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電影《卓尼土司》日前正式開機 講述民族團結和革命崢嶸歲月

2020-12-20 中國日報網

 

7月20日,兩大華表影帝王霙、劉勁一起齊聚甘肅卓尼,參加了電影《卓尼土司》開機儀式。影片是以1935年發生在甘肅卓尼的一段真實歷史為原型,講述了卓尼土司羅桑丹增南傑道吉的真實故事。據悉,拍攝結束後,預計於2013年12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首映儀式。

由卓尼縣與電影頻道聯合拍攝的《卓尼土司》,是首部以電影的形式,反映第十九代土司楊積慶烈士一生追求民族團結和社會進步事業,深明大義,慷慨無私,在中國革命最艱難的時刻對中國工農紅軍給予了無私幫助,為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影片講述了發生在卓尼的一段真實故事,卓尼土司羅桑丹增南傑道吉漢族名字楊積慶,是甘南地區的藏族大土司。他生性豪放,剛正不阿,體恤民生。1935年秋,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進行了兩萬五千裡長徵,在國民黨的圍追堵截下九死一生走過草地,來到了卓尼地區。他不顧自身安危,毅然決定支持紅軍,並為紅軍提供了幾十萬斤糧食,派藏民修復了尼奧棧道,為紅軍帶路一舉攻下了臘子口,為紅軍北上做出了貢獻。後來國民黨反動政府接到內部命令,策劃了震驚甘肅乃至全國的博裕事變,殺害了卓尼土司一家七口人。

1949年全國解放以後,周恩來親自給卓尼土司的後人寫信表示慰問,對卓尼土司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貢獻給以很高的評價和讚揚。

周恩來的扮演者劉勁表示,來到卓尼是對自己長徵情節的彌補。《卓尼土司》是一個藏族戲,當時藏族人民為新中國的勝利取得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今天我們重溫這段歷史,來到卓尼實地拍攝,我將把周恩來的形象塑造的更加鮮明,讓藏族人民以及更多了解這段歷史的人認可我。」他說。

原中央電視臺副臺長張華山說,《卓尼土司》是一部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紅色數字電影,該影片的成功拍攝,將是一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生動教材,也將是對甘南藏族同胞參加革命、支持革命的讚揚和肯定。對激勵各族兒女共同奮鬥,繼承先烈革命意志,維護民族團結統一,都有著積極地歷史意義。 (記者 薛朝華 甄馥睿)

