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黃小河
2018-10-26 18:31 來源:澎湃新聞
風味人間(02:26)
自央視辭職,陳曉卿不改吃心,繼續上山下海拍美食。
這一次不叫《舌尖上的中國》,而是陳曉卿團隊睽違四年再度推出全新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除了擔綱總導演的陳曉卿,李立宏有嚼勁的旁白解說、作曲家阿鯤的配樂,老班底再次攜手,底料還是那個底料,擺在這個大銅鍋裡究竟都有什麼好吃的?確實令人垂涎。
在10月25日和26日,該片分別在北京和上海舉行了首集點映。首映禮上播放的第一集《山海之間》。這一集相對更偏重人的勞作,人跟自然打交道的一部分,去的地方並不是傳統意義的餐廳。
新疆庫爾特阿勒泰大尾羊,內蒙古帶皮奶桶肉、新疆燻馬肉馬腸、西班牙火腿、伊比利亞火腿、河南輾轉、法國牛奶土豆泥奶酪、瀑布土豆泥、四川冷筍、巴楚蘑菇、太湖大閘蟹、臺灣旗魚魚生……有些場景似乎回到了「舌尖」上的餐桌,禿黃油拌飯、火腿令觀者食指大動,而站在大浪中鏢旗魚的場面卻比「舌尖」多了些好萊塢大片風範。
北京首映上,一位來自河南的觀眾看到「碾轉」感慨萬千:「我已經很久沒吃到碾轉了,感謝《風味人間》,記錄下已經快被我們遺忘的家鄉美食。」而在上海的首映上,一位自稱陳曉卿十年超級老粉絲說,自己是超級吃貨,也去了新疆,竟然對燻馬肉聞所未聞。
首集講的內容很多,幾乎涵蓋了所有的食物種類。但中心思想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東西方的不謀而合」;來到點映現場的本集導演張平一邊講述了分集構想一邊分享了拍攝幕後的辛苦不易。
其中拍攝臺灣鏢旗魚就特別被動,因為不知道哪裡有魚,第一天連影子都沒有找到,於是攝製組在岸上的就狂拜廟,希望老天能給機會完成拍攝。「我覺得人和自然越接近的地方,人對神明的信仰會越虔誠,你做了所有的努力,有很多東西是不可控的。海洋研究所的一個姜博士跟著漁民出去也要拜的,他曾經出去9天沒有捕到一條魚……我們也是,好緊張,確實今年氣候不好,黑潮外移,魚出現的概率很低,還好最後還是拍到了。」
《風味人間》全片共8集,每集50分鐘。談到《風味人間》的最大亮點,導演張平說,就是想用全球的視野來觀察中國的食物。
「勞動人民的智慧都是相通的」,她說,「比如中國的火腿,在西班牙在他們雙方古代沒有溝通的情況下,做的方式、貯存的方式,用的工藝都很相似。尤其是我這集,尋找的是東西方的不謀而合,我們對同一種食材,不約而同的智慧。像第二集《落地生根》有更多國外內容,物種的遷移,因為人的遷移帶來的烹飪方式的遷移和流變,涉及境外內容會更多。」
《風味人間》截圖「這個美食系列會繼續做下去,我們叫『風味人間』,人間是一個很大的範疇,下一季應該仍然會聚焦國外的內容,比例也會加大,這一季選擇的更多的是對中國觀眾有熟悉感親切感以及我們有契合點的食材,下一季我們可能會更天馬行空一點。調研拍攝還有大量是冰山水下的部分,沒辦法放在篇幅裡,會有更多的關於食物的更深入的介紹。」張平補充說道。
《風味人間》不只是簡單做美食,而是從食物的角度,食物很深地影響人類的生活方式,影響到人類的方方面面,從這一點上,張平進一步解釋說:「像陳老師經常說的,我們活著的文化,一個是我們吃的一個是我們說的,這是我們現在還能體會到的。他希望拍美食紀錄片,以美食作為一個角度觀察中國人的生活,這一次我們擴大到觀察人類的生活,食物怎麼塑造了我們,我們和食物之間怎麼互動。」
陳曉卿北京首映禮現場,總導演陳曉卿向觀眾揭秘拍攝的幕後趣聞,也傾訴自己做美食紀錄片的初心:「誘人的美食背後,總有故事不斷發生,透過美食你能看到歷史、社群、情感。我們不應該因為走得太快,就忘了曾經打碎的東西。」這部紀錄片腳步遍布六大洲二十多個國家,在全球化的展示中體現與中國食品的對比,對於這點,陳曉卿認為「東西方有很多不謀而合之處,《風味人間》以世界美食作參照系,告訴你中國從來不是孤島,國外美食同樣能引起大家的共鳴」。
《風味人間》截圖據陳曉卿介紹說,這次《風味人間》採用了更先進的拍攝技術「顯微攝影」,這種拍攝技術,雖然能讓細節更加細膩完整地呈現在觀眾面前,但它拍攝的失敗率特別高,花了半個月的時間可能就只完成了一個鏡頭。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顯微攝影」下看到的世界的確非常奇妙。例如我們都知道吃螃蟹蘸醋汁更好吃,在微觀攝影下,這種做法便得到了科學地解釋。觀眾能看到當酸性物質接近蟹肉時,蟹肉的肉質纖維會瞬間展開。這時,你就會知道蟹肉為什麼突然變得美味了。
騰訊視頻打造「風味」IP的宗旨,是希望通過「風味」IP的詮釋,讓中國的美食文化在全球範圍內獲得認知與肯定,形成文化共鳴。據悉,《風味人間》同步輸出海外,進一步擴大中國紀錄片在全球的影響力。
據悉,由騰訊視頻出品,稻來傳媒與企鵝影視聯合製作的《風味人間》即將於10月28日在騰訊視頻全網獨播。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陳曉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