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味人間》,陳曉卿的高級爽

2020-12-10 南風窗網

《風味人間》第2季要收官了,兩個月的美食影像大放送即將結束。

這一部在25個國家和地區拍攝了300餘種食物的紀錄片,從策劃之初就不僅僅是一檔展現美食的節目,它試圖尋找人與食物的關聯,讓美食具備一種超越語言的普遍性。

在採訪的前兩天,總導演陳曉卿收到一位法國人的郵件,說他沒找翻譯就看完了《風味人間》第1季,雖然完全不懂解說在講什麼,但卻能堅持看完。

「過去我們都在看BBC的紀錄片,它的紀錄片會讓你感覺到世界是他們英國的,片子的內容講述是站在他們的道德、社會、經濟評價體系之下的。」陳曉卿認為,隨著綜合實力的發展,中國應該在國際話語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同時,我們也要嘗試著對世界上某一類事物作出我們自己的記錄和表達。

帶著這份壯志,在第1季給分集導演培訓時,陳曉卿說的第一句話是:「我們即將開始一段旅程,一段關於食物的旅程,它的足跡會遍及全球。但是有一點不要忘了,我們是用筷子來品味這個星球的,我們的紀錄片裡蘊藏著我們東方的價值觀。」


板前紀錄片

《風味人間》第2季一共8集,每集50分鐘左右,對於看入迷的觀眾來說,常常覺得意猶未盡,被饞出的口水還在口中蔓延,片尾曲已然響起。但對於總導演陳曉卿來說,這兩個月被疲憊感拉扯得太漫長。

5月末在北京接受南風窗記者採訪時,體力和精力已是「強弩之末」的他甚至表示,有些後悔安排了這麼多集。

因為採用邊播邊剪的方式,所以播出的這兩個月,導演和後期團隊始終處在疲於奔命的緊張狀態,每天都有大量的工作待處理,播出時間固定而緊迫,不容有任何差池。特別是如果在剛播出的一集中收到了觀眾的建議性反饋,便要加班加點地對後面的內容做適當調整。

陳曉卿直言,選擇這樣一種方式是因為在第1季時嘗到了甜頭。「我們做的紀錄片是給觀眾看的,就要讓它走進更多觀眾的視野中去,那面對觀眾的反彈就要做出及時的調整。比如有時觀眾反映人物情節過多,太煽情了,我們就把人情故事改少一點;可能又有人說這不就是一個烹飪節目嘛,丟失了紀錄片的品質了,那我們就把食物與風土地理的連接性做得更濃厚一點。」

在講食物的生物化學變化時,《風味人間》採用了微觀攝影技術,將冷藏的馬肉上如何結出冰晶、花椒粒如何從爆開的外殼中鑽出、遇到酸性物質的蟹肉纖維如何「蟹軀一震」等很不常見但非常有趣的畫面展現給觀眾。

這些鏡頭非常難拍,有時做了一個月的實驗還是失敗了。儘管畫面珍貴,但在剪輯之初,陳曉卿擔心它們過於科技,不敢放太多。直到第1集播出後,通過彈幕發現觀眾們對此特別感興趣,於是他把第3集中微觀攝影鏡頭的時長調整到原來的1.5倍,讓觀眾看夠。

這麼重視觀眾的反饋不會丟失自己的藝術性麼?—我不是第一個提出這種質疑的人,但陳曉卿面對質疑時的淡定不僅因為習以為常,更多的是源於他非常清楚自己要做的是什麼,以及如何對各類價值進行平衡與取捨。

「像周浩的《厚街》和《差館》屬於作者紀錄片,更多的是展現導演的視角和內心。我們做的是商業紀錄片,或者叫大眾傳播紀錄片,它的內容選擇和敘事手法應該是更普世的。所以作為主創團隊,我們需要從善如流地去遵從能被更多觀眾接受的製作方式。」對於這種直面觀眾喜好的創作方式,陳曉卿作了一個恰當的比喻:就像是日餐裡的板前壽司,在開放的平臺上提供面對面的服務。

另一方面,放眼全球各大紀錄片節展,幾乎都有中國人的身影,甚至有很多節展舉辦方認為沒有中國紀錄片參賽是很丟份兒的。但是,卻很少見中國的紀錄片能在外國紀錄片頻道的黃金時段播放。直到去年,《風味人間》的衍生節目《風味原產地·潮汕》在奈飛上佔據美食類節目榜首長達半年,也算是填補了一些中國紀錄片在該領域的空白。

