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山水所鍾,英才輩出。明朝以前的孝感鄉史料記載方面幾乎是空白,以致先賢事跡湮沒於歷史的荒煙蔓草之中,而鄉賢梅公之煥,《明史》有載,乃吾鄉之賢達矣。
文武兼才英雄本色
明朝萬曆三年,即公元1575年,麻城望族梅國森喜得貴子。梅國森是梅國楨的二弟,於萬曆十年(1582年)與二哥國樓同榜中舉,考試成績很優秀,中的是第二名,而他的二
哥是第七十六名。可是不知什麼原因,他在科舉的路上就此止步了,沒有像他的大哥國楨、二哥國樓那樣考進士、入仕途、封妻蔭子,而是託家族之福,在鄉間過著鄉紳生活。他的夫人也出於名門,是麻城在明朝嘉靖至隆慶時期曾歷任戶、工、吏、兵「四部尚書」的劉採的孫女。這樣一個士紳家庭得了個頭生子,上上下下自然都十分高興,給他取名之煥,字彬父。過了幾年,他有了一個弟弟;後來人們就尊稱他為「長公」,稱他的弟弟為「次公」。少年時期的梅之煥雖然不乏錦衣玉食,但也遇到一些坎坷,最大的打擊是在他十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了。父親離去後,少年梅之煥跟隨母親遷到舅氏所在地一沈家莊,與表兄弟們一起讀書。
少年奇才
說起這沈家莊,也頗有些來歷。據說,它本是明朝初年巨富沈萬三建的別業,全莊近千平方米的建築連為一體,雕梁畫棟,飛閣連雲,既有江北大族的氣派,又含江南水鄉的氣韻。但沈家莊並無一人姓沈,倒是熊姓、梅姓與劉姓聚居於此。箇中原委,據說是因為沈萬三建這處別業並不是為了自己住,而是作為女兒的陪嫁:女兒嫁給了當地望族熊家, 後代便都姓了熊,只有莊子還「姓沈」。 少年喪父的梅之煥幸有母親的呵護,有舅氏家族的關照。更重要的是,他的大伯父梅 國楨對他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撫養他成人。多年以後,他回憶這段少年生活,最難忘記 的就是他的伯父。他說: 念之煥失怙, 早歲隻影自憐:煩伯父勤劬,俾遺孤成立。 」(《通 四川喬撫臺》)有了這樣好的外部環境,梅之煥不僅免去了衣食之憂,而且能夠像一般大 戶人家的子弟一樣入塾讀書。 在沈家莊讀書的小小少年梅之煥,從一 進學堂就讓人驚嘆為「奇兒」。-是他的相貌 奇,小小年紀便體格魁梧,遠遠超出了同齡人。氣韻也非同一般,那是風流倜儻,舉止不 俗,頭角崢嶸,讓你一看就留下深刻印象。二是他極其聰明,記憶力和理解力都極強,一 個月可以背熟一寸厚的書。雖然那時候印書的字比現在大,但「月課書盈寸」的成績無論 如何是十分優異的。十四歲那一年,他就考中了秀才,開始吃「皇糧」了。三是他武功了 得。還是在他十四歲那一年,一個監察御史下來檢查地方練兵的情況,梅之煥騎著馬直接 闖進了比武的大操場。監察御史很生氣,想要教訓一下這個不懂事的年輕人,命令他與現 場的一個軍官比射箭。梅之煥從容上場,九發九中,然後.上馬揚長而去,令場上一班人一 個個看得目瞪口呆。 鋒芒初露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二十八歲的梅之煥參加鄉試,考中舉人。在這次考試中, 他結識了應山(今廣水)楊漣,並結為生死摯友。第二年,他考中進土,選人翰林院任庶 吉士。 在明朝,翰林院庶吉士-般選新科進士中有發展潛力的人才擔當,是有待擔當大任的 「後備幹部」。所以這些初進翰林院的新科進士,一般都是低頭緩步, 謹言慎行,唯唯諾 諾,戰戰兢兢,唯恐稍有差錯影響前程。梅之煥卻與眾不同。他在館中,往往縱論天下事, 旁若無人,豪氣幹雲。說到興奮處,不禁雙手掀動他飄逸的長髯,眼中閃射出自信的光芒。 在翰林院磨礪七年以後,梅之煥於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出任吏科給事中。在明朝, 給事中和御史一樣, 是「紀檢幹部」,有封駁詔旨、駁正百司所上奏章、監察六部諸司、 彈劾百官的特權。但給事中品級很低,只是區區的七品「芝麻官」。晚明時期,官場腐敗, 各種關係錯綜複雜,給事中多半不會真心履行職責,要麼避重就輕, 做做表面文章, 要麼陷入朋黨爭鬥之中,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真正為朝廷出力的人不多。 但梅之煥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不懼權貴,勇於直言。當時有個太監名叫李浚,開始的 時候在順天府守皇陵,每天抓人,誣衊被抓的人偷了皇陵上的樹木,實際是用這個法子榨 取錢財。後來他調到了東廠,故伎重演,從大街上逮捕商人,隨便安個罪名嚴刑拷打,從 中漁利。