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隱蹤匿跡39年的佛門至寶——21粒舍利子首次在廣州華林寺向公眾展示,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華林寺的舍利子是怎麼來的?在這批舍利子的背後又隱藏著一些什麼樣的曲折離奇的故事?筆者日前深入走訪相關人士,探尋到華林寺舍利子的來龍去脈。
在廣州千年古剎華林寺殿內,曾有一座建於康熙辛已年(公元1701年)的7米高塔。該塔為6面7級,每級以至每塊石均以青鉛粘連,雕花鏤邊,極盡工巧。1924年,廣州當局為籌措軍費,將全市寺廟一律充公,華林寺除庫房及羅漢堂外,全部拆改為街道民房。這座石塔就被孤零零地暴露於人流不息的華林街中心。
然而正是這座不起眼的石塔,埋藏著一批無價之寶。1965年,經政府部門批准,廣州市文物管理部門決定將街心的石塔遷移至解放北路蘭圃內存放。當工作人員一層層拆卸石塔時,突然發現一個長方形的石函,揭開石函的蓋子,裡面是一個邊長17.5釐米的扁方木盒。木盒由松香封裹,蓋面有「佛舍利」3個朱色字跡,木盒內藏著一個方銅盒,盒蓋上刻有「大清康熙辛已孟秋華林寺主持沙門之海敬合」19個字。啟開密閉的銅盒,可嗅到濃鬱香氣,盒底散置38粒大小不等的珍珠,3粒琥珀珠,1塊沉香木。沉香木上壓著一個直徑為9.8釐米、周身銘刻著蓮花和圓點紋的圓形銀盒,盒蓋上刻有7個梵文。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揭開銀盒時,不禁驚呆了:盒中盤繞著一枝銀質蓮花,每朵蓮花中間都有蓮房,蓮房有蓋子蓋著,神奇的「佛舍利」就貯於蓮房內,共計22粒,均細小如豆。據介紹,這是當時國內發現的數量最多的舍利子。
隨後,文物專家根據銀盒上面的梵文,得知了這批舍利子的來源:釋迦牟尼涅被後,他的徒弟阿難火化其遺體,有骨如五色珠,光瑩堅固,世界各地佛教徒奉之至誠,常遠道求取,歸國建塔珍藏。印度名僧達摩於公元527年從天竺(古印度)遠涉重洋至廣州,在今下九路華林寺附近(當時是珠江北岸)建庵設壇,傳播佛教禪宗,後人稱其所建之庵為「西來庵」,名其登岸之處為「西來初地」,西來庵歷代都被視為佛教聖地。專家從華林寺的始創及演變推斷,石塔內套盒記明所藏是「佛」之「舍利」,就是來自印度的釋迦佛的舍利。這批舍利子被發現後,被轉交給當地宗教部門保存。
舍利子神秘失蹤30多年1984年,廣州市進行文物普查。20年前見證舍利子發現過程的廣州文博工作者黃漢綱重臨華林寺,尋覓舍利子的蹤跡。但當年經歷此事的人已各散東西,接任的人對此事茫然不知。多方追尋,黃漢綱探知白石塔已遷到蘭圃公園,便又趕到蘭圃,只見石塔依然屹立,然而舍利子卻不見蹤跡。黃漢綱到處查證,獲悉舍利子已移交市宗教局管理。然而,宗教管理局同樣不知舍利子的下落。
1989年,華林寺重新開放。然而,舍利子竟然不知所終。有關這批舍利子的去向撲朔迷離:有人說流落民間,有人說已被運出境外……
重歸華林寺卻少了一顆當找尋舍利子工作到了山窮水盡的時候,有關人士並沒有灰心。時任荔灣區政協委員的羅雨林最後決定從1965年發現舍利子過程的原始記錄入手,尋找舍利子的去向。他在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資料室裡的大批陳舊發黃的資料堆裡,發現了一個不起眼的卷宗,竟然就是他尋覓已久的當年參加舍利子發掘的廣州市博物館專業研究員陳宏興事後寫的一份原始記錄材料,該材料詳細記錄了1965年在拆卸華林寺白石塔時發現舍利子的全過程。材料的附記中有這樣一個至關重要的信息:當年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在發現舍利子後,認為舍利子屬於宗教文物,遂於同年4月全部移交市宗教事務處(現宗教局)保存處理,後宗教事務處認為舍利子是在拆卸白石塔時發現的,應把舍利子和白塔放在一起,不久便將裝載舍利子的木盒和外層石函也一併移交給市園林局保存。舍利子失蹤之謎終於解開。
1996年3月,市政協找到市園林局了解情況並提出相關要求,園林局方面確認,他們的確保存有舍利子。經過多次協商和研究、認定,市園林局最終同意將舍利子歸還華林寺。
當舍利子與世人見面的時候,載盒依然保留出土時的原貌,連泥巴都仍粘在上面,外面包裹的是上世紀60年代的報紙。但當工作人員逐個打開石、木、銅、銀4層套盒,內藏蓮座、琥珀珠、金屬絲等物均無誤,但內藏的珍珠和舍利子分別只有37顆和21顆,均比資料記載少1顆。至今,對這顆丟失的舍利子的去向,仍無人說得清楚。
據了解,廣州市政園林局為保護好華林寺的舍利子費盡心機,他們將其放在一個特製的保險箱內,由專人保管。保險箱和所在房間的鑰匙分別由兩個人掌握。30多年來,保管員和科室領導換了3次,但他們一個叮囑一個要保護好佛門至寶。保密工作做得滴水不漏,不僅局外人不知道這件事,就是局內的絕大多數人,甚至一些後來接任的局領導也不知曉。正因如此,舍利子雖經歷了30多年歲月卻安然無恙,最後得以重歸佛門。(文/方正 梁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