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早期,生氣勃勃的西方開始崛起。他們憑藉武器、造船等技術優勢,擺脫了中世紀的邊緣地位。此時,兩隻巨大的歐洲鐵鉗圍住了歐亞大陸:在陸上,俄國人穿過西伯利亞,到達太平洋;在海上西歐人繞過非洲,到達印度、東南亞和中國。與此同時,以哥倫布為首的西方人開始向西穿越大西洋,發現美洲,環航全球。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歐洲擴張中,這兩個「故事」,你知道嗎?
西歐的擴張:伊比利亞階段(1500-1600)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在16世紀的歐洲擴張中居領先地位。伊比利亞擴張性的根源,宗教是歐洲海外擴張的重要因素,在伊比利亞半島尤其突出。半島大部分地區都曾受穆斯林統治,即便到15世紀,南部的格拉納達仍是穆斯林的據點。1415年,葡萄牙王子航海家亨利跨越直布羅陀海峽,攻佔北非要塞休達,一舉成名。1492年,西班牙的伊莎貝拉女王也奪取了格拉納達,並越過直布羅陀海峽,佔領梅利利亞城。地理大發現時代,伊比利亞人帶著這種十字軍精神漂洋過海,發現了更多需要剿滅的穆斯林和需要拯救的異教徒。
誘使伊比利亞人向海外航行的還有四個群島—沿非洲海岸依次向南的馬德拉群島、加那利群島、維德角群島和向西越過大西洋的亞速爾群島。這些群島非常誘人,因為它們富饒多產,還是戰略基地和港口。自然,西班牙和葡萄牙水手會認為還有更多的島嶼等待他們去發現和開發。但領導15世紀海外冒險事業的是葡萄牙,而非西班牙。1415年佔領休達港後,葡萄牙人探險興趣大增。145年,葡萄牙的早期探險有了重大進步—亨利王子的船隊經過非洲的沙漠海岸,在南方發現了肥沃的綠洲。到享利去世時,沿海探險已到達獅子山,沿海據點紛紛建立。1492年8月2日,哥倫布的三艘小船從帕洛斯角起航。10月中旬,他們登陸巴哈馬群島的一個小島,將它命名為聖薩爾瓦多。哥倫布至死都確信他已抵達亞洲。西班牙君主堅定地支持哥倫布,又斥巨資為他裝備了三支遠徵隊。但直到1519年,西班牙人才在墨西哥發現富庶的阿茲特克帝國。這次意外發現離哥倫布首次探險已過了20多年,其間的發現大都以失敗告終。但發現新大陸有一個直接影響促使葡萄牙人航行繞過非洲,直達印度。1487年葡萄牙人在西非沿岸的探險取得重大進展,巴託洛米烏迪亞斯繞過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後被葡萄牙國王命名為「好望角」。1497年7月8日,達·伽馬率四艘帆船從葡萄牙啟航,次年5月底抵達卡利卡特港。
1499年9月,載滿胡椒和肉桂的船隊返回葡萄牙,船上香料的價值相當於整個遠徵隊費用的60倍。炫目的前景令葡萄牙人滿心歡喜,曼努埃爾國王接受了「衣索比亞、阿拉伯半島、波斯和印度的徵服、航海和貿易之主」的稱號。葡萄牙人十分看重這一稱號,決心壟斷新航路貿易,將其他歐洲人、數百年來一直在印度洋上經商的阿拉伯人、其他東方人都排除出去。為達到目的,他們不惜採取無情的恐怖主義,尤其是對可恨的穆斯林。葡萄牙帝國的締造者是1509-1515年任印度總督的阿方索·德·亞伯奎。他的策略是控制進出印度洋的狹窄海道,粉碎阿拉伯人的貿易網。他佔領了通往紅海的索科特拉島和通往波斯灣的荷姆茲島。在印度,他佔領了馬拉巴爾海岸中部的果阿城,將它建成海軍基地和司令部,直到1961年它都是葡萄牙的屬地。再往東,他攻克了馬六甲,控制了與遠東通商的必經之地馬六甲海峽。兩年後,即1513年,葡萄牙船首次抵達中國的廣州港。這是馬可·波羅以來歐洲人首次到達中國。葡萄牙人獲準在澳門設立貨棧和居留地,在那裡繼續從事遠東事業。
葡萄牙的亞洲帝國面積很小,僅包括少數島嶼和沿海據點。但這些領地扼守要衝,使葡萄牙人能控制跨越半個地球的商路。每年,葡萄牙船隊沿西非海岸南下,從沿岸各據點獲得糧食和補給。繞過好望角後,他們在東非據點莫三比克稍作休整,然後乘季風抵達科欽和錫蘭,在那裡將鄰近地區收購的香料裝上船。再往東是馬六甲,葡萄牙人由此進入東亞貿易圈,充當中間商和承運人角色。整個16世紀,亞伯奎利用上述商站和要塞網打破了阿拉伯商人對印度洋的壟斷,成為阿拉伯人和威尼斯人的競爭對手。
今天小編先給大家介紹到這裡,希望大家閱讀開心,喜歡這篇文章的話,不妨關注小編,更多的分享在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