多少年了,沒人敢摸這太監的「老虎屁股」。梅之煥不信這個邪, 將這個李浚參 了一本,終於讓他伏法。 給事中屬於「言官」,重在指出國家施政中的疏漏和過失。梅之煥到任不久就上疏建 言。他指出:如今國家百姓窮困,軍費匱乏,外敵猖獗,軍隊孱弱:言官們不就當前的困 難建言獻策,卻一味地在大的局勢方面爭來爭去:各部的官員也是不幹實事,光說空話, 整個朝廷都被這些空洞的言辭綁架了,少數有心幹實事的人卻受到指責,事情剛起步就流 言四起,這種不良風氣使真正的英雄豪傑灰心喪氣,倒是那些碌碌無為的庸人可以安心混 日子;長此以往,國將不國!他向萬曆皇帝提出三條建議: - 一 要對官員嚴格考核,以督促 他們多幹實事;二要廣泛聽取意見,以建立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三要辨別優劣,選拔重 用優秀人才。他強調,只有這樣,國家或者可以轉危為安。 當時,萬曆皇帝已經二十多年不理朝政,朝廷大臣結黨爭權已經成為風氣。但梅之煥為人耿介,正道直行,不附驥任何私黨。他說:依附小人的人-一定就是小人,依附君子的人卻未必是君子:這就像蒼蠅依附在千裡馬身上,雖然也到了千裡之外,但它仍然是只蒼蠅! 梅之煥有巨大的政治勇氣,敢言人之所不敢言。
萬曆初年的內閣首輔張居正是位傑出 的政治家,他的「萬曆新政」使已經處於衰微疲敝中的明王朝一度呈現出中興的氣象。但 他的專權招致萬曆皇帝的怨恨,他推行的改革侵害了統治集團的利益,於是在他死後被削 職、抄家,家人有的餓死,有的被流放。這本是一樁千古奇怨, 但因是萬曆皇帝親自辦的 案子,在整個萬曆朝沒人敢說公道話,倒是不斷地有人落井下石,提議進一步清算張居正。 這時,梅之煥站出來了,他說:如今滿朝大臣中,能有一個人做到像張居正那樣注重實效、 嚴明法紀嗎?如果有一個, 那些汪汪亂叫的傢伙敢這麼器張嗎? 他不斷上疏,提議為張居正平反。他的仗義執言讓人懾服,有很多大臣開始贊同他的觀點。明熹宗即位後,終於順應輿情,為張居正平反,恢復官職和謐號。
按察惠州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梅之煥出任廠 」 東按察副使,分守惠州。當時的惠州屬於偏遠落後地區,吏治廢弛,人民窮困,治安混亂。梅之煥到任,從治理冤獄入手。因為冤獄是當時惠州最突出的問題連續多年積下了大量冤案,民眾怨聲載道,官員受各種勢力的牽制,長期不能判決。梅之煥到任,把自己關在衙門裡,概不會客,認真地閱讀卷宗,分析案情。等把案情都弄明白以後,他將所有當事人都集中到堂前,當堂問訊,當堂分析,當堂判決,並順手寫出判詞。多年的積案他一天就辦完了,而且辦得人心服口服,在場的人都感到驚訝,說梅按察使簡直是「神人」。從此,惠州士紳百姓對他格外信服。
冤案審明了,百姓的心氣順了,接著就解決治安問題嶺南各地,「天高皇帝遠」,長期以來盜賊橫行。在惠州,不僅強盜多,而且那些危害極大的大盜都有靠山,他們的靠山不是衙門的官員,就是地方豪族。梅之煥表面上按兵不動,暗地裡派人將強盜的巢穴、分布在各地的眼線、在衙門與地方的靠山、行動的特點等等,都一一偵察明白。然後親自帶兵,一一秘密收捕,並且順藤摸瓜,斬草除根。長期困擾惠州的匪患一舉清除。
此前,惠州有一戶人家很富有,強盜入室打劫,將一家八口全殺了。因見戶主的女兒長得漂亮,便將她留下,要玷汙她。女子對強盜頭目說:「我現在無依無靠,能夠服侍你是我的福氣。但我不能這樣不明不白地跟你。希望你允許我先祭奠我的父母,然後你再按禮節迎娶我。」強盜同意了。女子祭奠了父母后,又沐浴梳洗,然後趁強盜不備,投水自殺了。但在這個案件的卷宗裡記載:女子已與強盜成奸。就是說,女子已經「失節」。要知道,在那個年代,女子失節是比做強盜罪惡更大。梅之煥看了卷宗,就想:女子既然已與強盜成奸,那為什麼還要去死呢?這必是辦案的人有意為強盜開脫。他立即將強盜抓來重審,強盜據實招供,果然是個冤案。他命令將這個強盜押到女子投水的地方,用棍棒將他打死。惠州曾出了一個有名的烈女,姓蕭,明朝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陳白沙為她建了一座祠,名蕭娘祠。梅之煥便在這蕭娘祠邊壘了一座土臺,舉行了一個儀式來祭奠這冤死的女子,並賦輓詩:
