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地區景天科多肉植物生產栽培技術
馮德黨等
自然界中,根、莖、葉 3 種營養器官外形肥厚多汁的一類高等植物統稱多肉植物,其家族十分龐大,全世界已知的多肉植物多達上萬種, 在分類上隸屬100 餘科。 栽培上常見的多肉植物包括景天科、大戟科、番杏科、仙人掌科、百合科、龍舌蘭科、蘿摩科植物 。 我國近些年才開始興起多肉植物產業,主要集中在雲南、山東、福建、上海 4 大產區 。 雲南昆明地區優越的氣候和地理環境, 成為多肉植物產業的優選地, 適宜該地區種植的多為景天科( Crassulaceae )多肉植物。景天科共有 34屬1 500 多種,常見栽培的主要是景天屬、擬石蓮花屬、青鎖龍屬、銀波錦屬、蓮花掌屬、厚葉草屬、風車草屬、瓦松屬、天錦章屬等 。
1 生產場地
1.1 生產設施和容器
多肉植物常用的栽培設施有溫室、 溫床和薄膜大棚。 昆明地區多採用較高的溫室和塑料大棚,具有較高的通風口,且棚兩側配有卷膜杆,便於夏季高溫時通風管理。 根據多肉植物生長需要,還需配有遮光率不同的遮陽網:黑網和銀網。
多肉植物育苗和商品化生產常用泥盆和塑料盆,尤以塑料盆為佳,所有的盆都要有排水孔,盆壁最好要薄。 排水孔以多而小為宜 。
1.2 栽培基質
景天科多肉植物對土壤的基本要求是: 疏鬆透氣、 排水性好。 目前實際生產中多用進口泥炭土,如德國大漢泥炭土、 丹麥品氏泥炭土、加拿大發發得泥炭土等。 育苗和二次移栽前的小苗可選用丹麥品氏泥炭土或加拿大發發得泥炭土, 透水性好; 生長期的基質中還需添加火山巖等礦物介質以增加土壤透氣性。
進口泥炭土已經消毒過可直接使用。 一般泥炭使用前需要消毒, 可採用蒸汽加熱或藥物消毒的方式進行。 蒸汽加熱即基質加熱到 70℃ 保持 2 h 或90℃ 保持 1 h ,即可有效殺滅大部分病菌和害蟲。 藥物消毒可在栽培基質中拌入殺蟲劑如 5% 辛硫磷顆粒劑、殺螟松、馬拉松等和殺菌劑如 75% 百菌清、 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等,拌好後立即用薄膜覆蓋,一天後即可使用 。
2 播種與定植
2.1 種苗繁育
景天科多肉植物的繁殖方式主要有播種繁殖、葉插、莖幹扦插、分株繁殖和組織培養等方法,目前生產上常用葉插和莖幹扦插的方式進行繁殖 。
2.1.1 葉插、莖幹扦插和分株繁殖 在大田生產上,景天科多肉植物常用葉插和莖幹扦插進行繁殖,其優點是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的幼苗; 分株繁殖的方法多應用於百合科多肉植物上, 景天科植物很少使用此法繁殖。 葉插:選取生長健壯植株上飽滿的嫩葉片,小心摘取,儘量不傷害植株及葉片生長點,而取下的葉片基部不能沾水或泥土, 如沾染需放置通風遮陽處風乾以防止感染。 摘下的葉片平鋪到乾淨的平盤容器中,在陰涼乾燥處晾 1~3 d ,傷口癒合後栽種於基質中。 栽種深度因葉片長度和厚度而定,葉片長而薄的,葉片基部插到土下 0.5 cm 左右,不超過 0.5 cm ,太深芽不易拱出土面;葉片較厚的,葉片基部癒合的傷口處貼在基質表面上即可, 兩周後可澆水, 保持土壤溼潤。 葉插的景天科多肉植物 15~20 d 可生根, 可以直接長成新的植株, 一般生長 6~7 個月即達到商品標準, 但葉插芽點數目和大小不一; 為實現標準化生產, 使得芽點的數目和大小一致,可在葉插後 4~5 個月苗高約 2 cm 時,砍頭後進行莖幹扦插, 這也是莖幹扦插獲得插穗的一個主要方式。 莖幹扦插: 選取健壯的枝條, 從節間距較長處剪下, 為了不傷害母株, 一般剪成平口。 剪下的枝條在陰涼乾燥處晾乾, 待傷口癒合後, 直接扦插到塑料盆或泥盆的土表,一般 15~20 d 可生根,扦插一周後可少量給水, 生根後方可加大給水量以保持土壤溼潤, 莖幹扦插的植株一般生長 3 個月可達到商品標準。
