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孔林,世界上時間最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家族墓地。 對這個全稱肯定判斷語句,有一組數據闊以說明這「三最」:它已經綿延至今2400多年;佔地3000多畝,面積比曲阜城還大;據史書記載,孔子死後就埋在這裡。與他相伴的,是孔家生生不息有家譜記載的直系10萬子孫後代。
一代聖賢孔子的墓地。
2400多年孔家才走了10萬人,說天書呢?別急,有一部分孔姓人是不能到這裡安息的,因為有孔氏家族的清規戒律:夭折的,女子嫁出去的,作奸犯科的,乃至品行不端偷雞摸狗橫行鄉裡抓拿騙吃的,死後一律不得葬入家族墓地。當然,10萬墳塋不表示每個墳塋只埋一個,也有很多夫妻合葬的,據說整個墓地收藏了20+萬孔姓族人呼吸。
孔林著名景點之一:于氏坊。這是為皇帝乾隆之女立的紀念牌坊
放眼全國,墓地土地佔用費貴得來越來越離譜,民眾已經驚呼「死不起」!但孔姓家族很淡定,因為人家祖先早把子孫身後事的單給買了。他們的墓地,被歷朝歷代皇家賜與並越擴越大,最後變成了今天的世界級不動產文物。死後埋入這裡,對曲阜籍孔姓直系族人及妻子而言,墓穴居然闊以得到4—6平米,土地佔用費每平米才50~200元!
于氏的墓地,除孔子墓外,算是孔林氣派較大、墓飾規格較高的
說起墓地,沒有哪個人不司空見慣。因為,每年清明節你都會去,只不過,是形形色色不同地點的公墓。那幾天,人們都是千篇一律,在逝者墳塋前先放一掛鞭炮,意思上說,親人,我們來看你了,請出來收紙錢。與此同時,墓碑上放一束鮮花,點兩枚蠟燭分插墓碑兩旁,上三炷香,然後燒紙錢,口中念念有詞,拿去買車買房,拿去旅遊,拿去買Iphone……最後,再放一掛鞭炮,告知地下親人,我們走了。這些公墓,無一例外,清明前後人山人海,過了這節,漫長的一年中,整個墓地,除了管理者,再無活人。
孔林內有洙水橋三座對稱而設,這是中橋,橋面拱起如虹。
但孔林這個墓地卻迥異。除了孔家後人清明節掃墓,規定只能獻花外,每天,都有無數能喘氣的,饒有興趣穿梭在整個墓區。為啥?因為人們已經不認為它裡面有10萬孔姓墳包而覺晦氣,而是因為它風水帶來的神奇: 山東大旱時,赤地千裡,唯獨孔林中的樹木不見枯萎,土壤也不過分乾燥;整個墓區樹上沒有烏鴉飛,地上沒老鼠跑,也沒有蛇到處竄。當然,人們更多地被誘惑,蓋源於它是10萬異樹編織的天然植物園,更有4000座漢唐至明清的碑林讓你飽讀孔家的編年史。
進享殿前,還有一座綠瓦三楹的高臺大門——擋墓門。
關於這裡的孔子墓,很多坊間傳聞說,孔子死時四門出殯,孔子究竟埋在哪裡?永遠都是個謎。據說文革時期,孔子墓被紅衛兵打開過,結果裡面只是個衣冠冢。
偌大的一個墳塋,其實是孔子的衣冠冢。
還有種傳說孔子墓地是他本人選定的。公元前479年,那年孔子73歲。這年4月的一天,子貢來見孔子,孔子柱杖依於門前遙遙相望。他對子貢說,我趕腳快要不行了。之後便領著弟子去選墓地。孔子認為墓地風水直接關係到後代的興衰,所以他抱病不辭勞累,最終選定曲阜城北的泗水河之濱。
孔林內很多宋、元時代所植的檜柏。
享殿,位於孔子墓前。明弘治十年(1494年)始建。
傳說只是噱頭,說啥事兒,得有依據才靠譜。靠譜的是《史記 孔子世家第十七》記載,孔子對子貢說「自己快不行了(大意)」後7天,孔子逝世,終年73歲,被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眾弟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為孔子守墳6年(沒有自己選墓地描述)。
享殿前有翁仲、望柱、文豹等宋宣和年間所刻石獸。
另有資料記載說,為孔子守墳期間,子貢將南方稀有珍木楷樹移植於墓旁,藉以寄託他對老師的一腔真情。後人念其深摯感人的師生情誼,在子貢守墓處建三間西屋,立碑「子貢廬墓處」以記之。子貢所植楷樹,在明代枯死,僅存樹樁。清康熙年間,康熙補植楷樹一株,還立碑一通,親筆手書「子貢手植楷」五個字。
