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號回歸淮海路。郭長耀攝
四川北路、武進路口新建商業群。 蔣迪雯 攝
徐家匯商圈面臨新一輪改造。
淮海路:請回老字號還不夠
淮海中路可能是上海「醒」得最早的一條商業街:早上8時許,光明邨門口就排起長隊,燻魚、醬鴨、走油蹄髈、幹煎小黃魚……老食客熟門熟路讓營業員稱這稱那。兩年前,老大昌、老人和、哈爾濱食品廠、長春食品廠等20多家老字號集體回歸淮海中路,聚攏了一定人氣,久違的長隊回來了。
不過,這樣的景象與淮海中路往日的繁華不可同日而語,很多老上海人還是期盼淮海路能「重返繁華」。在專家看來,淮海中路中段肯定要有大變化,僅僅將老字號請回來還不夠。
不具商業優勢,中段缺人氣
淮海中路在上海人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商業地位。30多歲的上海白領甄小姐還記得,小時候常和媽媽逛淮海中路,時尚洋氣的服裝讓人看不夠,各種老字號店門口常排著長隊。根據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記載:上世紀90年代,淮海路上的上海鐘錶商店、正章洗染店、東方眼鏡商店等24家商店被命名為「中華老字號」,佔當時盧灣區30家老字號的80%。
如今,淮海中路分段發展的趨勢非常明顯:自西藏南路至成都南路為東段,形成以K11、香港廣場等為中心的商業商務區;從成都南路往西到陝西南路為中段,形成老字號集中的一段;再往西至瑞金二路就屬於西段,形成以環貿為核心的商業區。在上海財經大學教授晁鋼令看來,淮海中路商業形態呈「啞鈴型」:東西兩頭重,中間瘦。「東西兩端發展已相對成熟,中段略顯尷尬。」
曾有調查顯示,淮海中路上的「逛街族」,主要集中在黃陂南路地鐵站和陝西南路地鐵站周邊,佔比分別達48.28%和40.40%;逛中段沿街的僅12.32%,其中七成奔著老字號餐飲和食品店而去。淮海中路中段業態為何吸引力弱?晁鋼令認為,中段缺少天然商業優勢。
首先,交通不便利。在淮海路上企業天地上班的白領趙小姐說,儘管在淮海中路上班,但很少會去中段逛。晁鋼令說,現代交通對商業格局影響不容忽視,淮海中路東西兩段發展較好,與兩端的地鐵站、交通便利有很大關係。如今的城市商業人流是向「點」積聚,而不是在「線」上分布。淮海中路西段的環貿與東段的K11等大型商業體開出後,人群就被兩端吸走了。
其次,缺少商務人群。趙小姐與同事經常在午休時間到公司附近餐廳吃飯,然後再逛馬路,趙小姐覺得,淮海中路東段的人氣就是被這些上班族帶動起來的。「中段商務樓本來就較少,再加上沿街商鋪出於歷史風貌考慮,不少建築只能是二三層樓,沒有向上發展的空間,中段建築大部分只適合居住。」不過,淮海中路中段也有自身發展問題,比如業態缺乏特色,與其他商業體或商圈沒有明顯區別,從一些店鋪反覆調整就可看出。
做香榭麗舍大街「姊妹街」
「縱觀全球知名商業街,淮海中路中段最像法國香榭麗舍大街,應該可以借鑑,走高雅路線、營造藝術氛圍。」
晁鋼令建議,淮海中路中段消費人群可定位為:對上海傳統海派特色文化感興趣的「老克勒」與外地遊客。「所謂老克勒是上了些年紀、追求上海情調和特色的人。他們對上海過去的時尚氛圍充分了解,不甘心退出時尚舞臺,驕傲於自己的上海人身份,這部分人群數量還是挺大的。此外,還要吸引對上海海派文化、對上海傳統商業文化感興趣的外國遊客與外地遊客。」
