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鱘野外生存狀況堪憂 如何保護水中熊貓—新聞—科學網

2020-12-21 科學網

中華鱘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距今有1.4億年的歷史,其身上保留著許多生物進化的痕跡,具有重要科學價值,被譽為「水中大熊貓」。

 

為拯救這一稀有瀕危物種,我國科學家多年來努力攻關,終於讓「水中大熊貓」得到有效保護

 

隨著透明水池的閘門拉開,一尾尾健康的中華鱘順著滑道而下,消失在長江之中……近日,由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農業農村部長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和宜昌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19年長江三峽中華鱘放流活動」在湖北宜昌市舉辦——這是中華鱘研究所成立以來連續實施的第61次中華鱘放流活動,共有700尾不同年齡的大規格中華鱘放歸長江,「水中大熊貓」得到了有效保護。

 

野外生存狀況令人擔憂

 

中華鱘是鱘魚的一種。鱘魚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動物,在距今約1.4億年的中生代末期就已出現,曾是恐龍的小夥伴。據文獻記載,在周代中國人就把中華鱘稱為「王鮪魚」。

 

中華鱘在淡水魚類中個體最大、壽命最長——成魚可以輕鬆長到兩米多長,體重達250公斤以上;其壽命比普通魚類長很多,與人的正常壽命相差無幾。中華鱘出生在長江,在嬰兒時期就順江而下出海遠行,但在十幾歲成年後,它又能準確無誤地在茫茫大海中找到長江口,逆江而上完成種群代代延續。並且,在1年多長達3000多公裡的跋涉中,它粒食不進,表現出驚人的耐飢、耐勞以及辨別方向的能力,其中奧秘仍有待解開。

 

近幾年,中華鱘野外生存狀況堪憂。世界自然基金會河流項目經理程琳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全球的27種鱘魚中,有23種瀕臨滅絕,17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度瀕危,代表著以鱘魚為旗艦物種的淡水生態系統在衰退。「這也在我們發布的地球生命力指數報告中得到印證,2018年的報告顯示:淡水生態系統的生命力指數下降82%,是所有生態系統中下降速率最快的。」

 

而中華鱘當前的生存危機,主要歸因於人類活動加劇。中華鱘研究所研究員杜合軍表示,亂捕濫撈是影響長江水生動物生存的主要因素。長江的非法捕撈量遠大於魚類的正常繁殖數量,中華鱘意外之死的一大主因便是誤捕誤撈。長江沿岸經濟發展讓水運空前繁榮,密集的航船也對水生生物生存形成巨大挑戰。另外,長江沿岸人口密集、化工布局密集、農業發達,導致城市汙水、化工廢水、化肥農藥殘留大量進入長江水體,嚴重影響水生生物生存。中華鱘出現的嚴重性別比例失調現象,很有可能是受到沿江汙染中的激素影響。

 

建立全周期保護體系

 

白鱀豚在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滅絕,成為長江生態的一曲悲歌。其中,亂捕濫撈、汙染、棲息地被破壞、航運傷害等是造成白鱀豚功能性滅絕的人為因素,讓人們非常擔心中華鱘也會步白鱀豚後塵。除了人為因素之外,白鱀豚數量稀少,繁殖率低,生長較慢,這些也是導致其有可能功能性滅絕的自身內在因素。

 

幸運的是,中華鱘與身為哺乳動物的白鱀豚不同,其與絕大多數魚類一樣,繁殖策略是以數量取勝。白鱀豚每胎1仔,偶有雙胞胎;中華鱘則1次產卵可達30萬至130萬粒,平均為60萬粒。這意味著,在沒有天敵的實驗室環境下,可以人工繁育大量中華鱘。

 

杜合軍表示,30多年來,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通過系列技術攻關,掌握了中華鱘全人工繁殖、人工種群遺傳譜系構建、早期性別鑑定、單雌核發育、種質資源保存等中華鱘物種保護核心技術,建立了覆蓋親魚培育、催產繁殖、苗種培育、梯隊建設、增殖放流及效果評估、洄遊監測、自然繁殖監測、棲息地保護等全周期的中華鱘保護體系。

 