深閨空鎖綺窗紗,水月鮫宮共作家。滄海只知珠有淚,泥塗誰信玉無瑕?碑非孝女題黃卷,名傍蕭娘附白沙。寸斬鱷魚將祭汝,江風吹浪冷萍花廣東有一個叫袁八老的海盜襲擊潮州,殺死駐防的官兵,一時間形勢緊張,人心惶惶,官員都不敢去潮州任職。潮州本不屬梅之煥管轄的範圍,但他自告奮勇,要求前往潮州剿滅袁八老。他帶兵來到潮州,首先封鎖沿海道路,禁止一切人員往來,切斷海盜的糧食和淡水供給。然後從上流放下數千塊免死牌,要求凡是拿到免死牌的,只要主動到官府自首都不予追究。在攻心戰的壓力下,自首的人成群結隊。袁八老見大勢已去,乘潮水上漲的時機,逃跑到福建去投案自首。後來,梅之煥任山東督學,袁八老率水軍支援遼東,專門前往登州拜見梅之煥。梅之煥以酒肉款待,並問:先前海上交手,沒有機會見到你的尊容,現在怎麼跑到這裡來見我?袁八老磕頭謝罪,說我因為被你的天威所震懾,不敢向你投降,所以跑到福建投誠,現在援師遼東,一定以死相報。梅之煥治理地方,就是這麼恩威並重。
督學山東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梅之煥改任山東學政學政一職,是「提督學政」的簡稱,其職責是主持院試,並督察各地學官。在科舉時代,這是個很吃香的職位:從正面說,可以為朝廷培養人才,選拔官員;從官場潛規則說,可以網羅門生,培植私黨,還可以受人請託,幫人辦事。但梅之煥到任伊始,就一改學風,真心勸學,杜絕請託。他在視察各地學校的時候,每有空閒,就與學生座談,督促他們努力學習。對於刻苦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他會離開座位,握著學生的手,給予由衷的表彰和鼓勵。對於品行惡劣、學業荒廢的學生,他會毫不留情的予以申斥,甚至體罰。對他這種嚴格的管教,學生們開始是十分害怕,過後是真心膺服,最後都表示由衷的讚賞和愛戴,都把他看作自己的師長加父親。
在處置地方事務方面,梅之煥秉承了一貫的仗義執言的作風。兗州有一富豪,企圖併吞鄰居家的土地和房產。他花錢收賣了兩個強盜,指使他們在野外將鄰居暗殺了官府破案後,判定由兩個強盜賞命。梅之煥認為這樣的判決不妥。他說:人只有一條命,一命抵一命,現在只死了一個人,不應該讓兩個強盜同時償命;再說,放任主使的人,只讓執行的人伏法,也不公平。辦案人員聽取了梅之煥的意見,將幕後主使的富豪捉拿歸案,判處極刑。兩個強盜因此前犯有別的命案,也被判處死刑。
天啟元年(1621年),梅之煥被召入朝,任通政司參議,不久改任太常寺少卿。天啟三年(1623年),梅之煥被提拔擔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這時,他的母親去世,他按規定卸除官職,回家「守制」。
勇鬥閹黨
天啟年間,宦官魏忠賢大肆迫害東林黨人,一時緹騎屬道,冤獄彌天,楊漣、魏大中、左光鬥、顧大章、周順昌等著名東林黨人均在遭受慘絕人寰的酷刑以後死於獄中梅之煥與楊漣是「同年」,又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當時政治腐敗、宦官擅權的背景下,對於東林黨人提出的反對礦監稅使掠奪、輕賦役負擔、發展東南地區經濟、開放言路、實行改良等主張,他也是由衷擁護的。楊漣的死,讓他十分悲痛。他捶胸頓足,痛哭號呼:「我怎麼就不如你這個野貓頭呢?為什麼這該死的閹黨只記得你,卻忘記了我呢?」「野貓頭」,是平時梅之煥與楊漣相互調侃的稱呼。
閹黨當然不會忘記他這個「野貓頭」。他們正在大興冤獄,大肆搜捕與東林黨有瓜葛的人,梅之煥作為楊漣的好友,自然是名列榜首魏忠賢死黨梁克順、陳遂秉承主子的旨意,上疏「揭發」:梅之煥與楊漣是生死之交,楊漣被逮後經過麻城時,在麻城住了三天,梅之煥含著眼淚為楊漣送行數百裡。在當時嚴酷的政治環境下,這樣的指控足以讓人死一百遍,一般人躲還怕來不及,但梅之煥坦然面對,他說:「我和楊漣的確是生死之交!楊漣如果從麻城經過,我一定會去送他;送他的時候,我一定會哭泣。可惜相距太遠,無法為他送行,也無法為他哭泣。我正為這事遺憾呢!」為了把案子辦成鐵案,閹黨又無中生有地羅織罪名,說梅之煥曾為某人到吏部跑官,收受賄賂若干。
梅之煥自知難逃此劫。他在心中對自己說:「如今帝年輕,朝廷被魏忠賢和客氏把持,國家已危在旦夕。好男兒要敢於擔當,死也要死得轟轟烈烈,絕不能俯首就範,死得窩窩囊囊。」他決計親赴京城,刺血上書,痛哭承天門,然後引刀自殺,來一次轟動天下的「死涑」。他脫去官服,穿著短衣,戴著頭巾,跨馬北進。隨身只帶著行李和兩個家丁。對他這種慷慨赴死的行為,麻城的親戚和友人嚇得兩腿打戰,但沒有人敢攔阻他。途經信陽的時候,摯友王思延在路上迎接他,見面就說:「好啊!你勇敢的行為讓我景仰,讓我們作最後的永訣吧!老朋友,請你留宿一夜,我們痛飲一場,明天你再繼續北上,如何?梅之煥慨然允諾。可是過了一個晚上,一切都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第二天一早,從京都傳過來的邸報上登載著這樣的消息:梅之煥貪汙受賄,著令追繳贓款,並將梅之煥流放充軍。這當然是極不好的消息,但卻讓王思延大大地舒了一口氣:不管怎麼說,梅之煥的命是暫時保住了。他笑著對梅之煥說:「你可以回去等待皇上的諭旨了。」赴死不成,梅之煥恨恨不已,悵然若失,但也無可奈何,只能策馬緩緩踏上歸程。
