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榜標準:
1、公元1500年以來的帝國與王國(狹義帝國)、殖民帝國(廣義帝國);
2、帝國在今天有廣被認可的繼承國;
3、在下圖中,即1914年世界瓜分完畢時,帝國或其繼承國依然保持獨立。
往期回顧:
第14期:德國
上期講到奧地利
這期講講它的日耳曼兄弟——德國。
一、簡史
德國人主要是古代日耳曼人後裔。
日耳曼人是個戰鬥民族,比如維京戰士吊打過歐洲,英國吊打過世界。
而早在公元9年,德意志地區的日耳曼人就在條頓堡森林戰役中全殲羅馬軍團,讓羅馬帝國的擴張止步萊茵河。
公元476年,日耳曼人更是一舉推翻了西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的覆滅讓西歐陷入權力真空,日耳曼人和其他蠻族開始建立諸多國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法蘭克王國。查理曼大帝時期,法蘭克王國幾乎統一西歐,稱為查理曼帝國。
公元800年,查理曼在羅馬被教皇加冕為神聖羅馬皇帝,成為西羅馬帝國的繼承人和天主教世界的保護者。
843年,查理曼大帝的三個孫子瓜分了帝國,分為東法蘭克、中法蘭克和西法蘭克王國。
西法蘭克最終演變成法國,而東法蘭克演變成德國。中法蘭克比較慘,在870年被東西兩個兄弟瓜分,法德對峙局面初步形成。法德兩國互相競爭,衝突不斷,直到二戰後才消停。
公元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當選為東法蘭克王國的國王,建立薩克森王朝。亨利一世將東法蘭克王國改名為德意志王國,明確意義的德國歷史正式開始。
962年,亨利一世的兒子奧託一世被教皇加冕為神聖羅馬皇帝,德意志成為羅馬帝國繼承者和天主教世界領袖。
1157年起,德意志王國被正式稱為神聖羅馬帝國,也就是「德意志第一帝國」。
由於封建制度,德意志國家逐漸支離破碎,神羅皇帝也很快失去對帝國的控制。到18世紀,帝國區域內居然同時存在1800個左右的貴族領地和教會領地,神羅皇位則由力量較強的貴族領主選舉產生。
從1438年開始,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幾乎壟斷了神羅皇帝頭銜。
1806年,拿破崙廢除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的弗朗茨二世放棄神聖羅馬皇帝的帝號,僅保留奧地利帝國的帝號。神聖羅馬帝國正式滅亡。
神羅時期的大分裂嚴重阻礙了德意志民族的發展,力量衰弱的德意志成為教皇的奶牛和列強的魚肉。
德意志亟待統一。做過幾百年神羅皇帝的奧地利家族似乎是唯一的可能,但軍國主義的小國普魯士正在迅速崛起。
拿破崙戰爭中,普魯士數次敗北,被法國剝奪了一半以上的領土和人口,幾近亡國。但普魯士總能奇蹟般地重生,最終成為擊敗法國的重要力量。
1815年,普魯士在滑鐵盧戰役中再次擊敗法軍。同年的維也納會議中,普魯士獲得大量領土,正式成為歐洲列強。
1815年,德意志聯邦成立,國家統一大勢所趨。普魯士和奧地利都希望自己能領導德意志統一,而普魯士逐漸佔據上風。
1862年,鐵血宰相俾斯麥擔任普魯士首相,展開統一之路。1864年,普魯士擊敗丹麥,奪取丹南部德語區;1866年,普魯士擊敗奧地利,將其逐出德意志,並統合其他德意志小邦,組成北德意志聯邦;1870年,普魯士擊潰法國,控制整個德國。
1871年,普魯士宣布國家統一完成,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登基稱帝,建立德意志帝國,是為「德意志第二帝國」。
