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籠包
生煎
黃魚面
東方網8月31日消息:據今天出版的《城市導報》報導,在8月18的吉祥日子裡,美國副總統拜登光顧了俗稱「要想吃炒肝,鼓樓一拐彎」的姚記。在媒體的廣泛宣傳下,炸醬麵、包子、拌黃瓜、拌山藥等菜式成了總統套餐,且「人走茶不涼」,姚記還因此名聲大噪,遊客紛紛要求點上一份。而人均16元總價79元更是引發了網絡熱議,「79元在上海、廣州、南京……能吃啥」成為了搜尋引擎上最熱門的話題。
小吃不能當「飯」吃
事後也有網友爆料,炒肝店一桌5人的消費可能在150元左右。但可以明確的是,炒肝店賣的確實是價廉物美的北京小吃。龔小姐是記者的密友,屬於北漂的上海人,在她眼裡的姚記炒肝店,就是油膩膩一小店,東西也太粗放了點,不太符合江南人的口味。
我們上海人可能不太熟悉,炒肝名雖如此,實際上以豬大腸居多,肝佔的比重並不大,做法是用大腸和肝片加入花椒大料小茴香等若干香料熬煮而成,最後以澱粉勾芡,撒一把蒜末即可,整個工藝無一用「炒」,相當名實不符,還為此鬧了不少笑話。據說當時發明炒肝時取這名字是為了吸引來客,也有一種說法是在滿語中「炒」即是「煮」的意思,但至今無從考證。說這炒肝要做到稠而不膩、稀而不澥,方為上品。老北京吃炒肝,講究用手託著碗底兒,沿著碗邊轉著嘬,用包子蘸著澱粉糊吃,也是絕佳的搭配。只不過這澱粉糊實在是高熱量,減肥者得再三斟酌,不可多喝。
據龔小姐的生活體驗,如果不算上特別奢華的宴請和消費,就最基本的生活開銷來看,北京比上海要「實惠」不少。就拿著姚記炒肝店來說,官方發布的價格,炸醬麵9元一碗,涼拌山藥8元,涼拌黃瓜6元,涼拌土豆絲6元,包子1元,可樂2元。即使是招牌炒肝也就是大碗6元、小碗4元的水平。不過龔小姐說了,一碗炒肝內大多數是大腸,有一片肝算好的了,若是賣得再貴,怕是會丟了老主顧。且關鍵是小吃就是小吃,總替代不了主食。
且有較為「犀利」的網友指出,美副總統拜登一行,一方面和各國領導人出行時必須「表演」的親民形象相一致,也就是說上小館子之類屬於「固定節目」;另一方面,人家飛了十幾個小時在白天登陸中國大陸,但其生理上過的還是美國的半夜時間,在這種「時差」未倒的情況下,吃點小吃墊墊飢也是情理之中。
一隻菜包的漲價史
視線轉回我們上海,也有網民支招了,說如果在上海,最該一去的地方有以下這些:國宴接待所「綠波廊」、城隍廟南翔小籠、王家沙、思南路阿娘黃魚面等等。而細心的人只要一算便能發覺,要在上海「墊飢」可不是16元可以打發的,上海的「名特優」店大多價格不菲。綠波廊的16道微型精緻小點在諸多國家領導人來訪時貢獻突出,精緻程度和價格成正比。城隍廟南翔饅頭店,吃過的人更是大呼「有點貴」,經典的蟹粉小籠25元8隻,若是要讓5名成年男子吃到飽,最少準備個200元吧。而近些年來通過電視和網絡爆紅的阿娘黃魚面,雖然阿娘已經過世,孫子接手後味道大不如前,但依然價格節節攀升,一碗黃魚面的價格直達30元。店家還曾向食客倒苦水,稱其黃魚面成本頗高,只為保留阿娘特色,並不賺錢。
當然這些只是網民自娛自樂,但從中也不難看出,同為小吃,即使是最普通的弄堂麵條,價格也是北京「姚記」無法企及的。而記者要談的是和生活最密切的「菜包」。
上海人頗為委婉,在使用頂級修飾語的時候,盡用「之一」來避免不必要的爭拗;在各種各樣的廣告語也能看到「可能是全上海最XX」的字眼。仿佛「最好吃」這三個子,就必須要和「可能」或「之一」相連結。而記者竊以為,上海最好吃的菜包就是綠楊村的菜包了。這家店創建於1936年,店名取自清代文學家王士禎的詞《浣溪沙》中「綠楊城郭是揚州」佳句,暗示酒家經營的菜點具有揚州風格。經常去綠楊村吃飯的年輕人未必多,而經常去吃菜包的年輕人卻不少。每每路過總見大排長隊,大家買菜包的仗勢也相當「駭人」,動輒就20、30個起買。它與一般菜包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這香菇青菜餡中非常地細膩,沒有菜梗那種「筋筋拉拉」的口感。出自揚州菜老師傅之手,這包子自然也是甜甜的,但是甜中帶鮮,甜得很可人。
而最近,這家記者眼中最好吃的菜包「又」漲價了。從四五年前的1.2元/只,到後來的2元/只,據網友在微博上曬出的最新「收銀條」看,已經漲至2.3元/只了,綠楊村的菜包也可能是全上海最貴的菜包了吧。
100元在上海如何吃出特色?
