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裡有寒冬,哪裡就會有人燃起灶火」,這句有溫度的文案就是出自這個APP,很遺憾,它已經停止運營。
在朋友圈看到有朋友在說這個事,趕緊上網查了查,果然,是真的不在了。
存在的,是曾經的用戶對它的眷戀:
還有很多網友甚至第一次聽說這個APP,紛紛跑到2019年就已經停止運營的官微上留言,出現最多頻次的詞是——「可惜」:
疫情影響,讓很多依靠高粘性互動的平臺受到重創,作為私廚平臺,「回家吃飯APP」在今年4月份宣布停止運營,除了想念上面的地方美味,還有,它那有人情味的文案。
美食文案,抓住了你的胃不算好,抓住你的心是真難得。
一切語言不如回家吃飯
送走了爸媽
還能吃到臘肉炒筍
就覺得自己在北京
過得還好
雖然有霧霾
但在樓下聞到
蒜蓉炒肉的味道
還是會摘下口罩
髮際線越來越高
天花板越來越低
只要吃一口板慄鴨
就像回到了九歲
加班的時候
叫一份小白菜煎豆腐
然後整個人都重啟開機了
一切語言,不如回家吃飯,讓很多人知道了這個喊你「回家吃飯」的私廚平臺;這些文案讓漂泊在外的遊子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和貼心。
家與家很遠人與人很近
王阿姨的廚房,不到五平米
卻裝下了兒時的八百裡秦川
山東到福建距離兩千公裡
在這,不過一碗粥的距離
除了給爸媽打電話
中午訂餐
是你唯一說四川話的機會
每到飯點兩站地的國貿
就變成三千人的小飯桌
家與家很遠,「回家吃飯」讓你與故鄉很近。
「王阿姨的廚房不到五平米,卻裝下了兒時的八百裡秦川」、「山東到福建距離兩千公裡,在這不過一碗粥的距離」,當時對這兩句文案印象深刻,想起了高中時媽媽為了照顧我,在學校附近租房子為我做飯送飯的事,文案中日常的小事讓人勾起對日常的回憶。
舌頭是很神奇的感官,有時候,味覺到家了,感覺心也到家了。
最愛的那道菜
最愛的那道菜,是餐館點不到的,家的味道,只有那一小片家鄉人才真正知道。
美食文案,寫出一些特別的家鄉味道,更寫出了一些人情冷暖的故事,美食的味道只是誘人,而食物中的人情溫度,會讓人格外心安。
家的暖
是總能夠考慮無比周全的溫暖噓寒
忍受了一天客戶的冷言冷語
想念家裡的熱湯熱飯
我知道今天又可能回不了家
但不可能不想家
每一餐,都是回家吃飯
從內蒙的帶肉羊骨
到廣州的豬肚包雞
人未動,舌尖卻翻山越嶺
雖還是買不起房子
所以先款待了自己的肚子
發現了這份土豆泥拌飯
和老媽做的好像
嘗一口就安慰了委屈很久的胃
和離開家的275天
他回湖南又帶回了好多臘肉
每次堂食看到他的食材塞滿冰箱
都能回想起
讀書時被我塞滿糖果的書桌
特滿足
第一次在上海嘗到老鄉的手藝
還是覺得山西人做的山西面,最好吃
我相信很多地方的人都是
他鄉的,還真瞧不上
有人說,傷心的人要吃飽飯,大家對於「吃」這件事的看法高度一致,吃點好的,人會變明朗,日子也會甜一點。「人未動,舌尖卻翻山越嶺」、「嘗一口就安慰了委屈很久的胃」讓美食和你相依相守。
「回家吃飯」不宣揚珍饈美味,而是用家鄉味牢牢拴住你漂泊的靈魂。
吃貨箴言
可能此刻的你也會想要上網搜索一探究竟,一個不算太大的美食APP倒閉為什麼會讓我們牽腸掛肚?
這大概是因為在大城市習慣孤獨的我們,也期待著被生活擁抱吧。而回家吃飯的人情味,讓每一個曾使用過平臺的人,感受到了平凡日子中的閃閃星光。
更多美食文案
與其抓耳撓腮·不如現在積累
*本文首發於文案匠(sun-work),轉載請聯繫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