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麻城孝感鄉
作者/邵北晶
一個清爽的秋日,與一群喜歡考究歷史文化和戶外的朋友,從團風出發驅車近50分鐘,來到神情已久的麻城孝感鄉文化公園。
這次不是簡單的戶外活動,是一次追尋老家蹤跡,感悟移民力量,領略孝善文化的精神之旅。此外,久聞麻城是「科舉之鄉」,作為喜歡文字的我,也想藉此機會沾沾文才氣,拜受前輩的點化。
「問君祖籍在何方?湖廣麻城孝感鄉。」麻城孝感鄉是中國古代八大移民聖地之一,是歷史上「湖廣填四川」的發源地和中轉站。 一直以來,以川渝為主的全國各地麻城移民後裔,絡繹不絕地來麻城尋根問祖,尋找心中的祖籍聖地。為了繼承和弘揚麻城傳統文化,國內首個「湖廣填四川」移民文化主題景區,麻城孝感鄉文化園應運而生。
公園講解員給我們講解了孝感鄉的由來—「以孝感盜」。話說東漢時期,有位趙諮,字文楚。在敦煌地方做太守官,後來因為有病,就辭官回到家裡,耕種田地,奉養母親。一天夜裡,有一群強盜到他家裡來打劫,趙諮得知了,恐怕母親受了驚慌,於是自己就先到門口,去迎接強盜,又設了飯菜請他們吃喝。他對這幫強盜說:我的老母親,年紀已經八十多歲又生著病,請求你們留下一些衣服和糧食,使我可以供養我的母親就行了。強盜們聽了他的話,佩服他是個大孝子,非常感動,又覺得自己慚愧,放下東西,大家都跪下辭謝著說,我們太不成樣子了,冒犯了府上,侵害你這位賢人君子,說完話,強盜們一齊就去了。「孝感鄉」之名就是因趙諮為救其母,以孝感盜的故事而來。
「麻城孝感鄉」是中國古代八大移民聖地之一,明清時期的「湖廣填四川」運動就發源於此,移民遍布川、渝、陝、豫、雲、貴、鄂七省市,素有「湖廣填四川,麻城佔一半」之說。
大家排隊登記、測量體溫後,進入公園。一座稜角分明的風水橋和「奉先繼序」的牌坊映入大家的眼帘,仔細看來,頗有幾分北京故宮金水橋的味道,整個橋面由3個拱橋組成,橋頭雕有看護神獸,形態各異,甚是精緻。穿過牌坊,來到廣場麻邑四鄉壇域圖石雕印章處。印章按照麻城明清時期的文物「翻天印」以1:100的比例複製,其內容為明初麻城地圖,它清楚地標明了麻城四鄉的名稱和位置。石雕印章和我後面在麻城移民博物館裡看到的木質印章是一模一樣的,且圖文清晰可見。在講解員那兒了解到,木質印章是一位麻城後裔,回來尋根問祖時帶回來的,印章是這位後裔父親的,為了證明他是麻城孝感鄉人。後來他將印章捐贈給博物館了。
祭祖大殿高大、宏偉而威嚴。大殿兩側是祭祀亭。祭祀亭石欄杆正下方分別懸掛著「問君祖籍在何方、湖廣麻城孝感鄉」14個格外醒目的黃底紅字。建築樣式為四拱門帶須彌座重簷懸山四角亭,其基座牆壁上分別用漢白玉雕刻水、陸兩路移民進川場景,表現的是麻城移民們歷盡艱辛依然勇往直前的精神,觀後令人感到可歌、可敬。
懷著虔誠的心情來到大殿內。大殿正中間主基座為移民始祖雕像,兩側擺放著的是230多個移民姓氏牌位,以供移民後裔來此朝拜,緬懷麻城百萬移民的滄桑歷史。站在高大的姓氏牌位前,我仿佛也是一位前來尋根的遊子,急切而又細緻的尋找著邵氏牌位。從左到右尋找,在右邊找到了邵氏牌位,找到後,心裡非常高興又激動,擔心生怕找不到。
在當今麻城市版圖上找不到孝感鄉了,並不意味著古麻城縣沒有孝感鄉。光緒《麻城縣誌前編》之「疆域·鄉鎮」 載:麻城縣在「明初分四鄉,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統一百三十裡。成化間並為九十四裡,並孝感入仙居為三鄉。嘉靖間析太、仙二鄉二十裡入黃安,止七十四裡。」孝感鄉在明初即見記載,至成化八年裁撤併入仙居鄉,作為建置和地名在明代雖只存在百餘年,然其影響卻延綿數百年。
公園洋溢著移民、孝善、尋根、科舉等多個文化元素,可以說這是一次洗心教育之旅,麻城之行感知孝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