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無
【引觴漫談】
現代的人大概很難想像,長時間的居住在山中,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在山中的日子,你會看到什麼,會做什麼,又會想什麼呢?
前些日子看到過一個新聞,一個人將自己的房子內部全部染成了黑色,書房那裡留了一個窗戶,望眼過去,是綿綿的山脈和樹林。
黑色的效果給人以很強烈的視覺震撼,但是震撼最強烈,一定還是房子的住戶。我想,住在這種房屋中的人,大概是明白一些古代隱士的樂趣的。
然而說我們對於隱居生活一點都不了解,倒也不盡然。雖然真正的隱士是不寫詩的,他們也不會從事任何填補內心缺憾的創作,但是總有一部分隱士,他們除了隱者的生活,在這紅塵中其實還想要更多。
或者懷才不遇,或者生不逢時。這些人的心中是有缺憾的,所以他們會創作,希望別人看到自己的遺憾,也希望自己隱居生涯中的感悟和狀態能夠通過創作流傳下去。
王維就是這樣一位隱士。
【臨其詩境】
王維從政客到隱士轉變的過程,幾乎就是他一生的軌跡。少年為官,經歷了安史之亂與人生中的汙點,重回長安之後雖然得以洗刷,但是心中對於政治的熱情漸漸地淡了下去,「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在終南山邊上,借著前輩詩人的別業,建立起了自己的精神家園,終南別業。
這是王維在人生的晚年為自己選擇的棲息之所,這裡承載了一代詩佛關於生命的思考,也承載了一段悠閒而處處是哲理的時光。
今天我們來欣賞王維的一首《山居即事》,是他在山中生活的一個片段。
【經典原文】
山居即事唐代:王維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鶴巢松樹遍,人訪蓽門稀。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渡頭煙火起,處處採菱歸。
【條分縷析】
山居,即居住在山中的生活。即事,即採擷生活中的一剎那,描繪出生活的場景,也剖析自己在那一刻的心緒。
寂寞傍晚,輕輕關上自己宅院的大門,說是大門,也還保存著自然的氣息,不過是一道半掩的柴扉。
關門的剎那抬了下頭,山間的落暉驚豔到詩佛的眼睛。遠處的山峰與近處的樹木,看去皆是一片的蒼茫,在晚霞中掩映多姿,唯有夕陽,是這模糊的世間唯一清澈的事物。高高地,遠遠地,唯一的。
院子外面就是徹徹底底的大自然,是完全沒有人化的天然,所以有仙鶴來居,每棵松樹上都留存著它們的痕跡。小道掩映也難走,來訪的人稀少,再搭配這默默無聞的破門,真是應和這隱者的身份。
後邊4句依舊是外景,而且是經典的王維式寫景,為什麼這麼說?我們一句一句看下去。
綠蔥蔥的竹子,嫩嫩的竹節上多了一層新新的粉紅色,那是生命的顏色,也是繁榮的顏色。紅色的蓮花,褪下了片片紅衣,那是舊時的衣裳,也預示著新生命的到來。
這是純粹的自然之景,一如「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一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純粹的大自然,不帶有一絲一毫人工的雕琢,王維也只是照實書來,如素描一般的淡雅迷人。
最後兩句則加入了「自然之人」,這也是王維慣用的手法,「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欲投人住宿,隔水問樵夫」。
總會出現一個兩個完全在大自然中的人,與大自然的景物相對應,畫面更加完整,意境也更加立體,回味無窮。
在一片蒼茫裡,依稀是渡頭的地方亮起了稀疏的煙火,映照著水光山色,朦朦朧朧。那是外出採菱的人在傍晚紛紛回船到岸。
王維很喜歡用農人歸家這樣的意象,大概自己缺少這樣的體驗,或者自己已經生活在了精神家園之中,所以對於歸家有著特別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