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儒家重要的典籍,五經之一的《春秋》,為何現在很少見到?

2020-12-17 趣撩歷史

《春秋》作為儒家重要的典籍之一,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春秋》也是我們常說的四書五經中,五部儒家經典之一。這五經分別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但是平常我們很少能夠見到《春秋》這本書,具體原因我來和大家聊一聊。

孔子作《春秋》

《春秋》是孔子根據魯國的史書修改編寫而成,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然而《春秋》因為文字過於簡練,後人不易理解,如《春秋》中記載:「隱公元年,夏五月,鄭伯克段於鄢。」 鄭伯克段於鄢的講的是鄭莊公和他弟弟共叔段兄弟闔牆的故事,在《左傳》用了六七百字進行敘述,而在《春秋》中就用了六個字來記載。如果單單看《春秋》的話,根本就無法了解當時發生了什麼,或者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所以為了闡述和解釋《春秋》,後人專門編寫著作來為《春秋》做傳。就是我們現在所熟知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在現今大部分版本裡,《春秋》已經不單獨成書,《春秋》的文字內容均被編入《左傳》等書中,以「經」的方式展示給大家。

給大家舉一個比較容易理解的例子,以隱公四年為例:

【經】四年春王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婁。戊申,衛州籲弒其君完。夏,公及宋公遇於清。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秋,翬帥師會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九月,衛人殺州籲於濮。冬十有二月,衛人立晉。

【傳】四年春,衛州籲弒桓公而立。公與宋公為會,將尋宿之盟。未及期,衛人來告亂。夏,公及宋公遇於清。宋殤公之即位也,公子馮出奔鄭,鄭人慾納之。及衛州籲立,將修先君之怨於鄭,而求寵於諸侯以和其民......

網上找不到圖片,只好截圖給大家看了

這裡「經」記載的內容就是《春秋》中的內容,而「傳」記載的內容就是《左傳》中敘述的內容,是《左傳》作者對《春秋》裡內容的補充和解釋。所以現在很少能夠看到《春秋》這本書,是因為《春秋》幾乎不單獨成冊,現今把它書中的內容合併編寫到《左傳》等書中。

我是趣撩歷史,原創不易,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請您點讚並關注我,我會大家奉獻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焦點

