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生態的風向標:中華鱘永續生存成為可能

2020-12-21 央廣網

人工繁殖中華鱘放流對於中華鱘野生資源具有系統性補充作用。圖為4月14日,在長江宜昌段放流點,人們正在把一條條中華鱘放歸大海。 本報記者 劉 慧攝

中華鱘:長江生態的風向標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劉 慧

保護中華鱘,對於發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維護生態平衡有著深遠意義。中華鱘保護已經成為長江生態保護的一張名片,是加快長江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當前和今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需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重要位置,共抓大保護。

4月14日,長江流域第60次中華鱘放流活動舉辦,500尾中華鱘被放歸長江,它們將順江而下,用近20天時間遊進大海。監測結果顯示,30多年來,累計有500多萬尾中華鱘放歸長江,其中遊到長江口的超過50%。但是,隨著水生態的惡化,每年洄遊到長江繁殖的中華鱘數量少之又少。

中華鱘保護刻不容緩

中華鱘是中國獨有的古老魚類,和恐龍生活在一個時代,大約1.4億年前就在地球生存並繁衍,是長江裡的旗艦物種。作為洄遊魚類,中華鱘有著濃濃的家鄉情懷,它們生在長江,長在大海,十幾歲到達繁殖年齡,又長途跋涉,返回故鄉產卵。

在湖北宜昌,一位市民告訴記者,他小時候經常能在長江中看到中華鱘,現在卻難覓其芳蹤。據介紹,長江是中華鱘唯一的自然繁殖地。

「酷捕濫撈、環境汙染和水上事業的無序發展是導致中華鱘瀕臨滅絕的主要因素。」三峽集團副總工程師孫志禹認為。長江裡存在的「絕戶網」、電炸毒等殘酷捕撈手段,導致魚類捕撈量遠遠大於其正常繁殖數量。

長江沿岸是我國人口最密集、化工布局密集、農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生活汙水、化工廢水、化肥農藥殘留大量進入長江水體,嚴重影響水生生物生存。長江流域來往航船也對水生生物生存造成影響。

「我們必須承擔起保護中華鱘的責任。」孫志禹說,我國在建設葛洲壩、三峽工程的過程中,一直把中華鱘保護放在優先位置。近年來,三峽集團已經累計投入5億元進行中華鱘的研究與保護。

「生態環境保護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生物價值也不可以用金錢來衡量。」孫志禹說。每一個物種在生態系統中都有其獨特的作用,每一個物種的破壞都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的重大損失,有時甚至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的崩潰。中華鱘作為長江中的旗艦物種,具有生態風向標的作用,也是生物鏈中的重要一環,一旦被破壞,會引發生態環境的蝴蝶效應。而且,中華鱘身上有生物進化的痕跡,是研究魚類演化的重要參照物,在研究生物進化、地質、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變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難以估量的生態、社會、經濟價值。一旦中華鱘滅絕,它所在生物鏈裡的其他物種將受到極大的負面影響,它攜帶的生物信息也將不復存在。保護和拯救中華鱘,對於發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維護生態平衡有著深遠意義。

中華鱘永續生存成為可能

在野生中華鱘資源量急劇下降、瀕臨滅絕之際,中華鱘人工繁殖技術的突破,讓中華鱘永續生存成為可能。

中華鱘人工繁殖開端於1981年。為了保護中華鱘,我國專門成立了中華鱘研究所。此外,還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長江水產研究所等開展了大量科研工作。中華鱘研究所在中華鱘人工繁殖研究方面一直走在全國同行業前列。1984年中華鱘人工繁殖成功,並將幼鱘放流入長江。1985年採用人工合成激素代替雄性中華鱘腦垂體給雌鱘催產研究成功。2009年子二代中華鱘人工繁殖獲得重大突破,標誌著人類找到了一條可以不依賴稀有的野生親魚就能把中華鱘長期保存下來的有效途徑。

人工繁殖中華鱘放流,對於中華鱘野生資源具有系統性補充作用。中華鱘研究所水生生態研究室副主任姜偉說,今年放流的中華鱘群體包括5個年齡梯隊,是我國中華鱘放流史上年齡梯隊最豐富的一次。個體較大,放流的最大中華鱘已有9齡,在長江、大海裡基本沒有天敵,損失率很小。針對中華鱘野生種群雌雄比例嚴重失調、雄魚很可能先於雌魚消失的情況,增加了雄性中華鱘的放流數量,有利於促進中華鱘的自然繁殖。