但是,梅之煥並沒有等來流放充軍的聖旨,因為這時,熹宗天啟皇帝朱由校駕崩了,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即位了,魏忠賢閹黨勢力垮臺了。
沈家莊舊房子
巡撫甘肅
崇禎初年,梅之煥被召入朝,依然擔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奉旨巡撫甘肅,參費軍務利接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實際掌握著地方軍政大權。當時的甘肅與現在的甘肅不是朝,巡撫雖然不是地方正式軍政長官,但因出撫地方,節制「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概念,它不是行省,而是明朝政府設立的「九邊」邊鎮之一,其職責是鎮守邊,防並抵禦外敵入侵。甘肅鎮的鎮守範圍包括嘉裕關以東、黃河以西及青海西寧市附近一帶,撫和總兵官駐地在甘州衛(今甘肅省張市)梅之煥到任的時候,明王朝已經內外交困,四面楚歌。山海關外的滿清鐵騎,已經多次入關,甚至兵通北京城。關中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領竿起義,應者雲集。西北地區各少數民族部落也趁機起事,經常南下劫掠。國家政空虛,兵餉匱乏,導致屢次發生兵變。人民賦稅沉重,生活極端貧困,紛紛而走險,加與到起義的隊伍之中。尤其是甘肅,地處偏遠,經濟落後,加上多年來地方官巧取豪奪,將搜刮來的財物拿去賄黨,弄得饑民載途,軍隊七個月沒有糧餉。
梅之煥對這些都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但他認為崇禎是有作為的皇帝,只要君臣協力共赴時艱,國家還是有希望的。所以他到了甘肅以後,便大力整頓軍務。
一是、「嚴責帥就是對屬下的軍官嚴格要求,嚴格考核,防止作弊。比方說,軍隊中製作的鎧甲和火藥他都要親自考察:鎧甲必須箭射不透,火藥必須放在手掌上燒而不粘手。嚴格的要求大大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在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二十四日的一場戰鬥中,敵軍發如雨,官軍官兵無不身中數箭,但沒有一箭傷及身體梅之煥的目標是要經過嚴格要求,嚴格管理,打造一支「營伍肅清、兵馬強、器甲堅利、打射精熟、臨陣勇猛」的軍隊。
二是、「核」,他說國家邊境形勢弄到如此危的地步,就是長明以來存在說道的,所以,他帶兵就講一個「實」字,絕不謊報兵員,絕不剋扣軍餉,絕不用殺無辜來虛報戰功。所以,在軍中,不僅官兵愛戴他,就是敵人也敬重他。
三是、「教練」。他十分重軍隊的操練。他練兵,注重實戰要求,他說,凡是不能適應實戰要求的練兵都是「兒戲」他對王體乾的練兵方法給子了毫不留情。他十分讚賞戚繼光的練兵方法,稱之為「實操的批評,稱之為「兒戲都不如」。他練兵,不僅集體練,還得一個一個地檢查過關,即使是那些駐紮在邊遠地區的兵士不能一一檢査,也要實行抽査。
四是、「舉異」・他認為歷朝歷代都存在埋沒人才的現象,這很可。所以他鼓勵地方官員要極力搜羅和舉薦那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人,不能藉口無人而數衍塞責。他說,不僅那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人不能埋沒,即便是對那些中等才能的人,也應該「作其氣,壯其膽,逞其藝,以盡其長」,如果將眾多中等才能者的才能發揮到極致,也能收到奇異的效果。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他在甘肅培養選拔了一批優秀的軍官,還培養了上千名百發百中的箭炮手。
五是、「弭盜賊」。他說,盜賊是天下大害,必須消滅。但他也敏銳地發現,像甘肅這種貧困的邊遠地區,天高皇帝遠,地方官員往往「縱盜殃民甚至誣良抵盜」,嚴懲這種不法行為,是消除盜賊的前提。
經過梅之煥這一系列的綜合治理,甘肅鎮軍軍容整肅,紀律嚴明,軍備落實,戰鬥力大大提升。
