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嶧縣四季分明,境內山林蔥蔥,泉水縱橫,是一座充滿詩情畫意的地方,即使在現在人多、工廠多,自然資源使用量比五百年前的嶧縣使用的多得多的時候,在夏天雨量稍微大一些的時候,我們仍然可以在石榴園的山間看到一條條流成河的小瀑布,仍然能感受到那個刻在石壁上「石屋山泉」的賈三近看到的「雨餘雪浪噴千尺」的景象。
賈三近是嶧縣的先賢,他和他的父親賈夢龍同樣的喜歡這嶧縣的山山水水,遊歷其間,興致來時就會賦頌上一首詩,把美景與心境留在字裡行間,為我們這些後人了解他們當時雅致的心情找到一種方式。
一日,賈夢龍又一次來到石榴園東邊的青檀寺,茂密的青檀寺讓山谷顯得幽靜,山谷裡的泉水在石上靜靜的流淌,幾片落葉隨著流水飄向遠方,寺裡飄出來的木魚聲讓身在山谷的人感受到清淨和禪意,賈夢龍坐在溪邊的石板上略沉思後吟誦了:
耽山未辦買山錢,每為看山一討禪。
灶側分泉茶自煮,雲中掃石鹿同眠。
邇來寺主更新衲,舊處留題已十年。
白髮不消芳草綠,春風又到佛燈前。
這大概是棗莊地區描寫飲茶最早的一首詩了,在禪意弄弄的山林中,用泉水煮茶,這種悠然自得的生活實在羨煞死個人。但是古嶧縣人從什麼時候開始飲茶,愛上飲茶的,小編找了好多書籍查看在網上搜了一下都沒看到相關的記載,也許記載這事的書籍恰巧小編沒有看到。所以我只能從中國人飲茶的歷史中找些關於茶的起源與發展來找一下棗莊地區飲茶可能的起源與發展。
茶的起源與發展
《神農·食經》之中有「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的記載。說是神農嘗百草時發現了茶葉,後來還用茶葉給自己解毒,鑑於古人對茶葉的熱愛,很難說這個故事不是後人的附會。儘管如此,唐代陸羽的《茶經》中據此得出「茶之飲,發乎神農」的結論。
唐朝距離炎黃時代已經過去非常久了,如果這是真的話,陸羽之前的人肯定就已經記載了,怎麼說也輪不到千年後的陸羽,而且在唐朝之前,中國是沒有「茶」字的。那時候的茶被人寫作「荼」,或者「檟」、「設」、「茗」、「荈」。《詩經》之中常見的「荼」字,據說最早是用來指代苦菜的,後來又衍生為苦菜上的白色絨毛。成書於西漢的《爾雅》在解釋檟字的時候說:「檟,苦荼。」這便是以菜代茶了。大概因為茶和苦菜同樣味苦,「荼」字就有了這樣一個引申義。
茶樹這種古老的樹種,一直生長在我們國家的西南部亞熱帶森林裡,那裡的人們並不是像我們現在一樣用熱水衝泡,而是直接嚼著吃,就好像現在嚼口香糖一樣。要不然就是把茶葉剁碎,混上其他調味料,做衝飲喝。直到漢朝時期中原強盛,加強了對西南地區的控制,茶葉才慢慢傳入中原地區。
唐朝喝茶才開始流行起來,作為一個具有浪漫氛圍的朝代,想必那個時代,能喝上一盞香茶一定是一件相當有面子和時尚的事情。在這個朝代,茶成了國民性飲品。
我們現在有一種叫「抹茶」的喝茶方法,它的真實起源其實也是在唐朝,我們的古人們經過總結長時間喝茶的經驗,將新鮮的茶葉蒸製、烘焙、搞碎,製成容易保存和運輸的茶磚或者散茶。但是他們的茶磚和散茶可不是像我們今天一樣泡開喝,而是每當喝茶的時候,就從茶磚上切下一塊打磨成粉,加上鹽,然後衝著喝,這就是唐朝時期喝茶的主要方法,這個喝法一直流傳到宋元,直到宋朝還是主流的喝茶方法。不過宋人也改進了些細節,攪拌的工具不僅更精緻,還給這種方法換了個新名字,叫「點茶」。這個方法流傳到了日本,現在日本還有很多人用這種喝法,換了個新名字,叫抹茶。也就是說,正宗的抹茶其實就是茶葉磨成的粉末。
到了宋代,文人中出現了專業的品茶社團,宋太祖在宮庭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裡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制烹點的一系列變化。有宋一代,飲茶吃茶之風已然及至鼎盛,喝茶的習俗就此成為中國人的傳統。