在長江流域建立中華鱘自然保護區,可以有效改善中華鱘生態環境。目前我國已經在長江口崇明島約30千米灘涂水域建立了中華鱘幼鱘自然保護區,在葛洲壩下遊15千米江段範圍內建立了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研究人員監測發現,在葛洲壩大壩下的產卵場已有中華鱘在產卵,長江口崇明島地區的中華鱘幼魚資源已經接近或達到葛洲壩建壩前水平。

實行生態調度可以促進中華鱘繁殖。中華鱘產卵期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三峽工程完工後,10月份水庫大量蓄水,使下洩流量顯著減少,中華鱘產卵場的實際水面因此縮小,從而使葛洲壩下遊相應的水位、水溫、流量、流速、含沙量等水文條件發生變化,中華鱘長期適應的產卵環境發生變化,使產卵時間推遲,產卵次數減少。三峽集團連續多年開展生態調度,加大洩流,刺激魚類產卵,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效果。監測結果顯示,實施生態調度後,宜昌至監利江段4大家魚自然繁殖規模大幅增加,2017年超過30億粒(尾),從趨勢上看,增加值是10倍以上,從數量上看,基本穩定在10億粒(尾)。

綜合施策保護長江生態

中華鱘保護已經成為長江生態保護的一張名片,是加快長江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中華鱘自然種群是否會消失,取決於長江水生態、水環境的未來發展態勢。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需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長江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寶庫,一直被譽為我國淡水漁業的搖籃、魚類基因的寶庫、經濟魚類的原種基地。但是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活動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近年來長江流域水域生態環境開始失去平衡,生物多樣性指數持續下降,白鱘、鰣魚等物種已功能性滅絕,中華鱘、長江江豚極度瀕危,珍稀特有魚類全面衰退,經濟魚類資源量接近枯竭,成為長江經濟帶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隱患。

保護長江生態環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需要全社會廣泛參與和共同努力。作為長江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力量,三峽集團深度融入長江經濟帶,在長江生態大保護中發揮骨幹主力作用。多年來,已累計投入近90億元用於長江生態保護,未來3至5年還將投入50億元。除了中華鱘保護以外,三峽集團在長江上遊及金沙江流域魚類保護等方面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截至目前,已先後掌握圓口銅魚、齊口裂腹魚等10餘種長江珍稀特有魚類的人工繁殖技術並實施增殖放流,已累計放流達氏鱘、胭脂魚等珍稀特有魚類近160萬尾。

禁漁是保護中華鱘的最有效舉措。農業部門率先在長江流域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逐步施行全面禁捕,實施更為嚴格的禁漁期管理制度,堅決清理涉漁「三無」船舶和「絕戶網」,嚴厲打擊各類違法違規行為。統籌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重大工程,加快修復重要棲息地和關鍵生境,努力降低人為因素對長江的不利影響。這些措施已經開始顯現出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2017年長江水生生物資源調查監測結果顯示,長江江豚快速下降的趨勢得到了初步遏制,但是中華鱘自然繁殖已經呈現出年際偶發性態勢,保護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長江綿延6000多公裡,流經眾多省份,在我國經濟總量中佔據重要份額。長江流域經濟涉及水、路、港、岸、產、城和生物、溼地、環境等多個方面,保護長江生態,必須全面把握、統籌謀劃。孫志禹建議,應由國務院生態環境保護綜合管理部門牽頭,行業和專業部門配合,制訂工作規劃和計劃,各部門協調有序組織實施,財政資金和市場資源合理配置,打破部門封鎖,避免各自為政和低水平重複,充分共享相關成果。

