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2日電(記者餘俊傑、陳愛平)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部門11月30日聯合印發《關於深化「網際網路+旅遊」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優化「網際網路+旅遊」營商環境,以數字賦能推進旅遊業高質量發展。
業界認為,網際網路技術能有效推動旅遊業與多行業融合和相互促進,有望實現「乘數效應」,助力旅遊市場加速復甦,站上數字經濟紅利「風口」。
利好政策推動「網際網路+旅遊」發展提速
意見提出,到2022年,旅遊景區網際網路應用水平大幅提高,建成一批智慧景區、度假區、村鎮,全國旅遊接待總人數和旅遊消費恢復至新冠肺炎疫情前水平;到2025年,國家4A級及以上景區基本實現智慧化轉型升級,全國旅遊接待總人數和旅遊消費規模大幅提升。
根據意見,各類景區、度假區要著力提高5G網絡覆蓋水平,加快停車場、遊客服務中心、景區引導標識系統的智能化改造升級,推動無人化、非接觸式設施的普及應用。同時,各地應有效整合文旅、公安、交通、氣象等部門的數據信息,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及時發布景區實時遊客量、道路出行、氣象預警等信息,引導旅遊資源優化配置。
意見鼓勵旅遊景區、飯店、博物館等與網際網路平臺合作,有效整合線下文旅資源,在線上實現門票預訂、旅遊信息展示、文旅創意產品銷售等功能;支持總結和推廣全域旅遊發展經驗,推動建設一批世界級旅遊城市,打造一批世界級旅遊線路。
意見鼓勵各地扶持旅遊創新創業,引導雲旅遊、雲演藝、雲娛樂、雲直播、雲展覽等新業態發展,培育「網絡體驗+消費」新模式;引導旅遊企業、大中專院校、科研機構加強產學研合作,促進旅遊業線上線下深度融合。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表示,加強數字科技應用是轉換動能、推進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我國已有多個省市出臺「網際網路+旅遊」發展措施,依託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培育具有智能交互特徵的文旅新業態。
數字科技讓旅遊業「蝶變」
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預測,到2025年,5G商用將帶動超過8萬億元的信息消費,其中旅遊是重要的垂直行業應用場景之一。新基建提速、文旅融合日益加深、垂直行業應用場景進一步豐富,旅遊業在遭受新冠疫情重創後正加速恢復。
世界旅遊聯盟和中國旅遊研究院近日聯合發布報告稱,數字科技發展正在豐富和創新旅遊體驗方式,催化旅遊業態創新,市場主體也正在積極探索轉型升級。
——引入新科技應用豐富人們遊覽體驗。中國聯通集團文化旅遊行業總經理李玲介紹,中國聯通已經在旅遊行業管理、服務和營銷領域開發諸多應用,包括「5G+AR雲」產品、「5G文物修復助手」「5G文旅互動直播」「超高清雲轉播」等;在智慧博物館、智慧圖書館、智慧景區等領域相繼推出成熟產品和解決方案,豐富觀眾體驗。
——智慧化管理手段在各地紛紛落地。據戴斌介紹,常態化疫情防控要求遊客進景區和文化場館實行預約制,加快了智慧旅遊在行前、遊中和評價各環節的應用,掃碼入園、刷臉通行、無接觸服務、機器人送餐等技術創新已經進入消費場景。
加速跨行業融合 實現「乘數效應」
在業界看來,當前以「網際網路+」賦能旅遊業發展,仍然面臨一些瓶頸。中國聯通與騰訊聯合發布的《2020中國智慧文旅5G應用白皮書》指出,目前,高頻可消費類數字文旅產品不足,又可能因急於全盤線上化而在生產、管理、服務中產生新的風險;此外,數據安全管理與智慧旅遊建設標準不夠完善,5G基建及智慧化改造成本較高,部分旅遊企業升級改造意願不強。
如何通過推進「網際網路+旅遊」,促進旅遊業與其他行業融合,更好實現「乘數效應」?
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負責人認為,一方面,要用新興科技賦能線下文旅消費場景,讓遊客體驗變得更加舒適、立體和豐富;另一方面,要提高網際網路平臺的文旅內容生產能力,用更優質的產品吸引消費群體。
業內建議,應優化供給結構,創新線上體驗,引導新型消費;進一步強化安全意識,構建涉旅數字安全體系;各地各部門之間也應加強分享「網際網路+旅遊」發展成果和經驗。
西藏日喀則聯合攜程集團打造的「珠峰文化旅遊體驗館」近日上線,吸引全國遊客線上遍覽高原美景。日喀則市委副書記孟文海介紹,用新技術、新模式「智慧援藏」,能更好推介自然資源豐富的欠發達山區,助力脫貧致富。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樓嘉軍認為,應以數字科技架起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之「橋」,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他說,「網際網路+旅遊」還應倡導文明旅遊風尚,讓廣大群眾在高質量旅遊體驗中厚植家國情懷、感受幸福生活,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