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一數古代有名的盔甲

2020-12-12 側耳依山聽蟲鳴

中國古時候朝代眾多,戰爭頻發,作為戰鬥時最主要防禦武器的鎧甲也是千式百樣,種類繁多。下面就帶大家來數一數歷史上一些著名的盔甲。

首先當數秦代鐵甲,秦代鐵甲是兵馬俑中最常見的樣式,這類鐵甲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壓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壓上片,以便於活動。加上秦代鐵器已經發展較快,所以秦代的鐵甲相較秦代以前的盔甲防禦力已經大幅度提升,於是才有「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的曠世偉績。

秦武士鐵甲
兵馬俑

漢代魚鱗甲,西漢時期的鐵鎧經歷了由粗至精的發展過程,從用較大的長條形的甲片(又稱甲札)編的札甲,逐漸發展為用較小的甲片編的魚鱗甲;由僅保護胸、背的形式,發展到加有保護肩臂的「披膊」及保護腰胯的「垂緣」。隨著鋼鐵加工技術的提高,鎧甲的精堅程度日益提高,類型也日益繁多,其防護身軀的部位逐漸加大,功能日益完備。正是有了武器的發展,才有「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決心。

漢魚鱗甲
出土的漢代魚鱗甲

唐代當數明光鎧為代表,唐代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和偉大的時代,其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地位在當時來說應為世界第一。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唐軍的鎧甲拋棄了魏晉的具裝鎧,演變為以明光鎧為代表的唐十三鎧,重量更加輕,但是防禦力卻大大的提升,而且造型相當美觀。

明光鎧
身穿明光鎧的唐武士

宋代步人甲,中國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鎧甲)是中國歷史上最重的鎧甲,根據《武經總要》記載,北宋步人甲由鐵質甲葉用皮條或甲釘連綴而成,屬於典型的札甲。其防護範圍包括全身,以防護範圍而言,是最接近歐洲重甲的中國鎧甲,但是也沒達到歐洲重甲那種密不透風般的防護程度。

宋武士
步人甲

明代山紋甲,據記載明代將官所穿鎧甲,以銅鐵為之,甲片的形狀, 多為「山」字紋,製作精密,穿著輕便。

山紋甲
山紋甲羅漢

清代八旗軍鎧甲,清朝時,大量使用的鎧甲是綿甲,是在堅厚的綿或絹的布料上鑲嵌有鐵片,並用銅釘固定的一鍾鎧甲。看上去,就像一件綿大衣一樣。綿甲具有一定的防寒性,適合中國北方步騎兵使用,厚實的布料中密嵌著鐵甲葉,對冷兵器和火器都有一定的防護能力。

清棉甲
身穿棉甲劇照

說完中國的,接下來再說一說歐洲古代的鎧甲,歐洲古代鎧甲最典型的代表應為鎖子甲和重甲

鎖子甲其實中國古代也有,不是歐洲人的專利,這類鎧甲是用用細小的鐵環相套,形成一件連頭套的長衣,罩在貼身的衣物外面。所有的重量都由肩膀承擔,可以有效的防護刀劍槍矛等利器的攻擊,主要的作用還有對弓弩的防禦。

鎖子甲
鎖子甲

重甲是歐洲中世紀後期才誕生的重裝騎兵的裝備,價格昂貴,裝甲堅固,全身完全覆蓋,甚至連眼睛也完全防護,但這種裝備不利於近身搏鬥。

重甲
重甲騎兵

與我們隔海的近鄰日本也是一個戰鬥民族,日本的盔甲也很有特色。日本鎧甲形制非常獨特,日本人對其傳統鎧甲各分解部分的研究也非常深入和細緻——不過,必須要了解其產生和發展過程,才能比較全面地把握其特點。原材料是竹條,皮革,麻繩,裝飾華麗,是上層武士才能使用的奢侈品,另外日本武士頭盔的前立很有特色,全世界獨此一家。

日本武士盔甲
武士盔甲

還有很多處在歷史過度階段發明的盔甲,和一些少數民族使用的戰甲如藤甲、鏈甲等等,就不一一列舉了,希望以上的介紹讓大家對古代盔甲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相關焦點

