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門山禪悟鄉愁:每個人都是一粒塵埃一滴露珠

2020-12-14 中國山東網

  12月14日的朋友圈被「鄉愁」刷屏了。

  這一天,著名詩人、臺灣文學家余光中走了,歸於塵埃。

  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是從《鄉愁》開始認識余光中的。1972年1月21日是農曆辛亥年臘月初六,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寫下了世界經典《鄉愁》。又過了20年,余光中首次應邀回大陸,到去世之前來來往往回來了60多次,自然也少不了到廣東來體驗「廣東溫度」。

  6年前(2011年)的12月11日,余光中在華南理工大學參加第三屆世界旅遊文學國際研討會,圍繞「行走的愉悅」這一主題與華南理工大學師生展開了智慧對話。由於當天到場的學生太多,儘管過道和講臺前都坐滿了學生,仍有上千名學子沒能進場。

  余光中被廣東學子的「溫度」深為感動。他在工作人員攙扶下,冒著寒風走到外面,向學生致歉,與學生們合作朗誦起了《鄉愁》,還大聲朗誦起了自己續寫的《鄉愁》第五段:「而未來,鄉愁是一道長長的橋梁,你來這頭,我去那頭!」

  2012年12月23日,余光中作客廣東東莞莞城「文化周末大講壇」,作題為《旅行與文化》的專題演講。

  斯人逝,鄉愁存。余光中先生去世的消息傳來時,賓語正跟著「2017全國百家媒體廣東行」粵北「生態探秘線」採訪團在韶關的雲門山景區採風。當天的雲門山霧失樓臺,雨迷津渡,古寺玻璃橋無尋處。

  雲門山玻璃橋懸於雙峰之間,中間峽谷橫穿。風和日麗之時,行走在全長316米、垂直高度168米、相當於四五十層樓高的玻璃橋上,「人在空中走,景在腳下遊」,刺激的快感可想而知。我們偏偏趕上了雲深霧重的霧雨天氣,由於能見度太低,看不到「危險」,大家走在玻璃橋上也就多了幾分從容。

  雲門山緊鄰千年古剎雲門寺,山受雲門禪寺千年薰陶,水與雲門同本同源,可謂山水皆有佛性,草木都具禪心。風雨中的雲門山玻璃橋在述說著鄉愁,禪悟著生命:每個人都是一粒塵埃,一滴露珠……(文/圖 賓語)

1、凡本網專稿均屬於中國山東網所有,轉載請註明來源及中國山東網的作者姓名。

2、本網註明「來源:×××(非中國山東網)」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若作品內容涉及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在核實確認後儘快處理。

3、因使用中國山東網而導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約毀壞、誹謗、版權或智慧財產權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種損失等,中國山東網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4、一切網民在進入中國山東網主頁及各層頁面時視為已經仔細閱讀過《網站聲明》並完全同意。