梅之煥到任不久,河套地區蒙古銀定部落首領土魯多蠻率部入侵。梅之煥說:「這是看我剛來,試試我的火色,如果不嚴懲,他就會變本加厲」但是,戰士們都餓著肚子,如何能打仗呢?這時,他打聽到,有一批淮海鹽商要上交一批稅款,但因汙吏從中作梗,企圖勒索,鹽商拖著沒交。他立即將鹽商們招集起來,讓他們按規定辦理,收得三萬兩稅銀。梅之煥將收來的銀子全部分給士兵,讓他們吃飽肚子。填飽了肚皮的士兵鬥志昂揚,紛紛請戰。梅之煥親自率兵迂迴到嘉裕關外埋伏,總兵楊嘉謨率部眾正面出擊。楊嘉謨部炮火齊發,打死蒙古騎兵一千多人。敵人轉身逃跑進入梅之煥的伏擊圈。伏兵齊出,打了敵人一個措手不及,俘敵六百多人,還活捉了銀定的王子綽木素,繳獲戰馬一千二百多匹。這時,有偵探來報告,說蒙古部落幾萬個小孩出痘,現在聚集在大黃山下;按規定,斬首一百二十級為大捷,現在把這些孩子全斬了,可以算幾十個大捷,朝廷的封賞將多得無法計算。梅之煥說:「殺生病的孩子冒功,勝之不武;作為朝廷的守邊將士,重在為朝廷樹立威信,廣施仁德,讓外族歸服。」他命令將士停止攻擊。蒙古人得以安全撤退。他們感念梅之煥的恩德,一年中平安相處,不侵犯一草一木。
蘭州平叛
崇禎二年(1629年)十月,清兵大舉南下,攻陷大安口。十一月初一,北京城戒嚴初三,清軍攻陷遵化。初七,崇禎皇帝詔徵天下鎮巡官率兵勤王。
梅之煥接了諭旨,急忙點起五路兵馬,遠赴京師各路兵馬每隔兩天依次出發,梅之煥親自率領第五路在最後殿後。春節的時候,前軍行至蘭州附近,由總兵楊嘉謨率領的第四路正兵營與由參將孫懷忠、王國靖率領的第三路莊(浪)西(寧)兵譁變,殺死參將孫懷忠與把總周連二。梅之煥接到報告,急忙趕到蘭州城。他一面派帳前旗官陶萬壘、張奇文帶著巡撫旗牌前往安撫叛軍,一面傳令各處隘口增兵把守,嚴陣以待。陶萬壘、張奇文來到叛軍營地,為首的王進才、股登科、吳天印三人,看到梅之煥的旗牌,一齊用手拍著
胸說:「梅爺怎麼曉得了!」隨即下馬,跪在地上訴說:「上年也是甘肅馳援遼東,結果沒有一個兵活著回來。現在六千多裡的路程,盔甲地又重,家裡又沒有一粒安家的食。當官的只曉得催促,規定一天要走幾站路,夜晚不許借住民房,只能露宿,睡不了一會,軍號又催著上路。像這樣要不了幾天,人馬都要累倒。左右是個死,不如就死在這裡。」實際的情形是:變的土兵開始就是想逃回家,後來看殺死了當官的,事情大了,就決計帶著家眷投奔西海、河套地區的蒙古部落,把兩地的兵馬引來,路平河西。現在看官軍己有準備,亂了方寸,便按兵不動以求招安
梅之煥掌握了實情,立即傳出告示:你們既有苦衷,允許你們到蘭州城來向我當面訴說。你們一連走了兩天兩夜,又多天沒有吃東西,想來也很飢餓,到這邊把話說清楚了就賞你們飯吃。傍晚的時候,果然來了六個人,到了城邊,仍然像前面一樣的哭訴苦情只有為首的王進才還面目兇惡,出言不遜。梅之煥在城上說:「你們若要攻城,我就先將你們在城裡的家人斬首,然後發兵對你們兩面夾攻,看你們往哪裡逃?你們若要投靠外敵去年有個叫高斌的就是例子,他投靠銀定,我只附了一聲,銀定就將他綁了,送還給我你們想想,看誰敢收留你們。念你們都是朝廷供養多年的精兵,真正主謀的不過兩三個人,如果都系了,未兔可惜。現在我允許你們將主謀的人交出來,其餘的人都不予追究。我還聽說你們一路過來不曾搶掠百姓,說明你們還懂得畏懼法律,我且賞你們幾個燒餅吃
來的六個人中,有兩個少數民族士兵,名叫拜戶和哈傑。他倆是陶萬全的親信,陶萬已暗中與他們聯繫,要他們將功折罪。這時,拜戶與哈傑王進才一同到城門口領萬壘喊一聲「領賞」 面從城頭往下拋燒餅,一面向拜戶和哈傑使眼色。這時,梅之煥在城上朗聲道:「殺死首悉與在戰場上殺死敵人給予同樣的獎賞!」王進才正在埋頭撿地上的燒餅,不防拜戶的軍刀已刺入他的咽喉。
這時,有一個參與叛亂的千總桑仲金帶著搶劫的六錠軍來自首,梅之煥當即取扔向城下,對城下的五人說:「你們殺死首,功勞與殺敵是一樣的。」五人一聽此言,又紛紛起大刀向王進才亂砍。梅之煥隨即將拜戶、哈傑召上城,對他們說:「還有登科、吳天印沒有歸案,如果派大軍去提,動靜太大他們可能逃走,就派你們幾個去將他兩人斬首。」順手又從袖中取出一錠銀子賞給他們五人領了賞銀,心中萬分感激,立即馬返回軍營 天剛亮的時候,拜戶、哈傑便前來報功,獻上三人頭梅之煥大驚,指著多出的一:「這是誰?」哈傑說:「他是王進才的胞弟王進禮,我們在殺、吳二人的時候他揮刀來救,所以不得不殺。」梅之煥責備說:「我已說了脅從不問,況且不奉我的將令怎麼能在營中擅自殺人!雖然是他有該殺之罪,也不能給你們記功。今後再有在營中擅自殺人的,必須償命。」梅之煥的一番話,讓參加叛亂的士兵歡呼雀躍,慶賀新生。
這場兵變,只經歷了兩個晝夜,便得到平定。梅之煥發出告示,安定軍心,收繳被劫掠的軍餉三千多兩。但這時又有謠言,說梅之煥要殺盡所有參與兵變的土兵一時軍心動蕩,逃跑士兵二十多人。與此同時,分散在河套、西海、寧夏各地的蒙古部落武裝都躍躍欲試,要乘機入侵,一日數警,讓梅之煥十分憂心。梅之煥十分清楚:甘肅兵「猛而悍、直而愚」,很難駕馭:如果還讓他們遠行數千裡,就很難保證他們不再來一次兵變。於是梅之煥另行挑選願意遠徵的士兵編入標營,不願遠徵的派他們返回原駐地:一面組織遠徵軍儘快出發,一面組織駐甘軍隊高度警戒,防止蒙古部落武裝乘機入侵。
