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藥丨略答陽明心學與禪宗宗趣之異同

2020-12-16 藥禪院

近日有讀者留言請問陽明心學與禪宗的異同,其言謂:

不少人認為心學近禪,甚至將二者相濫,觀《傳習錄》,確實處處洋溢著禪家的氣息,然此二者有何差別,祈請宣講,以解末學之困惑。

問意雖善,卻未可泛泛作答。其故有三:

為學見地,總以自悟自得為親切,他人所言,縱然有理,終覺隔膜。此其一。

陽明心學以「知行合一」為所尚,禪宗亦以「真參實悟」為所務,既非理上見得一二即可,倘於其中較量是非,馳騁口頭三昧,恐兩俱失之。此其二。

陽明心學內涵豐富,禪宗旨趣意蘊深遠,若非深入研究參證,所說難免掛一漏萬,未能周全,又恐是此非彼,徒興諍論。此其三。

以此之故,本來並不準備遽然回答。若泛泛而問,泛泛而答,則不泛泛而讀者幾希。但前幾年閱讀《傳習錄》時,曾隨文辨正,作《傳習錄闢義》數萬字,因所述多一時之言,不無偏至處,且慮機緣不契,所以未曾發布。故於讀者所問,實心有戚戚,不能已於無言。現僅據淺見,略作酬答,以供參詳。

概而言之,陽明心學與禪宗有三個相似,三個不同。

第一個相似:產生的背景相似。

禪宗是在佛教教理及教派極度發達之後,自博而約,自繁而簡,自理而事,所產生的一個宗派。因此,禪宗的產生具有融匯、總攝、超越、現證的意義。而陽明心學也是在儒家思想集大成的基礎上,產生的一個具有實證、心證、內證傾向的學派。錢穆曾提出,學術思想有兩大趨向相互循環,一為積累,一為消化,並認為禪宗六祖慧能即能消化佛教學術思想者。擴而論之,禪宗與陽明心學都偏於消化的趨向,只不過一是消化佛教學術思想所積累的資源,一是消化儒家學術思想所積累的資源。

第二個相似:表現的形態相似。

禪宗重視「心」的功能作用,善作方便法門的建立,《楞伽經》所謂「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而棒喝門庭的建立,多有方便施設。同樣,陽明心學也極其看重「心」在主體實踐中的功能,並以「致良知」名之,而在具體施教的方法與對象上都表現出較之傳統儒家更大的靈活性,如王陽明之隨時提點、隨事教導,又如泰州學派諸子在講學時常不限於士人學子,乃至走卒販夫,所在多有。

第三個相似:造成的影響相似。

禪宗建立以後,演變為五宗七派,成為佛教各宗派之中影響最大的一宗,並與淨土宗一起成為實修的兩大法門。而陽明心學自產生之後,也在士人及民眾當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分出了浙中王學、江右王學、泰州王學等支派,其影響力至今不衰,近年來還有復興跡象,且影響不但在學術界,也及於政經界。可以說,禪學與陽明心學都在各自領域內造成了巨大的思想上的裂變與實踐上的革命,同時,兩者之間又時常有交錯與匯合。

然而,在以上三個相似背後需要看到的是,儒家本依世間法安立,雖然「心」在其中具有核心的地位,為仁義之本,為五常之體,但畢竟需要在各種具體事務上加以省察研討,方可成就經世致用。因此,如果說禪宗在佛教當中屬於頓教、圓教,則陽明心學在儒家而言,卻似頓而非圓。禪宗屬於佛教的向上一著,而陽明心學卻屬於儒家的別行一路。禪宗可以以一個「心」字總持八萬四千法門、三藏十二部教典,而陽明心學雖以一個「心」字融通六經六藝之學,卻不宜建立為儒家總持之法門。

所謂三個不同,第一個不同是:見道的深淺不同。

陽明心學與禪宗都以心為道體,以明見此心為見道,心學謂之「致良知」,禪宗謂之「明心見性」。雖然心之體無差別,但對於心的領悟與證入則有深淺的差別。乃至偏圓、真妄,也含攝在深淺之中。就此而言,陽明心學所得似略淺,未足以與禪宗所謂的「真心」相比。

