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煙閣是唐太宗李世民為了紀念跟隨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們所建立的供後世瞻仰的功臣閣,在我國歷史當中也可以是赫赫有名的。唐代詩人李賀就有詩曽言: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可見凌煙閣在唐代,對於唐代的臣民們的吸引力是有多麼巨大的。而清朝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統治王朝,難到會放棄學唐朝的這種模式麼?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清代也有屬於清朝的「凌煙閣」那就是位於中南海之內的紫光閣。
但為什麼距離我們較遠的凌煙閣別我們所熟知,反過來離我們較近的紫光閣卻不大為人所知那,這一切的原因都是在於清朝這作業沒抄明白所導致的。凌煙閣功臣,最初是唐貞觀十七年,太宗李世民將與之一起打天下的二十四名已故或在世的功臣命閻立本畫影圖形,供奉於凌煙閣內,並由褚遂良題寫事跡。要說這是開國24功臣是不準確的,因為這些人其實都是李世民的親信,最初輔佐李淵的元勳很多都不在其中。這個名單就顯得有些「私心」。再加上後來的各種大事件,唐朝之後有五位皇帝對凌煙閣功臣的名單進行過增添,經過歷代的添加總數大概在大概一百個左右。注意啊,這是歷經大唐一代累積的總數。
反觀紫光閣的建立,在清乾隆年間,乾隆爺為了加強國家的統一,清朝中央政府曾多次派兵出徵,平定邊疆地區的叛亂。加上咱們的「十全老人」乾隆為了宣揚「十全武功」,每次軍隊凱旋,乾隆皇帝都要下令為徵戰中的功臣繪製畫像,並將它們懸掛在中南海紫光閣內。乾隆二十九年,大學士傅恆、定邊將軍兆惠平定準噶爾部和回部叛亂,得勝凱旋,乾隆龍顏大悅,命畫師繪製一百名功臣的畫像供奉於紫光閣內,五十人乾隆親自作贊,其餘由儒臣擬贊。紫光閣供奉功臣畫像慣例由此開始。
之後,乾隆五十年,阿桂平定大小金川,乾隆仿照傅恆平定伊犁回部的例子,再將阿桂、豐升額等一百人繪製圖像,前五十人乾隆親自作贊,後五十人儒臣作贊。此後,又加入平定臺灣功臣像五十幅、平定廓爾喀功臣像三十幅。總數二百八十幅功臣畫像。注意啊僅乾隆一朝紫光閣就以高懸畫像二百八十幅。我們的十全老人相對於他的老前輩還真是「不吝賞賜」啊。
當然人多並不是否認紫光閣二百八十功臣功績的,在這之中確實有一些能徵善戰的名將,比如傅恆、福祿、富德、福康安等等,但是更多的只是作戰勇武有一定戰功而已,如果這樣都戰功就能繪製畫像以供後人瞻仰的話,那麼歷史上的名將和功臣可謂是燦若星河、數不勝數!究其根本紫光閣不出名的原因在於乾隆有好大喜功的嫌疑,和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以及雲臺二十八將相比,紫光閣二百八十功臣含金量實在太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