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時代的堅守與重生 老商圈何去何從?

2020-12-26 東方網

  

  老字號回歸淮海路。郭長耀攝

四川北路、武進路口新建商業群。 蔣迪雯 攝

徐家匯商圈面臨新一輪改造。

  淮海路:請回老字號還不夠

  淮海中路可能是上海「醒」得最早的一條商業街:早上8時許,光明邨門口就排起長隊,燻魚、醬鴨、走油蹄髈、幹煎小黃魚……老食客熟門熟路讓營業員稱這稱那。兩年前,老大昌、老人和、哈爾濱食品廠、長春食品廠等20多家老字號集體回歸淮海中路,聚攏了一定人氣,久違的長隊回來了。

  不過,這樣的景象與淮海中路往日的繁華不可同日而語,很多老上海人還是期盼淮海路能「重返繁華」。在專家看來,淮海中路中段肯定要有大變化,僅僅將老字號請回來還不夠。

  不具商業優勢,中段缺人氣

  淮海中路在上海人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商業地位。30多歲的上海白領甄小姐還記得,小時候常和媽媽逛淮海中路,時尚洋氣的服裝讓人看不夠,各種老字號店門口常排著長隊。根據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記載:上世紀90年代,淮海路上的上海鐘錶商店、正章洗染店、東方眼鏡商店等24家商店被命名為「中華老字號」,佔當時盧灣區30家老字號的80%。

  如今,淮海中路分段發展的趨勢非常明顯:自西藏南路至成都南路為東段,形成以K11、香港廣場等為中心的商業商務區;從成都南路往西到陝西南路為中段,形成老字號集中的一段;再往西至瑞金二路就屬於西段,形成以環貿為核心的商業區。在上海財經大學教授晁鋼令看來,淮海中路商業形態呈「啞鈴型」:東西兩頭重,中間瘦。「東西兩端發展已相對成熟,中段略顯尷尬。」

  曾有調查顯示,淮海中路上的「逛街族」,主要集中在黃陂南路地鐵站和陝西南路地鐵站周邊,佔比分別達48.28%和40.40%;逛中段沿街的僅12.32%,其中七成奔著老字號餐飲和食品店而去。淮海中路中段業態為何吸引力弱?晁鋼令認為,中段缺少天然商業優勢。

  首先,交通不便利。在淮海路上企業天地上班的白領趙小姐說,儘管在淮海中路上班,但很少會去中段逛。晁鋼令說,現代交通對商業格局影響不容忽視,淮海中路東西兩段發展較好,與兩端的地鐵站、交通便利有很大關係。如今的城市商業人流是向「點」積聚,而不是在「線」上分布。淮海中路西段的環貿與東段的K11等大型商業體開出後,人群就被兩端吸走了。

  其次,缺少商務人群。趙小姐與同事經常在午休時間到公司附近餐廳吃飯,然後再逛馬路,趙小姐覺得,淮海中路東段的人氣就是被這些上班族帶動起來的。「中段商務樓本來就較少,再加上沿街商鋪出於歷史風貌考慮,不少建築只能是二三層樓,沒有向上發展的空間,中段建築大部分只適合居住。」不過,淮海中路中段也有自身發展問題,比如業態缺乏特色,與其他商業體或商圈沒有明顯區別,從一些店鋪反覆調整就可看出。

  做香榭麗舍大街「姊妹街」

  「縱觀全球知名商業街,淮海中路中段最像法國香榭麗舍大街,應該可以借鑑,走高雅路線、營造藝術氛圍。」

  晁鋼令建議,淮海中路中段消費人群可定位為:對上海傳統海派特色文化感興趣的「老克勒」與外地遊客。「所謂老克勒是上了些年紀、追求上海情調和特色的人。他們對上海過去的時尚氛圍充分了解,不甘心退出時尚舞臺,驕傲於自己的上海人身份,這部分人群數量還是挺大的。此外,還要吸引對上海海派文化、對上海傳統商業文化感興趣的外國遊客與外地遊客。」

  晁鋼令認為,商業街的興衰由市場決定,但政府要在其中發揮引導作用。對淮海中路中段升級,他建議,黃浦區政府可以「抓節點、抓環境、抓活動」。應該抓住三個節點聚攏人氣:華亭伊勢丹原址打造具有法蘭西風情的購物中心,周邊一帶形成法國商品集聚地;位於思南路口的688廣場打造成聚集消費人群的文化體驗廣場;靠近茂名南路一帶,以優衣庫為核心打造快品牌集聚地。