無論是板前壽司還是板前紀錄片,最重要的還是懷揣匠人精神。中國紀錄片走向世界,吸引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單純依靠形式是不足夠的,高品質的內容始終是核心。「從善如流不等於隨波逐流,我們必須要做一些幫助我們養家餬口的選擇,但如果丟失自己最流暢的表達和節目氣質,那還不如不做。」 


叛逆生長

為了獲得更多的關注,《風味人間》在順從觀眾們的口味,但為了保證品質,他們也有很多不動搖的堅持,陳曉卿稱之為價值觀上的逆反。也正是這種叛逆的生長,使得他們在短視頻的衝擊下,依然能夠脫穎而出。

對於商業紀錄片來說,需要有一個視覺標籤將內容更好地串聯在一起。《風味人間》第1季運用的是「方言地圖」,每介紹一種帶有地域特色的食物後,便會請當地人用方言錄一句與該食物相關的話語。到了第2季,除了沿襲「方言地圖」的格式以外,還在每一集中加入了與場景相關的文學引文。

然而,這兩個主創團隊的精心設計,在節目播出之初,並非所有觀眾都能接受,覺得方言的出現太生硬,與解說的標準普通話不搭;覺得引文太咬文嚼字,甚至有人在彈幕上半開玩笑地說:「我就喜歡你們不知道說什麼而搜腸刮肚的尷尬勁兒。」

「一開始看到這樣的反彈是出汗的。」但陳曉卿知道,每一次的創新都必然要承受負擔,因為對自己的設計和理念有信心,所以堅持留到了最後。

在陳曉卿看來,當下的社會每一天都在朝著一致的方向邁進,吃一樣的食物,說一樣的話,這是個特別無趣的現實。在我們的文化中,食物和方言是最鮮活的存在,他希望它們能永葆生命力,於是便將兩者聯繫在一起。

觀眾是需要被滿足的,也是需要被培養的,有思想的創新最終是會被觀眾接受的。大概也就是兩集的時間,彈幕裡便不再出現嘲諷的話語了。

「我覺得第3集裡的引文最拗口,『所有人的嘴唇都在翕動』,我說起來都覺得肉麻,但是觀眾接受了。」陳曉卿笑眯眯地說,還帶著孩子氣的得意口吻。

對於主創團隊來說,這些細碎的努力都是對紀錄片本質的堅持。在快速發展的時代中,紀錄片的意義不僅在於向觀眾展現他們看不到的事物,還在於把那些終究要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事物記錄下來。

「我們拍的一些食物,連播都沒播就消失了,或是播不了了。比如第2季開播前幾天,我們拍完的一種食物進了《禁食野生動物名錄》,我們就必須要放棄它,因為這是法律問題。但若從文化生活的角度考慮,雖然現在它不能被食用,但曾經很長一段時間裡,它是普通百姓仰賴為生的東西,而我們在它從餐桌上消失前把它記錄了下來,我認為這是功德無量的。」

此外,在選擇食物時,主創團隊絕大多數時候都站在食物需求金字塔的底層,去介紹普通人常吃的食材和吃法,那些昂貴的菜品只佔非常小的比例。陳曉卿笑稱,不能在第2季的製片人張平面前提起特別高檔的食物,她會很憤怒,認為那不是我們該關注的。

「而且這個東西看穿以後是很無趣的。如果鵝肝多得像羊雜一樣,那它就是羊雜的價格;如果黃瓜稀有得像松茸一樣,那它就是松茸的價格。這也就是我們一直強調的理念,食物是平等的。」

民謠歌手周雲蓬曾同陳曉卿提起過,他這輩子都覺得高粱米飯拌蝦醬是最好吃的東西,對他來說那是媽媽的味道,是幸福的味道。聽完以後,陳曉卿想,如果人是平等的,人們的幸福感是平等的,能為人們帶來幸福感的食物本身也應該是平等的。那麼最普通的食物背後,也會有最了不起的、最非凡的故事。

所以《風味人間》中沒有食物評價體系,沒有米其林,也沒有TOP10,有的只是人與食物的故事。

 

適者生存

紀錄片導演陳英傑曾說到:「陳曉卿老師之前做了很多年的紀錄片,在圈裡早已成名,但是真正讓大家熟知他的是一部美食紀錄片。」

陳曉卿聽後笑了。他說,論起拍片子的幸福感和充實感,他在過去拍的那種作者紀錄片會更令他感到愉快,也會更膨脹些,覺得自己是個藝術家。而現在的他,更像是加工流水線上的工人,更辛勞,甚至更絕望,時刻想著怎麼用鏡頭把想法表現得更好。「但我相信對於觀眾來說,面向大眾的紀錄片是他們更需要的。」

