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歷史上,如果兩個國家發生戰爭,一個國家在戰場上被打敗了,那就需要承擔戰敗所帶來的後果。不僅需要賠付大量錢財,甚至領土也會被別的國家侵佔。德國無疑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先後參與了兩次世界大戰,並且都是戰敗國。同時在戰敗這件事情上面,都為此付出了慘痛的教訓。
這也是為什麼翻閱德國早年的地圖和現在對比,不難發現如今德國的領土,「縮水」了很多。更讓德國人憋屈的是,二戰之後就連小小的荷蘭都來找德國索要領土,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一、荷蘭向西德索要土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割地已經不是很流行,無疑這也就意味著侵略。事實上,某些戰勝國只能是佔領,但是並沒有說,這個地方就是我的。畢竟每個國家也是顧慮到自己的形象,也講不出這種話。雖然德國二戰後,也丟掉很多的領土,但是大多數都很有爭議性,也存在著歷史糾葛。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不算是侵略,別的國家索要也有理由。但是像荷蘭這麼赤裸裸地向德國要領土,還真是並不多見。
歷史上荷蘭曾經被德國短暫佔領過,但是就國家綜合實力而言,確實是受到很大的影響。所以荷蘭向德國提出賠款要求,也是出於一種報復的心理。但是根據相關的協議,對德國的補償要求,不得以財產支付。所以荷蘭才想要讓德國人割地,也算是一種變相補償。
當時荷蘭的國土規劃局主席弗裡茨 柏奇-舒特,對於讓德國人割地,十分積極。荷蘭人甚至還專門搞了一個委員會,來研究這件事情。也就是日後的柏奇-舒特計劃。按照這個計劃,德國西北部的大部分土地要割給荷蘭。
並且荷蘭人根據這個區域,還制定了三個預備方案,劃分了三個區域。在地圖上不難看出,荷蘭人貌似有些強人所難了,就傳統意義上來說確實有些不合理,因為這一帶自古以來就是德國領土,而且也是世代德國人居住。就這麼明目張胆地索要,真的是沒有歷史依據。
二、關於索要領土面積內部產生分歧
但是荷蘭人不這麼認為,它以增強國力和強化國防為理由,認為荷蘭人的損失必須由德國來賠償。另外他們想要將這片區域的德國人驅逐,就是典型的只要土地不要人。不過這個方案,很多荷蘭人也是持一種反對意見。就連政府內部,也是有反對的聲音,這當中包括首相。不過荷蘭內部想要疆土的聲音,真的是太強烈了,最終首相只能向相關方面提出這個要求。
在1946年,首相以荷蘭政府的名義,向德國索要4980平方千米的土地。事實上,這個索要的領土已經「大打折扣」。雖然如此,不過此舉還是很難得到其他國家的贊成,尤其是盟主美國政府這邊,根本就不贊成這個決定。
後來這個事情,也被正式提上相關日程。在1947年,倫敦召開西方外長的會議上,荷蘭政府正式提出了這個要求。並且索要領土面積,也是一再縮減,也是出於現實考慮。事實上這個方案,荷蘭內部很多人,還是很多人也是不滿意,彼此分歧過大。
最終這個計劃也沒有被批准。但是總歸得給荷蘭一個交代,於是在1949年4月23號,一個規模比較小的領土割地方案通過了,荷蘭獲得69平方米的土地。但是荷蘭人高興得太早,德國人並沒有放棄這片土地。在1957年3月份,西德政府向荷蘭爭取歸還這片土地,最終雙方達成協議,最終以錢的方式解決了此事,大約給了對方2.8億德幣。而荷蘭人向德國索要的領土,最終只有三平方公裡,也就是一個小山丘。
結語
當時的德國因為戰後各種原因,被拆分成了西德和東德。並為此建立起來了柏林圍牆,用來阻擋兩方。為了能夠讓戰後的西德能夠穩定下來,美國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提供貸款,幫助西德發展起來。荷蘭的這種做法顯然在西歐各國看來,有點落井下石的感覺。不過有些事情也是沒辦法的,畢竟自己曾經遭受過侵略。
雖然荷蘭的計劃並沒有得逞,但是就經濟利益而言,還是賺到了,雖然最終領土只是獲得了小小的3平方公裡。另外荷蘭的這件事情也告訴事世人,戰爭從來都不是一件雙贏的事情。這當中不斷是戰爭本身的殘酷還是戰後所經歷的賠償,都是得不償失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