  還要營造優雅的氛圍。上世紀初,淮海路是法租界,街道兩邊開了許多具有異國風情的商鋪,在法國梧桐掩映下,有一種身在巴黎的感覺。淮海中路中段的街景要營造出這樣氛圍:街面隱沒在梧桐繁枝中,美化兩邊的弄堂和屋頂。此外,現在淮海中路中段的餐飲較少、品味較雜。從定位看,應該大量增加具有海派、歐法風格的餐飲,讓逛街者有地方吃、有地方喝、有地方坐。最後,建議在中段多舉辦一些有影響力的活動,將更多有歷史底蘊的弄堂向遊客和消費者展示。

  四川路:跳出「平民化」框子

  全長3.7公裡的四川北路,是不少上海人心頭的隱痛。在《上海風土雜記》中,曾有這樣的描述:「北四川路跳舞場,中下等影戲院、粵菜館、粵茶樓……星羅棋布,全上海除南京路、福州路以外,以北四川路為最繁盛,日夕車輛、行人擁擠。」上世紀90年代,還流行這樣一句話:「走走逛逛其他路,買賣請到四川路」。然而,近十年來,曾經繁華的商業街不斷凋零。

  今年,蘇寧寶麗嘉酒店、星薈中心等四川北路升級項目將陸續竣工。四川北路能被拯救嗎?

  上一輪改造屬小打小鬧

  如今在四川北路走一走,「沒啥人氣」是最直觀的感受。除了最北端的綜合性商業體「龍之夢」較熱鬧外,整個條狀的四川北路冷清落寞。就連號稱「相對生意不錯」的巴黎春天,也難掩蕭條。離巴黎春天不遠的寶大祥青少年用品商店也縮小了門面,將一塊黃金位置出讓給其他商鋪。

  這樣的現狀,讓「老虹口」江女士特別惋惜:「以前我最愛逛的就是四川北路,這是一條『很市民』的商業街,賣布料、賣羊毛衫、賣大衣、賣針線,樣樣都有,還有不少食品商店,橫浜橋附近有個飲食店,裡面的餛鈍特別好吃!」

  在不少人看來,這樣的熱鬧大約是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漸行漸遠的。上海社科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健分析,四川北路的熱鬧存在於物質短缺時代,當時人們特別希望買到實惠的商品。到了2000年以後,上海人追求「洋氣」的特點越發明顯,加上五角場、徐家匯等商業圈崛起,地鐵通車較晚、老北站動遷等多重因素疊加,四川北路的蕭條也在情理之中。

  更有人不客氣地指出,上一輪四川北路改造,沒能抓住消費升級後的新定位,依然在門面修整、馬路拓寬上「小打小鬧」。由於四川北路大多數商戶或企業的產權並不在政府手中,政府要想整體改造,缺乏有效手段。定位的尷尬更無法迴避:高端比不過淮海路,名氣比不過南京路,便宜比不了七浦路,受網購衝擊影響最大的,正是像四川北路這樣走平民化路線的中低端產品。

  強調多元融合及體驗感

  今年,四川北路街道的430畝整治區,成為虹口區唯一入選上海第二批環境重點整治的地塊。據透露,這裡的環境整治,將會與商業市場轉型、社區發展和文化保護結合起來。

  問題在於,在居民逐漸遷出、新的建設尚未完成的這段時間裡,四川北路不得不面臨人口空心化等問題,在轉型的陣痛期裡掙扎。虹口區相關部門曾做過一個針對四川北路消費人群的調查,發現周邊居民依然是消費主力,除了龍之夢被一些消費者當做約會地點之外,四川北路大多商戶依然僅僅是消費者「走過、路過」的地方。

  位於四川北路南部入口的蘇寧寶麗嘉是奢華酒店,它對面的星薈中心是147米高的雙子塔寫字樓。中信廣場目前開張的一期地塊人氣不夠旺,但面積更大的二期地塊正在徵收中。原來人們從外白渡橋向北走會感到落差,但從目前初步聚集的這些商業體來看,這裡的品質會得到提升。當然,四川北路想要用好後發優勢、實現漂亮轉身,顯然還需要整體的發展規劃,以及項目之間的溝通與連接。