在通貨膨脹物價上漲的今天,關於100塊在上海能吃什麼的話題聊的人還真不少。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特約撰稿人莉莉亞這樣描述她心裡的標準:一家體面的商務中餐廳精緻的小菜和飲品(當然燕鮑翅那幾頁忽略不計);一家吵鬧、傳統的上海國營飯店的幾樣招牌菜和點心,茶水很劣質;一家氣氛宜人的咖啡館的一個三明治加一杯飲料和小甜點,做三明治的手法很業餘;一家港式茶餐廳的一份燒味,兩樣小炒、湯、加大杯奶茶或檸蜜……不曉得這位撰稿人是不是國人,作為精打細算的上海「土著」,記者倒是有幾招在百元以下就能吃出上海特色的推薦。
每每有外地朋友抵滬,記者通常都會安排兩天的美食遊路線,一天為傳統小吃,另一天為滬上特色海派餐廳。接待過數次數批後,普遍反饋都相當良好,作為光榮的「吃貨」一份子,記者表示相當得意。私家傳統小吃路線:鮮得來排骨年糕做午飯+阿大蔥油餅下午茶+舒蔡記生煎晚餐+頂特勒麵館的炸豬排配黃標辣醬油夜宵。而海派特色餐廳則鼎力推薦人均只需50元左右、蝸居在進賢路的蘭心餐廳以及上海老阿姨服務的海派西餐新利查餐廳。
鮮得來已經擁有了兩至三代人的喜愛了,阿大蔥油餅可能知道的讀者並不多,在80後的記憶中,蔥油餅曾經和大餅油條一樣佔據著相當重要的早餐和放學點心的位置。記者推薦的阿大蔥油餅就是這樣一家靜靜的在南昌路開了20年的小攤子,每個凌晨起烘焙著快要絕跡的美味。
16到20個蔥油餅為一鍋,每鍋需要10分鐘來製作,蔥油餅的關鍵之一在於麵粉的發酵,因此阿大師傅每天下午就開始準備第二天的麵團,凌晨4點便起床準備所有的原材料,5點半正式開賣,每天限量250個。由於整個攤位只有阿大師傅,因此從揉面、煎制、烘烤,全部是由他一人穿插著完成的。阿大出品的老式蔥油餅,直徑和一張CD相仿,厚度在1cm左右。在製作的時候先把事先揉好的麵粉攤平成長條狀,塗抹上油酥,撒上一把細蔥花,加入些許偏肥五花肉末(本來是豬油膘,但不健康),捲成一團,就形成了一圈一圈的「丹麥起酥」的效果。
老式蔥油餅攤日日大隊長排,供不應求,連記者都數次撲空。且相對於快餐文化來講,蔥油餅也能讓人倍感溫情。隊伍再長,阿大師傅都能記住先後順序以及購買數量,且對老客人的口味喜好了如指掌。
同樣力薦的就是舒蔡記生煎,縱然同行「小楊」已經把生意做到了國外,但近日也有食客在網上大批小楊的生煎只不過是皮肉凍湯包,而真正意義上的上海生煎應該是皮吃完了,中間的肉餡還筋鬥到可以下肉丸湯。舒蔡記就能吃到此般味道,且尤其值得稱頌的就是它金黃酥脆的大底。
如此之類,相信「老上海」們心裡都有一份自己心裡的「最佳」,甚至是「十大排行榜」。作為普通老百姓,我們只是淳樸簡單地希望記憶裡的味道不要消失,物價攀升的步子也能走得慢一點再慢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