目前,中華鱘研究所建有年齡結構最為完備的中華鱘人工種群梯隊。為避免近親繁殖造成中華鱘人工種群退化,實現中華鱘的優生優育,中華鱘研究所還建立了反映中華鱘親緣關係遠近的遺傳譜系,用於指導人工繁殖,有效提升人工繁殖中華鱘的遺傳多樣性。此次中華鱘放流群體就包括了5個年份的梯隊,對豐富野生中華鱘年齡梯隊、提升野生群體遺傳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中華鱘達到性成熟的時間最小為9至12歲,無明顯第二性徵,無法通過外觀判斷性別,這成為中華鱘人工種群建設中性別配比和梯隊篩選的最大難題。對此,本次放流的中華鱘中,有30尾是通過早期性別鑑定技術篩選出來的全雄性中華鱘,這是對自然條件下中華鱘性別比例失調情況開展的一次有益科學嘗試。科研人員試圖通過人工放流的方式,來調整自然種群的年齡和性別結構。

 

放流後如何長期監測

 

為長期科學監測放流的中華鱘,科研人員不僅需要分辨江裡、海裡的中華鱘是野生種群還是人工種群,更需要對人工繁育的中華鱘進行追蹤、監測,評估放流效果,研究中華鱘活動規律。因此,科研人員會給放流的中華鱘打上追蹤標記,以便追蹤、監測。

 

目前,中華鱘放流標記追蹤技術主要有4種:PIT標記、聲吶標記、T型標記以及DNA標記。

 

PIT標記為長期有效的身份標記,是一個植入魚身體裡的晶片,主要起到誤捕鑑定作用。對於誤捕的中華鱘,科研人員會通過一個像讀卡器一樣的探頭掃描,其身體晶片裡所攜帶的生物信息、放流信息等數據就可以顯示在屏幕上。聲吶標記則植入在中華鱘腹部,當標記魚遊經接收器接收範圍(約1000米)時,可以自動記錄接收信號時間,從而推測它的洄遊過程。T型標記上則印有中華鱘研究所的聯繫電話和身份編號,便於漁民誤捕後根據此標記簡單直接地判斷出這是放流的標記魚。而DNA標記採取中華鱘少量鰭條樣本,通過DNA分子分析技術來建立中華鱘親魚和子代的親子鑑定信息庫。

 

有了這些技術護航,以後再與放流的中華鱘見面,科研人員不但能認得出它們,還能掌握它們的戶籍資料、家譜資料。

 

數據顯示,自1984年首次實施中華鱘人工增殖放流,中華鱘研究所已累計向長江放流各類規格中華鱘502萬尾以上。近年來,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融合聲吶標記監測、網際網路以及無線傳輸等多方面技術,建立了從宜昌至長江口、覆蓋長江中下遊近1800公裡的放流中華鱘洄遊監測系統。這是目前國內覆蓋範圍最廣、最全面的魚類放流效果實時監測與評價系統。最新監測研究結果顯示,最近幾年,放流中華鱘進入河口水域的比例為53.7%,對中華鱘自然資源的補充發揮了重要作用。

 

除中華鱘保護外,三峽集團在長江上遊和金沙江流域還廣泛開展了生態保護工作。截至目前,中華鱘研究所已掌握了圓口銅魚、長鰭吻鮈、齊口裂腹魚等15種珍稀特有魚類的馴養及人工繁殖技術,馴養各種魚類近百種。其中,長江珍稀特有魚類25種,累計在金沙江放流珍稀特有魚類超過170萬尾。他們還連續開展了流域聯合生態調度,成功實施後,長江中遊4大家魚自然繁殖規模持續增加,生態效益顯著。

 