明代佛教高僧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中就曾指出,陽明之所謂「良知」並非禪宗之所謂「真知」,其言:

新建創「良知」之說,是其識見學力深造所到,非強立標幟以張大其門庭者也。然好同儒釋者,謂即是佛說之「真知」,則未可。何者?「良知」二字,本出子輿氏。今以三支格之:良知為宗,不慮而知為因,孩提之童無不知愛親敬長為喻。則知「良」者美也,自然知之而非造作者也。而所知愛敬,涉妄已久,豈真常寂照之謂哉?「真」之與「良」,固當有辨。

故據蓮池大師所判,陽明心學之「良知」,未離於「妄」,但可言「良」,不可言「真」。雖然,雲門麥浪懷禪師在《宗門設難》中也有為陽明回互之語:

問曰:雲棲大師謂,良知非真知。又云:王陽明於佛法未有深得。斯言何謂也?

答曰:學道之人,切莫競執名言,貴在真實體認。用處幽玄,體認得真,是亦可也,非亦可也。體認不真,是亦不可,非亦不可。何則?古德云:老僧把丈六金身作一莖草用也得,把一莖草作丈六金身用也得。雲棲大師云:良知非真知。即把丈六金身作一莖草用也,可謂用處幽玄矣。陽明夫子云:良知即真知。此則把一莖草作丈六金身用也,固不敢保其真實親證,亦可謂隨順信解矣。

不過,以上所論,大抵還是麥浪懷禪師之領悟,而非陽明之領悟。「不敢保其真實親證」一語,也可見麥浪懷禪師未必盡許陽明為徹證之人。

對此,明末高僧永覺元賢禪師曾有論述,所說更加深透,似可作為宗門之定論:

佛氏論性,多以知覺言之。然所謂知覺者,乃靈光獨露、迥脫根塵,無待而知覺者也。陽明倡良知之說,則知待境起,境滅知亡,豈實性之光乎?程朱論性,直以理言之,謂知覺乃心,心中所具之理為性,發之於四端為情。陽明之良知正情也。即欲深觀之,則此情將動未動之間,有靈靈不昧、非善非惡者,正心也。豈實性之理乎?大都陽明之學,主之以儒,而益之以禪,故覺其精深敏妙,驚駭世俗,而不知止坐此昭昭靈靈之中。此昭昭靈靈者,乃晦庵已揀之砂,而釋氏深呵為生死本者也。乃以之睥睨今古,誇為獨得,不亦謬乎?

雖然此系禪宗之觀點,儒家之徒未必盡許,但如果不是束於文字知解,而對於身心真正有一番體認之功的話,當知禪師所指的確。且蓮池大師、永覺元賢禪師等,皆不但深達佛理,且精通儒典,其所抉擇,具正法眼。

然而,所謂「淺」者,未必陽明心學之過,因為其用心本來如是,禪宗參禪,必言為生死發心,而陽明心學仍重在安立世間,故禪宗必達其深,而陽明心學可用其淺。所以陽明後學之中,如有真實為生死而發心參究者,多歸趣於禪宗,最後在宗門下打徹,如曾鳳儀、管東溟、吳觀我、陶望齡等皆是。此外,也有禪師先在俗家習學陽明之學,終覺未了,所以才歸心宗門,發明本心。如曹洞宗高僧蘊空常忠禪師在俗家時就常講論陽明之學,後來遇一禪師,相談之下,見禪宗深遠處,便隨其出家,發明大事。此後,曾與羅近溪、鄧潛谷討論學問,反過來對於陽明後學又有所影響。