晁鋼令認為,商業街的興衰由市場決定,但政府要在其中發揮引導作用。對淮海中路中段升級,他建議,黃浦區政府可以「抓節點、抓環境、抓活動」。應該抓住三個節點聚攏人氣:華亭伊勢丹原址打造具有法蘭西風情的購物中心,周邊一帶形成法國商品集聚地;位於思南路口的688廣場打造成聚集消費人群的文化體驗廣場;靠近茂名南路一帶,以優衣庫為核心打造快品牌集聚地。
還要營造優雅的氛圍。上世紀初,淮海路是法租界,街道兩邊開了許多具有異國風情的商鋪,在法國梧桐掩映下,有一種身在巴黎的感覺。淮海中路中段的街景要營造出這樣氛圍:街面隱沒在梧桐繁枝中,美化兩邊的弄堂和屋頂。此外,現在淮海中路中段的餐飲較少、品味較雜。從定位看,應該大量增加具有海派、歐法風格的餐飲,讓逛街者有地方吃、有地方喝、有地方坐。最後,建議在中段多舉辦一些有影響力的活動,將更多有歷史底蘊的弄堂向遊客和消費者展示。
四川路:跳出「平民化」框子
全長3.7公裡的四川北路,是不少上海人心頭的隱痛。在《上海風土雜記》中,曾有這樣的描述:「北四川路跳舞場,中下等影戲院、粵菜館、粵茶樓……星羅棋布,全上海除南京路、福州路以外,以北四川路為最繁盛,日夕車輛、行人擁擠。」上世紀90年代,還流行這樣一句話:「走走逛逛其他路,買賣請到四川路」。然而,近十年來,曾經繁華的商業街不斷凋零。
今年,蘇寧寶麗嘉酒店、星薈中心等四川北路升級項目將陸續竣工。四川北路能被拯救嗎?
上一輪改造屬小打小鬧
如今在四川北路走一走,「沒啥人氣」是最直觀的感受。除了最北端的綜合性商業體「龍之夢」較熱鬧外,整個條狀的四川北路冷清落寞。就連號稱「相對生意不錯」的巴黎春天,也難掩蕭條。離巴黎春天不遠的寶大祥青少年用品商店也縮小了門面,將一塊黃金位置出讓給其他商鋪。
這樣的現狀,讓「老虹口」江女士特別惋惜:「以前我最愛逛的就是四川北路,這是一條『很市民』的商業街,賣布料、賣羊毛衫、賣大衣、賣針線,樣樣都有,還有不少食品商店,橫浜橋附近有個飲食店,裡面的餛鈍特別好吃!」
在不少人看來,這樣的熱鬧大約是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漸行漸遠的。上海社科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健分析,四川北路的熱鬧存在於物質短缺時代,當時人們特別希望買到實惠的商品。到了2000年以後,上海人追求「洋氣」的特點越發明顯,加上五角場、徐家匯等商業圈崛起,地鐵通車較晚、老北站動遷等多重因素疊加,四川北路的蕭條也在情理之中。
更有人不客氣地指出,上一輪四川北路改造,沒能抓住消費升級後的新定位,依然在門面修整、馬路拓寬上「小打小鬧」。由於四川北路大多數商戶或企業的產權並不在政府手中,政府要想整體改造,缺乏有效手段。定位的尷尬更無法迴避:高端比不過淮海路,名氣比不過南京路,便宜比不了七浦路,受網購衝擊影響最大的,正是像四川北路這樣走平民化路線的中低端產品。
強調多元融合及體驗感
今年,四川北路街道的430畝整治區,成為虹口區唯一入選上海第二批環境重點整治的地塊。據透露,這裡的環境整治,將會與商業市場轉型、社區發展和文化保護結合起來。
