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浪漫主義在建築領域內的主要表現就是哥德式建築的復興,哥德式風格那種高聳入雲的尖塔形式可以喚起人們的想像力與神秘感。當然,十九世紀哥德式建築的復興不等於簡單的復活或是復古,而是被建築師賦予了新的時代氣息。
浪漫主義思潮下哥德式建築的復興
浪漫主義起源於中世紀法語中的Romance(意思是「傳奇」或「小說」)一詞,是文學藝術的基本創作手法之一,在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一種藝術思潮,流行於歐洲文學藝術領域。建築中的浪漫主義,迅速與中世紀的哥德式藝術相結合,形成了起源於英國的十九世紀哥德式建築的復興,英國議會大廈和曼徹斯特市政廳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建築。
哥德式建築復興的美學基礎
英國美學家、藝術評論家約翰?羅斯金(1819~1900)最先為哥德式建築的復興振臂高呼,他的美學理論也形成了哥德式建築復興的美學基礎。羅斯金的美學論述主要集中在他為畫家透納辯護而形成的五卷本《現代畫家》之中。然而,羅斯金的熱情也不止於對繪畫的討論,從童年開始的遊歷又發展了他對建築藝術的愛好,他的建築理論集結成《威尼斯之石》、《建築的七盞明燈》等著作。
羅斯金對哥德式建築的熱愛是建立在他對美的本質的認識之上的。然而,他對於美的本質的認識也是矛盾的,他一方面將美視為對自然的摹仿,另一方面又將自然看成是上帝的創造物,並將上帝視為一切美的源泉。所以,體現中世紀基督教藝術精神的哥德式建築也成為羅斯金歌頌的對象。
十九世紀的工業大發展,使得這一時期的建築的數量比過去歷代的總數還要多,但是大部分建築由於缺乏純粹的手工技術,再加上對「樣式」和「美」的奇怪主張,幾乎扼殺了這一時期建築藝術的發
展。面對這種情況,羅斯金首先區分了「建築」和「建造物」兩個不同的概念。在他看來,建築與建造物的不同之處在於建築「是一種藝術,它為了某種用途而對人類建築的屋宇進行布置或裝飾,使得人們看見時,在精神健康、力量和愉悅方面有所收益。」在這裡,羅斯金將建築上升到了藝術的範疇,建築在建造物的基礎之上增加了一些美麗或是莊嚴的特徵,應該有適當的裝飾。建築與建造物唯一相關的是「凡是建造之物多少都具有一些建築的特徵或色彩,一切優秀的建築都必須建立在優秀建造之物的基礎之上。」在這個概念的基礎上,建築本身也可以按其用途分成五類:祭祀用、紀念用、民用、軍用、家用。因此,十九世紀哥德式建築的復興也不局限於教堂建築的設計建造。
米蘭大教堂
對於建築上裝飾的來源,羅斯金認為自然比藝術的合成更美麗,因而,美的實質就是真實;藝術的真諦也是真實。在這裡,他把美與自然(也就是真實)等同起來,他認為世界上存在著理想的自然模式,也就是自然界的各類都發展成接近於它所能形成的模式:田野裡的草本植物和花都有其特殊的、明晰的和完善的美;它具有其獨特的處所、表現、功能。最崇高的藝術是能抓住特徵,顯現並說明這個特徵,把其安排在風景畫中適當的位置,用這個特徵加強和增加繪畫所欲表達的深刻印象。所以,人類如果不模仿自然形狀,在創造美的方面就不可能進步。凡是不是來自自然物體的形狀則必然醜陋,這也是因為離開了自然,人類就沒有能力想像美麗。當然,羅斯金也不是完全否定想像的作用。實際上,他也號召在藝術創作中要有想像,這種想像是對不在場或不可能的事物的概念的自願召喚;想像的愉悅和崇高的部分原因就是對這些事物的了解和思考。只是,他認為「凡是能夠想像得出的形狀,在宇宙的某個地方總能找到例子。」過度的想像就變成了欺騙。但只要承認它的虛構性,想像就是一種高尚的天賦,反之,則成為瘋狂。雖然提倡藝術摹仿自然,但羅斯金並不是一個自然主義者,這裡的「自然」並不能簡單地等同於左拉、龔古爾兄弟等人的「自然主義」創作理論中提出的「自然」觀點,自然主義藝術家的任務不是去評判一切,而是去理解一切。因此,他們運用科學的方法來記錄一切事物,不忽視任何細節,甚至是汙穢與醜陋。而這一點正是羅斯金反對的,他把自然視為上帝的創造物,自然能夠作為衡量美的標準,也正是因為透過自然可以體現出上帝之愛。羅斯金用中世紀的自然形式反對工業時代的批量化、模式化生產。