  李健認為,條狀的商業街若想在當今時代生存,除了商業,必須附加其他東西,比如藝術、歷史、文化等,以滿足人們對文化、休閒的體驗需求。全球商業街的趨勢,更強調多元融合以及體驗感的增加。國際上的相關概念已從CBD(中央商務區),發展到CRD(中央休閒區)、CCRD(中央文化休閒區)了。天津鼓樓商業街,依託原先的明清建築,將商業休閒和旅遊結合;成都錦裡,以楚漢文化、巴蜀民俗為基礎,將文化商業、地產融合……他建議,四川北路的北段,可以依託魯迅公園、多倫路等,將其民國時期的建築遺蹟以及文化底蘊好好挖掘,將歷史、文化和商業結合;中段可以依託白領商務樓、高端小區等注入洋氣的因素,形成藝術、休閒與娛樂的主題;南段可與外灘旅遊結合,讓更多的外地觀光客逛完南京路,可以再朝北部逛逛。

  最重要的是,四川北路在很多上海人心中還佔有一席之地。不少受訪者認為,未來的四川北路,不必被以往的「平民化」概念框死,應該結合周邊的環境需求,順應經濟發展規律,採取多元化的發展方式。

  徐家匯:改造不再商業單打一

  記者日前從徐匯區商務委獲悉,位於徐家匯商圈核心區域的百腦匯美羅店,將於今年10月清退所有數碼業態,百腦匯中金店也將完成業態大調整,屆時數碼產品將只佔百腦匯零售業務的40%。早在去年12月,與之毗鄰的太平洋數碼廣場二期已啟動拆除重建,2018年將新建成一座小型商業體,不再經營數碼產品。徐匯區規土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由新鴻基地產投資運營的徐家匯中心,一期華山路地塊將於明年3月竣工。這被視作徐家匯新一輪更新的核心動力。

  港匯廣場39級大臺階將拆除

  「區域更新需要旗艦項目推動,但前期工作耗時長,需要反覆規劃研究。」徐匯區發改委主任施方接受採訪時表示,徐家匯商圈重塑是徐匯區「十三五」發展重點,徐家匯中心的建設將帶動美羅城、西亞賓館以及徐家匯傳統百貨業的升級。根據新鴻基方面提供的時間表,徐家匯中心在華山路、恭城路、宜山路以及虹橋路的四大地塊,計劃於2023年6月完成施工建設,最先建成的華山路地塊最早也要2018年左右才會全面投用,規劃中建設高度將達360米、有望成為「浦西第一高樓」的主塔目前還未開工建設。

  根據計劃,建成後的徐家匯中心涵蓋商務辦公、五星級酒店、公寓式酒店以及商業、娛樂、文化等功能,不僅體量超過目前徐家匯所有商業設施的綜合,還將大大彌補徐家匯現有商務辦公空間的不足。項目大則進展緩,但徐家匯整體更新無法等待大項目崛起再邁步。一牆之隔的港匯廣場,最先感受到壓力。徐匯區商務委方面表示,這座同樣由香港地產商投資運營的商業體,正計劃對商場內外進行全面翻新,預計內部將加裝多部電梯,外部標誌性的39級大臺階也將拆除,未來有望成為開放式的公共藝術空間。

  根據徐匯區「十三五」規劃,徐家匯商圈將在2020年轉型成為國際商務商業核心區,原本以發展商業為主的模式不再可行。徐匯區方面期待依靠徐家匯中心項目來帶動商務辦公樓宇發展。

  積累的先發優勢稀釋完畢

  「徐家匯你最喜歡的地方是哪裡?」「已經拆了的地鐵商城算嗎?」2008年,有10餘年歷史的徐家匯地鐵商城拆除,上海市中心西南角居民的一段集體記憶成為歷史。

  徐家匯商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喻月明接受採訪時曾表示,徐家匯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上世紀90年代初,地鐵的通車和大型百貨商店相繼落成,徐家匯成為新中國成立後上海首個特色商圈;1999年至2008年,徐家匯經歷了10年左右黃金增長期;2009年後至今,受電子商務衝擊,徐家匯面臨消費主體變化和業態滯後等多方挑戰。