相關焦點

  • 一粒塵埃(漂洋過海)
    微風將我從露珠中解救出來,於是我就跟隨它了。我不知道我漂浮了多長時間,不知道我還要漂浮多長時間,當飛揚的野心掙脫了沙漠的束縛,於是就四海為家,方向和歸棲早就已經偏離,我的世界就只有風了,它狂舞,我亦跟隨旋轉,它輕拂,我便被輸送到天邊,世事沉浮,也許就是我的準則,但我沒有事情,我要比人類輕鬆太多,可終究逃避不了沉浮,直衝天際,我也曾高高在上,灑掃除塵,我便是粉骨碎身,順風而行,也就一無所依,我多麼羨慕煙花
  • 時代的一粒塵埃,落在每個人身上都是一座山
    你看,人的心理都是差不多的——「書非借不能讀」「」隔鍋的飯菜最香」 ,無一不是覬覦著不屬於自己,即便是父母孩子,也還是豔羨「別人家的父母」「別人家的孩子」。我在成都生活了近十年,從上學到工作,從戀愛到結婚,從創業到遠走,這座城市隱藏了許多的心事,也見證了最為翻天覆地的十年光陰。
  • 人生的長河,我們只是一粒粒塵埃
    比如,人活這絢爛的一世,最終卻要孤寂地死去,然後在漫長的黑暗時光裡,瞭然到何為虛無。那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難道是必然的死亡嗎?沒有人能充滿自信地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因為這是無解的。所以,我們的人生其實是一曲悲歌,從來都不會有塵埃落定的那天。
  • 一粒塵埃都算不上,還想要什麼位置?
    至少在宇宙中,地球就像是一粒塵埃一般,甚至連一粒塵埃都算不上,但是這顆星球上卻有我們的全部,有我們的親人,有我們的朋友,有我們的一切一切,但是相對宇宙而言,它真的是微不足道。那麼我們地球在宇宙中處於什麼地位呢?
  • 一粒「塵埃」,兩種讀法
    原標題:一粒「塵埃」,兩種讀法看完新編川劇《塵埃落定》,再讀一讀作家阿來的原著小說,在觀看與傾聽之中,可以讀出,「落入凡塵的一粒塵埃」——在戲劇和小說中,都是維繫其間的精神。不久前,川劇《塵埃落定》 亮相於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它從民間汲取創作營養和藝術經驗,還原生活本來的樣子,亦維持了小說的基本故事情節,但是它選取的敘事視角卻有所不同。
  • 一組貓咪圖片概括周一的心情:我是一粒塵埃
    周一,是一周七天裡最容易讓人感到恐慌的日子在這一天你會比平時更容易焦慮、煩躁、不順心分享一組「貓咪心塞」的圖片感受一下周一的暴擊吧~1、「我是一粒塵埃……」2、「閉上眼睛,這個世界與我無關」3、「我只想吃零食到天荒地老」4、「我醉了,不要叫醒我」5、「就讓我在廁所旁邊睡覺吧,聞著我的粑粑會讓我心安一些」
  • 在它的面前,地球連一粒塵埃都不如
    因為它們距離都非常遠,所以在古人的眼中這些天體也都非常小,所以人們一度認為自己就是這個世界上的主宰,而它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天體都圍繞著地球在進行運轉,而地球處於宇宙的中心點上,是完全靜止的狀態。
  • 阿壠:當一滴水成為一粒種子(組章)
    一滴水只要有光,一滴水就會張開翅膀,比你想像的還要真切。除了天空、閃電和雲朵,一滴水足以容納一個人獨單的影子。從前——在葉片上,叫她露珠。在脊梁上,叫她汗滴。在嘴唇上,叫她親愛的。不像傾倒的瓷器,發出刺耳的聲響,一滴消失的水,不會留下任何記憶的碎片。當一滴水成為一粒種子,那是經歷了多年的別離之後,又回到了潮潤的手心,從睜開的眼睛裡發芽。
  • 露珠一樣晶瑩剔透的皮膚
    每天清晨去公園跑步,總會遇到一個面色圓潤的女孩子在收集公園裡樹葉上的露珠然後用它來輕輕拍擊臉部的皮膚,一開始看到想這人不會是神經病吧!可看到的次數多了我就開始懷疑起來,難道她的晶瑩剔透的膚色會跟這有關,這裡面到底藏著什麼樣的美容奧秘呢?於是經常會忍不住跑去跟她套近乎,漸漸地熟悉了知道她叫小艾,是一名中學教師。
  • 五一再訪雲門山:雲門獻壽傳佳話,寸比人高有深意
    雲門山,自古為魯中名山,然而山並不高,也沒有特別的靈秀奇峻之處。它的出名,主要在被譽為天下第一的「壽」字。許多年前,登過一次雲門山,時間、人員都沒有印象了,只記的「寸比人高」的大「壽」字和山路兩旁很多整齊的石凳。此番重登雲門山,已沒有了早先的豪氣和體力。
  • 抗疫詩歌八首|如果身體最終如一粒塵埃
    抗疫詩歌八首|如果身體最終如一粒塵埃 甚至確診者,靠近那些絕望的心 與表情冰冷的動物們隔離開來 哪怕四周日漸冷清,哪怕孤獨無處安放 哪怕身體最終如一粒塵埃 無聲無息地消失在 愛恨交集的人間 3