羅斯金提倡的建築中的裝飾是適當的,是「裝飾」而不是「矯揉造作」,是發自內心的,所以不是所有的建築都應該有裝飾。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羅斯金反對在火車站進行裝飾,「一種奇怪而邪惡的趨勢表現在火車站的裝飾當中。」因為在他看來火車站剝奪了人們在思考美的時候所必需的情緒和謹慎,火車站只是匆匆過客的暫時停留之處,缺少審美的條件與環境,所以「在愚蠢行為中,最臭名昭著也最無理的就是與鐵路相關或者鐵路附近的事物的那一丁點兒裝飾。」十九世紀資本主義工業和科學技術的大發展帶來的負影響就是宗教信仰的死亡和道德的淪喪,羅斯金倡導建築藝術的真誠其實是他繪畫理論的延伸。在繪畫藝術中,羅斯金為拉斐爾前派辯護,認為藝術和道德有關。因此,在建築藝術中,羅斯金提倡哥德式建築也是看到了中世紀的哥德式建築凝聚了建造者的信仰與狂熱。哥德式建築雖然有複雜的裝飾,但這些裝飾都是和虔誠的信仰結合在一起的,並且,在哥德式教堂中也給人們提供了靜心凝神體味藝術的場所與條件。
哥德式建築復興的特點及影響
十九世紀的藝術家們在建築風格上有更多的選擇,一方面是古典藝術的盛興,另一方面則是浪漫主義的流行。浪漫主義在建築領域內的主要表現就是哥德式建築的復興,哥德式風格那種高聳入雲的尖塔形式成為喚起想像力與神秘感的適當背景。英國議會大廈和曼徹斯特市政廳就是哥德式建築復興的代表建築。當然,十九世紀的哥德式建築的復興不等於簡單的復活或是復古,而是被建築師賦予了新的時代氣息。雖然,很多人質疑從實用與功能的角度出發,英國議會大廈沒有必要在建築的外形上突出很多的尖塔和塔樓,但對於設計師普金來說,之所以採用哥德式風格,不是因為它的形式獨特,而是符合他提出的設計要求。英國議會大廈採用的是亨利第五時期的哥特垂直式,原因就在於亨利五世(1387~1422年)曾一度徵服法國,採用這種風格象徵著民族的自豪感,也是這一時期日漸強盛的民族實力的真實寫照。正如普金在1841年寫作的《尖拱門的,或者基督教建築的真實原則》一文中提到:真實的建築應該起碼有兩個基本原則:1.功能好的;2.裝飾應該與功能相吻合。裝飾在建築中是必要的,也應是適度的,是和功能相統一的。
中世紀的哥德式教堂風格被用到這一時期的民用建築之上,英國議會大廈那高高向上的尖塔和塔樓不再是對至高無上的上帝的頂禮膜拜,而是突出社會權力的穩定向上之感。它不是宗教的,而是世俗的。
哥德式建築的復興其實是借用了中世紀哥德式的形式,而實質上要求個性自由,提倡自然天性,用中世紀的自然形式反對工業產品及與古典藝術對抗。
編後:
「哥德式」本為貶義詞,西方的學者一度將哥德式建築與蠻族藝術相提並論。十九世紀哥德式建築的復興,並不是簡單的獵奇,而是與當時社會歷史背景息息相關的。當時,經濟的飛速發展帶來了社會生活日新月異的變化,機械代替了傳統的手工藝,高度精密的機械生產製作出來的是毫無個性可言的產品,而非藝術品。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對當時社會不滿的浪漫主義思潮,反映在建築和工藝美術領域中就是羅斯金等人提倡的「哥德式」藝術的復興,羅斯金重新發現了哥德式建築的價值。
連結:
約翰·羅斯金是英國著名的學者、作家、藝術評論家,1819年出生於倫敦一個殷實的酒商家庭。父親是一個熱情洋溢的藝術愛好者,母親為一名虔誠的基督教徒。18歲時考入牛津大學。他因《現代畫家》(Modern Painters)一書而成名,並使其擁有眾多追隨者,其中包括英國大文豪王爾德。隨後發表的三十九卷有關藝術的評論,使他成為維多利亞時代藝術趣味的代言人。
羅斯金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曾經有人把他比作我國的錢鍾書。他還是建築、義大利文藝復興史方面的專家。他的《建築的七盞明燈》和《威尼斯之石》兩書都強調美好的作品來自創作者美好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