  「商業景氣不景氣,看看男裝賣得好不好就知道。」在連通徐家匯天橋的第六百貨商店,一樓售賣黃金飾品的櫃檯仍不時有消費者駐足,但上至二樓、三樓,服裝櫃檯卻門可羅雀。在上世紀90年代,這裡曾是上海人氣最旺的實體商業之一。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黨委書記、教授餘明陽接受採訪時指出,徐家匯過去積累的先發優勢已經稀釋完畢。開發較早使得徐家匯住宅密度高、體量大、房價貴,留給商業發展的空間不足。

  此外,「步行體驗差」一直困擾著徐家匯。在發展之初,徐家匯承載了部分交通樞紐作用,所有商場圍繞中心大圓環而建,地鐵換乘空間結構複雜,讓初來乍到者猶如走進地下迷宮。

  應該讓人一眼就看出底蘊

  增強購物體驗、解決步行不便,是徐家匯二次開發中亟待改善的部分,而找準定位整體開發,則是徐家匯二次發力應秉承的核心理念。

  「徐家匯應該讓人一眼就看出底蘊。」餘明陽表示,徐家匯商圈北接衡復歷史風貌區,南臨上海體育場、上海體育館等重大文體設施,坐擁天主教堂、觀象臺、徐光啟紀念館、徐家匯藏書樓、上海老站等景區資源,周圍環繞上海交通大學、徐匯中學、上海電影製片廠等歷史悠久的文化教育載體,完全能打出一張文化牌,發展商業和文化共生的多元商業,再次成為上海其他商圈難以企及的特色商圈。

  最先開始深度轉型的美羅城,已成為徐家匯人氣最旺的商業體。去年底,由中國臺灣著名導演賴聲川主導的「上劇場」在美羅城5樓開幕,眼下已成為上海新的文化坐標。餘明陽同時指出,只有「上劇場」一個小體量的商業模式,仍難以帶動徐家匯商圈的轉型,其他商業體必須與之呼應,構成商圈中的文化生態,才能讓徐家匯真正向「商旅文融合發展」轉型。

  對於商圈最為根本的零售商業自身,轉型之路比引進一個劇場、一家書店更艱難。餘明陽參與主持徐家匯商圈的品牌戰略規劃。他說,徐家匯的零售商業可嘗試引進日韓、歐洲等海外二線時尚品牌,打造成上海的「深度時尚中心」,主動對零售消費市場進行細分。

  美羅城地下一層主打日系品牌和餐飲的「五番街」正是一次嘗試。但他指出,由於海外二線品牌市場拓展能力較弱,很難推廣到整棟美羅城。徐家匯要發展「差異性小眾化商業」,消費者、經營者和政府有一個認識過程。徐匯區商務委副主任姜舟表示,徐家匯二次開發目標是整合商旅文資源,重塑「人本」的消費生態,成為多種業態融合發展的先鋒。