在那些日子裡,梅之煥憂心忡忡,心力勞瘁,遠憂薊,近憂甘,犬馬血忱,橫遭纏憂,一日九回,中夜數起。」
甘鎮大捷
大軍繼續東行。到二月初四,已東進二千五百多裡,到達鄰州境內,忽接督府傳來的諭旨,說清兵已退,各鎮兵退還原駐地。好不容易走了二十天,剛剛回到原駐地,諭旨又來了,說是清兵並未退去,各鎮兵趕陝赴京入衛。
這道諭旨,令梅之煥「憂悸叢生,進退維谷」。因為這時內部的兵變雖已平定,但各地的軍情警報不斷。甘肅邊鎮地區,實際上與一些蒙古部落雜居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些蒙古部落,平時被明朝大軍壓制,表面馴服,但內心不服,總在伺機報仇。現在聽說梅之煥的大軍要離開甘肅,便紛紛活躍起來,他們相互聯絡,集合人馬,準備同時發難。甘肅地方的漢人,怕大軍離去後遭蒙古人擄掠,成群結隊地呼喊梅之煥的名字,要求他留下。這真是一個兩難的境地!這時,大軍東徵在即,先頭部隊已於二月二十八日用車裝著盔甲先期出發,後續部隊擬於三月初陸續出發。就在這一天,梅之煥與總兵楊嘉謨、道臣李養質、宋祖舜等人秘密計議,他說:「這些蒙古人現在公然襲擊,不過是趁火打劫欺侮我們首尾不能相顧。我們必須下定決心先狠狠打他一下,解除這個後顧之憂,然後才好一心一意地東進勤王。現在要抓住時機,調東進之師突然回過頭來,打他個措手不及。
軍事會議結束,楊嘉謨帶領所部,浩浩蕩蕩,向東進發,擺出一副東徵的架勢。但大軍到了永昌北面一個叫水泉的地方駐紮下來。副將柳紹宗、盛略所部帶著火炮,在進攻甘鎮必須經過的小廟兒壑口開闢陣地;遊擊方懋功、王守忠、李昌齡率部從山丹鑿開山嘴,抄出小廟兒之後,分三處埋伏;副參將張顯謨、相希尹、王紹勳等人從鎮番西出,扼萊茯山,與楊嘉謨軍成犄角之勢。
初四這天,蒙古各部騎兵果然來攻,從山上下來,直撲小廟兒壑口。柳宗紹、盛略兩將早有準備,堅陣迎敵。蒙古兵看到明朝軍隊已有準備,便鼓足勇氣,一齊口吹觱篥,向明軍陣地衝擊。明軍的火炮一齊發射,蒙古軍見狀,紛紛後退。這時,明軍三支伏兵一齊殺出,合力追殺,當場斬首一百四十顆。這時,殺回馬槍的楊嘉謨部從水泉兒出口往北掩殺,三面夾擊,蒙古兵潰敗,又被斬首級二百二十顆。初五,古敗兵往東潰退,進入張顯謨、相希尹、王紹勳萊茯山陣地,伏兵齊出,火炮齊發大軍乘機掩殺,又斬首四百五十三顆。蒙古殘兵向萊茯山東北逃竄,明軍在追擊中又斬首二十九顆。
這一仗,蒙古酋長銀定等七部頭目,統兵不下數萬,而梅之煥所率甘鎮軍只有七千,但因計劃周密,出奇制勝:以傷亡二百多人損失戰馬一百多匹的極小代價,獲得殺敵八百四十二人,繳獲馬匹、牛羊無數的巨大戰果。更重要的是,經過這一仗,河套地區的蒙古諸部落元氣大傷,逃竄到賀蘭山外,遠離甘鎮兩千多裡;西海一帶的蒙古部落也因失去援助,再不敢公然起事。
勤王事急!甘州戰事結束,梅之煥即刻率軍上路。為怕甘肅百姓不肯放行,梅之煥撒謊說要親自布置防務,然後趁機脫身。「沿途一步一提防,一刻一驚怖」,親自籌集糧餉,親自催押軍器車輛,日夜馬上顛簸,躑躅泥濘風雨,經過五十九天,跋涉六千七百裡,梅之煥終於率領甘肅鎮軍到達京師。此時的梅之煥形神俱憊,京中朋友相見,幾乎認不出來。但當時主持兵部的右侍郎梁廷棟是梁克順的侄兒,因梁克順的事對梅之煥有仇,於是挾私報復,連著七次上疏參劾梅之煥勤王遲到,延誤軍期。他以保定兵到達的日期為標準來指責甘肅兵,卻絕口不提甘肅比保定遠六千四百裡,更不提甘肅軍經歷兩次反覆,於六千七百裡外又多走了五千多裡。但其時,梁廷棟正得崇禎信任,便發下:「聖旨」:奪職,回籍聽勘。
強勢鄉紳
罷官家居的梅之煥過起了鄉紳生活。但他的鄉紳生活與別的退休官員很不一樣:別人往往深居簡出,讀書作文,恬然靜處;而他卻是熱熱鬧鬧,啥事都管,儼然一在職地方官員。他說:「麻城的事,我早就清楚,說到底有三大害,一是汙吏,二是強盜,三是惡僕。尤其是惡僕危害最大。他們與官府相勾結,那些慣匪慣盜剛捉進衙門,他們就打通關節,將他放出來;他們依仗豪門勢力,欺壓無辜,巧取豪奪,搶人錢財,佔人妻女。惡僕不除,縣無寧。」
梅之煥決計要與合縣的惡勢力鬥一鬥,為善良的百姓們主持公道。因此,他的家門幾乎總是敞開的,任何人都可以隨便出入;大家隨便坐,隨便談,笑語喧譁。他似乎特別好客,無論誰來,他都酒飯相邀,來的人也不客氣,想吃就吃。那些家庭不和、生意糾紛、打架鬥毆、受了冤屈的人,往往前來向他訴說。他聽說後,一定會把當事雙方叫到一起,分析曲直,勸解處置,總要處理得雙方都滿意才算數。百姓受了欺侮,並不到縣衙去告狀,而是直接到沈家莊來找梅之煥。梅之煥聽說後,就派人將「被告」抓來,先打罵教訓一頓,然後將其罪行一一列出,送交縣衙,並提出處置意見,不得變更。於是,普通老百姓把梅之煥當作依靠,而那些為富不仁的豪門大戶、地痞流氓、不法官吏則對他恨之入骨。
