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堡是個小城,但名氣不小。那裡有德國建得最早的大學,有德國最大的城堡,有號稱世界最大的酒桶。這三個「最」都已有600年以上的歷史。街上書店很多,夾著大厚書本匆匆來去的大學生隨時可見。有一條街的街名叫做「哲學家之路」。這是個充滿文化氣息的城市。如有人說「我是海德堡人」,這在西德是很自豪地,因為這意味著他很可能出身於書香門第。我對它嚮往久矣,但上兩次赴西德都無機會去。這次借換乘飛機的半日間隙,去海德堡作了一次「蜻蜒點水」式的短促訪問。
從法蘭克福駛車上高速公路南下,不用1小時就到達目的地了。因時間有限,只能抓重點,於是直奔山頂的城堡。建於13世紀的城堡,在17世紀由德國內戰演變為國際混戰的「三十年戰爭」中被毀壞。雖斷牆殘壁處處,然而雄偉氣勢猶存。若在夕陽之下,自有一番悲壯的氣韻。這裡是全城最高點,萊茵河的支流奈卡河在山腳緩緩流動,城區就在河的兩岸。這裡可以俯瞰全城景色。
在我看來,對待飽經歷史風雨侵蝕和戰火創傷的殘體是中國式的「整舊如新」或「整舊如故」,也不是義大利、希厝式的完全保持殘跡原貌,海德堡採取的是部分保留殘貌,部分修復並加以利用。只剩半壁塔體的塔樓依然高聳,仰望塔頂,透過空洞的窗框可以直視蔚藍的天空。在戰爭中被炸開的彈藥庫旁,一堵10米見方的巨大外牆一直斜躺在當初被炸掉時的跌落處,300多年來紋絲未動。
然而,大諸侯弗裡德利希的宮殿卻恢復了巍峨的外貌,內部已改建成博物館。城堡的花園仍然綠草如茵,噴泉和雕像依舊。地下的酒窖在保持原狀的基礎上增設櫃檯和桌椅,供遊人用餐、喝咖啡和各種飲料。就像維納斯雕像,兩臂斷失和身軀完整的和諧統一一樣,它構成了獨特的殘缺美。我看到不少中小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來此修學,從這裡獲取歷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美學教育。
遊人亂塗亂刻「某某到此一遊」,向來是管理部門深感頭痛的問題。海德堡不用「請勿、不準、嚴禁、罰款」等「堵」的措施,而是採取「疏」的辦法。在約有500平方米那麼寬敞的酒窖裡,四壁的白牆和中間三根大方柱子的四面,全部供遊人作留念性的題名。橫七豎八,密密麻麻,有德、英、法、西、俄、日、朝等許多國家的文字,我甚至還找到了兩個中文名字。筆跡除黑色和藍色外,還有紅、綠、棕等色。不同的顏色和不同的字體組成五彩繽紛的特殊書畫廊。
最後,號稱世界之最的大酒桶就在這酒客深處,其容量為221 726立升。橫臥的木質桶體有10多米高,我藉助桶側軋軋作響的木梯爬到桶肚頂。頂上是木板平臺,置有桌椅,若在此小酌想必別有情趣。雖然這巨型酒桶早已不貯酒了,可是這裡有一種連通酒杯一起出售的當地產葡萄酒,遊人趨之若鶩,爭相購飲。
雖然酒並無特色,但可滿足「在世界最大酒桶的酒窖裡喝過酒」的旅遊心態。小玻璃酒杯不足10釐米高,杯上印有海德堡的標記,帶回家去是一件很有意思的旅遊紀念品。酒加杯共3.5馬克(約10元人民幣),這價格在當地很大眾化,但如兩者分開出售,恐怕生意就不會如此興隆了。這一招數不也同樣給人以啟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