實習編輯 黃金錚

相關焦點

  • 紅色電影《卓尼土司》開機拍攝
    中國經濟網7月25日訊 (記者李琛奇 陳發明) 日前,由甘肅卓尼縣與央視電影頻道聯合拍攝的紅色電影《卓尼土司》開機拍攝。影片是以1935年發生在甘肅卓尼的一段真實歷史為原型,講述了卓尼土司羅桑丹增南傑道吉的真實故事。
  • 最危險的時刻--寫在電影《卓尼土司》首映之前
    原標題:最危險的時刻--寫在電影《卓尼土司》首映之前   在甘肅省委宣傳部悉心指導,中共甘南州委、州人民政府全力支持,由卓尼縣委、縣人民政府直接組織下,和蘭州電影製片廠一道,於2013年7月拍攝的民族風情與革命歷史題材電影《卓尼土司》已完成後期製作,2014年9月完成最後修改。
  • 卓尼楊土司革命紀念館
    中共黨史教育基地 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卓尼楊土司革命紀念館  每日甘肅網卓尼訊(通訊員 後卓霞)卓尼縣是一個由世襲土司統治的藏區。土司制度歷經明、清兩朝和中華民國,凡二十代532年,是甘肅藏族土司中沿襲時間最長、轄地最廣、影響最大的一個土司,曾對當地乃至西北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產生過深遠的影響。據史料記載,元末明初,西藏第一世藏王聶赤贊普的後代噶·益喜達吉的後裔,東遷尋找適宜耕牧的地方,於1404年定居於卓尼,逐步成為統治縣境各部落的土司。
  • 市科知局組織幹部職工觀看《卓尼土司》電影
    6月21-22日,市科知局組織幹部職工觀看《卓尼土司》電影。該影片講述了1935年秋,毛澤東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進行二萬五千裡長徵,來到了甘肅卓尼地區。甘南地區最大的藏族土司楊積慶,深明大義,不顧蔣介石國民政府阻擊紅軍的命令,不僅開倉放糧,接濟紅軍,還幫助紅軍一舉攻下天險臘子口,為長徵勝利乃至新中國成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援藏題材電影《太陽和月亮》開機
    原標題:援藏題材電影《太陽和月亮》開機   援藏題材電影《太陽和月亮》開機儀式近日在西藏昌都舉行。   據悉,電影《太陽和月亮》得到福建省委宣傳部、西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高度認可,被列為文藝創作扶持項目。
  • 英雄惺惺相惜,秘境百馬獲卓尼土司後人加持祝福
    上周,在雲南留筠館,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土司的後人楊扎西,將一幅繪有藏傳佛教著名的密勒日巴尊者的老唐卡,贈予著名探險家、秘境百馬創始人金飛豹,並且還十分莊重地為他敬獻了一條金黃色哈達。同時獲得加持的還有雲南留筠館館主黃文先生,他慶幸地迎來了扎西老師帶來的一尊鎏金長壽佛像和一卷扎什倫布寺的活佛手書的「心經」。
  • 重溫長徵精神:卓尼土司開倉放糧助紅軍攻下臘子口
    他的講話回顧了卓尼第19代土司楊積慶開倉放糧接濟紅軍,助紅軍順利攻下天險臘子口的歷史。   1935年9月紅軍進入天險臘子口,亟須打通臘子口並補充給養。  據卓尼楊土司革命烈士紀念館簡介,卓尼土司自公元1418年起被授為「世襲指揮僉事兼武德將軍」,至1950年改為甘肅省直轄卓尼藏族自治區行政委員會止,曾歷經明、清兩朝和中華民國,歷時532年,有土司
  • 甘肅藏區卓尼農牧民依託「紅色土司遺風」吃上旅遊飯
    圖為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木耳鎮博峪村一角。 魏建軍 攝中新網蘭州6月10日電 (魏建軍 艾慶龍)初夏時節,53歲的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木耳鎮博峪村村民高吉慶正為客人端上一碗碗「八寶茶」,妻子拉姆草在院裡打酥油。
  • 範長江與卓尼土司/許 揚
    《中國的西北角》一書中記載,二十六歲的範長江於一九三五年八月到達洮河南岸,即今卓尼縣,訪問時年四十六歲的楊土司。「兩人一見如故,交談直至深夜。」範長江對楊積慶土司有這樣的描述:「精通藏漢兩文,尤其精通漢語,雖身居僻壤,未邁出卓尼一步,但每天都看全國各地大小報紙,及時掌握國內外形勢,在上海、天津等地設有商行,常有書信往來。他思想激進,易於接受新鮮事物,推廣先進技術和文化。」
  • 二十年代甘肅老照片,古老的柳林鎮,十九代卓尼土司楊積慶
    【卓尼禪定寺】五十年代,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卓尼縣隸屬於甘南州管轄,其位置在州境東南;縣府駐地在該縣中部的柳林鎮。歷史悠久的卓尼大寺(禪定寺)就位於柳林鎮境內。【卓尼禪定寺】晚唐時期,朗達瑪(799年-842年,末代吐蕃贊普)禁絕佛教;部分僧人來到洮河流域。
  • 遇見•卓尼
    地處「漢藏走廊」要道的卓尼是一座具有濃鬱民族風情的歷史文化大觀園。卓尼藏族即「覺乃」藏族的阿迦、善巴、莎木等民俗民風、民間藝術、飲食文化、民間服飾、競技體育等構成獨具魅力的地域風情。這就形成了,一溝分兩叉的大峪溝景區,景區有水有湖泊,有奇峰懸崖,有原始森林,有低山草原,有農家田園,有寺院,有度假莊園,有民族風情園。踏進大峪溝,就如到了人間仙境。今天,讓小編帶你領略大峪溝的恬靜之美和一步一景的自然風光。