2.1.2 播種繁殖 景天科多肉植物種子萌發的適宜溫度為 15~28℃ 。 生產中一般用 42 cm× 42 cm 或54 cm×27 cm 的方盤進行播種育苗,將泥炭土鋪到方盤上,保持溼潤,由於多肉種子很細小,一般和細沙以 1∶3 的比例混合後均勻撒播到方盤上,保持種子在土表,不覆土,置於棚內遮陽網下,遮陽網的遮光率為 75% ,每天微噴噴水,保持土壤溼潤, 3~14 d 即可發芽。
2.1.3 組織培養 近幾年多肉植物開始嘗試組培快繁技術進行繁殖,組培的優點是增殖快、出苗整齊,便於工廠化生產,但鑑於目前的技術水平,組培快繁主要應用在「玉露」「萬象」上 。
2.2 種苗定植
2.2.1 定植時期 由於昆明地區與多肉植物原產地環境不同,多肉植物一般有休眠期,因此其定植應在生長期進行。 冬季休眠的種類在 4 月上旬至 9 月下旬皆可定植,夏季休眠的種類在 9 月上旬至次年 5 月中旬進行定植為宜。
2.2.2 修根 移植的植株都必須仔細檢查根系,將有根瘤的黑色枯根、 半枯根剪除, 健康的根適當剪短,修根後適當晾根 1~2 d 。
2.2.3 定植 對於播種繁殖的多肉植物,播種後 45 d左右,當多肉植物幼苗長出第一片真葉時,進行第一次移栽,移植到 72 孔穴盤中,穴盤基質仍為泥炭土,待幼苗長滿穴盤時即可進行第二次移栽, 移植到泥盆或塑料盆中, 塑料盆大小根據植株成熟後的展幅而定,一般直徑 20~30 cm ,此時基質成分(泥炭土、火山巖、松樹皮)的體積配比為 7∶2∶1 ,以保證基質透氣性。 移植後不要急於澆水,保持空氣和土壤溼潤,用70% 的遮陽網覆蓋遮陽,一個月內不要施肥。
3 環境調控
昆明地區春季至夏初高溫少雨、光照強(紫外線強),適宜多肉植物生長,但要注意遮陽以防止多肉植物灼傷。 夏季高溫多雨,尤其 6~7 月份長時間的連續陰雨天氣,光照不足,極易引發病蟲害。 秋季氣溫轉涼,雨水少,病蟲害危害也較輕,適宜多肉植物生長;而晚秋晝夜溫差非常大,加之溼度大,易誘發灰黴病、霜黴病。 每年的 12 月至春節,會出現極端低溫、霜凍天氣,會對多肉植物造成凍害。 故在多肉植物生產栽培中,需要根據氣候變化調控其生長環境,以利於多肉植物健康生長。 多肉植物的環境調控最主要的是調控其溫度、空氣溼度、光照、土壤水分和土壤肥力。
3.1 溫度調控
依據多肉植物對溫度要求的不同,可分為:夏型種、冬型種、春秋型種 3 種類型。 「夏型種」夏季不休眠, 冬季休眠, 溫度較高時生長良好, 但溫度超過38℃ 也會休眠。 景天科常見的「夏型種」有:青鎖龍屬的火祭、紀之川、若綠等,伽藍菜屬的玉吊鐘、唐印、不死鳥等。 「冬型種」能耐低溫, 喜涼爽環境, 夏季休眠, 冬季不休眠, 但低於 5℃ 「冬型種」 也會陷入半休眠, 生長速度明顯減慢。 多數景天科多肉植物是冬型種, 如錦章屬的天錦章、 神想曲、 御所錦等, 銀波錦屬的熊童子、 福娘、 銀波錦等。 「春秋型種」生長期主要是春季和秋季,但夏季和冬季無明顯休眠現象。
多肉植物在夏季和冬季的損壞率最高, 故防暑和抗寒是關鍵,要做好夏、冬季溫度調控。 夏季室外氣溫超過 30℃ 時,棚內溫度往往會超過 40℃ ,夏季要儘量通風降溫,通風口要達到 2 m 以上,夏季晴天需覆蓋 2 層遮陽網。 溫度的控制措施往往和空氣溼度、光照等發生矛盾。 因此在通風后要加強噴水、噴霧,以提高空氣溼度,陰雨天要把遮陽網揭開。 冬季低溫時期可以通過加蓋雙層棚膜或使用加溫設施以達到保溫的目的。