  • 「武聖」關羽為何對儒家經典《春秋》情有獨鍾呢?
    明末清初,關羽取代姜尚成為「武聖」,之所以被儒家接受列廟祭祀,固然因其是歷史中真實的忠義無雙的人物,並非「怪力亂神」,更重要的是關羽是《春秋》一書中「大丈夫人格」的踐行者,而且似乎中國古代所有的武將之中惟有他精讀《春秋》,並深得要意,且身體力行,古人贊其曰:「義存漢室,致主以忠,《春秋》之旨,獨得其宗」。
  • 儒家家庭教育思想的基本經典:五經與四書
    儒家家庭教育思想的基本經典:"五經"與"四書""夫聖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立身揚名,亦已備矣。"從儒家"聖賢之書"中正可以發現"已備"的道理,而儒家"聖賢之書"中最重要者莫過於"五經四書"。"五經四書"在儒家經典序列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儒家基本的思想理念大都蘊含其中,而儒家家庭教育思想作為儒家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受到"五經四書"所確立的儒家基本精神的影響:"學問當以《孝經》、《論語》、《中庸》、《大學》、《孟子》為本,熟味詳究,然後通求之《詩》、《書》、《易》、《春秋》,必有得也。"說的是教育子弟學習經典應先易後難循序漸進。"
  • 「四書五經」,有多重要?
    作者:安平秋 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副組長、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教授 何為儒家、儒學?對於儒家和儒學,人們常把它與釋、道兩家一起,列為歷史上影響中國文化的重要思想意識。「五經」裡面的第一部《周易》,因為程氏的《周易》理學化色彩更強,所以和朱熹的《易學啟蒙》《周易本義》放在一起並行。《書集傳》是朱熹授意他的學生蔡沈作的。《詩集傳》是朱熹本人作的。《禮記集說》的著者陳澔是朱熹的四傳弟子。《春秋胡傳》作者胡安國是程頤的再傳弟子。《春秋集傳》的作者是張洽,是朱熹的弟子。
  • 我國首次組織海內外學者翻譯《五經》首推英譯本
    新華社北京7月27日電(記者吳晶)因為缺乏現代譯本,堪稱「中國儒家文化原點」的《五經》始終難以在世界範圍內傳播。國家漢辦27日在京宣布,將組織海內外相關領域學者共同翻譯《五經》,並計劃在三年半內首先推出英譯本。這也是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政府首次在世界範圍內組織開展對中華核心文化典籍的翻譯工作。
  • 儒家中心論:幾千年以來的中國,為何儒家思想一直能夠屹立不倒
    從春秋時代一直到明清時期,儒家思想從產生到發展,最終成為了中國思想哲學界堪稱王者的存在。甚至到了現在,儒家思想在我們的生活中依舊有不可磨滅的影響。可以說,幾千年以來,儒家學說一直處於佇立在中華民族的宏大格局裡。
  • 山東師範大學圖書館獲贈儒家重要典籍《儒藏精華》
    唐洲雁致辭中表示,對李長明先生捐贈《儒藏精華》表示衷心感謝,中華典籍文獻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牢固基礎。儒學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是中國文化之根、中華民族之魂。《儒藏精華》的整理出版,對於研究、推廣和闡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具有重要意義。
  • 《春秋》是一部文學作品,記錄著孔子的語境,反映儒家哲理
    這是第一個獨特的地方,和他以往的作為、風格不一樣了,「述而不作」的風格好像發生了改變。第二,這個「作」又不同於古今中外其他作品的「作」,它是完全以「述」的方式進行的作,也就是說,它似乎只包含純歷史事件的記述,再無其他。你想從裡面找點兒什麼「吉」、「兇」、「好」、「壞」的評論,沒有!就是「述」。
  • 荀子作為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為何曲阜的孔廟裡面卻沒有他?
    荀子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偉大思想家,孔子之後,春秋戰國時期能代表儒家學說的只有兩個人,他們分別是亞聖孟子,還有荀子。相信很多網友都知道,在儒家的歷史上,代表人物並不多,除了孔子的弟子們外,歷朝歷代數來數去也就那麼幾個人,漢代的董仲舒,宋代的朱熹,而在這些人中,荀子是我們無論如何都跨不過去的一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勸學篇》相信絕大多數的網友都學過,那麼孔廟一百多個先賢中為什麼獨獨沒有荀子呢?在小編看來,主要原因有二。
  • 儒家/道家文化研習社|景海峰:「經」為何需要我們不斷去閱讀與解釋?
