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京旅行回來以後,連續買了理想國譯叢關於日本的好幾本書,有實在看不下去的,也有很不錯的。
這本《活著回來的男人》就非常平實和有趣。是的,有趣,行文十分平實,對生活中的艱難沒有情感性的發洩或者批判,就是生活化的描述,參雜著感人的瞬間和有趣的片段。在很多影響人生的關鍵節點上,事情發生的順其自然,人隨著社會大勢隨波逐流,主人公作為一個普通人,不過是平淡且努力的活下去。
就像他自己說的,在每日都需要為生活奔忙的時候,沒有餘裕去思考更多。
這本書應該算是紀實文學。梁文道作序,看到梁文道作序的時候,我覺得這本書應該「穩了」。
作者小熊英二是一個社會學家,這本書源自他幫學生寫論文邀請父親口述二戰時在西伯利亞當俘虜的經歷。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父親對人生經歷中的很多細節記憶清晰,可以頗具條理的講述出來,講述的內容非常坦誠,沒有粉飾或者記憶曲解,而且很多觀點顯示了厲害的觀察力。
如作者分析:
首先,老人本來是個淡泊的人,一定程度上可以置身事外一樣去看待很多事;
其次,老人一直認為自己是下層中的下層,因為時代機遇,努力爬到了下層中的中層,所做的都是為了努力吃上飯。所以不同於那些主動著書立傳要表達的人,老人不需要文字包裝自己或者表達自己強烈的信念。
最後,我覺得父子的這種信賴關係,也是老人可以如此坦誠表述的原因之一。
這本書分為,參戰前的商店街生活,參戰進入西伯利亞戰俘營的生活,回國染上肺結核病養病四年,出院後人生重新開始,以及退休生活有餘裕後對人生和戰時經歷的回顧。在講述老人個人經歷的同時,作者會補充當時日本和蘇聯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情況,幫助讀者去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社會變遷。
看完這本書,你可以期待的一些小收穫...
1. 改變你在影視作品中看到的一些偏見。日本民眾對要求玉碎的號召,是什麼樣一種心境?其實真的沒有那麼群情激憤,只是默默接受和忍耐而已。
2. 二戰對日本民眾的生活帶來了什麼影響?日本本土人的生活經歷了什麼?也會看到日本在一九四幾年,已經達到很高的城鎮化,為了應對產業升級對高知勞動力的需求,年輕人都在上班之後去夜宵攻讀文憑。隨著戰後發展,年輕人離開鄉村進入城市發展。60-80年代,人們嚮往著中產階級的生活,花錢買很貴又一年用不了幾次的滑雪,高爾夫和保齡球用品。這些社會變遷,和中國近些年的發展十分相似。
3. 文字真實接地氣,看著舒服,居然可以這麼真實地講述自己的一生!謙二的生活態度,讓人動容,在肺結核醫院參與實驗性治療切掉一半的肺,但是一年後內服的特效藥便研製成功,文字寫得平淡,沒有宣洩,讀者可以自己去體會他當時的灰心和窘迫,因為他就像你我自己一樣,那麼那麼真實和平凡的一個普通人。在被俘虜時用丸之內旗當浴巾,在打工時會因生活窘迫忍不住偷公司的現金。
在東京行的都市震撼之後,翻了很多書想了解日本。沒想到最有感覺的是這樣一本書,這樣一種形式。感謝作者,感謝譯者。
完。
2020.02.07
上海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