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同一時期,中國與歐洲的盔甲有何不同?

2020-12-07 老妹愛歷史

前言:

盔甲,是古代軍事作戰時常用的防禦武器,一般都是由騎兵才能配備,都是帝國最精良的士兵才有資格擁有!很多人都想知道古代中國鎧甲與歐洲盔甲有什麼不同呢?到底誰更領先呢?本文就根據歷史上同一時期,分析中歐盔甲有何不同之處。

一、中世紀同期中歐盔甲對比

10世紀的拜佔庭式地下墓碑裝甲可能是中世紀最早的歐洲全身裝甲,也是這一時期歐洲唯一的形式。盾牌是歐洲防禦裝備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包括拜佔庭時期在內的這一時期,幾乎所有歐洲盔甲都只能保護軀幹、腹股溝和上臂,馬甲幾乎不存在。除拜佔庭外,盔甲很可能不在戰爭用途中。

在同一時期,即公元900-1000年,我國正處於五代十國的戰亂年代。這時期,我國古代的盔甲通常會覆蓋身體的大部分,即使不是整個身體。它們主要由層狀構造,並由板甲加固。通常會描繪出馬甲,中國裝甲大部分是在類似現代車間的煉鐵廠以標準化形式生產的。

在中世紀,歐洲盔甲顯然更加複雜,胸甲的設計使歐洲盔甲比中國人更能包裹軀幹,盔甲更好地保護穿戴者。但是,在冶金學中,大多數歐洲盔甲(至1500年)通常碳含量低,在冶金質量上可能不及當代中國盔甲。

二、中國與歐洲盔甲哪裡不同?

1、盔甲的重量不一樣

事實是,當歐洲進入公元1257年這樣的中世紀時代時,那時歐洲的騎士全副武裝,盔甲武裝到牙齒,看起來沒有絲毫破綻。

此時,中國已經進行了大規模的熱戰,而重型盔甲在這種戰鬥中被證明是無用的。因此我國古代的盔甲變得越來越輕,輕盔甲開啟快速發展實際上是在宋明時期。當時,我國盔甲由於鋼鐵的冶煉技術更高(含碳量更合適),所以我國古代的輕盔甲是優於歐洲的。

2、鎧甲的設計目標不同

我國古代的戰爭與歐洲的戰爭截然不同,我們古代有遊牧民族騎馬,並不斷射擊弓箭。因此,最致命的武器不是劍或長矛,而是箭。盔甲應該足夠輕,以使戰士能夠抓住不斷向自己射擊的遊牧民族,並且在防禦箭時也應足夠堅固。

最後唐朝開發了上圖所示的裝甲,複合板裝甲,裡面有棉布,外面有皮革裝甲,而鋼板則充滿了皮革。而且該裝甲既能很好地防禦劍刃,又能很好地防禦箭矢,並且易於大規模生產,在一些精銳的軍隊中,例如唐朝皇帝的六位主要帝國禁衛軍(每人1.5萬名士兵),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盔甲。

三、中國與歐洲盔甲實戰效果

1、唐朝的禁衛軍

公元757年,在唐朝,突厥叛軍於襲擊唐朝都城時,李嗣業將軍(身高2.1米的巨型武士)脫下盔甲,赤身裸體地率領1000名士兵穿著明亮的盔甲,並用一種名為陌刀的巨型刀刃,刀片非常昂貴,一個刀片等於省級軍官三年的收入。

史料記載說:"當禁衛軍走進敵人的中心處,他們就像一堵牆,鎧甲如此閃亮,敢於阻止李將軍和他的手下的任何突厥人都被切成碎片。" 突厥將軍在此戰中感到震驚並下令撤退,李將軍的勇敢舉止幫助皇帝贏得了那場關鍵的戰鬥。