要解決麻城的治安問題,首先要除匪。麻城匪盜其所以難除,主要是匪、吏、紳相互勾結,狼狽為奸。縣內接連發生強盜殺人搶劫的事件,官府破不了案,抓不到人。偶或抓住一個人,他就亂攀亂咬,牽連無辜,把水攪渾。這樣強盜長期得不到根除梅之煥說「除匪必須先除匪窩,除匪窩必須先從大戶人家開始。」他首先從自己家裡開刀,將那些仗勢欺人的奴僕除掉,作出表率。然後將那些大戶人家的主人找來,要求他們管好自己的僕人不得縱容藏匿。他要求縣衙的官兵統統由他親自指揮,不許妄自行動。一旦發現有大戶人家隱藏盜匪,他就親自帶領官兵前去搜捕。失去了大戶人家庇護的盜匪已經無處藏身。梅之煥帶領官軍和家丁,集中捉拿這些失去根基的盜匪。盜匪們在麻城無法立足,紛紛往外縣跑。梅之煥還不放過,帶人追趕到幾千裡之外一一捉拿歸案。檢驗屬實以後,他命人將這些盜匪的腿骨折斷,然後綁起來交給縣衙處置從此以後,盜匪不敢進人麻城地界梅之煥也樂於與文人交往。他與當時退休在家的前吏部尚書李長庚、吏部侍郎劉鍾英過從甚密,一則關心國事,一則詩文唱酬,麻城人尊稱他們為「西陵三老」。
梅之煥尊崇佛教,樂於建廟修塔,所以與同樣篤信佛教的李贄、無念感情深厚。他們時不時要聚一聚,如果隔了一段時間沒見面,就用書信表達思念之情。尤其在無念移居基隆山法眼寺以後,他簡直若有所失。他在給無念的信中說:「自別念師,無日不念念師。師本無念,反系我念,殊可笑也。」在一種調侃的戲言中寄寓著深厚的情感。有一次,梅之煥得知無念生病,非常著急;不久又得知無念的病痊癒了,又非常欣喜。他在給無念的信中說:「向聞念公病,好生著忙!再來一番,不曾度得半個,若遽歸西,五燈熄矣今聞已愈,所願幸甚!這些文字,今天讀來,仍使我們心生感動。
結寨沈莊
崇禎七年(1634年),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領導的陝西農民起義軍進入長江中下遊地區,大軍四出,攻城掠地。九月攻陷黃州,次年正月攻陷黃安。三月,起義軍頭領滿天星進攻麻城陰山畈。駐麻城副總兵馬人龍、副將雷應幹、遊擊馮虎昂率千餘人抵禦,戰敗,陣亡數百人,馬、雷、馮均戰死。起義軍進入麻城只在鄉村徵兵籌糧,並不攻打縣城。這一時期,地方鄉紳為了自保,紛紛建立山寨堡壘,與起義軍對抗。
梅之煥告誡麻城縣令,叫他們不要驚慌,一切聽他的號令。他將縣府的士兵、本族的子弟、家中的僕役和附近的農民組織起來,形成了支上萬人的隊伍。這支隊伍在他的指揮下,晝夜巡邏,偵察敵情,防守城垣。他將軍隊分成正兵和遊兵兩部分。正兵全部是身體健壯、身手矯捷的青壯年,他們是對敵作戰的主力;遊兵是社會上一些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的年輕人,他們作主力不可靠,只能用作預備隊。在縣城關廂開闢了一個炮兵陣地,裝備有南贛大炮和東粵紅衣大炮,並通過軍隊中的關係,從江西和南贛地區借來炮手幾百名。他指揮在城邊建嘹望臺,觀察敵情;招募獵人持獵槍、弓箭埋伏在險要的關口,防止敵人滲透。他還在沈家莊建立了一個直徑近一公裡的圓形寨堡,寨子外面挖了一道寬約十米的濠溝,繞寨子一周安設了若干門大炮,埋設了鐵刺,準備了大量石頭。沈家莊與縣城遙相呼應,成犄角之勢。每當軍情緊急的時候,梅之煥總是趁著黑夜,帶上幾個家丁,騎馬巡邏數十裡。因為有梅之煥在,居住在縣城和沈家莊的人都覺得有依靠,不管形勢怎樣危急,他們都一點也不害怕。
倒是城外的起義軍十分害怕。崇禎八年二月初二,起義軍前哨到了餘家岡,遠遠地向沈家莊嘹望,看到牆上布滿了槍炮口,連連驚嘆隨即返身策馬奔去。第二天,起義軍數萬大軍從縣城外面經過,不敢靠近縣城,還一路打聽沈家莊的兵埋伏在什麼地方。一直到了雨零河,他們才敢下馬休息,並自相慶幸:咱老子過了險處,且放心歇一會兒。起義軍首領叫老回回。有士兵向他建議:「沈家莊梅家院內有好馬,可以去搶些回來。」他一聽暴跳如雷:「你怎麼哄老子去吃大炮!」立即殺死了這個倒黴的士兵。據說,張獻忠每次從城東經過,都要告誡屬下將士不要靠近沈家莊;每次從沈家莊外經過,都是收起兵器、脫掉盔甲、低著頭靜悄悄地過去。
在沈家莊,梅之煥的鄉軍與起義軍相持了八年廣大的鄉村都被起義軍佔領了,唯獨縣城和沈家莊被梅之煥堅守著。梅之煥的鄉兵不僅防起義軍,也反侵害老百姓的官兵和土匪。有一次,官兵趁天黑外出打劫,東山寨鄉兵發炮還擊,打傷官軍兩個騎兵。這下不得了,官兵吵吵嚷嚷要報仇,一個叫周第的侍郎登上屋頂,要放火燒房子。梅之煥趕到現場,厲聲罵道:「就憑你們這三百個奴才就想造反麼?我讓我的家丁把你們捆起來就像捆三百隻兔子那麼簡單。」梅之煥的鄉兵齊聲大吼,將官軍三百人帶到沈家莊。梅之將他們訓誡一番,才放他們回去。