相關焦點

  • 中華鱘是一條什麼樣的魚?——六問中華鱘
    三問:導致中華鱘和其他長江水生動物生存危機的因素有哪些?其次,長江沿岸經濟發展使水運變得空前繁榮,但密集的航船也對水生生物生存形成挑戰。長江沿岸歷年發現的中華鱘、江豚等屍體,很大一部分是被船舶推進器的旋轉葉片擊傷致死。
  • 中華鱘是一條什麼樣的魚?——六問中華鱘
    三問:導致中華鱘和其他長江水生動物生存危機的因素有哪些?其次,長江沿岸經濟發展使水運變得空前繁榮,但密集的航船也對水生生物生存形成挑戰。長江沿岸歷年發現的中華鱘、江豚等屍體,很大一部分是被船舶推進器的旋轉葉片擊傷致死。
  • 剛剛,24條中華鱘2000尾胭脂魚從上海放流長江
    6月6日,全國放魚日,24尾中華鱘、2000尾胭脂魚從上海放流長江。2020年6月6日,全國放魚日,24尾中華鱘、2000尾胭脂魚從上海放流長江。王陸傑 攝當日,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市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崇明區人民政府聯合在長江口水域,開展主題為「立法保護中華鱘 助推長江大保護——《上海市中華鱘保護管理條例》施行暨2020年長江口珍稀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
  • 中華鱘野外生存狀況堪憂 如何保護水中熊貓—新聞—科學網
    近幾年,中華鱘野外生存狀況堪憂。世界自然基金會河流項目經理程琳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全球的27種鱘魚中,有23種瀕臨滅絕,17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度瀕危,代表著以鱘魚為旗艦物種的淡水生態系統在衰退。
  • 人工繁育中華鱘 讓恐龍「小夥伴」物種延續
    中華鱘研究所副所長李志遠向記者介紹,中華鱘之所以叫中華鱘,是因為它的活動範圍只在中國,是一條「愛國魚」。歷史上,在黃河、長江、珠江等水系裡,都發現過中華鱘的蹤跡,但現在僅在長江有中華鱘洄遊。  中華鱘的生存狀態直接反映母親河長江的生態狀況。長江沿岸是我國人口最密集、化工布局最密集、農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 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保護長江水生生物資源確保生命長江永續發展
    通過不懈努力,「政府主導、企業配合、全民參與、國際支持」的工作格局初步構建,各方面保護長江生態環境的自覺性主動性顯著提高,水生生物資源快速下降趨勢得到了初步的遏制。據資源調查顯示,2006年至2012年間長江江豚數量年下降速度為13.7%,近幾年降幅顯著減緩,種群數量維持基本穩定。重點水域常年禁捕後,資源修復效果明顯,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成為一些地方的日常景觀。
  • 護航中華鱘 拯救活化石
    近年來,受水利工程、水域汙染、過度捕撈、航道整治、挖砂採石等影響,長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日趨惡化,生物多樣性指數持續下降,不僅珍稀特有物種全面衰退,白鱀豚功能性滅絕、白鱘野外絕跡,中華鱘極度瀕危,就連青草鰱鱅—四大家魚,也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從長江中消逝。
  • 關於《上海市長江中華鱘保護條例(草案)》徵求意見有關事項的說明
    一、起草背景中華鱘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長江(上海段)水域是中華鱘的重要棲息地,對中華鱘的生存有著重要影響。制定《上海市長江中華鱘保護條例》,為開展中華鱘的相關保護工作提供法治保障,是落實國家關於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政策的必然要求,是保護中華鱘這一珍稀水生生物的客觀需要,也是完善本市野生動物保護制度體系的有益補充。
  • 1萬尾子二代中華鱘放歸長江,可調節野生中華鱘雌雄比例失衡
    澎湃新聞從三峽集團了解到,4月22日,10000尾子二代中華鱘在湖北宜昌成功放流。這是自1984年首次放流以來,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連續實施的第62次中華鱘放流活動,也是自2009年首次開展中華鱘子二代放流以來,放流子二代中華鱘數量最多的一次。回歸長江懷抱的子二代中華鱘將對自然環境中的中華鱘物種資源進行補充。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
  • 24尾中華鱘和2000尾胭脂魚長江口放流