2、西班牙徵服者

在歐洲幾個世紀以來,裝甲騎士一直統治著戰場,諸如穿甲劍之類的武器,是專門設計用來刺穿裝甲並擊敗他們的。當西班牙徵服者在歐洲大陸到處入侵時,大多數徵服者都穿著全套盔甲,包括沉重的胸甲、手臂以及對頸部和喉嚨的保護,甚至連需要運動的身體部位(如肘部和肩膀)也受到一系列重疊板的保護,稱為護腿。

這意味著在完全裝甲的徵服者身上幾乎沒有脆弱的部位,全套金屬裝甲重約60磅,重量均勻地分布在身體上。這樣可以長時間穿著而不會造成很大的疲勞,所以西班牙徵服者輕而易舉的徵服了歐洲很多地方。

結語

如前所述,中國和同時期歐洲的盔甲存在很大的不同,但是都是為了實現更高的作戰效果。

縱觀歷史,從公元500至1100年,中國盔甲在各個方面都比歐洲盔甲更好。從1100年到1300年,歐洲不再用片狀盔甲,以使盔甲可以覆蓋更多的身體。

在14世紀之後,歐洲的裝甲技術雖然更為先進,但實際上中國同時期的裝甲技術也沒有真正落後。

相關焦點

  • 在古代同一時期,中國與歐洲的盔甲有何不同?
    前言: 盔甲,是古代軍事作戰時常用的防禦武器,一般都是由騎兵才能配備,都是帝國最精良的士兵才有資格擁有!很多人都想知道古代中國鎧甲與歐洲盔甲有什麼不同呢?到底誰更領先呢?本文就根據歷史上同一時期,分析中歐盔甲有何不同之處。
  • 中國古代盔甲沒有面部防護?延伸至頸部,歐洲有面部防護?
    中國古代盔甲的防護頂多延伸至頸部,面部的防護無論是哪個朝代的鎧甲都沒有考慮到,一般同時期只有歐洲中世紀的盔甲使用了半封閉式頭盔的設計用來保護士兵的面部不被長弓以及長刀劃傷。最早有油畫記錄的面部防護式盔甲是參與十字軍東徵中的英國士兵所穿著的紅色封閉式圓筒型頭盔。
  • 數一數古代有名的盔甲
    中國古時候朝代眾多,戰爭頻發,作為戰鬥時最主要防禦武器的鎧甲也是千式百樣,種類繁多。下面就帶大家來數一數歷史上一些著名的盔甲。兵馬俑漢代魚鱗甲,西漢時期的鐵鎧經歷了由粗至精的發展過程,從用較大的長條形的甲片(又稱甲札)編的札甲,逐漸發展為用較小的甲片編的魚鱗甲;由僅保護胸、背的形式,發展到加有保護肩臂的「
  • 古代世界盔甲大盤點,中國帥氣逼人,日本奇形怪狀,歐洲全身覆蓋
    盔甲在唐朝是古代技藝巔峰的傑作,鎧甲由金屬、皮革等材料構成,拼接工藝複雜,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迷人的吸引力。在胸甲上有一個橢圓形的金屬板,叫做護心鏡,改進了胸部和背部防禦,性能大大提高。日本是一個奇怪的國家,迄今為止,神龕、博物館,甚至私人收藏家的家,都擁有豐富的古代盔甲和各個時期的武器,數量和保存完好,是世界上最多的。有人說,這是武士道精神的體現,日本的盔甲很獨特,傳統盔甲各個部分的分解研究也非常深入和詳細。日本盔甲的原材料有竹條、皮革、麻繩和華麗的飾物。
  • 你知道中國古代的盔甲都是什麼樣子的嗎?
    首先,作為一個古代軍事歷史發燒友,我得發一發牢騷:託我們很多才華橫溢的影視文藝工作者的福,中國古代盔甲以及軍事裝備在今日國人的眼裡已經變成了「不堪一擊」和「花裡胡哨」以及「網遊風」,甚至出現了「以倭代漢」的現象,而真實存在於歷史上的中國盔甲似乎就要淹沒於歷史的長河之中。
  • 中國古代盔甲為什麼沒有面具防護?老祖宗難道沒有想到嗎?