3.2 空氣溼度調控
夏季晴天高溫時,溫室大棚需加強通風以降溫,空氣溼度會隨之降低, 冬季加溫也會使溫室大棚溼度降低,為增大空氣溼度,可在溫室內安置蓄水設備(蓄水池、蓄水缸),在過道處灑水,或在溫室中噴細霧,噴霧以少量多次為宜,以毛、刺、葉的表面沒有水滴聚集為標準。
3.3 光照調控
多肉植物對光照要求比較高, 在實際生產中應根據多肉植物生長的不同時期對光需求的不同,採用遮光率不同的遮陽網或輔助光照進行調節。 如在育苗期和剛移栽的植株要用 75% 的遮陽網, 生長期用 70% 的遮陽網,而需要著色時使用 30%~60% 的遮陽網;而在冬季光照時間不夠時,可採用人工光源輔助光照,如白熾燈、金屬滷化物燈、高壓鈉燈等。
3.4 土壤水分管理
由於多肉植物多採用盆栽方式, 植物吸收水分受限,因此要合理補充水分,較理想的澆水方式是潮汐式灌溉和用乾淨的過濾水噴淋的方式, 澆水要根據植株生長情況而定。 苗期和生長旺盛時期需水量大,要勤澆水且要澆透,休眠期需水量少,適當保持乾燥。 一般春秋和夏季高溫少雨時 3~4 d 澆水一次,雨季 7 d 澆水一次,冬季 7~10 d 澆水一次。
澆灌多肉植物的水源一定要乾淨, 需要經常對水源進行消毒, 現在提倡水源經過過濾後達到飲用水標準再澆灌植物, 這樣可以從源頭上阻斷水源攜帶的病原菌和害蟲。
3.5 土壤肥力調控
多肉植物一般在春秋兩季進行施肥,遵循「寧淡勿濃」的原則。 幼苗生根期一般施用高磷水溶肥,苗期和生長旺盛時期施用高氮水溶肥。 開花後施用少量氮磷鉀複合肥或磷酸二氫鉀,使植株粗壯,以利於植株的抗寒能力。 多肉植物不建議施用緩釋肥,持久性的肥料容易影響景天類多肉植物著色。
4 著色
多肉植物表皮細胞液中的花青素含量是葉片呈色的關鍵因子,花青素含量越高,葉片顏色越豐富。實際生產中可通過調控花青素的含量以達到著色效果。 光、溫、水、肥及植株生長年限都是著色的重要影響因素 。
光照是影響著色非常重要的因素, 充足的光照利於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可產生大量花青素;昆明地區紫外線強,多肉植物莖的伸長一定程度上受抑制,利於花青素的產生,利於多肉植物著色。 不同植物著色所需光照不同,有些在強光下才能葉色豔麗,有些在弱光才能色彩斑斕, 如擬石蓮花屬的紅寶石在半光照條件下( 60% 的遮光率)著色為紅色,而在自然強光下著色為黃色, 景天屬和擬石蓮花屬的雜交種蒂亞在強光下著色為正紅色。 故要根據各種植物需要的著色效果,著色時需要強光的就撤去遮陽網,需要弱光的就覆蓋遮光率不同的遮陽網。
溫度也是影響著色的關鍵因素。 早春溫度較低時和秋季晝夜溫差較大時, 植物中葉綠素部分轉化為花青素以抵抗寒冷,達到著色效果,如擬石蓮花屬的「月影系」品種海琳娜、雪球、貝瑞等,經過霜打之後顯示通透的粉色。 需要低溫才能著色的品種,應合理安排定植時期,以在冬季有霜時或在冷庫中著色。
土壤水肥含量也影響著色。 土壤肥水含量充足時,多肉莖幹生長旺盛,葉緣顏色較淺;但水肥供應不足時, 多肉體內會產生大量花青素以抵抗乾旱缺肥的狀況,葉片整體會呈現鮮豔的顏色。 故在著色期之前就應開始控肥。
一些生長年限較長的多肉植物老樁, 葉片就帶有豐富的顏色。
5 病蟲害防治
高溫高溼或氣溫降低時, 是多肉植物病蟲害高發的時節,這一階段要提前做好預防,如隔離檢疫、經常檢視、注意環境衛生乾淨等。 如發現病蟲害,應及時防治,防止蔓延 。
5.1 主要蟲害及防治