麻城有個叫董環的,在東山巴河一帶聚眾數千「造反」。消息傳來,從官員到百姓都惶惶不安。梅之煥派人送給董環一張紙條,上面寫著「董環,你敢不來嗎?」董環看了梅之煥的紙條,乖乖地來到了沈家莊。梅之煥殺了董環將他的頭挑在竹竿上。跟隨董環「造反」的人看了董環的頭,便作了鳥獸散。
在那些動蕩的歲月,梅之煥創建的沈家莊寨堡是那些孤立無援的普通老百姓的生命依託,每當兵匪來犯,他們就逃入寨中尋求庇護,人們稱其為「護生堡」。梅之煥組織人們在堡中種糧種菜,養豬養雞養魚,使逃入堡中的人們得以存活下來。八年中,救護鄉民數十萬人;後來戰事結束,堡中還拿出多餘的糧食,賑濟災民幾萬人。
崇禎十四年(1641年)八月十二,梅之煥逝世。崇禎十六年(1643年)四月,麻城「裡仁會」據縣城暴動,派周文江引張獻忠入麻城。至此,梅之煥經營多年的「麻城一沈家莊」戰線失守,堡壘陷落,一個王朝行將過去。
末路英雄
梅之煥雖是文人出身,但兼具將帥之才,精於騎射,工於謀略,膽大心細,敢作敢為他為人光明磊落,疾惡如仇,遇不平事好主持公道打抱不平,對錯誤事無論是誰都當面批評。這種性格得罪人是必然的,不討上司喜歡也是必然的所以,他先遭閹黨誣陷,差點喪命:後遭權臣排斥,停職「聽勘」。這一「聽」就「聽」了六年。崇禎九年(1636年),崇禎皇帝下旨「免議」。崇禎十四年(1641年)五月,正當大明王朝喪師失地、行將傾覆之際,崇禎皇帝才又想起舊臣,來了一道「聖旨」「這甘鎮大捷,內外文武有功各官委宜敘齎,原任巡撫梅之煥賞銀三十兩,絲二表裡,蔭一子入監讀書。」這真是「皇恩浩蕩」,但來得實在是太晚了:這一年的八月十二,梅之煥辭世。三年後的三月初十九,崇禎皇帝吊死煤山,大明王朝「壽終正寢」。
但梅之煥「走」得比大明朝要風光得多。據說,他死的時候,麻城人都為他哭泣,有在家裡哭的,有在野外哭的:第二年,在他出生的那一天,正月十六,幾千人上他的墳頭哭泣,其中有一半以上是曾經被他訓斥甚至鞭笞過的人。人們懷念他,是因為敬重人們敬重他,是因為他是一個真正的英雄。
但像所有的英雄一樣,身後往往不免於寂寞。
梅之煥從甘肅回鄉的時候,已經四十八歲了,但還沒有兒子。為這事,他很著急,到處找年輕漂亮的姑娘為他生孩子。因此,鄉裡之間尤其是縉紳階層對他頗有微詞,這也是他一生中唯一被人批評的事。但還是他的夫人蔡氏為他生下了一兒一女,讓他不致於絕嗣。他還從燕地帶回一個側室,姓顏。這顏氏沒有子女,在梅之煥死後出家,自號「出纏」死後建有墓塔,塔在桃林河朝水寺側。
梅之煥晚年為組建鄉軍和經營沈家莊寨堡,將家產耗盡,到他兒子手上,已經每況愈下。他的兒子叫生奇,平生功名就是一廩生。生奇有三房夫人。大房周氏,是曾任南京兵部侍郎的周邦燝的女兒,生有一子三女,兒子名叫「放牛兒」;單看這名字,就已經不再像官宦人家了。二房邱氏,是邱坦的孫女,生有三個兒子。三房彭氏,本是丫環,後被收為小妾,待這生奇死後,家人不許她來分攤家產,將她趕出了家門;其時她已懷有身孕,不久生了一個男孩,在娘家寄住,苦守不嫁。這事讓梅國楨的兒子梅之熉(字惠連)知道了,便將她接回來,從自己名下撥給她住房、家什,還有三十畝水田,並告誡族人,不許再欺侮人家孤兒寡母。梅之熉死於清順治十三年,比梅之煥晚死十五年,那麼這事最遲也就發生在梅之煥死後的十五年之內。短短十五年,家道竟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豈不讓人感慨嘆息!
倒是他的女兒繼承了乃父之風。她嫁給了李長庚的侄兒李春流。這李春流天性聰明,十二歲參加院試考第一,被稱為神童,但未及建立功名,便英年早逝。她生有兩個兒子,名叫中黃和中素。因丈夫早逝,她對兒子要求十分嚴格,每日學文習武,親自督查,達不到要求就罰跪。李中黃文學成就很高,所著《逸樓四論》現在是海內珍品,極難得到。李中素也是少有文名,詩、書、畫稱為「三絕」,著有梅花書屋詩選》傳世。尤其難得的是,他少年時即嫻於弓馬,頗有外祖遺風。年輕時隨于成龍剿匪,能籌畫,能徵戰,還能代于成龍寫作公文,大受于成龍賞識。在于成龍的引薦下他先後任湘鄉教諭、嶽麓書院山長、閩縣知縣、臺灣縣令。調任臺灣知縣時,正值島內發生叛亂,文武官員不知所措,他立即組織官民防守要地,對叛軍分化瓦解,智擒元兇,遣散脅從,傳檄安民,短短幾天就平息了叛亂。
臺灣平叛儼然是甘肅平叛的翻版,李中素身上所表現出來的也正是與梅之煥一脈相承的英雄本色。但歷史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朝代:大明已成歷史,大清開始勃興。
(屈葦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