俾斯麥雖奉行鐵血,但德國統一後,就強力壓制軍國主義,施行「大陸政策」。對外,他利用外交手段維護德國和平穩定的外交環境,不希望德國再捲入國際衝突,也不追求殖民爭霸;對內,他保持鐵血,打壓威脅國家穩定的各個組織,完善社會福利制度,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日益強大的德國壓抑不住自己的軍國主義,年輕的威廉二世上臺後,開始奉行「世界政策」,俾斯麥被迫下臺。德國重歸軍國主義路線,面對已經被瓜分的差不多的地球,德皇揚言要給德國爭取「太陽下的位置」。
德國走向擴張,取得東非、西非、西南非領地以及太平洋部分島嶼,德意志殖民帝國建立。
德國的擴張和軍事的張揚,讓老牌的殖民帝國——英、法漸漸感受威脅,與德國的衝突也越來越多,矛盾越來越激化。德國也不滿足,他得到的殖民地都是別人剩下的貧瘠地帶。要想重新劃分世界,需要一場戰爭。
1914年,一戰最終爆發。1918年,德國戰敗,德皇流亡海外,德國進入共和時代。
1919年,《凡爾賽條約》籤訂,列強將這場爭霸戰爭的全部責任丟給德國,並給與了嚴苛的懲罰,包括割地、賠款、經濟與軍事制裁。
凡爾賽體系是強者的狂歡。
德國損失了13%的歐洲本土和12%的人口,還被要求支付巨額戰爭賠款,陸軍人數不準超過10萬,不準擁有空軍等等。德國的殖民地也被英法日等列強瓜分,其中包括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交給日本而非戰勝國中國。
嚴苛的要求,讓德國人陷入屈辱和仇恨的情緒中。復仇主義盛行,最終導致了納粹的上臺。加上德國奇蹟般的恢復能力,國力很快重新凌駕歐洲,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就在所難免了。
納粹德國時期,建立所謂「德意志第三帝國」,在二戰初期獲得驚人戰果。1942年巔峰時期,納粹德國掌控著640萬平方公裡的區域,幾乎一統歐洲。
1945年,德國在對抗世界中戰敗。這一次,德國遭受了更大的災難。
德國東部大片領土被強行割讓給波蘭和蘇聯,本土和柏林則由美、蘇、英、法四國分區佔領。
1949年,德國分裂成東西德。兩德在冷戰中互相敵對,成為衝突的前沿。國家的分裂與對抗是德意志民族最深重的歷史。直到1989年柏林圍牆倒下,德國才重新統一。
二、疆域損失
德國疆域的巔峰出現在德意志第二帝國時期。本土面積為54萬平方公裡,德意志殖民帝國總面積更高達350萬平方公裡。二戰納粹德國頂峰時期曾控制640萬平方公裡的區域,但戰時控制地區,不算領土。
巔峰疆域:350萬平方公裡
現代疆域:35.7萬平方公裡
疆域減少:314.3萬(為今天疆域的近九倍)
疆域縮水率: 89.8%
(其中本土疆域損失18.3萬,損失33.8%)
三、結語
二戰後的德國一片狼藉,據說清理完柏林的廢墟就需要20年。但是20年後的70年代,德國再一次奇蹟崛起。西德全球經濟第四,而東德也是東歐發展最好的國家。兩個德國在統一前均進入世界經濟前十。兩德統一後,德國經濟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三(2007年被中國超越,今列第四)。如今德國成為歐洲的經濟核心和歐盟的支柱。
如同頑強的不死鳥,德國一次次引火燒身,卻又一次次浴火重生,其頑強的生命力令人印象深刻。
曾經的德國是極致的軍國主義者,如今又成為極致的和平主義者。僅2015年一年,德國就收納了110萬難民,成為對待難民最寬容的歐洲國家。
也許,正是因為這種把一切都做到極致的民族性格,德國總能在毀滅中成功涅槃,不斷創造奇蹟。
希望,這股力量永遠用在正確的方向。
榜單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