    新華社上海6月6日電(記者郭敬丹、許東遠)水箱閘門依次打開,24尾中華鱘、2000尾胭脂魚從放流水槽躍入長江。6日,2020年長江口珍稀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在長江口水域舉行,《上海市中華鱘保護管理條例》也於當日起施行。
  • 「長江口生態衛士」上海崇明: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和動物
    >  中新社上海8月14日電 (王子濤)上海地處長江的入海口,是長江生態環境的「守門員」,而素有「長江門戶、東海瀛洲」之稱的上海崇明,則是長江口一顆閃亮的生態明珠。  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東灘保護區)位於崇明島的最東端,是以鴴鷸類、雁鴨類、鷺類、鷗類、鶴類等遷徙鳥類及其賴以生存的河口溼地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   探訪上海長江口「中華鱘之家」。湯彥俊 攝  暴雨初歇之際的東灘保護區,一大群雀鳥正在灘涂上空盤旋。
  • 「特寫」搶救「水中國寶」中華鱘
    劉健表示,人類活動是中華鱘瀕危的根本原因,希望這個案件能引起全社會對中華鱘保護的關注。他指出,除了漁民捕撈、航運船隻螺旋槳等人類活動外,長江口航運、以及涉水工程建設,會影響中華鱘的生存環境;此外,長江水域水體汙染,也會嚴重影響其棲息環境。
  • 中華鱘簡介:水中大熊貓
    中華鱘在分類上佔有極其重要地位,是研究魚類演化的重要參照物,在研究生物進化、地質、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變遷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難以估量的生態、社會、經濟價值。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一珍稀動物已瀕於滅絕。保護和拯救這一珍稀瀕危的「活化石」對發展和合理開發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維護生態平衡,都有深遠意義。從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進化的某些痕跡,所以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
  • 今天,5尾「常熟籍」中華鱘回到長江……
    鄒桂偉中國水產科學院長江水產研究所所長我們給中華鱘都裝了晶片,看它回歸長江的遊泳軌跡,看能不能抵達長江口、最後進入大海。因為中華鱘是在海裡長大的,這5尾中華鱘放流對於我們今後開展珍稀瀕危動物保護和生態修復意義很大,特別是對保護長江母親河水質和生態環境意義很大。
  • 最後的野生中華鱘?
    1983年,科研人員從中華鱘體內取出魚卵成功繁殖中華鱘;2012年,他們通過人工繁殖的中華鱘培育出「子二代」,意味著人類可以在實驗室保存中華鱘的物種;然而,2013年,在複雜誘因下,長江的溫度、泥沙、流速發生改變,中華鱘中止產卵,曾被寄予眾望的人工增殖放流也不給力。人類科技表現出少有的乏力。
  • 湖北宜昌:2500尾中華鱘、長江鱘「回家」
    增殖放流活動在長江宜昌段舉行 付蓓蓓 攝2020年長江湖北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綜合生態補償項目增殖放流活動11月18日舉行,2500尾大大小小的中華鱘、長江鱘等順著人工通道「刺溜」滑下,回歸長江的懷抱。
  • 1.2米長中華鱘死在長江邊
    死在江邊的中華鱘。記者石一 攝1.2米長中華鱘死在長江邊本報訊(記者孔超)昨日上午,一條長約1.2米的大魚出現在長江南岸洪山白滸山水域的江邊。武漢市漁政船檢港監管理處工作人員趕來調查發現,該大魚是一條已死亡的中華鱘。該大魚出現在白滸山碼頭三號吊橋下方的淤泥和雜物間,長約1.2米,其脊背有凸起的硬鱗,左側鰓部有腐爛的痕跡。
  • 長江大保護中的五個水生態熱點問題剖析
    水生態修復保護是修復長江生態環境的一項重要工作。開展長江水生態修復首先要識別長江水生態存在的問題。
  • 揭秘中華鱘立法背後的故事
    長江口,海水與淡水的交匯處,因其營養鹽和餌料豐富而成為歷史上著名的「長江口漁場」,是漁人眼中的「黃金水域」,亦是中華鱘生命周期中的「待產房」與「幼兒園」。與恐龍同時期生活的生物——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距今有1.4億年。就是為了這條「大魚」,這個號稱「水中大熊貓」的瀕危物種,上海人大立了一部法。
  • 洪水中大量鱘魚靠岸,各地頻繁有人釣獲,是中華鱘嗎?
    隨著長江生態越來越受到大眾關注,長江野生魚保護的力度也是越來越大。這幾年,因為垂釣、捕魚,意外傷害、食用保護性魚種而獲罪的案例越來越多。因此,許多釣魚愛好者在釣獲「怪魚」時,第一反是「這會不會是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