了優美、圓融的玉質,又使得整件作品更具立體美感和空間表現力。
除此之外,作品細節方面也值得稱道。
調皮瞪大帶點驚訝的雙眼、捂耳思考微微張圓的嘴巴、彎曲靈動的尾巴、蜷曲的腳趾……
神態惟妙惟肖,每一個細節都刻畫的非常逼真、生動,釋放了自然的美感和生命力。
而且,太深入的哲學思考往往給人帶來沉悶、壓抑之感,而這些靈動的設計則恰好為作品增加了趣味性和畫面感。
整體達到了一種動靜結合、張弛有度的巧妙平衡。
世間萬物始於「無」,「無」中生「有」,「有」生萬物。
然後紛紛擾擾間,我們做了太多加法。說了太多、看了太多、聽了太多……
或許,偶爾遮住眼睛、捂上耳朵,閉上嘴巴,才能給自己留下更多空間。
也才能回歸本心、回歸真相……
當然,現實世界中的人,都是鮮活的人。
在面對負面的事物、情緒時,很難獨善,完全不看、不聽、不說更不可能。
至於如何取捨,不聽什麼、不看什麼、不說什麼,各人境遇不同,理解不同。
這也是這件作品留給我們的想像空間和進退維度。
那你對此有什麼看法?又有什麼不同理解呢?
10月02日14:00,青藍將和大家相聚直播間,共同賞析這件作品,更多精彩,直播間見!
另外,中秋已至,祝福大家國慶、中秋雙節快樂!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