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孫婷婷 鄒斌 通訊員 胡貝貝 彭亞楠
丈夫病倒在床時,孩子還在讀幼兒園,20年來,家庭的重擔全落在汪蘭的身上,照料丈夫、做家務、操持修鞋生意,常年無休的生活讓她早生華髮。
幸而有一群街坊幫她。在這群人中,今年74歲的陳婆婆在汪蘭眼裡較為特殊,是她的「鄰居媽媽」。
兩家雖同住一個社區相隔一個門棟,卻被一條馬路分隔,陳婆婆主動「介入」她的生活,幫她照料丈夫,還教她縫紉技能貼補家用,日常開導陪伴她,支持了她13年。
如今,陳婆婆摔傷骨折了,子女不在身邊,老伴也生病了,她便直接住到陳婆婆家中,當起了夜間看護,截至6日,整整31個夜晚。
「相比較陳婆婆為我做的,我對她付出的太少太少,感覺對不起她。」今日,汪蘭對記者說道。
鄰居媽媽幫忙照顧癱瘓丈夫、教縫紉技能
今年48歲的汪蘭家住武漢市青山區鋼花村街111社區,是四川內江人。
1992年在漢務工的她結識了吳家和,吳家和有腦癱後遺症,2000年,吳家和病倒了尚能自理,孩子還在讀書,全家就依靠汪蘭一個人撐起來,她便學修鞋養家,在小區門口支起了露天修鞋攤。
過了沒幾年,吳家和的身體每況日下,幾乎時時刻刻離不開人,需旁人幫忙擦拭身體、上廁所、餵水。汪蘭又要工作又沒辦法離開家,鄰居何爹爹見狀,為她安了一個電鈴,吳家和有事情只需要按鈴,汪蘭再趕回家。
2007年夏天,香樟樹搖曳,陽光透過樹椏照在汪蘭的臉上,她一絲不苟地埋著頭忙著修鞋、補鞋,突然身後一堵木門上的電鈴響個不停,一聽到這個聲音,汪蘭瞬間放下手中的活,急匆匆地往回跑,是家和在呼喚她。過了一會兒,汪蘭回來了,不到1個小時,電鈴又響了,汪蘭又折回家中。
陳婆婆1996年退休後,經常和老伴在小區內遛彎,從小區居民口中逐漸得知了汪蘭家的事情。看著汪蘭這樣拼命地折返跑,而手中修理的鞋只完成了一半,這樣下去,汪蘭什麼時候做完才能工作?陳婆婆當下決定,她要幫幫汪蘭。
當電鈴再次響起時,「你就在這裡做事,家裡我去幫忙。」陳婆婆撂下話,便往汪蘭家裡趕,幫著照顧汪蘭的丈夫。此後,只要陳婆婆在汪蘭身邊,電鈴一響,她就是第一個到汪蘭家裡的人。
汪蘭沒時間去買菜,陳婆婆給她帶菜;吳家和想吃餃子,陳婆婆為他們一家包餃子;汪蘭沒空陪孩子,陳婆婆夫婦有時還會帶著汪蘭的孩子四處遊玩;汪蘭無法抽身打貨,陳婆婆和丈夫一起到漢正街給她打貨,這些在陳婆婆眼裡都是舉手之勞。
想讓汪蘭多一點技能貼補家用,陳婆婆教她縫紉,剛開始接到單子,汪蘭操作不熟練,陳婆婆每天吃過晚飯後趕到她家裡幫她做,一呆就是兩三個小時,就這樣連續做了三年。「她很勤奮,學得快,後來我想幫忙也幫不上了。」陳婆婆笑著告訴記者。2017年年底吳家和去世,汪蘭就不再依靠其他人,許多事情自己完成。
「她還會教導我如何為人處世,時刻提醒我,這是媽媽才會對女兒說的。」汪蘭告訴記者。陳婆婆每天都會到汪蘭的小鋪,看著她做事,和她聊聊天,說些貼心話。
「陳師傅在我心裡分量很重,就是媽媽,她幫我的太多太多。」汪蘭說。
鄰居媽媽摔傷,她當起了夜間看護
11月5日早上7時許,陳婆婆去買菜的路上摔倒在地,造成髖骨骨折,只能坐在輪椅上動彈不得。因為不想給人添麻煩,受傷的事情她沒給任何人說。
家中82歲的老伴最讓陳婆婆牽掛。老伴患了病,近一年以來身體越發不好,無法照料自己的起居,生活上十分依賴她,一刻也不能離開她,睡覺需要人安撫,而她的腿疼得讓她直叫喚。
