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鎮山,又稱迷真山,坐落在石橋市西南約五華裡、金橋開發區的大孫菜園村,緊鄰營大公路,山色秀麗,植被茂盛,古蹟眾多,交通便捷,自然條件良好,歷史上曾把它視為群山之首。因大山半巔之陽坡有海雲寺院,殿內供雲霄、碧霄、瓊霄三娘娘神像,因此當地人又稱之為娘娘廟,也因此才使得該山名聞遐邇,現為大石橋罕有的幾處景區,為國家3A級景區。
迷鎮山娘娘廟依山做基而建,就巖起宇,分前、中、後三層殿,巍然聳立。廟宇建築一律採用明清時建築方式,以仿製的秦磚、漢瓦為建築材料,木質結構,建築嚴謹精細,鬥拱飛簷,雕梁畫棟,十分氣派。
同時迷鎮山娘娘廟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剎,建築氣勢宏偉,為遼南五大名寺之一。而娘娘廟具體建造於何時,目前尚無定論,有傳為唐貞觀年間所建,但無確鑿證據。但有後金天聰九年(1635)孟冬所立《敕建重修娘娘廟碑記》記載:「惟娘娘廟食茲土,蓋且有年,乃古剎也。」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娘娘廟的確是一座擁有數百年歷史的古寺。
而據稱,娘娘廟前山下曾經有石材建成的戲樓,有楹聯刻其上,有當時天下第一大戲臺之美譽。可惜戲樓、廟堂毀於1948年解放戰爭年代的炮火中,現僅存殘牆斷壁等遺蹟舊址。1992年,大石橋市人民捐款在原廟址上又重新修復此廟,香火又復興旺,遊人也絡繹不絕。
娘娘廟最熱鬧的便是每年的農曆四月十八日的娘娘廟廟會,吸引了東北乃至京津地區的眾多香客遊人前來,屆時可謂四方僧侶、各界人士,蜂擁而至,遊人雲集,盛況空前,其人數不下十萬之眾。據稱娘娘廟廟會最早是清乾隆年間由民間文藝團體組織起來的,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在最初多是一些善男信女為求子求女而來,現在也逐漸發展成為一個以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經貿活動為主的廟會活動。
1947年,娘娘廟曾被戰火焚毀,迷鎮山廟會也因此停辦了45年,到了1992年廟會恢復至今,依然熱鬧非凡。整個會場是鞭炮齊鳴,鑼鼓喧天,嗩吶高奏,彩旗橫空,盡顯傳統文化獨特之美。參會者載歌載舞,秧歌武術、馬戲雜技、看相算命、馴獸耍猴應有盡有,十分熱鬧。迷娘娘廟廟會雖然是一種宗教文化(道教)的體現,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已經越來越多地體現出了民俗文化和商業文化,多年的歷史文化積澱,已經讓迷鎮山娘娘廟廟會期間成為了東北地區最大的民間工藝品和玩具市場,非常值得一去,尤其適合帶著小朋友去旅行遊覽。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刪圖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