    這個『經』顯然是特有所指,『經』在漢以後實際上就是專指儒家根本的書,即『五經』或者後來的『十三經』。」景海峰介紹,雖然包括道家《道德經》在內的很多書也都以「經」名之,但那是在一個比較普泛的第二意義上來講的,而中國人所講的「經」,主要就是儒家的「十三經」。
  • 《春秋》這部經典,為什麼取春秋兩個季節為書名?
    《春秋》是正經的儒家經典,是所謂「四書五經」中的「五經」之一。甚至它還被稱為《春秋經》。但作為儒家經典,《春秋》有它的特殊性,因為它同時也講歷史,有歷史故事,雖然故事非常簡單,簡直連故事梗概都算不上,但仍然是「五經」裡邊最具「可讀性」的經典。
  • 中高考必考知識-儒家經典《四書五經》概覽
    《論語》是我國最早的語錄體散文集,是儒家最重要的思想著作,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記錄。《論語》共計20篇,共約五百章,內容涉及文史哲,社會思想,文化教育和為人處世等諸多方面。在形式上既有語錄體(格言體),也有對話體和敘事體。
  • 荀子思想研究:確認儒家《春秋》的經典地位
    因此恢復荀子本來的學術地位,把握荀子與時俱進的思想特徵,是我們今天準確把握儒家思想精華,為當前文化發展提供富有生機與活力之因素的重要保證。本文以荀子與儒家《春秋》經典化為切入點,以個案研究的方式重新展示荀子在儒家思想發揚光大的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以期見微知著,為荀子思想研究的返本開新做一個新的嘗試。
  • 關羽是一名武將,不讀兵書卻整天看《春秋》,他到底在研究什麼
    典籍「六經」之一,是我國第一部只不過我有個疑惑,在表現關羽是一個儒將的過程中,為何總要使他的手上拿一本《春秋》書,而不是其他如兵書戰策、儒家其他經典或諸子百家經典書本呢?關羽的讀書個人形象與他所在的時代特徵和後人傳揚的要求相關。
  • 每天學點國學:儒家源流史之二:儒家經典的流變
    經最早不獨為儒家所用。諸子百家著作皆可稱為經,比如墨子的《墨經》,老子的《道德經》都是如此。春秋末期,孔子著述六藝(《詩》、《書》、《易》、《禮》、《樂》《春秋》),並以之教授學生。此時並未稱為經。戰國末年,《樂》失傳,只剩下五藝,也稱為五學。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成為國家正統思想。
  • 「春秋三傳」是哪三傳?知道一個算及格,兩個算優秀,三個很無敵
    有一本書相信大多數人都聽過,這本書就是《春秋》,但是大多數人不知道春秋還分為三傳,即「春秋三傳」。那麼「春秋三傳」到底指的是哪三傳呢?知道一個算及格,兩個算優秀,三個很無敵。「春秋三傳」自「五四」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之後,經學作為現代學術的棄婦,在數十年中受盡冷落,完全失去了往日獨領風騷的風採,慢慢變成殭屍,深藏並滯息於塵封的故紙堆中。
  • 《春秋》是一本記錄歷史的書,是怎樣成為儒家經典的?
    《春秋》是魯國的史書,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如果僅僅是這些的話,《春秋》是不能成為儒家經典的,但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春秋》是經過孔子修訂的版本,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有至聖先師的稱呼。
  • 韓國欲申遺儒家學院,已將儒學視為韓國文化一部分
    韓國儒家書院代表之一慶州玉山書院聽說韓國把發端於中國的儒家書院申遺,就感覺怪怪的:為何韓國總要拿儒學來申遺,該不會最後真要把孔子變成韓國人吧?到公元372年,高句麗正式建立「太學」,主要教授儒教經典的「五經」。新羅統一三國後,更派遣大量留學生來唐求學,湧現出崔致遠等傑出學者。儒學的影響力是從李氏朝鮮王朝開始強大的。在之前信奉佛教的高麗王朝末期,寺院經濟迅速膨脹,國家和農民的利益遭受很大的損害,倫理道德也遭到破壞。信奉儒學的文士作為革新派崛起,他們把儒學當做抵抗舊思想的旗幟和武器舉了出來,想以之取代佛教,重新收拾民心。
  • 關羽秉燭讀《春秋》,「一本書」和「一個時代」的歷史魅力
    春、秋二字常連用,故常以春秋代表時令,以示重要。一春一秋,是喜悅季和豐收季,也是國事繁忙季。國事忙了,大事也就多了。不知道哪個諸侯身邊的太史令靈機一動,在記載國家大事的竹簡上工工整整地刻上了「春秋」二字,以表示裡面記載的內容十分重要。太史令去世後,他的兒子成為下一任太史令,繼續延用「春秋」一名作為國史的代稱。
  • 中國文化詞彙:古代典籍
    近幾年,不少外國友人都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要向他們介紹咱們的古代文學典籍,先把下面這些說法記下來吧!五經 The Five Classics《 詩經 》 The Book of Songs《 書經 》 The Book of History《 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