    鎧甲的起源到了戰國時期,由於諸侯國之間經常發生戰爭,戰爭規模的不斷增大和戰爭形式的多種多樣,人們開始成流水線式的產出少量的鐵甲和青銅甲。而這時的鎧甲的顯著特點就是出現了等級變化和士兵的等級和兵種不同,所穿的鎧甲形制也有不同。到了漢朝,漢代鎧甲的在形式開始變得更加複雜,除了最初的為保護胸部和背部的身甲外,也開始出現為了保護頭部的護甲。
  • 古代鎧甲(盔甲)實際防禦力到底如何?
    古代鎧甲(盔甲)實際防禦力到底如何?文:我是三甲第四名簡介古代將士穿在身上的防護裝具。甲又名鎧,《釋名·釋兵》:「鎧,猶鎧也。堅重之言也,或渭之甲。」中國先秦時,主要用皮革製造,稱甲、介、函等;戰國後期,出現用鐵製造的鎧,皮質的仍稱甲;唐宋以後,不分質料,或稱甲,或稱鎧,或鎧甲連稱。
  • 獻給凱爾特諸神的祭品:歐洲古代盔甲護具的裝飾
    歐洲最早的帶有裝飾盔甲的是在青銅時代的大不列顛、愛爾蘭、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以及法國、德國、奧地利等地出現的。其中凱爾特裝飾藝術的傑出代表是在英國巴特錫(位於倫敦西北區)和溫奇爾西(英格蘭東南部一座小鎮)出土的青銅盾牌,上面雕刻著凱爾特特色的漩渦狀紋飾。
  • 數一數古代有名的盔甲
    中國古時候朝代眾多,戰爭頻發,作為戰鬥時最主要防禦武器的鎧甲也是千式百樣,種類繁多。下面就帶大家來數一數歷史上一些著名的盔甲。兵馬俑漢代魚鱗甲,西漢時期的鐵鎧經歷了由粗至精的發展過程,從用較大的長條形的甲片(又稱甲札)編的札甲,逐漸發展為用較小的甲片編的魚鱗甲;由僅保護胸、背的形式,發展到加有保護肩臂的「
  • 古代的盔甲是用什麼材料做的
    在古代典籍中,常用「帶甲十萬」形容國家的強盛。《唐律疏議》、《宋刑統》《大元通制》、《大明律》等法典,秉承著「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的原則,突顯出盔甲比進攻性武器更為可觀的價值。盔甲這麼重要,它是用什麼材料做的呢?
  • 遊走在盔甲上的藝術:中世紀的歐洲騎士都是外貌協會?
    進入中世紀中期,騎士們的盔甲有了進一步改進,雖然盔甲的形制依然是鎖子甲,但額外增加了鏈甲頭巾(coif,主要保護頸部)和鏈甲手套(mufflers),同時鎖子甲長度加長,直達腿部。頭盔開始完全包裹頭部與臉部。儘管騎士的馬刺甚至鎖子甲在理論上是可以鎏金裝飾的,但大部分盔甲依舊算得上樸實無華。不過,套在盔甲外的衣服則可以用不同顏色和圖案來彰顯個性。
  • 從皮甲、青銅胄,到鐵甲、鐵盔,古代盔甲的防禦力如何?
    盔甲是古代戰場上防護用具的統稱。「盔」是防護頭部的護具,「甲」是保護身體其它部位的裝具,那麼,古代盔甲的防禦力如何呢?其實,這要看盔甲採用了哪種材質。第一,皮甲。後來,人們就按照身體部位的不同,將皮革裁剪成大小不一的革片,再連綴成甲。這種皮甲一直沿用到春秋時期,歷史上記載的犀甲、兕甲、合甲等,其實都是皮甲。那麼,皮甲的防禦效果如何呢?說起來,皮甲可以有效抵擋敵方矢石、木矛的攻擊,甚至好的皮甲對青銅製的劍、矛、戈、鏃的攻擊都有不錯的防禦效果。在鐵器還沒有廣泛應用到戰場之前,皮甲的保護效果還是比較不錯的。
  • 你知道中國古代的盔甲都是什麼樣子的嗎?