問題在於,在居民逐漸遷出、新的建設尚未完成的這段時間裡,四川北路不得不面臨人口空心化等問題,在轉型的陣痛期裡掙扎。虹口區相關部門曾做過一個針對四川北路消費人群的調查,發現周邊居民依然是消費主力,除了龍之夢被一些消費者當做約會地點之外,四川北路大多商戶依然僅僅是消費者「走過、路過」的地方。
位於四川北路南部入口的蘇寧寶麗嘉是奢華酒店,它對面的星薈中心是147米高的雙子塔寫字樓。中信廣場目前開張的一期地塊人氣不夠旺,但面積更大的二期地塊正在徵收中。原來人們從外白渡橋向北走會感到落差,但從目前初步聚集的這些商業體來看,這裡的品質會得到提升。當然,四川北路想要用好後發優勢、實現漂亮轉身,顯然還需要整體的發展規劃,以及項目之間的溝通與連接。
李健認為,條狀的商業街若想在當今時代生存,除了商業,必須附加其他東西,比如藝術、歷史、文化等,以滿足人們對文化、休閒的體驗需求。全球商業街的趨勢,更強調多元融合以及體驗感的增加。國際上的相關概念已從CBD(中央商務區),發展到CRD(中央休閒區)、CCRD(中央文化休閒區)了。天津鼓樓商業街,依託原先的明清建築,將商業休閒和旅遊結合;成都錦裡,以楚漢文化、巴蜀民俗為基礎,將文化商業、地產融合……他建議,四川北路的北段,可以依託魯迅公園、多倫路等,將其民國時期的建築遺蹟以及文化底蘊好好挖掘,將歷史、文化和商業結合;中段可以依託白領商務樓、高端小區等注入洋氣的因素,形成藝術、休閒與娛樂的主題;南段可與外灘旅遊結合,讓更多的外地觀光客逛完南京路,可以再朝北部逛逛。
最重要的是,四川北路在很多上海人心中還佔有一席之地。不少受訪者認為,未來的四川北路,不必被以往的「平民化」概念框死,應該結合周邊的環境需求,順應經濟發展規律,採取多元化的發展方式。
徐家匯:改造不再商業單打一
記者日前從徐匯區商務委獲悉,位於徐家匯商圈核心區域的百腦匯美羅店,將於今年10月清退所有數碼業態,百腦匯中金店也將完成業態大調整,屆時數碼產品將只佔百腦匯零售業務的40%。早在去年12月,與之毗鄰的太平洋數碼廣場二期已啟動拆除重建,2018年將新建成一座小型商業體,不再經營數碼產品。徐匯區規土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由新鴻基地產投資運營的徐家匯中心,一期華山路地塊將於明年3月竣工。這被視作徐家匯新一輪更新的核心動力。
港匯廣場39級大臺階將拆除
「區域更新需要旗艦項目推動,但前期工作耗時長,需要反覆規劃研究。」徐匯區發改委主任施方接受採訪時表示,徐家匯商圈重塑是徐匯區「十三五」發展重點,徐家匯中心的建設將帶動美羅城、西亞賓館以及徐家匯傳統百貨業的升級。根據新鴻基方面提供的時間表,徐家匯中心在華山路、恭城路、宜山路以及虹橋路的四大地塊,計劃於2023年6月完成施工建設,最先建成的華山路地塊最早也要2018年左右才會全面投用,規劃中建設高度將達360米、有望成為「浦西第一高樓」的主塔目前還未開工建設。
根據計劃,建成後的徐家匯中心涵蓋商務辦公、五星級酒店、公寓式酒店以及商業、娛樂、文化等功能,不僅體量超過目前徐家匯所有商業設施的綜合,還將大大彌補徐家匯現有商務辦公空間的不足。項目大則進展緩,但徐家匯整體更新無法等待大項目崛起再邁步。一牆之隔的港匯廣場,最先感受到壓力。徐匯區商務委方面表示,這座同樣由香港地產商投資運營的商業體,正計劃對商場內外進行全面翻新,預計內部將加裝多部電梯,外部標誌性的39級大臺階也將拆除,未來有望成為開放式的公共藝術空間。