相關焦點

  • 華潤萬家擁抱數字時代:堅守零售本質 加速「萬家+網際網路」轉型
    來源:中國網財經近日,以「數字賦能 決勝未來——數位化時代華潤產業轉型與發展」為主題的華潤改革發展論壇在深、港兩地舉行,華潤集團管理層和各利潤中心負責人參加了此次論壇。作為中國零售行業領軍企業華潤萬家並沒有自滿於目前的成績,All in「萬家+網際網路」的態度也表明了要用創新來推動企業的持續發展。圍繞 「萬家+網際網路」轉型戰略 大力拓展線上渠道「消費者擁有更『多樣化』的購物選擇,更『碎片化』的購物時間,更『便捷』服務的需求。」
  • 後網際網路時代,旅業該何去何從?
    山東嘉華董事長張明,也闡述了自己對後網際網路時代的理解,他認為定好位,聚好焦,做好深耕,傳統旅行社才能活的好,活的久。張明認為,那些迅速成長的,必將迅速滅亡。做大不如做強,做強不如做長,扎紮實實做好產品、做好服務才是王道。美團旅行運營總監劉燕翔認為,在網際網路時代,做人群的細分,並針對細分人群進行差異化的運營和服務,將具有非常強的競爭力。美團旅行已經印證了這一點。
  • 武漢老中商大樓蝶變重生 商圈迎客出新招
    武漢老中商大樓蝶變重生 商圈迎客出新招 中國新聞網
  • 武漢老中商大樓蝶變重生 地鐵商圈迎客出新招
    武漢老中商大樓蝶變重生 地鐵商圈迎客出新招   閉門裝修改造半年之久的老中南商業大樓,昨日對外宣布它蝶變重生——新 的 中商廣場一期將在本月20日揭開面紗。
  • 武昌火車站:高鐵時代百年老站的堅守
    曾幾何時,武昌站曾用名「武昌南站」,時至今日,「南站到了」「買南站的車票」仍是老一輩武漢人心中難以抹去的時代記憶,寄託著這座城市對一座老站的深切關懷。1992年冬,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抵達武昌站,開啟了視察南方的第一站。鄧小平在一號站臺上短暫停留的半個小時,意外留下了「發展才是硬道理」等經典論述,也讓這座百年老站至此立於改革開放的時代潮頭。
  • 浙江君鴻機械有限公司黨支部|紅色的堅守
    這是一場「紅色儀式」的堅守。支部書記麻雄亮說:「我們黨支部堅持打造一個永久的紅色之家,每位職工都是家人,希望給他們家人一般的照顧和體恤。」樸實的的心聲,卻是企業歷經坎坷後,黨支部對這個「紅色之家」的堅守。曾經的金融危機,讓前身企業破產了,面對重組,黨支部這個「紅色之家」何去何從?
  • 武漢煙火重生!「漢煨」堅守傳統煨湯手藝,守護武漢人老味道
    重拾武漢的煙火氣,升騰的爐火重燃希望緩慢升騰的爐火,包裹著武漢煙火重生的氣息,經歷過寒冬的痛,武漢正需要這爐炭火,重新燃起曾經有過的那些希望。香濃的藕湯端上桌,是一次次團聚邀約的情感傳遞,更是無數次情誼的暖暖分享。當城市開始復甦,武漢人逐漸走出家門,與親朋好友相聚,吃上一場遲到的團圓飯。
  • 後機場時代,何去何從?
    後機場時代,何去何從?  後機場時代來臨,一個問題值得思考,這些老舊機場究竟需要怎樣的涅槃,才能得以重新規劃利用?同年,鄭州新鄭國際機場建成通航,距離市區中心6公裡的老機場由軍民合用轉換為軍用機場繼續使用。  還有的城市選擇徹底廢棄,老機場作為他用。這種模式佔了國內老機場使用模式的絕大多數,搬遷後的老機場騰退出大片優質城市建設用地,又正好是一些城市規劃未涉及或較少涉及的地區。通過周密的規劃設計,可以進行大型城市公共中心的建設。
  • 網際網路時代下的酒店行業該何去何從
    首先,在科學日新月異的今天,隨著智能終端、行動網路的高速發展,各行各業在網際網路的衝擊下都在談轉型,享受著網際網路的紅利。那麼,在網際網路時代,作為酒店的管理者,該如何做酒店運營呢?說到OTA,大家可能有些陌生,但我要說到攜程、美團,大家生活中應該或多或少了解過。這些就是典型了OTA,但是酒店直接跟這些OTA平臺合作,不僅要收取高額的佣金及保證金,平臺甚至會去拿低價跟酒店搶客戶。
  • 五本重生流小說,給你一個重生的機會,你最想幹什麼?
    五十歲的男主重生回到改開初期那個充滿機會而又充滿碰撞的時代,很質樸的一本都市重生文,主角賣鱔魚、做電器,賣古董,投入房產……對那個時代的背景描述很真實,有點懷舊、有點迷茫,對書齡長和年齡大些的書友來說還是有代入感。本書的風格不敷衍、不浮躁,不是那種裝逼打臉直接開金手指成為巨富的白文爽文,有一種細水長流、娓娓道來的風格。
  • 5本主角重生創業網際網路帝國的小說,商戰精彩紛呈,讓人酣暢淋漓
    大家好,我是小馬哥,今天推薦5本主角重生創業網際網路帝國的小說,商戰精彩紛呈,讓人酣暢淋漓!第一本:《重生完美時代》作者:公子不歌書評:很好看的網際網路創業文,重生回2007年,李牧心裡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撒開膀子、拼了命地往回撈。一部中國網際網路的發展史,各各網際網路大牛之間的較量,主角不是無腦發家,一部都市精品。把主角的成長路程描寫得很細緻,這是一個網際網路大享的傳奇之路,重生都市商業文精品大作。