茶樹的種植
而地處宋國都並不算太遠的嶧縣地區,那時的人們也一定開始了飲茶作為習俗之風。小編在寫這篇文章時,翻閱了很多關於棗莊歷史文化的書籍中,只是在網上找到一篇文章裡介紹了位於現在的市政府北的袁寨山有種植茶葉的歷史,這也與之前在袁寨山採訪時聽到這裡曾經有茶樹的說法基本一致:
因千多年前長江以南的茶引種到魯南的蟠龍山。數百年來,經過多代道士的栽培管理,茶樹滿山,品質優良。道士可採茶自製自飲,或贈道友或贈施主。後因無人管理,屢遭損毀、樵砍,茶樹基本絕跡。據懂茶道的行家說,此茶與南方的「鐵觀音」茶同種。因此,蟠龍山又稱為「九頂鐵茶山」。
通過對光照、溫度、雨量、土壤、地形等生態因子指標綜合分析,棗莊還是比較適宜茶葉生產。所以棗莊地區有茶樹種植也不是誰在突發奇想的事情。
李海流在其《孫家大院:湮沒的魯南明清地主莊園》中也提到了種植茶樹的事情:
院中原有一株150年之久的茶樹,茶樹樹高過人,每年茶花盛開之時,如雪似粉,香溢滿院,遺憾的是,僅在數年前的一個冬日,古茶樹被人伐作了禦寒的薪木。
從以上可以看出,古嶧縣的人們應該是非常喜歡飲茶的,在那個時代物流並不發達的時候,通過自己種植茶樹,採集茶葉來供自己喝茶,倒是一種很好的辦法,也可以證實棗莊地區的氣候特徵是適合茶樹生長的。
20世紀60年代末,棗莊開始實施「南茶北移」工程,當時茶樹主要分布在滕州市、市中區、嶧城區、薛城區,共有1000餘畝,但由於氣候和政策等因素,茶樹栽培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和鞏固。2008年以後,滕州龍陽、東郭兩鎮引進福鼎大白等綠茶品種進行試種,並從浙江引進安吉白茶、龍井長葉等茶苗進行栽培,目前已發展200多畝。其他區近年來也有一定規模的發展,市中區孟莊鎮栽培面積400畝,山亭區徐莊鎮栽培面積100多畝,薛城區有零星栽培。
漫長的歷史長河裡,棗莊人的確想過種植茶樹採茶制茶,也許因為茶樹管理太過複雜,也許是因為單純用茶葉來泡茶,還只是上層有錢人或者有小資生活方式的文人才願意享受的一件事,我想那個時候連暖瓶都沒有,不可能想喝茶就拿把柴火現燒上一壺,那還不渴死了,很多勞動人民直接從河裡、泉眼裡、水缸裡舀水喝吧。真的想喝熱茶估計賣買茶葉的錢不一定有,但是創造是無窮的,於是就有了各種代茶的材料,比如用石榴芽做成的茶葉:
石榴芽做茶採集鮮嫩的石榴葉製作成石榴茶,茶香四溢、純厚可口、解渴生津、 據《本草綱目》記載「榴葉者,主治咽喉燥渴,止下痢漏精,消食祛火之功效。」而當地人以榴葉煎茶待客的習俗由來已久,頗為流傳。
《金瓶梅》中的茶事
賈三近(1534—1592)字德修,號石葵,又號石屋主人、蘭陵散客等,嶧縣人,曾任光祿寺卿、都察院儉右都御史、兵部右侍郎等職。賈三近一生著述頗豐,但多有散佚,他組織編寫的《嶧縣誌》,是嶧縣第一部縣誌,保存了很多珍貴的史料。近年來有學者認為《金瓶梅》的作者「蘭陵笑笑生」就是賈三近,雖然這個說法還存在著爭議,仍有待於考證,但是《金瓶梅》中的確很多描寫的生活場景與嶧縣不遠,所以從此來講,《金瓶梅》中還是可以找到那個時代嶧縣人生活的影子的。《金瓶梅》中關於飲茶的場景極多。有人作過統計,《金瓶梅》中提到茶的多達629處,這在古典小說作品中可謂空前的現象。有一人獨飲,有兩人對飲,也有眾人宴飲。但是,書中出現的茶品可謂千奇百怪。有些聞所未聞,有些甚至讓人難以想像。下面先舉一些例子:
胡桃松子泡茶(第三回)
福仁泡茶(第七回)
蜜餞金橙子泡茶(第七回)
鹽筍芝麻木樨泡茶(第十二回)
果仁泡茶(第十三回)
梅桂潑滷瓜仁泡茶(第十五回)
榛松泡茶(第三十一回)