5日當晚8時許,陳婆婆正準備忍著腿疼照料老伴時,聽見大門有鑰匙轉動的聲音,「肯定是小汪來了。」陳婆婆心想。早在2008年,陳婆婆託付給汪蘭一把自家的鑰匙,果然是汪蘭的身影出現在房間門口。
汪蘭連忙給陳婆婆老兩口換衣,又打來兩盆熱水,讓陳婆婆和老伴泡腳,再細細給他們擦拭,按捏腳,直至兩老睡下了。剛開始由於不熟悉陳婆婆家裡的東西,手忙腳亂的收拾完已是深夜10時許,隨後她就在沙發上躺下。
夜裡躺下,汪蘭也不敢深睡,時刻惦記著,「她的腿一定很疼,愣是一聲都沒有喊出來,我心疼她,太堅強什麼都不說。」汪蘭說,當天發現陳婆婆一整天都沒來自己的小鋪就知道她肯定遇到事情了。
前三天夜裡因為腿疼,陳婆婆頻繁醒來,而她的老伴一晚上至多起夜4次,一聽見響動,汪蘭便起身上前搭把手。到了早上6點多,汪蘭第一個起來倒尿壺,收拾好房子再趕著出攤。「她肯定晚上沒睡好,但她不說。」陳婆婆心疼汪蘭,收拾出一間房讓她休息。
聽鄰居說,吃紅豆能夠消除浮腫,汪蘭特意從家裡帶了三斤紅豆,叮囑陳婆婆煮水喝。對於汪蘭的舉動,陳婆婆說,「我不說小汪也會來的,我倆有默契,她有事我會幫,我有事她就會來,不需要對方說。」
從2013年開始,陳婆婆每年暑假都要和老伴到外地住幾個月照顧孫子,每次回來,家裡都乾淨得不得了,她就知道一定是汪蘭做的清潔。
從5日當晚住進陳婆婆家裡到今天,汪蘭已經在陳婆婆家裡度過了整整31個夜晚。陳婆婆說,白天有鐘點工幫忙做飯,自家的姐妹66歲了家住漢口,只能隔三岔五的白天來看看自己,但晚上沒人看護不行,幸好有汪蘭。
白天連軸工作晚上當看護,她不言累
汪蘭白天除了修理鋪的工作,還有三份鐘點工工作,每天幹完活,回家洗漱後再趕到陳婆婆家裡,安置兩老睡覺、打掃衛生。
12月1日,記者跟隨汪蘭體驗了她大半天的生活,不是在開門修補東西就是在打小時工的路上,幾乎沒有休息地連軸轉。
她的三份鐘點工都是體力活,幫忙送餐打掃廚房、代發快遞、打掃衛生,大部分時間需要站著。11月30日下午在代發快遞時,那天貨物特別多,她搬運了好幾趟幾十斤重物,做完累得腰酸背痛。最後一份小時工做完,回到家已經是深夜7、8時許。
記者詢問汪蘭,做了一整天工作還要去照顧老人會不會太累了,有沒有想休息的時候?汪蘭哈哈大笑起來,「她遇到事情我必須去,義不容辭,不講條件,照顧她是我的責任。」汪蘭說。
感恩街坊幾十年幫助
在鄰居趙婆婆眼中,汪蘭是一個懂得感恩,貼心貼己的人。
12月4日,記者再次來到了111社區,汪蘭剛剛修補一個書包,正準備出門做鐘點工時,110社區82歲的楊爹爹來看她了,楊爹爹兩口子連續十多年如一日的給汪蘭送菜,這份恩情始終讓汪蘭記在心中。汪蘭堅持三年多每個月都要到楊爹爹家裡去看看他們,給他們修理頭髮。這一個月忙著照料陳婆婆,沒時間到他家裡去。
「楊爹爹,我給你修剪一下頭髮,最近有點忙,能碰到你太好了,我總惦記著給你修剪頭髮。」說完,汪蘭給楊爹爹修剪起了頭髮。
「我的生活是靠鄰居幫襯起來」這句話汪蘭時常掛在嘴邊,她從一個抽屜裡拿出了一個文件包展示給記者看,裡面收藏的都是關於她的報導,紙張已經泛黃,但每一張都被疊得整整齊齊,記者看到了本報於2013年報導關於汪蘭的事跡。
汪蘭說報導中提過的還有沒有提到的人,都是有恩於她的人,「他們都在我心裡,我為他們做的太少太少,無以回報。」
社區書記容玉芳告訴記者,汪蘭還兼職社區志願者服務崗位,志願活動她總是積極參加。目前,社區為陳婆婆申請了惠民政策,護工每周上門一次打掃衛生。
【來源:楚天都市報-看楚天】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