昆明地區種植的多肉植物上的害蟲主要有介殼蟲、根粉蚧、蝸牛、青蟲等。
5.1.1 介殼蟲 介殼蟲外形扁平,體被蠟質,褐色,是多肉植物常見的蟲害,主要侵害多肉莖葉,高發期在早春,吸食莖葉的汁液,其排洩物糖分含量高,易誘發黑黴病,並能吸引蚜蟲和螞蟻。 防治方法:勤加檢查,發現後立即刮除,然後用 18% 的阿拉奇吡蟲·噻嗪酮 1 000~1 500 倍液噴殺,間隔期 28 d ,每季可以噴施 2 次。
5.1.2 根粉蚧 一種粉蚧科昆蟲, 其活體外被蠟質綿狀物,體覆白色蠟粉,主要危害多肉植物根部。 多肉根被其啃食後,會出現葉色枯黃、長勢變差,嚴重者可導致整株死亡。 生產上可用 18% 的阿拉奇吡蟲·噻嗪酮 1 500 倍液灌根。
5.1.3 菜青蟲 菜青蟲是農業上分布最廣、 危害最嚴重、 最易成災的害蟲, 在多肉植物上主要咬食肥厚多汁的葉片。 主要防治方法是: 在基質中拌入辛硫磷顆粒劑, 嚴重時化學防治可用 90% 晶體敵百蟲1 000~1 500 倍液進行噴施;目前一些生物農藥逐漸應用於農業, 也可交替施用植物源農藥和微生物農藥,以免害蟲產生抗藥性。 多肉植物儘量避免用乳油類藥劑噴灑,以防植物葉片受藥害。
5.1.4 蛞蝓和蝸牛 這 2 種蟲害均易發生於空氣潮溼的環境中,進而危害幼嫩的植株。 蛞蝓主要啃食幼苗葉片, 啃食的葉片上到處都是傷疤, 不具觀賞價值。 防治方法:一要注意多通風,避免溼度過大。 二要保持種植環境乾淨, 及時清除溫室中的雜草和被啃食的植株。 防治方法主要是將 6% 的四聚乙醛顆粒劑均勻撒施到土表或根系周圍, 每畝施用量 500 g ;蟲害嚴重時, 用 40% 的四聚乙醛可溼性粉劑 300~500 倍液連續噴施 2 次, 2 次間隔7~10 d 。
5.2 主要病害及防治
在昆明地區種植的多肉植物的病害主要有炭疽病、白粉病、霜黴病和灰黴病。
5.2.1 炭疽病 炭疽病多發於多肉葉片, 發病初期呈現綠色水漬狀小點,中期變成紅褐色至灰褐色、中央凹陷、圓形或橢圓形病斑,後期病斑黑褐色。 高溫高溼條件下最易發病。 主要防治措施是改善栽培環境使其乾淨整潔,加強栽培措施和肥水管理。 發病初期用 50% 多菌靈可溼性粉劑 500~700 倍液, 或 70%百菌清 700~800 倍液噴施,連續噴施 2~3 次,每次間隔 7~10 d 。
5.2.2 白粉病 白粉病主要危害多肉葉片, 發病初期葉片表面出現白色粉末小斑點, 嚴重時葉片像塗了一層白粉。 溫暖高溼環境下最易發病,其會阻礙葉片生長,嚴重時會使植物生長停滯直至枯亡。 目前比較有效的防治措施是: 發病初期使用 35% 的德國拜耳露娜潤 1 500 倍液噴施,連續噴施 2~3 次,每次間隔 10~15 d 。
5.2.3 霜黴病 霜黴病主要危害多肉葉片, 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淡綠色水漬狀小點, 一般由下而上蔓延。 後期發展為黃色不規則病斑,溼度大時葉背產生灰白色黴層,逐漸變為深灰色。 發病初期施用 75% 百菌清可溼性粉劑 700 倍液噴霧。 隔 7 d 噴一次,連續防治 2~3 次,可有效控制霜黴病的蔓延。
5.2.4 灰黴病 灰黴病主要危害多肉葉片, 一般是葉片基部最先感染,出現水漬狀灰白色病斑,逐漸蔓延至全株。 灰黴病是一種低溫高溼性病害,春秋兩季高發。 故要注意通風預防灰黴病的發生。 發病初期,使用 50% 異菌脲 1 000~1 500 倍液和 50% 乙黴多菌靈可溼性粉劑交替噴施,連續噴施 2~3 次,每次間隔5~7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