    首先,作為一個古代軍事歷史發燒友,我得發一發牢騷:託我們很多才華橫溢的影視文藝工作者的福,中國古代盔甲以及軍事裝備在今日國人的眼裡已經變成了「不堪一擊」和「花裡胡哨」以及「網遊風」,甚至出現了「以倭代漢」的現象,而真實存在於歷史上的中國盔甲似乎就要淹沒於歷史的長河之中。
  • 古代鎧甲(盔甲)實際防禦力到底如何?
    古代鎧甲(盔甲)實際防禦力到底如何?文:我是三甲第四名簡介古代將士穿在身上的防護裝具。甲又名鎧,《釋名·釋兵》:「鎧,猶鎧也。堅重之言也,或渭之甲。」中國先秦時,主要用皮革製造,稱甲、介、函等;戰國後期,出現用鐵製造的鎧,皮質的仍稱甲;唐宋以後,不分質料,或稱甲,或稱鎧,或鎧甲連稱。
  • 中國古代貴族與歐洲貴族體系到底有何差別?
    首先,我們要說一些題外話,拿中國古代貴族和歐洲貴族放在一起作比較,顯然是不公平的,因為中國自秦朝之後,貴族一詞基本消失在這片中華大地之上,而時至如今歐洲些許國家仍然保有貴族體系。出處:新版紅樓夢我們回歸正文,縱觀歷史發展、改朝換代的潮流,我們會發現,中國貴族和歐洲貴族有一個很明顯的差別,那就是在中國,一個朝代的更替對貴族世家影響很大,甚至會導致一個貴族世家的湮滅
  • 匈奴、突厥、契丹、蒙古有何關係?他們是同一民族,不同稱呼嗎?
    匈奴、突厥、契丹、蒙古有何關係?他們是同一民族,不同稱呼嗎?大家都知道,在古代歷朝歷代當中,北方的遊牧民族一直都是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脅,如秦漢時期的匈奴,唐朝的突厥,宋朝的契丹等等,那麼這些遊牧民族之間有什麼聯繫嗎?
  • 印度和歐洲的紡織生產都有哪些特點?與中國的有何不同?
    在毗奢耶那伽羅王朝(Vijayanagara)時期(1336-1650年),已經有專業化的手工業者從事不同階段的生產。整個中國的棉紡織品有一半以上在國內實現商品化,棉紡織品在生產上是第二大國內產品,僅次於食品,位於絲綢、鹽和茶葉之上。1280年開始,在蒙古族統治的頭五十年,中國的棉花栽培經歷了一段生產急速擴張的時期。統治者於1289年在帝國的許多省份成立了棉司,並於1296年將棉布納入稅收系統。元朝使用棉布來支撐自身軍事和行政所需。
  • 深度解密丨歐洲中世紀的盔甲是如何一步一步發展的?
    我相信,有很多人和我一樣,都是通過《帝國時代》這款遊戲接觸到歐洲古代戰爭的。當初火焱最喜歡用的兵種就是騎士,因為騎士移動速度快,很適合作為前鋒去衝擊敵人的步兵隊伍。當然,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騎士長得帥。
  • 古代歐洲和古代中國的《農民起義》有何區別?
    在歷史愛好者圈子裡,一個常見問題是「為什麼中國有成功的農民起義,而歐洲沒有?」 不幸的是,這是一個偽命題。正如高爾基所說,世界各地的傳統社會農民都沒有什麼差別,農民起義其實也沒有太大差別。
  • 超長待機的皮質盔甲,為何一直沒有被鐵甲所取代?
    皮甲是一種歷史很久的盔甲形制,根據字面意思也可以知道,其主要的製作材料就是動物的皮革。由於這種盔甲製作工藝相對簡單,主要製作材料也不難獲得,所以在鐵甲沒有普及的年代,皮甲是軍隊防護裝備的首選。皮甲的由來從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