  • 數一數古代有名的盔甲
    下面就帶大家來數一數歷史上一些著名的盔甲。首先當數秦代鐵甲,秦代鐵甲是兵馬俑中最常見的樣式,這類鐵甲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壓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壓上片,以便於活動。加上秦代鐵器已經發展較快,所以秦代的鐵甲相較秦代以前的盔甲防禦力已經大幅度提升,於是才有「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的曠世偉績。
  • 古代的盔甲是用什麼材料做的
    在古代典籍中,常用「帶甲十萬」形容國家的強盛。《唐律疏議》、《宋刑統》《大元通制》、《大明律》等法典,秉承著「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的原則,突顯出盔甲比進攻性武器更為可觀的價值。盔甲這麼重要,它是用什麼材料做的呢?
  • 你知道中國古代的盔甲都是什麼樣子的嗎?
    首先,作為一個古代軍事歷史發燒友,我得發一發牢騷:託我們很多才華橫溢的影視文藝工作者的福,中國古代盔甲以及軍事裝備在今日國人的眼裡已經變成了「不堪一擊」和「花裡胡哨」以及「網遊風」,甚至出現了「以倭代漢」的現象,而真實存在於歷史上的中國盔甲似乎就要淹沒於歷史的長河之中。
  • 在古代同一時期,中國與歐洲的盔甲有何不同?
    前言:盔甲,是古代軍事作戰時常用的防禦武器,一般都是由騎兵才能配備,都是帝國最精良的士兵才有資格擁有!很多人都想知道古代中國鎧甲與歐洲盔甲有什麼不同呢?到底誰更領先呢?本文就根據歷史上同一時期,分析中歐盔甲有何不同之處。
  • 古代鎧甲(盔甲)實際防禦力到底如何?
    古代鎧甲(盔甲)實際防禦力到底如何?文:我是三甲第四名簡介古代將士穿在身上的防護裝具。甲又名鎧,《釋名·釋兵》:「鎧,猶鎧也。堅重之言也,或渭之甲。」中國先秦時,主要用皮革製造,稱甲、介、函等;戰國後期,出現用鐵製造的鎧,皮質的仍稱甲;唐宋以後,不分質料,或稱甲,或稱鎧,或鎧甲連稱。
  • 為啥古代大俠吃完飯後,丟下錢包扭頭就走,店小二也不仔細數數?
    好長時間之後終於把這些錢湊齊了,然後店小二說:不行不行,我得數一數,看看這個錢夠不夠。店小二數完之後說:不好意思,還差1錢。然後武松說:不對呀,剛才我數完了之後是正正好好的呀,你在等我數一數。然後武松又接過來繼續數,數來數去武松一拍大腿,唉,還真是欠了一錢,你再等等,我兜裡面還有點錢,然後拿出來一個小的散碎銀兩。
  • 古代的盔甲是用什麼材料做的
    在古代典籍中,常用「帶甲十萬」形容國家的強盛。《唐律疏議》、《宋刑統》《大元通制》、《大明律》等法典,秉承著「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的原則,突顯出盔甲比進攻性武器更為可觀的價值。盔甲這麼重要,它是用什麼材料做的呢?
  • 你知道中國古代的盔甲都是什麼樣子的嗎?
    首先,作為一個古代軍事歷史發燒友,我得發一發牢騷:託我們很多才華橫溢的影視文藝工作者的福,中國古代盔甲以及軍事裝備在今日國人的眼裡已經變成了「不堪一擊」和「花裡胡哨」以及「網遊風」,甚至出現了「以倭代漢」的現象,而真實存在於歷史上的中國盔甲似乎就要淹沒於歷史的長河之中。
  • 古代盔甲的好搭檔,批發部老闆的最愛,論罩衣千年的蛻變
    在古代,有些著甲士兵在甲衣外面套一件罩衣,在中外皆有實例。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寒冷罩衣,穿著對象一般都是幼兒園的小朋友,或者是批發部的老闆、夥計,要不就是在家做飯的女性,是一種可以家用也可以商用的多功能工作服裝。在古代,在盔甲外面的罩衣,同樣身負多種功能。
  • 從皮甲、青銅胄,到鐵甲、鐵盔,古代盔甲的防禦力如何?
    盔甲是古代戰場上防護用具的統稱。「盔」是防護頭部的護具,「甲」是保護身體其它部位的裝具,那麼,古代盔甲的防禦力如何呢?其實,這要看盔甲採用了哪種材質。第一,皮甲。一開始的戰爭,武器很原始,一般就是矢石矛斧。可能是受動物以革甲保護身體器官的啟發,一些人就開始利用堅韌的獸皮包裹在身上,以避免被敵人的矢石砸傷,這就是皮甲。最開始的皮甲非常簡陋,往往就是將動物的皮革進行簡單加工,能使之披在身上即可,很多還是整片的皮甲,這種皮甲穿用極不方便。後來,人們就按照身體部位的不同,將皮革裁剪成大小不一的革片,再連綴成甲。