根據徐匯區「十三五」規劃,徐家匯商圈將在2020年轉型成為國際商務商業核心區,原本以發展商業為主的模式不再可行。徐匯區方面期待依靠徐家匯中心項目來帶動商務辦公樓宇發展。
積累的先發優勢稀釋完畢
「徐家匯你最喜歡的地方是哪裡?」「已經拆了的地鐵商城算嗎?」2008年,有10餘年歷史的徐家匯地鐵商城拆除,上海市中心西南角居民的一段集體記憶成為歷史。
徐家匯商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喻月明接受採訪時曾表示,徐家匯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上世紀90年代初,地鐵的通車和大型百貨商店相繼落成,徐家匯成為新中國成立後上海首個特色商圈;1999年至2008年,徐家匯經歷了10年左右黃金增長期;2009年後至今,受電子商務衝擊,徐家匯面臨消費主體變化和業態滯後等多方挑戰。
「商業景氣不景氣,看看男裝賣得好不好就知道。」在連通徐家匯天橋的第六百貨商店,一樓售賣黃金飾品的櫃檯仍不時有消費者駐足,但上至二樓、三樓,服裝櫃檯卻門可羅雀。在上世紀90年代,這裡曾是上海人氣最旺的實體商業之一。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黨委書記、教授餘明陽接受採訪時指出,徐家匯過去積累的先發優勢已經稀釋完畢。開發較早使得徐家匯住宅密度高、體量大、房價貴,留給商業發展的空間不足。
此外,「步行體驗差」一直困擾著徐家匯。在發展之初,徐家匯承載了部分交通樞紐作用,所有商場圍繞中心大圓環而建,地鐵換乘空間結構複雜,讓初來乍到者猶如走進地下迷宮。
應該讓人一眼就看出底蘊
增強購物體驗、解決步行不便,是徐家匯二次開發中亟待改善的部分,而找準定位整體開發,則是徐家匯二次發力應秉承的核心理念。
「徐家匯應該讓人一眼就看出底蘊。」餘明陽表示,徐家匯商圈北接衡復歷史風貌區,南臨上海體育場、上海體育館等重大文體設施,坐擁天主教堂、觀象臺、徐光啟紀念館、徐家匯藏書樓、上海老站等景區資源,周圍環繞上海交通大學、徐匯中學、上海電影製片廠等歷史悠久的文化教育載體,完全能打出一張文化牌,發展商業和文化共生的多元商業,再次成為上海其他商圈難以企及的特色商圈。
最先開始深度轉型的美羅城,已成為徐家匯人氣最旺的商業體。去年底,由中國臺灣著名導演賴聲川主導的「上劇場」在美羅城5樓開幕,眼下已成為上海新的文化坐標。餘明陽同時指出,只有「上劇場」一個小體量的商業模式,仍難以帶動徐家匯商圈的轉型,其他商業體必須與之呼應,構成商圈中的文化生態,才能讓徐家匯真正向「商旅文融合發展」轉型。
對於商圈最為根本的零售商業自身,轉型之路比引進一個劇場、一家書店更艱難。餘明陽參與主持徐家匯商圈的品牌戰略規劃。他說,徐家匯的零售商業可嘗試引進日韓、歐洲等海外二線時尚品牌,打造成上海的「深度時尚中心」,主動對零售消費市場進行細分。
美羅城地下一層主打日系品牌和餐飲的「五番街」正是一次嘗試。但他指出,由於海外二線品牌市場拓展能力較弱,很難推廣到整棟美羅城。徐家匯要發展「差異性小眾化商業」,消費者、經營者和政府有一個認識過程。徐匯區商務委副主任姜舟表示,徐家匯二次開發目標是整合商旅文資源,重塑「人本」的消費生態,成為多種業態融合發展的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