不少觀眾羨慕陳曉卿和他的團隊,認為他們把對美食的喜愛當成了職業,但陳曉卿卻說,職業是愛好的墳墓。他們每天面對的是大量的知識儲備、大量的拍攝任務、大量的待剪素材,而不是自由的吃喝玩樂。

特別是在短視頻的衝擊下,長視頻面臨著很大的挑戰。陳曉卿直言,自己以前在央視時是個特別清高的紀錄片導演,片子裡有品牌的logo都反感,會把它刪掉。但現在知道了柴米貴,知道為了獲得最佳的傳播效果不僅要加倍努力做好內容,還要有良好的運營。「當傳統傳播形式逐漸式微時,我們應該想更多方法來解救它。這不是我們想不想做,而是必須要做。」

事實上,在兩年多的時間裡,「風味人間」已經成為一個IP,而不僅是一部紀錄片,同系列的《風味原產地》和《風味實驗室》,是為適應新市場環境而設計出的短紀錄片和微綜藝,幫助《風味人間》分攤廣告壓力,同時提高觀眾黏度。它們的出現並非是長紀錄片向短視頻示弱,而是與短視頻的攜手。

即便是對於平臺來說,吸引用戶是生存的關鍵,但長紀錄片依然有不可比擬的地位。「在騰訊視頻中,紀錄片頻道被視為文化擔當,它體現著平臺的文化品位。」《風味人間》製片人、企鵝影視紀錄片工作室總監朱樂賢表示,品質和商業一定能在項目中達到平衡,而不是說把商業等同於低俗。這不僅是一部好的紀錄片的需求,也是整個紀錄片行業的需求。

為了適應市場,《風味人間》第2季在宣發方面做了更充足的準備。「以往我們認為,那些劇照、短視頻類的宣發物料是影視劇和綜藝才會用的,但這次我們發現,如果它能輔助我們吸引更多觀眾,我們為什麼不用呢?」

但宣發只能錦上添花,實現不了雪中送炭。所以無論是陳曉卿,還是朱樂賢,都在堅持商業化趨勢下的專業主義。「我想觀眾看視頻時除了想要看得爽,肯定還希望獲得知識。我們就在努力爽得專業,爽得高級。」陳曉卿相信,我們可以像國外的紀錄片廠牌一樣做出好看又能「養家」的紀錄片,然後,走出國門。


版權聲明

本刊及官網(南風窗在線)刊登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聲音、錄像、圖表、標誌、標識、廣告、商標、商號、域名、程序、版面設計、專欄目錄與名稱、內容分類標準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南風窗雜誌社書面許可,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形式使用,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垂詢電話020-61036188轉8088,文小姐。