  • 細數古代那些神仙酒名
    --------引子說起古代名酒,就繞不過宋朝,提到宋朝,就不得不提宋朝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圖中的繁榮景象,可以具體地反映出宋代經濟發達的狀況,圖中茶坊、酒肆、廟宇鱗次櫛比,街市行人川流不息、摩肩接踵,商店中珠寶香料、綾羅綢緞等專門經營,形形色色,熱鬧非凡。
  • 由《大秦賦》中的秦軍所想到的:穿了一層盔甲等於多了一條命?
    明代盔甲。按清人的考據合甲是「犀甲兕甲皆單而不合,合甲則一甲有兩甲之力,費工多而價重。」也就是說所謂合甲就是多層皮甲。所以說皮甲的防禦力也是甚為可觀的,足以抵抗青銅兵器以及鐵器的進攻,發生在周桓王十三年 (公元前 707年) 秋的襦葛之戰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天子聯軍潰敗之時,周桓王本人被鄭軍一箭射中左肩,幸虧盔甲厚而沒有受傷,此時周桓王身穿的就應當是犀牛皮甲,直到漢代鐵兵器大行其道之時,犀牛皮甲仍然是上品《漢書》載:「遣人通越繇王閩侯,遺以錦帛奇珍,繇王閩侯亦遺建荃、葛、珠璣、犀甲、翠羽、媛熊奇獸,數通使往來
  • 為啥古代大俠吃完飯後,丟下錢包扭頭就走,店小二也不仔細數數?
    好長時間之後終於把這些錢湊齊了,然後店小二說:不行不行,我得數一數,看看這個錢夠不夠。店小二數完之後說:不好意思,還差1錢。然後武松說:不對呀,剛才我數完了之後是正正好好的呀,你在等我數一數。然後武松又接過來繼續數,數來數去武松一拍大腿,唉,還真是欠了一錢,你再等等,我兜裡面還有點錢,然後拿出來一個小的散碎銀兩。
  • 細數中國古代出現過的「特種兵」
    秦國鐵鷹銳士特種兵的出現始於二戰時期,但在中國古代戰爭中,早已不乏「特種兵」的身影,如戰國時期的鐵鷹銳士、隋朝的燕雲十八騎等等
  • 「防彈衣」是由古代「盔甲」演變而來的?它是用什麼材料製作的?
    古往今來,有武器,自然就有防護器具,防彈衣其實就是由古代鎧甲演變而來,歷朝歷代都有其特色鎧甲,比如外形和材料的改變,但作用都是一致的,為了保護戰士的身體。古代沒有針對特殊用處而研發的化學製品,他們用的都是冷兵器,武器無非就是刀槍劍戟等,那麼將士所穿的盔甲又是什麼材料製作的呢?主要材質是皮革或鐵,這兩種材質的交叉點是在戰國時期。
  • 古代的盔甲能防刀劍?為啥穿了盔甲還會有那麼士兵喪命?
    古代戰爭是非常殘酷的,大型的戰爭都是幾十萬人之間的肉搏。由於古代都是冷兵器對戰,對於自身的防護措施顯得非常重要。古人的智慧讓他們發明了盔甲,保護自己的頭部和身體不受傷害。那既然古代有盔甲,為什麼戰爭還是會有眾多的士兵喪命?
  • 古代鎧甲(盔甲)實際防禦力到底如何?
    古代鎧甲(盔甲)實際防禦力到底如何?文:我是三甲第四名簡介古代將士穿在身上的防護裝具。甲又名鎧,《釋名·釋兵》:「鎧,猶鎧也。堅重之言也,或渭之甲。」中國先秦時,主要用皮革製造,稱甲、介、函等;戰國後期,出現用鐵製造的鎧,皮質的仍稱甲;唐宋以後,不分質料,或稱甲,或稱鎧,或鎧甲連稱。
  • 中國術數
    三、有這麼10種術數,他們曾被批為「迷信」。1、卜筮卜筮是中國遠古最早的巫術活動當推殷商之際的佔卜,它有兩種形式,一曰卜,二曰筮。2、符咒最初的咒語起源於古代巫師祭神的祝詞。符乃神佛之法令,符代表精神意念力,符的效應主要來自意念的存在,施符者的墨水、咒語和手印等都是在加強意念。
  • 在古代同一時期,中國與歐洲的盔甲有何不同?
    前言: 盔甲,是古代軍事作戰時常用的防禦武器,一般都是由騎兵才能配備,都是帝國最精良的士兵才有資格擁有!很多人都想知道古代中國鎧甲與歐洲盔甲有什麼不同呢?到底誰更領先呢?本文就根據歷史上同一時期,分析中歐盔甲有何不同之處。
  • 細數古代那些神仙酒名
    ---引子說起古代名酒,就繞不過宋朝,提到宋朝,就不得不提宋朝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圖中的繁榮景象,可以具體地反映出宋代經濟發達的狀況,圖中茶坊、酒肆、廟宇鱗次櫛比,街市行人川流不息、摩肩接踵,商店中珠寶香料、綾羅綢緞等專門經營,形形色色,熱鬧非凡。從《清明上河圖》上,還可看到其中有酒家設有高層「雅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