木樨芝麻燻筍泡茶(第三十四回)
木樨青豆泡茶(第三十五回)
鹹櫻桃泡茶(第五十四回)
瓜仁慄絲鹽筍芝麻玫瑰泡茶(第六十八回)
薑茶(第七十一回)
土豆泡茶(第七十三回)
芫荽芝麻茶(第七十五回)
縱觀書中出現的這些茶,用料的豐富程度令人咋舌。當然可以想像,口感也是千差萬別。像「福仁泡茶」、「蜜餞金橙子泡茶」等,顯然是甜口茶。雖然沒有喝過,但想必味道不會太差。可像「鹽筍芝麻木樨泡茶」、「木樨芝麻燻筍泡茶」、「鹹櫻桃泡茶」、「瓜仁慄絲鹽筍芝麻玫瑰泡茶」等,貌似則是鹹口茶。將鹽筍、燻筍一類的吃食加入茶中,真是難以想像是什麼味道。至於將土豆、青豆、芫荽(香菜)也與茶共飲,那真是黑暗料理界的手法了。
除此之外,第七十二回中還出現了一款有史以來名字最長的茶。這款茶由潘金蓮親手點制,名字叫做:芝麻鹽筍慄絲瓜仁核桃仁夾春不老海青拿天鵝木樨玫瑰潑滷六安雀舌芽茶,細細數來,這款茶的名字竟然有32個字之多。茶中的內容包羅萬象,真是名符其實的「一言難盡」。像芝麻、瓜仁、核桃仁一類的,加入茶中還勉強可以理解。至於「春不老」,就是北方人非常熟悉的雪裡蕻。這也加入茶中,實在讓人難以想像是什麼味道,不知道讀此文的茶友們,有沒有興趣製作品嘗一下,告訴我們這其中的味道如何?
《金瓶梅》裡的各色茶式,在那個時代都不算貴,富人愛這樣喝,窮人也喝得起。像王婆經營的個體小店,除西門慶偶爾一坐,上門的,想必不外一般的士農工商,吃個什麼「胡桃松子泡茶」,當不費幾分銀子。
《金瓶梅》裡的茶是俗人喝的,充斥著市井風味,飲茶多從享用出發,追求實惠,講究感官感受。它展現了洋溢著市井俗趣的明代飲茶風貌。
然而,《金瓶梅》的「吃」茶方式後來卻逐漸遭棄,後人多愛喝清茶。其實早在明代,高濂就說:「茶有真香,有佳味,有正色。烹點之際,不宜以珍果香草雜之。」(《遵生八箋》)喝清茶,細斟慢飲,從中體味出那種苦中回甘、衝淡閒潔的韻致。喝茶,不在於解渴,而在於品味,不重感官享受,而重心理體悟。茶中有真諦,飲茶几乎是精神層面的探求。
那些年茉莉花茶
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首開泇河,從那時開始臺兒莊成了南北商品流通集散地,南來北往的客商把各地的生活方式和喜好帶到這裡,讓臺兒莊形成了一個對文化能夠兼容並蓄的小鎮,同樣對於茶文化兼容並蓄,飲茶習俗多樣,那一種茶在臺兒莊都能找到市場。
也許是工業的影響,嶧縣成為棗莊市以後,人們在計劃經濟時期消費的龍井茶最多,除了龍井還有旗槍。很多單位在發放降暑用品時很多時候就是一斤龍井或者旗槍茶葉,搪瓷缸裡壁上都是茶葉泡出來的茶色。開水一衝,放在那兒。涼了,咕嘟幾口,酣暢淋漓,痛快無比。
其實,我的印象中,棗莊人在那個年代還是喜歡喝花茶的,花茶又以茉莉花茶為主,我非常喜歡聞開水衝泡以後,飄出來的茉莉花香,所有零星的碎片構成了一個時代人們的口感記憶,盤旋縈繞在腦海久久不肯離去,在現在感覺那是家的味道。
茉莉花茶是將茶葉和茉莉鮮花進行拼和,窨制,使茶葉吸收花香而成的,多用綠茶做茶坯,少數也有用紅茶或烏龍 茶做茶坯的。茉莉花潔白高貴,香氣清幽,近暑吐蕾,入夜放香,花開香盡。茶味與花香融合無間,茶能飽吸花香以增其味,品賞時滿室飄香,令人身心愉悅。
冰心在《我家的茶事》中將這種茶與童年情愫傾訴無疑:「這時我總想起我故去的祖父和父親,而感到茶特別香洌。我雖然不敢沏得太濃,卻從那時起一直喝到現在。」
現在的生活中,茶的品種越來越多,喝茶的講究也越來越多,很多時候,喝茶已經成為點亮生活情趣的一種雅事,棗莊地區甚至有了專門培訓茶藝師的學校、茶博會,在他們的努力下,弘揚著中國傳統的茶文化,同時也塑造著棗莊獨特魅力的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