相關焦點

  • 福布斯中國專訪|陳曉卿:《風味人間2》山川依舊,風味不改
    懷抱著「對世界的敬畏,對食物的崇敬,對勞動的感恩」,陳曉卿與團隊講出了一個個好故事,而這些故事要遠比單純地描述和稱頌美食更具有直擊人心的效果。從《風味人間》第一季開始,3年間,陳曉卿和他的團隊在全世界範圍內探索著四季的風味。
  • 陳曉卿攜《風味人間》重回!騰訊視頻以「風味」IP撬動紀錄片市場
    中國擁有最富戲劇性的環境和氣候,從荒漠到平原,從山地到海洋,人們因循自然……」10月28日,由騰訊視頻出品,稻來傳媒與企鵝影視聯合製作,陳曉卿擔任總導演的全新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首度亮相,播出僅3小時累計點擊量便破億,豆瓣評分更是達9.4,定義了美食題材紀錄片的又一新標杆。如何把國人耳熟能詳的「美食風味」做出新意?這一次,陳曉卿將目光投向了全球。
  • 陳曉卿的《風味人間》,鮮得嘞
    這一次不叫《舌尖上的中國》,而是陳曉卿團隊睽違四年再度推出全新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除了擔綱總導演的陳曉卿,李立宏有嚼勁的旁白解說、作曲家阿鯤的配樂,老班底再次攜手,底料還是那個底料,擺在這個大銅鍋裡究竟都有什麼好吃的?確實令人垂涎。在10月25日和26日,該片分別在北京和上海舉行了首集點映。首映禮上播放的第一集《山海之間》。
  • 採訪《風味人間2》回歸、我們和陳曉卿團隊
    文本肖曉在《風味人間2》那天,包括陳曉卿,張平在內的董事們徹夜未眠。這場歷時16個月、由開始施工隊於2018年12月中旬準備的食品大戰,正忙於後期和持續發展,已進入最後兩個月攻堅時間。幸運的是《風味人間2》找到了它的知音、陳曉卿和他的背後大米傳媒,這仍然是統一大米圈的神奇存在。
  • 為了拍《風味人間》,陳曉卿都讀了哪些書?
    醃肉結晶時的微妙變化,拿魚叉捕魚的少年身影,穿梭在中國與異域土地上的美食旅程……《風味人間》上線以來,呈現了許多使人過目難忘的美妙鏡頭,也收穫了與《舌尖上的中國》同樣多的好評。《風味人間》劇照:醃肉、馬蹄燒餅、摩洛哥大廚拍美食紀錄片,陳曉卿開創了一種獨特的敘事方式。在繼續輝煌的同時,也有質疑他在重複自己的聲音。陳曉卿固然清楚,在藝術創作方面,人總會有很強大的慣性。如何抵抗這種慣性的重複,就要不斷努力在內容和表現形式上創新,力求突破。全球美食的搜尋、使用兩極鏡頭呈現全景與微觀兩個世界……這些都是他探索道路上的嘗試與追求。
  • 《風味人間》「統一飯圈」 陳曉卿調侃:歡迎投餵
    味人間》第2季正式上線,並在浙江衛視同步播出。首期《甜蜜縹緲錄》以千百年來人們不懈追求的 「甜」為主題,放眼全球,由尼泊爾到馬來西亞、從雞頭米到苦瓜,跨越山海與四季,穿越時間與空間,多維度訴說「甜蜜」的同時帶給觀眾極致感覺的聚合,轟炸味蕾令人口水直流。
  • 陳曉卿談《風味人間》:我吃過的好吃的還很少
    中新網4月30日電 上周日(4月26日),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第2季正式上線。導演陳曉卿如果說《風味人間》第1季是在全球視野裡審視中國美食的獨特性,那麼第2季便是從食物的連接中窺見全球美食的奇觀。據悉,《風味人間》第2季首播期間特別開放全球播出,全球用戶一同開啟全球美食探索之旅。甜蜜,作為人類最初的美味體驗,在眾多美食中脫穎而出,開啟了《風味人間》第2季的全新篇章。
  • 《風味人間》,進退無恆丨專訪陳曉卿
    原標題:《風味人間》,進退無恆丨專訪陳曉卿   文 │夏天 「你已經很努力了,小陳。」 在《風味人間》開播之前,陳曉卿和團隊做好了各種思想準備,現在傳播業態複雜,各種結果都有可能出現,如果口碑崩壞,他想努力做到「波瀾不驚」。
  • 浙江衛視獨家專訪總導演陳曉卿 《風味人間》周日晚開席
    《舌尖上的中國》第1、2季總導演陳曉卿全新力作——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即將於10月28日即本周日的21:15在浙江衛視與觀眾見面。近日,在第一集的看片會上,陳曉卿總導演接受了浙江衛視記者的獨家專訪。  中外美食竟有「不謀而合」 微觀攝影讓味道看得見  《風味人間》的拍攝足跡遍布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僅第一集《山海之間》中,就出現13個國家和地區的大約20多種特色美食,看得人飢腸轆轆、垂涎欲滴。
  • 《風味人間》再次成為爆款 陳曉卿為什麼那麼火?
    回到中國,《風味人間》同樣如此,當我們打開這部記錄片時,我們看的不僅僅是美食,更是一種中產階級的生活格調。幾經沉浮後,由陳曉卿攜原團隊打造的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再次出發,第一集播出即成為突破2億播放量的爆款。《風味人間》緣何火爆?各大媒體對此已經有了不少的討論,從鏡頭、配樂、剪輯到美食以及美食文化的精彩呈現。這些的確是成就這部優秀紀錄片的重要因素,但很多時候,優秀並不等於火爆;豆瓣9分以上的紀錄片比比皆是,真正具有全民性熱度的,少之又少。
  • 專訪《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導演陳曉卿:「人情比美食更有嚼...