  • 福州大東街改造工程將實施 上天入地重振東街口商圈
    鼓樓區商圈辦相關負責人也透露,在打造大東街口商圈中,將體現傳統與現代相結合,讓東街口成為集文化商業旅遊於一體的中心。那麼,沉寂多年的東街口商圈能否涅槃重生,又將以何種方式借這一股東風王者歸來? 現狀 「冬天裡」的商家盼著商圈春天 隨著2015年的逝去,在東街口堅守了快5年的商家自稱自己又熬過了一個冬天,這份因地鐵施工給他們所帶來的經濟相對蕭條之殤仍未散去。
  • 合肥市荒棄的老淮南鐵路線,該何去何從?
    合肥市的老淮南鐵路線荒廢了很多年,荒廢的鐵路沒有被充分利用,實在可惜了。話說,合肥市政府有意將這些廢棄的鐵路線充分利用起來,打造有軌電車旅遊風光帶,想法是好的,雖然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圖片來源:網絡資源後來,老淮南線有軌電車的美好願景被否定了,也就意味著這條鐵路線繼續被荒廢,得不到充分利用。
  • 焦寶元:沒有堅守生命底線的情操 很難把網際網路醫療做好
    主題為:時代拐點:轉折與抉擇。11月27日舉行2020中國大健康產業高峰論壇,廣東康愛多總經理焦寶元出席並發言。焦寶元表示,疫情將網際網路醫療整體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他指出,政策的落地有有利於網際網路醫療的發展,整個資本想撬動網際網路醫療的市場,企業都有進入網際網路醫療的衝動,老百姓的需求在湧動。
  • 從傳統百貨邁入城市綜合體時代 金城老商圈擴容升級新商圈不斷湧現
    給我買了漂亮的花裙子……」翻開自己1983年的日記,燕子的思緒被拉回孩童時代。「1983年我剛8歲,正是記事的年紀,那時候說的進城逛街,其實就是現在的東起西口,西至西關十字,南起定西路,北至濱河南路範圍內的地段。」「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一批批新商圈也隨之成型。」說到蘭州商圈的發展,燕子感慨萬分。
  • 鄭州丹尼斯大衛城試營業 二七商圈三城鼎立重現輝煌?
    5月8日,隨著丹尼斯大衛城開始試營業,這裡又預示著在國內經濟「新常態」下,傳統的零售行業正步入第三次涅槃重生。 它是計劃經濟時代,非民營商企「試水」國際零售業經營理念引入的原點。事實上,它的經營體制與現代零售業運營機制無法調和的矛盾,才是其批量死亡的根本。這為以民企經濟為主體參與全球化現代零售業競爭,留下了極好的引子。   1998至2008年,在中國零售業2.0發展周期,「二七商圈」變革的主題就是「易旗」。
  • 冷門都市重生文,《重生野性時代》被熱捧,口碑質量雙豐收!
    各位書友大家好,在這個網絡發達的時代,網絡小說也成為大部分老書蟲的青睞,因為它比其它書本攜帶更方便,可以讓你隨時隨地閱讀,作為一個老書蟲,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更新小說,今天給大家推薦五本躲被窩裡也要看的都市重生小說,越看越上癮,等著低調魔頭。
  • 江都商城老商圈PK文昌東路新商圈,看未來江都商圈如何「蛻變」
    以江都商城為代表的東方紅路工農路老商圈魅力不減以大潤發、金鷹、佳源為代表的文昌東路新商圈悄然形成江都兩大商圈連日來從「商業大廈意識」到「商城記憶」老商圈魅力不減曾幾何時,從江都人逛街記憶中的「商業大廈意識」,到後來要購物就去江都商城的「商城記憶」,作為最早的商圈,東方紅路-工農路商圈在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史上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 東街口玩轉「數字潮流」 福州商圈即將開啟「智慧時代」
    而去年舉行的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更推動「數字福建」鼓樓示範區建設步入「快車道」,鼓樓智腦、東街口數字街區、軍門智慧社區、東街社區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服務中心等一批創新、惠民、智慧的數位化項目相繼亮相。而今年,再借數字峰會之東風,東街口第二屆數字生活節又如期而至。
  • 今天帶來六本重生小說,夢幻現實,再塑傳奇人生!
    我是十字快劍,今天為大家帶來六本重生流小說!重生過去、暢想未來、夢幻現實,再塑傳奇人生!喜歡的話,請關注我哦!重啟九六作者:三年不起本書字數:137.9萬字穿越到了人渣大表哥身上,丁一悲憤的發現,自己一重生就成了背鍋王!背著黑鍋,回到九六年,沒有網際網路,手機一分鐘一塊多的時代,丁一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