孔子死後,弟子們帶來各自家鄉樹種栽植在孔子墓周圍。
子貢親手種植的楷樹,枯死後僅存的樹樁。
關於孔子墳墓的風水,史書也有記載。秦始皇當政後,他的「焚書坑儒」政策對儒家創始人孔子絕對不放過,儘管那時孔子已去世270多年。秦始皇不僅派兵抄了孔廟,對孔子墓地也大肆發掘,唯恐有儒家經典藏於地下(見《孔氏祖庭廣記》)。孔林中的那條洙水河,就是秦始皇歪打正著。原來,秦始皇為了讓儒學徹底消亡,不僅焚書坑儒,還破壞孔子墳墓的風水。他派人把孔子墓與孔子以前居住的闕裡故宅,挖了一條人工河隔開,自認為這樣孔子就無法顯聖了。而孔子後人認為,這條河正是孔子當年就預料到的聖水,早年孔林缺的就是這條河,秦始皇甘願為孔子效勞,幫助完成了孔林風水的最後一項工程。
著名的聖水——洙水河。
到了漢代,政治相對穩定,墓葬形制上,也有了很大變革。這個時期的墓不僅築有封土標誌—墓冢,而且強調「事死如事生,禮也」(《左傳哀公十五年》),實行厚葬。被秦始皇破壞的孔子墓,於東漢永壽三年(157年),開始敕修,恢復孔子墓。當時的墓「地不過一頃」。孔子墓前東為其子孔鯉墓,南為其孫孔伋墓,這種墓葬布局稱之「攜子抱孫」。人們認為「懷子抱孫,世代出功勳」,「父在子懷,富貴永遠來」。墓葬的布局與風水關係到聖脈的興旺。對此,孔子祖孫三代的墓地,環以紅色垣牆,稱之「東周墓地」(或稱「三壠」),形成了墓地中的墓地這一奇特墓葬文化景觀。
子貢手植楷左邊不遠處,就是孔子孫子「沂國述聖公」孔伋墓。
孔伋墓右手斜對面不遠處,就是孔子的兒子「泗水侯」孔鯉墓。
孔林,自東漢起,以後歷朝歷代又進行了13次重修、增建、擴充,至清朝雍正年間,孔林已佔地達3000餘畝,並築有長達7.5公裡的林牆。
宋、元時代所植的檜柏,龍幹虯枝,生命力頑強至極。
在孔林密密麻麻的墳塋中,有許多墓的主人生前都是為世人所熟知的。如《中庸》的作者,孔子孫子孔伋,其墓被元帝封為「沂國述聖公」;《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的孔融,他是孔子第十九代孫孔宙的第六子,在文學上成為一代大家,為「建安七子」之一;清初著名劇作家,孔子第六十四代孫孔尚任,因一部傳奇劇本《桃花扇》,「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鞭笞權奸,褒獎忠良,而遭到清廷迫害,免官家居。好在死後沒被拒之孔林門外。
清初著名劇作家、《桃花扇》作者孔尚任的墓。
除了這些知名墓主為孔林增添文化色彩外,幾千塊的碑碣中,有許多也是聞名於世的。如孔子墓前的「大成至聖文宣王墓」碑,平視只見「大成至聖文宣幹」,「王」字的最後一筆以下均被墓前的祭案所遮擋。相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親赴曲阜祭孔,他踏著黃氈來到孔子墓前,望著墓碑良久,一言不發又轉回駐蹕亭。引駕官孔尚任見狀,立即派人用黃綾寫上「先師」二字,覆蓋碑上的「文宣王」,康熙得知後,立即上前行了一跪三叩大禮。事後,孔尚任解釋道:自古君拜師不拜王。為了今後免屈聖駕,鬧出這種不快事情,隨後在碑前立了一條石祭案,恰好能將「王」字擋住最後一筆。
「大成至聖文宣王墓」碑,平視只見「大成至聖文宣幹」。
孔林距今2400多年,這裡的歷代傳說、奇聞軼事絕對一大籮筐。如果你旅行到了曲阜,孔林的確值得一遊,而且票價便宜(單買40元,三孔:孔廟孔府孔林套票150元),人家這個5A級,票價10幾年一貫制,從來沒漲過。不過遊覽這類古蹟,建議做下功課,不然到了景區,除了墳包就是墓碑,弄的自己索然寡味。
孔子76代嫡孫孔令貽的墓,位於孔林東北部環林路東側。
通往孔子墓的甬道。此道建於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