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新區,上海西南角的一塊地域,至少居住了兩百多戶日本家庭,設有二十多家日本料理店和兩個日本人學校,有人把這裡戲稱為上海的「日本人集聚地」古北新區,上海市區西南角的一塊地域,西起虹許路,東至姚虹東路,北起延安西路(高架)與虹橋路,南至古羊路。
136公頃的土地上,居住了來自多個國家以及中國香港和臺灣的居民,其中以日本和韓國人為主。非官方數據顯示,這裡至少居住了兩百多戶日本家庭,設有二十多家日本料理店和兩個日本人學校,因此也有人把這裡戲稱為上海的「日本人集聚地」。清晨6點街道還很冷清,商鋪緊閉古北新區的街道還很冷清,除了羅森等24小時便利店,從黃金城道到榮華東、西道的絕大部分商鋪大門緊閉。路上偶爾能看到幾個人在鍛鍊身體,他們從分布在這裡的名都城、華園、上城、維多利亞大廈和世紀晶園等小區跑出,跟在小區內碰到的正在遛狗的女士問好。公寓裡居住的大部分日本家庭都遵循著」男主外,女主內「的模式。現在,全職太太們已經起床,為丈夫和孩子準備早餐。西村夫人就是其中之一。她的先生是某家日本電器公司派到中國來的商務代表。兒子在復旦大學讀經濟管理本科,一星期回來一次。女兒在上海中學讀高一。
早晨8點
路上開始熱鬧繁忙和生機勃勃
先生們向夫人告別,乘坐班車或者公司出資租賃的汽車上班。孩子們也背上書包,帶著盒飯到路邊等待校車。路上開始變得熱鬧,但多數行人的腳步匆忙。這時的古北和上海任何其他社區一樣繁忙和生機勃勃。
早晨10點
在活動室向專家學習法律知識
家樂福古北店開始營業。主婦們陸續進入超市購物,這裡有她們需要的絕大多數商品,但一些烹製日本料理所需的材料和調料只能在日式小超市購買。古北的羅森便利店有別處看不到的日本進口商品:三得利飲料、日本產方便麵和零食。西村夫人來到一家名叫「生活良品」的小店,購買食品模具。這家店的幾乎所有商品均來自日本,包括飯盒、洗漱用品、餐具,當然也賣有中國人常用的紅包。家樂福對面的小區有一間榮華居委會的辦公室和活動室。居委會的兩位工作人員正前往距這裡不遠的一區辦公室,她們熱情地和小區裡的一位日本太太打招呼。活動室裡,居委會信息小組的肖蓉在指導工作人員張貼「國際社區基本法律知識講座」的標語,他們請了一位法律專家向社區裡的全職太太教授法律知識。
中午12點
看日語電視臺和臺灣電視臺
西村夫人在家吃完日本料理,瀏覽了一下前一天的《新民晚報》。她是一位擁有日本國籍的中日混血兒,中文水平很好。與在日本不同,作為全職太太的她不用幹家務。在古北,幾乎所有日本家庭都會請保姆來代做家務,這在日本是不能想像的,因為那邊很少有人付得起勞務費。西村打開電視收看衛星電視節目。她比較喜歡看日語電視臺和臺灣的電視臺,但這個時段的節目基本上都是新聞,她對此沒有太大興趣,而是打開電腦上MSN,與遠在名古屋的藤原夫人聊天。藤原夫人一年以前剛剛離開古北,回到日本。她也是因為丈夫被派到中國工作而來到上海,在這裡住了三年。回日本前,榮華居委會為她舉行了送別活動。她至今仍然向居委會發電子郵件和照片,上個月還帶著女兒回到上海來重溫古北的生活。
下午2點
去居委會參加美術班學習
西村夫人按時到達居委會,參加美術班的學習。她對中國國畫十分感興趣,非常擅長畫工筆畫。美術班裡日本和韓國主婦較多,她們還參加編織班和手工班。除此之外,居委會舉辦了電腦班、英文班、中文班和合唱班。日本主婦可以在這裡認識很多來自其他國家的居民。一位日本女人來到居委會,黨支部岑副書記和一位日文翻譯接待了她。她是通過小區的物業公司找到居委會的,她的媽媽剛剛骨折,她想向居委會藉手推車。岑副書記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一些剛剛搬到古北的日本人碰到困難就找他們求助,包括給自己的小孩聯繫家教。隨著古北新區的發展,榮華居委會的規模也擴大到20個人左右,其中包括一位日文翻譯和英文翻譯。他們計劃在未來建立2個居委會、2個工作站和1個市民中心,為古北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
下午4點
水城南路多了一些慵懶氣息
這時的水城南路多了一些慵懶的氣息,沿街商店裡的人多起來,年輕女人出入賣衣服和飾品的小店。在古北鑫貿購物中心裡,兩個日本小女孩在電玩店前徘徊,用日語交談一會又離開。三位穿黑色風衣的日本女人進入一家賣眼鏡、皮帶和包的地下小店,她們看上一副太陽鏡,店員開價260元,三人覺得太貴。一位二十出頭的女店員用日文和她們講價,交談幾句後,因為價格談不攏,三個人走出了這家店。短短的黃金城道開設了中國工商銀行和交通銀行等大型銀行的分理處,這時銀行裡已經有很多人在排隊。不過,工商銀行的24小時自助銀行間面積很小,人多的時候顯得很擁擠,而且兩臺取款機有一臺是壞的。
下午6點
與朋友們一起吃石鍋拌飯
西村夫人和幾位日本朋友已經坐在了牛魔王日本料理店裡,她的先生今天出差到北京,給了她和朋友聚餐的機會。她們經常到這家店來吃石鍋拌飯。太太們喜歡聊的話題是孩子的上學問題。困擾西村夫人的是,儘管兒子在復旦大學和中國學生一起上課,卻很難融入中國人群體中,交到關係密切的中國朋友。她希望兒子畢業後回日本找工作,再被派到中國來工作,這樣待遇比在中國直接就職日本公司要好得多。吃飯時,一位日本太太聊到她下周將要隨榮華居委會到杭州溼地公園去旅遊,還有一位太太說古北的公交車太少,去市中心很不方便。主婦們坐在靠窗的桌子旁,對面一桌是6位穿工廠工作服的顧客,他們一開始用日語交談,隨後又說起了上海話,讓人難以區分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餐廳裡的架子上放有日文雜誌和報紙,既有日本人在上海創辦的日文媒體,也有日本媒體。
晚上8點
輔導女兒學習
日本客人出入於古羊路上的一家居酒屋,日語和韓語不絕於耳。在更為熱鬧的水城路和黃金城道,向北直至虹橋路,可以看到一些夫婦推著嬰兒車在散步,如果不聽他們說話分不出是日本人、韓國人還是香港人。在星巴克、上島等咖啡店裡,黃皮膚和白皮膚的男男女女一邊交談一邊透過玻璃看窗外。對於西村夫人來說,晚上待在家裡看看電視上上網更加愜意,還可以輔導女兒的學習。因為女兒希望今後回日本發展,所以必須加緊學習才能考上日本的大學。
晚上10點
停止營業,一天結束
家樂福古北店停止了營業。對於大多數古北人來說,一天已經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