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帝王為表揚為建國、治國作出貢獻的大臣,往往建立一個專門的建築懸掛這些功臣的畫像。後代的臣子們往往以能夠進入這個序列為自我期許,比如唐李賀寫過: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這裡面的凌煙閣指的是唐太宗為了表彰輔佐自己的功臣,在凌煙閣為24位功臣畫了像。能進入凌煙閣是位極人臣的重要標誌。
在唐之前,西漢建立的時候,漢高祖就排定了18位開國功臣的順序,但是並沒有給他們畫像,而給功臣畫像始於西漢的漢宣帝時期。
在漢宣帝的時候,匈奴的呼韓邪單于向漢朝稱臣,漢宣帝為了表彰與自己一起建立功勳的大臣們,於是決定在麒麟閣為十一位功臣畫像,漢宣帝開啟了為功臣畫像的傳統。
漢宣帝以夷狄賓服,思股肱之美,乃圖畫其人於麒麟閣,共十一人,唯霍光不名,曰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姓霍氏。其次張安世、韓增、趙充國、魏相、丙吉、杜延年、劉德、梁丘賀、蕭望之、蘇武。
在漢宣帝排定的十一個人中,霍光的家族因為犯罪被滅族,所以並沒有在功臣像上書寫他的名字,而這十一個人之中為後世熟知的居然是最後一位蘇武。
東漢的漢光武帝在建立了漢朝之後,在雲臺為28位開國功臣畫像。這28位功臣是鄧禹、馬成、吳漢、王梁、賈復、陳俊、耿弇、杜茂、寇恂、傅俊、岑彭、堅鐔、馮異、王霸、朱佑、任光、祭遵、李忠、景丹、萬修、蓋延、邳彤、姚期、劉植、耿純、臧宮、馬武、劉隆。這28位功臣非常有名,民間傳說他們就是天上的28宿。毛澤東 的《中原我軍解放南陽》這樣寫道:「民間所傳二十八宿,即劉秀的二十八個主要幹部,多是出生於南陽一帶」。後來,漢朝在28功臣的基礎上再次添加了四位功臣王常、李通、竇融、卓茂,這樣雲臺的功臣像就達到了三十二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將軍馬援,因為自己的女兒是皇后,所以皇帝沒有將他的畫像加入。
唐太宗為了表彰輔佐自己的功臣,在凌煙閣為24位功臣畫了像。這24人是: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李靖、蕭瑀、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謹、程知節、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世績、秦叔寶。
程知節就是程咬金,李世績原名徐績,他被唐朝皇帝賜姓為李,他就是小說之中描寫的徐懋功。
南宋昭勳閣二十四功臣
南宋的第五位皇帝宋理宗,在寶慶二年(公元1226年),在昭勳閣給24位宋朝的功臣畫像,這24人是:趙普、曹彬、薛居正、石熙載、潘美、李沆、王旦、李繼隆、王曾、呂夷簡、曹瑋、韓琦、曾公亮、富弼、司馬光、韓忠彥、呂頤浩、趙鼎、韓世忠、張浚、陳康伯、史浩、葛邲、趙汝愚。遺憾的是大英雄嶽飛沒有在功臣像之中,可是抵抗外敵的嶽飛永遠被人民和歷史銘記著,不需要這些功臣畫像的表彰。
1755年,乾隆皇帝為了表彰平定西域準部、回部得勝,乾隆決定重獎功臣,在紫光閣為100位功臣畫像:「上嘉在事諸臣之績,因葺新斯閣,圖功臣大學士忠勇公傅恆、定邊將軍一等武毅謀勇公戶部尚書兆惠以下一百人於閣內」。後來又增加了《平定臺灣功臣像》50幅、《平定廓爾喀功臣像》30幅。據了解,乾隆一朝,歷次繪製並懸掛在紫光閣內的功臣像,共有280幅之多,功臣數目之多,為歷史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