    著名紀錄片導演陳曉卿是創造這個奇蹟的最重要的人。吃貨們「苦熬」4年,陳導的新作終於來了。10月28日,陳曉卿團隊全新推出的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在騰訊視頻上線,被不少人看作是今年最受關注和期待的美食紀錄片。
  • 《風味人間3》要拍嘉興?陳曉卿:來浙江的頻率比回老家還高
    今晚,最新一期《風味人間2》播出,有多少吃貨早早備好了吃食,等著陳曉卿帶來的這一場人間煙火、美食盛宴。「總會想起多年前的那個晚上,站臺上,全家人給我送行。我面前是一個大旅行包,還有一個碩大的行囊。我媽站在一旁,又遞過來一個書包,裝得鼓鼓囊囊的。
  • 風味人間收官,風味人間簡介,導演陳曉卿簡介,舌尖上的中國簡介
    中新網6月14日電 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第2季收官期「根莖春秋志」,將於今晚21:20在浙江衛視播出。風味人間簡介(數據來自百度百科)中文名稱:風味人間外文名稱:Once Upon a Bite類 型:紀錄片導 演:陳曉卿首播時間
  • 《風味人間》獲封「減肥禁片」,陳曉卿交了份豆瓣9.3的首秀答卷
    >穿越香料歧路幾度江湖夜雨燈火萬家處對比豆瓣3.7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廣大觀眾對陳曉卿的騰訊視頻首秀之作《風味人間》相當友好。有人戲稱:「《風味人間》應該列為減肥禁片。」可以說,繼央視《舌尖上的中國》之後,陳曉卿以進軍網際網路的《風味人間》再度證明了自己。
  • 天天向上《風味人間》美食紀錄片陳曉卿是哪一期什麼時候播出
    提到陳曉卿,可能有不少人不知道,但是說到他執導的紀錄片,相信你一定有所耳聞,火遍全國的《舌尖上的中國》,剛收官的《風味人間》。近日,陳曉卿做客《天天向上》,引發期待。那天天向上陳曉卿是哪一期?天天向上陳曉卿那期什麼時候播出?下面來了解一下。
  • 《風味人間2》回歸,我們和陳曉卿團隊談了談直擊靈魂的「甜蜜誘惑」
    文 | 一點劇讀,作者 | 肖曉《風味人間2》開播當天,陳曉卿、張平在內的導演組仍然在通宵熬夜。忙後期、連軸轉,這場從2018年12月中旬開始建組籌備、持續16個月的美食持久戰已然進入最後2個月的攻堅時刻。所幸《風味人間2》找到了它的知音,陳曉卿和他背後的稻來傳媒,仍然是那個一統飯圈的神奇存在。
  • 外媒專訪紀錄片《風味人間》總導演陳曉卿:用美食架起溝通的橋梁
    美媒《時代周刊》近期專訪對話中國知名紀錄片導演陳曉卿,他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希望能用美食幫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架起彼此溝通的橋梁。報導稱,騰訊視頻副總編輯、稻來紀錄片實驗室創始人陳曉卿是中國熱門紀錄片《風味原產地》和《風味人間》的創作者,在他的鏡頭裡,哪怕是最普通的食物也變得十分上鏡。如今,質樸的烹飪正經受著工業化的廚房、食品加工製造行業的威脅,但在陳曉卿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鏡頭中,卻看不到一家快餐店或是一條工業生產線。報導稱,陳曉卿來自於中國安徽,一直致力於記錄其祖國的飲食文化。
  • 「吃貨」福利來了 陳曉卿《風味人間》第2季回歸
    原標題:「吃貨」福利來了 陳曉卿《風味人間》第2季回歸   各位「吃貨」們,狂吞口水甚至「舔屏」的好日子又要回來啦!一直被各位網友戲稱為國內導演界最有名「吃貨」的陳曉卿又出手了。在第一季播出一年後,被眾人翹首以待的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終於傳來了回歸的消息。
  • 陳曉卿新作《風味人間》:還是熟悉的味道卻有更新的技術和視角
    圖說:《風味人間》截圖   曾經對《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有多驚喜,後來對《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或許就有多失望。幸好,「最會吃的紀錄片導演」陳曉卿帶著新作《風味人間》將於周日晚9點正式登陸騰訊視頻。昨天,新民晚報記者提前在影院觀看了第一集《山海之間》,50分鐘的時間,近20種美食撲面而來。有李立宏韻味橫生的解說,有阿鯤驚豔四座的配樂,還有「吃貨」團隊對美食一如既往親切的口吻——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回來了,但這一次,也有不同。
  • 《風味人間》第二季「甜蜜」上線,陳曉卿:每一餐都來之不易
    由騰訊視頻出品的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第二季於4月26日正式開播。除了浙江衛視同步上星播出外,騰訊視頻還特別開放了全球播出模式。首期節目以「甜蜜縹緲錄」為主題,圍繞一個「甜」字,呈現其在不同美食和不同菜系中的妙用。《風味人間》是由陳曉卿打造的美食紀錄片系列,第一季於2018年上線播出,豆瓣評分至今保持9.1分的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