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一個夢中常會出現的名字,那裡有一望無際地草原,有連綿環繞的雪山,也有小橋流水,當然不乏一座座白塔訴說著虔誠的信仰。
我們追溯黃河源頭的旅程離開臨夏,因為對甘南太過想念,決定先行來夏河,欣賞一下這座大夏河流過的小城。
來夏河的第一站毫無疑問就是著名的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本名噶丹夏珠卜達吉益蘇奇貝琅,簡稱扎西奇寺,是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始建於清朝康熙四十八年,到康熙五十三年建立拉章即嘉木樣佛宮,"拉章"音變為"拉卜楞",意為寺院最高活佛府邸。
十一月的甘南,草色早已枯萎,陰沉的天空總讓人覺得壓抑,天氣變得異常寒冷。忽然間遠處升起的青煙讓人神往,我想這就是拉卜楞寺了。
拉卜楞寺從遠處看像一個半圓的島嶼,被大夏河所包圍。當的藏族同胞把這個龍鳳呈祥的寶地稱為扎西灘,意為吉祥之地。拉卜楞寺坐北朝南,整個建築群佔地面積86.6萬平方米,看上去非常壯觀。
這個季節不像夏季,拉卜楞寺已經幾乎沒有了遊客,遊客服務中心冷冷清清,我以為進入寺內也會非常冷清,很快我就發現我這個想法大錯特錯了。
不論春夏秋冬,也不論陰晴雨雪,虔誠的人們總會不約而同地前來拉卜楞寺,轉經、磕長頭、朝拜,進入寺廟絲毫不覺得冷清,看著眼前的場景,似乎明白了什麼是信仰的力量。
拉卜楞寺的建築規模十分宏大,說這裡是一個寺廟不如說這裡更像是一個村莊,只不過村莊圍繞寺廟而建,一排排僧舍整齊地排列,獨特的裝飾也讓人眼前一亮。
拉卜楞寺在建築上也是十分講究,擁有"外不見木,內不見石"的特點。分別塗以紅、黃、白等土質顏料,我們只是欣賞著美麗的色彩搭配,殊不知根據不同的顏色,也劃分著等級和房屋的功能。
這裡龐大的建築群讓人嘆為觀止,經堂6座,大小佛殿48座,其中七層樓1座,六層樓1座,四層樓 4座,三層樓8座,二層樓9座,鎦金銅瓦頂4座,綠色琉璃瓦頂2座,寺主嘉木樣大師的藏式樓房31座,各活佛住宅30院,大廚房6所,印經院1所,講經院2處,嘉木樣大師別墅2處。
除了這些,還有經輪房500餘間,普通僧舍500多院,佔地面積1234畝。現存學院經堂6座、佛殿16座、講經壇3座、活佛府邸28座,建築面積82.3萬平方米。看這些數據就眼花繚亂更別說親身走進其中。
在這裡最出名的就是長長的轉經筒步道,時不時就見人潮湧動,不一會又是熙熙攘攘,總之轉經的隊伍像是沒有盡頭,據統計有2000多個轉經筒,長度有3公裡。轉經筒的大小並不統一,有的轉經筒高度高達成人身高。
轉動轉經筒也是有講究的,因為這裡是格魯派寺院,所以我們要尊重信仰,沿順時針的方向走,這也是藏區絕大多數寺廟的轉經順序,唯獨原始的苯教是逆時針轉,在阿里地區時常遇見。在轉動轉經筒的時候,不要碰到筒面,要接觸轉盤或者木扶手,在這裡轉經,手碰到就是圓滿,當看到有停止轉動的經筒往往要轉動一下,讓經筒不停的轉動象徵吉祥。
在拉卜楞寺隨處可見身披紅袍的喇嘛,這裡的"喇嘛"與內地的"和尚"還是有著一種本質的區別,首先,這些喇嘛並非一種通俗意義上的"出家修行",更為準確的理解應當是"上學"。以喇嘛的身份,進入寺廟,修習相關藏傳佛教的文化,這其中也包括了藏文。
在藏族人眼中最著名的學府則是被譽為"世界最高藏學府"的拉卜楞寺。在寺裡漫無目的的欣賞著,那面紅牆下走過的有少年,有青年,有老年,似乎看到了少年的單純,青年的朝氣與老年的睿智。讓我看見了人的一生,只有經歷才能成長。
在拉卜楞寺還有一大看點是酥油花,寺廟的宮殿裡是不允許拍照的,唯獨這裡可以記錄下這個經典的傑作,用酥油雕刻栩栩如生。
每一座建築牆上的裝飾和塗料也別具特色,與布達拉宮一樣,並不是用滾筒塗抹,而是從上而下自然傾倒,痕跡明顯。
走著走著就到了貢唐寶塔,走上去就能一睹拉卜楞寺全貌,陰沉的天空,偌大的寺院,寂靜,空洞,世界仿佛進入了一個虛擬的夢境。古樸典雅的建築,佛殿頂部均有銅質鎏金法輪、陰陽獸、寶瓶、勝幢、雄獅……目不暇接地看著,深深的震撼了。
拉卜楞寺一個充滿了虔誠的地方,讓人沉醉,讓人震撼,來甘南夏河可千萬不要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