  • 「摩登」土司楊積慶的紅色傳奇
    中國甘肅網8月18日訊在卓尼縣城的西北角,緊鄰寬敞整潔、地方風情濃鬱的商業步行街,一個清雅幽靜的小院——卓尼楊土司革命紀念館坐落於一條偏僻的小巷,成為遊客和當地民眾、僧侶共同朝拜的聖地。顧子宜攝土司不土據《安多政教史》記載,楊土司家族是甘肅藏區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管轄範圍最大的土司家族,其祖先為吐蕃贊普大臣嘎氏後裔,在明朝時期歸順朝廷,對甘南地區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民族關係,都曾產生深遠影響。
  • 援藏題材電影《太陽和月亮》今日開機 預計明年上映
    電影《太陽和月亮》劇組合影。採訪對象供圖東南網8月10日訊(本網記者 林先昌)今日上午,由福建省援藏建藏工作促進會、福建數字前沿傳媒有限公司共同策劃的電影《太陽和月亮》在西藏昌都市舉行開機儀式。電影《太陽和月亮》劇本是由福建省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孫永明執筆創作,講述了兩代援藏幹部與藏族群眾之間互相關愛、共同奮鬥、友情至深的故事,故事生動感人,充滿了愛國愛家的藏漢一家親的民族情懷。本片製片人彭素梅在開機儀式上表示,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這部電影定會拍成一部集真、善、美於一體的高水平的影視精品。
  • 【民族團結故事】南甸宣撫司署歷代土司致力邊疆民族團結進步事跡
    加之土司、地主、糧商的剝削和匪患橫行,使梁河各族人民掙扎在水深火熱、貧苦交加的苦難深淵中。1950年,梁河解放。標誌著各民族進入平等、團結、共同繁榮的新時代。從此,全縣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的照耀下,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使梁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
  • 他是末代土司之子,見證一個五百年土司家族的興衰
    採訪並文 | 丁海笑編輯 | 劉成碩作者按:土司是元、明、清時代中央王朝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置的由當地民族首領充任並世襲的官職。過去的中央政府對偏遠地區的管理較弱,授予「土司」實際上是對地方勢力的合法認可。土司世相承襲,各有衙門,虎踞一方,在地方上土司就相當於「小皇帝」。
  • 當「三格毛」遇上風箏 「藏王故裡」卓尼亮相濰坊
    ——有藏族古代服飾「活化石」之稱的「三格毛」民族服飾在濰坊亮相,形成了一道亮麗風景線。2019年4月20日卓尼縣文化旅遊資源推介活動在濰坊一年一度的國際風箏會期間舉行,這顆絲路明珠再次受到世人矚目。卓尼是安多地區藏傳佛教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卓尼16座藏傳佛教寺院中,以禪定寺最為著名,它的建寺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卓尼「兄為土司,弟為僧綱」的土司制度,使禪定寺成為了當時卓尼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的中心。
  • 卓尼末代土司之子口述:憶卓尼春節|我們這樣過年
    卓尼末代土司之子口述:憶卓尼春節|我們這樣過年 2019-02-10 17: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電影《詩巫風雲》在閩清開機 講述愛國僑領黃乃裳傳奇人生
    電影《詩巫風雲》在閩清開機 講述愛國僑領黃乃裳傳奇人生 東南網6月1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卞軍凱) 18日,講述愛國僑領黃乃裳傳奇故事的電影《詩巫風雲》,在黃乃裳的故鄉閩清縣舉行開機儀式。黃乃裳曾說:「非革命不足以救亡,非拓殖不足以聚眾。」革命和拓荒,是他一生中最為輝煌的兩大事業。1900年,黃乃裳與沙撈越王正式籤訂墾約,帶領福建移民,遠涉重洋拓荒開墾,創建了蜚聲海外的沙撈越詩巫「新福州」墾場,對當地資源開發、經濟建設、社會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 《金鳳花開》主演突換 劉威救場再演土司
    由著名白族女作家景宜編劇,著名導演閻建鋼傾力打造的大型民族題材電視連續劇《金鳳花開》日前正在雲南大理熱拍,該劇匯集了王學兵、左小青、高明、唐國強、劉勁、多布吉等眾多明星。日前,記者趕往大理探班,卻發現之前開機發布會上曝光的主演陣容有了變化,飾演帕雅土司的楊立新並沒有出現在現場。
  • 向前看,民族團結齊步走
    方隊將軍領隊張海青告訴記者,這樣的活動在閱兵訓練場隨處可見,全民族團結抗戰的歷史有效激發了官兵訓練熱情。據悉,此次受閱的1.2萬名官兵來自漢、滿、回、壯、藏、蒙古等34個民族。「抗戰勝利是全民族團結抗敵的勝利。」閱兵聯合指揮部領導、北京軍區副政委王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