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高溫天仍在持續,上海各大醫療機構迎來一波就診小高峰。受到新冠疫情影響,與往年相比,今年門急診就診人數少了,接診的患者疾病譜也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8月21日下午,新華醫院兒內科門診。今年夏季高溫天以來,普通感冒發燒、流感患者數量下降極為明顯。本文圖片 澎湃新聞記者 陳斯斯 攝澎湃新聞記者(www.thepaper.cn)連日來走訪上海多家綜合性醫院、兒科專科醫院發現,今年8月高溫天以來,接診到的中暑患者並不多見,大部分醫院呼吸科、感染科的患者接診數量呈現明顯下降,普通感冒發燒、流感患者數量下降極為明顯,以往同期高發的手足口病今年也大幅下降。然而,高溫天以來,各大醫療機構接診的胃腸道疾病患者數量增長明顯,較春季增幅大多在20%-30%。與此同時,中風、心梗等心腦血管疾病也成為這一季節的高發疾病。
感冒流感少了,胃腸道疾病增長明顯
「高溫天以來,感冒、流感病例下降了很多,因飲食不當引起的胃腸道疾病增多了不少,需要引起重視。」8月20日,上海瑞金醫院副院長陳爾真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當下胃腸道疾病高發,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冰箱食物保存、保鮮不當,另一部分原因是患者天熱宅家,暴飲暴食、過度飲酒、吃夜宵燒烤、喝冰飲料等,引起急性腸胃炎、酒精性肝損傷甚至誘發急性胰腺炎。
兒科情況也是如此。
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門辦主任田丹向記者出示一組數據,今年8月以來,該院門診量維持在5000人次以上,去年同期在6500人次。
「今年,中暑的人少了,感冒發燒、肺炎病人少了,病毒感染也少了,目前接診的以胃腸炎病人為主,很多人在高溫天把冰箱當成『保險箱』,從而引起腹瀉等胃腸不適症狀。」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門急診科主任李璧如表示。
在上海兒童醫學中心,今年高溫季以來,呼吸科、感染科患兒大幅度下降。在上海新華醫院小兒感染科,胃腸炎患兒也較春季增加了20-30%。小兒感染科主任黃麗素解釋,這主要由於食物放冰箱太久引起。高溫季節不建議吃放在冰箱太久的食物,也不建議吃大量存放在冰箱的奶製品,剩菜剩飯也不宜在冰箱存放過久,「在門診中,我們也發現一些青少年貪涼一次性吃1升的凍酸奶,這容易引起胃腸不適,需要適量吃,而牛排這類冷凍食物務必煎熟了再吃,冰箱內也要注意生熟食分開存放,避免引起食物細菌交叉感染。」
黃麗素說,這個季節,EB病毒感染也較平時多了20-30%,EB病毒主要通過唾液傳播,集中在4-6歲孩子,感染也與暑期遊泳熱存在著一些關聯。孩子如果發熱眼睛腫一定要當心。
「當前,疾病譜已經從感染性疾病向非感染性疾病發生轉移,各大醫院兒科普通門急診量較去年同期下降30%左右。」黃麗素表示。
比如,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新華醫院兒童手足口病接診量少了很多,呼吸科病人下降40%-50%,「這主要由於大家都戴口罩、勤洗手、少出門,傳染性疾病大大下降。」黃麗素說。
心腦血管疾病等基礎性疾病、慢性病高發
一些慢性病、基礎性疾病患者也成為高溫天疾病高發人群,老年人尤甚。諸多專家表示,中風、心梗、胸痛、血栓等諸多症狀,並非只在冬季出現,在夏季高溫季節同樣易發。
愛運動的年輕人也值得引起注意。
在上海新華醫院急診室,前不久接診了一例200斤重的年輕人,「這名年輕人夏天為了減肥在家裡跑步機跑步,突然發現小便顏色變深,來我們急診室診斷發現是橫紋肌溶解。」新華醫院急診科主任費愛華表示,平時不運動的人,突然大量運動一定要當心,務必循序漸進,一旦發現尿液變紅、沒有小便等症狀要趕緊到醫院。
而對於兒童、青少年人群來說,當下仍然處於暑期,兒保科、內分泌科、眼科、皮膚科等這些專科的門診量也在逐漸攀升。
8月21日下午,新華醫院小兒內分泌科,患兒扎堆看診。每年的暑假則為小兒內分泌科的就診高峰季。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門辦主任田丹表示,每年暑期這些專科扎堆就診現象明顯,接診的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患兒,集中在肥胖、矮小、發育不良等這些疾病,還有諸多家長會趁著孩子暑假,帶他們來做近視檢查、手術,特別是暑期最後一周,眼科人數一直是最多的,其實完全可以錯峰來就診。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門急診科主任李璧如表示,由於暑期孩子在家,意外傷害、藥物中毒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家長特別要注意,要把藥物放在孩子看不到、摸不到的地方,食品盒子和瓶子內的東西和標籤不要張冠李戴,避免孩子誤食。」
新生兒發熱,務必第一時間就診
當前,高溫仍在持續,就診小高峰也仍將持續一段時間。國內疫情儘管平穩可控,但各大醫療機構的疫情防控措施仍然沒有減弱。
陳爾真表示,新冠疫情如今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主要得益於我國強大的防控體系,而如今人們對於傳染病也提高了警覺和防護,接下來不排除有個別地區會存在一些散發病例,但只要我們能及時發現、及時檢測、及早隔離,不發生誤診、漏診,我們完全不必害怕。
在瑞金醫院,醫院保持疫情防控不鬆懈,加強流調,進入門診區域需要出示「隨申碼」。「在傳染病的防控措施上,我們仍然不能鬆懈。在瑞金醫院,門診將繼續加強流調,患者進入門診區域需要出示『隨申碼』,所有的發熱患者都需要檢測核酸,所有陪護人員也都需要每隔7天檢測一次核酸,一旦陪護人員更換,需要重新為新的陪護人員檢測核酸。」陳爾真進一步表示,原則上住院患者陪護人員只能1人,但考慮到70歲及以上老人及其家屬的需求,目前陪護人員可增至2人,但必須是在核酸檢測安全基礎上經醫院同意。在採訪中,也有一些家長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自己的孩子儘管發熱了,但害怕去醫院,擔憂有交叉感染的風險,想再觀察一下。
對此,黃麗素建議,對於一些嬰幼兒發熱群體,尤其是新生兒,務必馬上就診,新生兒一旦發熱引起肺炎、腦炎的可能性很大;而對於5歲以下發熱患兒,可以在家先吃點退燒藥,如果效果好且精神狀態佳,可以觀察24小時後再看;5歲以上的發熱患兒,在精神好、藥效好的情況下,可以觀察48小時,如果仍然沒有退燒,建議還是前往醫院就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