相關焦點

  • 大部分地中海保護區保護效果堪憂—新聞—科學網
    201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0屆締約國會議確定了一個目標,即到2020年之前將各成員國10%的沿海地區與海域設為海洋保護區(MPAs)並加以保護
  • 「特寫」搶救「水中國寶」中華鱘
    5月25日劉健對界面新聞記者介紹道,除了種群數量極度稀少外,中華鱘種群比例也非常不平衡。中華鱘是一種大型溯河洄遊性魚類, 為中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曾與恐龍同期生活,在地球上存活了上億年,素有「活化石」之稱,也被稱為「水中國寶」。中華鱘生在長江,長在大海。
  • 中國萬裡長城生存狀況堪憂 30%已消失
    本報資料圖片  風雨侵蝕、人為破壞、缺乏維護管理,一些地區文化價值較高的明代長城文字磚被偷盜、拆解、販賣的現象屢見不鮮……記者日前在河北省撫寧、盧龍、遷西等長城沿線縣市走訪時了解到,一些荒居野外的古長城生存狀況堪憂。
  • 獨家述評丨保護中華鱘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今天下午,《上海市中華鱘保護與管理條例(草案)》提交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21次會議表決。保護中華鱘,就是保護我們自己;非常措施,保護珍稀瀕危物種,就是這部地方立法的鮮明價值取向。近年來,伴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中華鱘種群數量急劇下降,2010年中華鱘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危級保護物種。
  • 萬餘條「中華鱘」被毒死?專家:魚塘養殖均為雜交鱘
    作為國家一級重點野生保護動物,養魚戶可以自由養殖中華鱘?野生的中華鱘目前生存狀況如何?「不可能是中華鱘,國家一級重點野生保護動物是不允許私人自由養殖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劉煥章研究員看了此新聞報導後,肯定地回復科技日報記者。
  • 36尾中華鱘竟因施工死亡!「水中國寶」何去何從?
    原標題:36尾中華鱘竟因施工死亡 「水中國寶」何去何從?「千斤臘子,萬斤象」。「臘子」指的是中華鱘,它們能長到4米、1400多斤,是長江特有珍稀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稱為「國寶」,但現在卻面臨著滅絕風險。
  • 1萬尾子二代中華鱘放歸長江,可調節野生中華鱘雌雄比例失衡
    澎湃新聞從三峽集團了解到,4月22日,10000尾子二代中華鱘在湖北宜昌成功放流。這是自1984年首次放流以來,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連續實施的第62次中華鱘放流活動,也是自2009年首次開展中華鱘子二代放流以來,放流子二代中華鱘數量最多的一次。回歸長江懷抱的子二代中華鱘將對自然環境中的中華鱘物種資源進行補充。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
  • 怎樣保護中華鱘 - 百度經驗
    中華鱘作為中國一級保護動物,怎樣保護中華鱘對於普通人而言可能都不太熟悉。作為「活化石」的中華鱘保護工作也是我國漁業中比較重要的一項。下面簡要介紹一下具體如何保護中華鱘。作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首先是不可以食用的。至於海洋博物館的觀賞需求和科研需求都要經過層層審批和限制。
  • 中華鱘簡介:水中大熊貓
    中華鱘簡介  中華鱘(Aclpenser Sinensis Grdy)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遊性魚類,是我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世界現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之一。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遠在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就把中華鱘稱為王鮪魚。
  • 關於《上海市長江中華鱘保護條例(草案)》徵求意見有關事項的說明
    一、起草背景中華鱘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長江(上海段)水域是中華鱘的重要棲息地,對中華鱘的生存有著重要影響。制定《上海市長江中華鱘保護條例》,為開展中華鱘的相關保護工作提供法治保障,是落實國家關於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政策的必然要求,是保護中華鱘這一珍稀水生生物的客觀需要,也是完善本市野生動物保護制度體系的有益補充。
  • 陝西子午嶺林區生存迄今最大華北豹區域種群—新聞—科學網