  • 周末就定去這裡探禪悟,泡溫泉!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兩句,但未必知道這兩句的出處。這兩句千古流傳的偈子,每個人讀後的感悟都不同。若想充分感受六祖惠能大師的智慧,不妨到六祖的故居——國恩寺,走一走,悟一悟。國恩寺並算太大,門口雖設有閘門,但並不需要購票,歡迎眾人來此自由探尋禪悟。
  • 一粒塵埃(科幻類微小說)|百家故事
    一粒塵埃(科幻類微小說)|百家故事作者:馬桂明原創作品莫搬運,看看即可。「……殺醫不祥。萬物本真,活命生息。然,大夫布衣或醫生白衣者絕命他手,小國昏沙大國步塵。——庚子甲年,生命繁衍之醫療片。」這些所謂的人,沒有管住小人嗎?」「『幹掉文字人』『殺死大夫』『醫生都是低學歷,該死』……」智能體混亂地說:「一說大夫有文化該殺,一說醫生沒文化該殺。很奇怪的論述。並且,更奇怪的是……」智能體瘋狂推演數據。「是什麼?」我的腦電波有點亂。「殺大夫醫生的人還被他們救治活命。
  • 「秋荷一滴露,清夜墜玄天」5首露珠古詩詞,晶瑩剔透,太美了!
    不知道是不是唐代以前的人有沒有觀察過露珠的形狀,宋代的白玉蟾在韋應物的詩作基礎上,又做了一些調整和改變,依然很美。《露珠》宋代:白玉蟾 秋河一滴露,夜墮即珠然。銀河上掉落的一滴露水,夜晚的時候落入凡間,依然是像珠子一樣圓圓的。有的落入了白玉盤當中,它順著盤子滾動,還是那樣圓。有人覺得露珠的生命雖然短暫,但秉性如一。
  • 獨秀帶你去旅遊:濰坊的一個很美的地方,雲門山風景區你去過嗎?
    路過瀑布是可以到瀑布低下拍張照片,坐在巖石上,呼吸著新鮮的空氣,體驗下那微風吹拂的涼爽,還有些小小的露珠拍打在臉上涼爽爽的感覺。雲門山位於青州城區南部2公裡處,海拔421米,雖然不高,但陡崖峭立,山勢巍峨,漫山松柏,景觀棋布,宛如一個巨大的盆景端放城南,以它美麗、俊俏的身姿和特殊的地理環境而獨具風貌。
  • 觀我自己,如一粒塵埃,終被雨打風吹去
    好像有夢,夢裡有套好大的房子,房子裡有好多人,房子在我的老家,而我居然忘了房子的主人是我。醒來,心裡一陣失落,一陣驚慌,莫名的空虛襲來,突然感覺這世界沒有我的未來。而那所大房子,也是我夢中的夢。上午很熱很悶,下午感覺山雨欲來。現在起身望望窗外,雨果然如期而至。樓,樹,花,泥土都溼透了,遠方還雷聲不絕。據天氣預報,這是一場很大的雨。天近黃昏滿是青。
  • 感覺自己好像成了一粒塵埃,不知所措地徘徊在偌大的曠野裡
    空蕩的天穹下,感覺自己好像成了一粒隨風飄擺的塵埃,不知所措地徘徊在偌大的曠野裡。心緒,陡地沉重。陰雲裡堆積的感傷暴露在冬日的陽光之下,冷空氣中悽涼的思想被歲月的光陰一一丈量。一座鐵塔,橫亙在冬季的腰間。前進或者後退?彷徨的腳步僵直在風中的曠野。起落不定的枯葉譜寫著此時此刻的心情,一根根紫外線,無法觸及最冷的心裡。心事徘徊不定,思想徘徊不定。
  • 青城牧歌度假營地:聽露珠滴落,看蔓影浮窗
    青城牧歌度假營地 趙公山腳下,300畝青翠山林中錯落著8棟精緻的野奢房,270°觀景房將大自然的氣息投影到枕邊,聽露珠滴落,看蔓影浮窗 青城牧歌度假營地 青城牧歌度假營地就這樣靜靜屹立在這片蒼莽的山林中,隱於一片山青水秀間,房子周圍一株株高大挺拔的棕樹,青翠的竹林,繽紛的野樹、野草、野花看著就讓人心情舒暢,雖是初春,
  • 佛祖拈花、達摩面壁,禪師的解答讓人笑噴,禪悟思維出人意料
    禪師以話頭機鋒來直指禪心,一問一答間,有時看似答非所問,其實禪理昭然,只有開悟者才能心領神會。禪宗修行,因勢利導,從來不會千篇一律,禪師的思維也往往跨越跳脫,於意料之外得來意料之中的禪悟。「起疑情」式的思考就是求異的過程,為的是打破昏聵的頭腦,注入清新的禪悟思維。有兩則故事,在參話頭時可以用來引發出人意料的思維方式。
  • 月亮倒影於草葉上的露珠
    月與露悟道,恰似月亮倒影於草葉上的露珠。月亮既沒有浸溼,水珠也沒有破散,而整顆月亮與全部的天空,都被映照在那一滴小小的水珠中。——道元禪師在愛、在工作、在萬物合一的時刻裡,奧秘都好比露珠與月。我們短暫地是自己而轉瞬間也是萬物;我們的本質沒有改變,只是更加提升。愛人與朋友幫助我存活並活得更圓滿,他們進入我生命的方式譬如道元禪師所說的月亮。全部的愛盈滿我心,如天空般廣大,我卻沒有變成他們,只是更全然的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