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阮佳琪】
現代都市快節奏的生活,讓太多人把早起的動力歸結為「上班賺錢」,忙碌奔波的生活,更是將好好地「吃一頓豐富美味的早餐」變成了件奢侈的事。
正所謂「人在異鄉,胃在故鄉」,在外打拼的異鄉人想要回味地道家鄉味也變得無比困難。
於是當一檔專門介紹全國各地地方早餐的百集美食短紀錄片《早餐中國》,在4月22日橫空出世時,吸睛指數堪稱一絕,每一幀都看得人口水直淌。
麻花油茶、羊癟粉、水煎包、柴火面、牛肉粉、酥皮餅、窩窩頭、燒麥……總有一份早餐裡,藏著心心念念的家鄉味道。
紀錄片時長動輒幾小時,可《早餐中國》的每集都只有短短5分鐘,正如早餐一樣短小精悍,卻為開啟新的一天提供了超強動力。
由塑造出經典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美食作家沈宏非、總導演陳曉卿擔任節目顧問,工作日每天早上8點準時播出的節目,用一碗碗地道的中國早餐打卡幸福。
播出四集以來,從湖南長沙的「肉絲粉」、貴州凱裡「酸湯粉」、廣東潮汕「豬血湯」,再到福建福安「水煎包」,每一味都讓人垂涎欲滴。
湖南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鹼面的江湖地位在這裡被米粉所撼動。
「學義米粉店」老闆的兒子從四歲就開始「倒戈」,離開麵條改投肉絲粉的懷抱。
看著兒子還像吃麵似的吃粉,陳爸爸忍不住出口:「崽啊,粉是要嗦得你曉得不?」
解鎖嗦粉技能的兒子,現在呼啦起米粉來聲震寰宇表情銷魂,一言不合美味到翻白眼。
已經開業23年的「學義米粉店」,靠著一碗只要7塊錢、大骨湯配肉臊子加彈彈的米粉,紅遍一條街。
小店最大的特色就是只有一種碼子——長沙最傳統的肉絲碼子。這種用土罐煨制4到5個小時的豬後腿肉,澆注在一碗熬製十幾個小時的豬骨原湯粉面上,簡直就是米粉的「靈魂」。
再配上老長沙米粉的標配「四件套」酸豆角、酸菜、榨菜和蒜蓉,臥上一個荷包蛋,嗦完粉喝幾口原湯,真是爽到「神仙都站不穩」。
貴州有句俗語「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躥躥 」。凱裡「萬博粉館」有一種「酸」,會讓你對貴州神魂顛倒。
酸湯粉中與青椒一同熬製的番茄醬湯,軟彈香滑的米粉蘸上辣椒麵和小蔥段,整個一大型流口水現場。
老闆的獨門蘸水徵服了無數食客的味蕾,僅僅一個早上就能賣出去400多碗,整間店裡都是「呲溜呲溜」嗦粉的動靜。
店主是來自廣西的一對老夫妻,老闆一頭顯目的白髮被食客親切的稱為「白髮老闆」,負責調製酸湯、製作蘸水以及原材料的採購。
店裡的酸湯粉都是用砂鍋煮的,鍋中倒入骨頭湯和酸湯調配好的湯底,再依次加入蓮花白、手工肉丸、西紅柿、香菇、鵪鶉蛋、豬肝以及米粉,用大火煮上5-8分鐘。
就衝這酸爽濃鬱的湯底和蘸水碟,老闆我還能再吃一碗!
開店15年來,前後有近100多人來向「白髮老闆」請教湯底和蘸水的熬製秘訣,老闆一臉傲嬌「我都不教」,發出得意「魔性」笑聲,合著不去他們家店還真吃不上這麼酸爽夠勁的米粉了。
「熬最深的夜,吃最香的早餐」,這話用在廣東潮汕的「海記豬血湯店」最合適不過。
講究品質的老闆每天凌晨就跑去採購豬血,好的豬血顏色鮮紅,手感紮實,一定要用文火耐心煨制。
潮汕人吃豬血湯習慣根據自身需要搭配配菜,需要活血消腫便把豬血與益母草同煮;要涼血去溼便,真珠花菜是最佳選擇;想要清肺利喉,那麼豬血和西洋菜便是絕佳搭配。
性涼的配菜加上有「除塵」效果的豬血,既能暖胃填飽肚皮又有食療功效,一碗下肚頓覺舒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