    陝西子午嶺華北金錢豹 野外紅外相機資料圖 北京師範大學虎豹研究團隊近日在《整合動物學》雜誌最新發表的一項研究,提供了首個華北豹區域種群現狀評估。 華北豹是世界上9個豹亞種之一,同時也是中國特有的豹亞種,目前被列為國家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列為易危(VU)物種。華北豹是世界上研究最少的大型貓科動物之一。作為中國華北森林地區的頂級捕食者,華北豹對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維持產生重要影響。
  • 人工繁育中華鱘 讓恐龍「小夥伴」物種延續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作為長江水系水生野生動物的旗艦物種,中華鱘這一物種的命運總是牽動人心。7月31日,在地處湖北宜昌的中華鱘研究所養殖車間,記者見到一尾尾人工繁育的中華鱘在水中舒緩遊動。研究人員表示,作為瀕危物種的中華鱘已經可以依託人工繁育得以延續。  曾是恐龍「小夥伴」   中華鱘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動物,曾是恐龍的「小夥伴」。他們個體碩大,身長可以輕鬆達到兩米多,而且壽命很長,和人的正常壽命差不多。
  • 中華鱘的保護措施是什麼樣的?
    對用於人工繁殖和科學試驗親鱘的捕撈數量和捕撈地點、時間嚴格限制,保護沿江和河口區的幼鱘,擴大中華鱘人工繁殖放流的規模,在長江上遊宜賓市,每年均向長江投放培育中華鱘魚苗,讓中華鱘這一珍稀物種得以長期生存繁衍下去。為了補償葛洲壩工程對中華鱘的不利影響,330工程局成立了宜昌中華鱘研究所。實行全江禁捕和限制科研用魚,將中華鱘的管理納入法制軌道。
  • 中華鱘、鸚鵡螺……水中「國寶」悉數亮相海洋科普展
    未來,近30種國家一、二級水生野生保護動物將在富國海底世界展出。展覽從即日起將持續半年時間。資料圖 新華社本次專題展覽共展出國家一、二級水生野生保護動物近30種,珍貴標本近百件,市民能看到比大熊貓還稀少的長江江豚標本;傳說中美人魚的原型——儒艮標本;被譽為「海上國寶」的中華白海豚標本;身價貴於黃金的紅珊瑚標本等
  • 長江生態的風向標:中華鱘永續生存成為可能
    本報記者 劉 慧攝中華鱘:長江生態的風向標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劉 慧保護中華鱘,對於發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維護生態平衡有著深遠意義。中華鱘保護已經成為長江生態保護的一張名片,是加快長江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
  • 研究確認卵胎生種天山麻蜥在中國西北有分布—新聞—科學網
    因此,了解其分布範圍的準確信息,不僅對研究其遺傳多樣性和進化潛力有重要意義,而且對制定有效的保護策略也至關重要。 天山麻蜥(Eremias stummeri)為麻蜥屬卵胎生類群密點麻蜥複合體(E. multiocellata complex)的重要成員,棲息於天山中段、海拔超過1600 m的荒漠生境。
  • 中俄界河又出「水中熊貓」!優良水質為魚類提供良好棲息地
    中俄界河又出「水中熊貓」!達氏鰉素有「水中活化石」「水中熊貓」之稱,是黑龍江流域的珍貴魚種,也是淡水魚類中體型最大的一種。它與中華鱘是同一類群,對水質和環境的要求較高,也是水生旗艦物種和指示物種。資料片近年來,魚類「指示特種」頻繁在我省出現。
  • 曾與恐龍同期生存,活了14000萬年的「魚王」,如今只剩500尾
    根據《澎湃新聞》6月6日的報導,2020年長江口珍稀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啟動,被譽為「水中熊貓」的24尾中華鱘被放流長江口,這裡是目前中華鱘唯一的天然幾種棲息場所,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伴隨著長江生態環境的逐漸惡化,中華鱘的數量也岌岌可危,早已成為世界瀕危物種。
  • 27歲「魚爸爸」守護中華鱘引熱議,關於瀕危鱘魚你了解多少
    昨天剛度過一個以「與子同舟,保護未來」為主題的世界地球日,再聽到這樣的故事,無疑是讓人心生感觸。眾所周知,中華鱘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又被稱為「水中大熊貓」,但是目前它們的生存現狀卻不容樂觀,在天然水域更是難覓蹤影。其實,瀕臨滅絕的鱘魚遠遠不止中華鱘一種,關於它們,你又了解多少呢?
  • 北京海洋館啟動「中華鱘保護科普宣傳月活動」
    8月9日,為響應國家生態保護號召,北京海洋館正式開啟「走進長江,走近中華鱘」中華鱘保護科普宣傳月活動。此次科普行動,將通過探尋中華鱘的歷史蹤跡,展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的救助歷程,引領更多人了解水生動物與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參與到保護瀕危水生動物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