此皆可見陽明心學悟心見道不及禪宗之深、之透、之真。

第二個不同是:作用的範圍不同。

陽明心學雖然多談「心」法,但其閫閾本在儒家範圍,而考其究竟也並不曾越儒家畛域,故畢竟屬於世間法之範疇。而禪宗雖有「擔水運柴,無非是道」等語,也有入世修行之方便,但畢竟仍屬於出世間法,雖禪之一字可總持世出世間,但禪宗偏提向上,於出世間上作用。就此而言,兩者之間各有疆界,可以融通,而不宜混濫。

第三個不同是:工夫的次第不同。

禪宗工夫重在地一回,見到本來面目,實證本地風光。所以雖然上根利智者,可以就直指之下,明見本心,但其餘中下根人,一定要以參究為工夫,自宋以後大多如是,因此有「大悟十八,小悟無數」之說,必定要以徹悟為則。其中為了做工夫人能夠知道所得深淺,有三關等的設立。而徹悟之後,一方面消磨習氣,一方面對機施教,其最重者在傳佛心印,不作最後斷佛種人,除此以外,雖然不廢培養福德之事,但大抵隨緣任運,並無一定的世間事業建立之要求。所以禪宗的工夫次第,可以說是以明心見性為全體工夫,依此建立次第。

而陽明心學的工夫次第,則以「致良知」為工夫,以《大學》之「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次第,所謂「三綱目」、「八條領」者是,而「致良知」之工夫,雖然貫穿全體,但重點在於前四,而一旦致得良知之後,要在後面四件事情上加以運用,方為得著,所謂「在事上磨」是也。

以上所論的似與異,似者似其趣,異者異其宗。所以雖相似,而終不同。

雖相似而實不同,故當有所揀擇;又雖不同而可互相助成,故不必有所偏廢。

此外,在《傳習錄闢義》的序言中,我曾表達這樣的觀點:

大抵而言,陽明之學術,孤取良知,糅合理事,以之支離佛法,裂解儒學,名儒學而破於儒學,似禪學而實非禪學。如果於儒學已有一番格致之功,則不妨借其來破除學問藩籬;如果於禪學已經諦見此事,也不妨借其來攝受儒學。否則,兩處負墮,所謂「致良知」,畢竟只成欺心之論。

此雖一時之語,卻也是有見於時弊而言。因今時談論陽明心學者,真實自為者少,惑亂人心者多,立於仁義者少,逐於名利者多。前一段時間某四合院之風波,或非無因。然若不以人廢法,則陽明心學與朱子之學不妨偏正互用,而與禪宗亦各自安立可也。

故如果欲成就人天善道、建立世間功業,陽明心學與禪宗皆可以有省發之功,又以陽明心學為更加切近於人事。如果要明腳跟下事,兼能夠出生死,則非陽明心學之所長,而正禪宗之所可以為。雖然,從究竟意義上,亦可言世間法即出世間法,眾生境界即佛境界,生死之中本無生死,但畢竟需要真實證得之後方可如此說,若未證言證、未悟言悟,則為禍非小。

若能夠這樣識得各自學問宗趣,大約便可道並行而不相悖了。

——藥師

相關焦點

  • 學陽明心學
    曾國藩我還算是略有研究的(我算是曾國藩妥妥的粉絲一枚),近代的大師,在聖人這個梯隊尚且只能算半個,那麼這個與孔子和諸葛亮齊名的王陽明他得牛到啥程度呢?抱著對王陽明的種種傳說,我開始在網上找他的各種書籍以及視頻學習資料。
  • 陽明後學與陽明心學的變異
    不少對初學心學的愛好者都有這樣這樣問題:為何陽明心學沒有取代程朱理學?有的愛好者還簡單地認為心學倡導人性解放、不利於統治者等。事實是怎樣呢?筆者帶大家了解一下陽明後學。王陽明去世後,陽明學派分裂為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粵閩、泰州等七個學派,其中泰州、浙中影響較大。然而,黃宗羲認為:「陽明先生之學,有泰州、龍溪而風行天下,亦因泰州、龍溪而漸失其傳。泰州、龍溪時時不滿其師說,益啟瞿曇之秘而歸之師,蓋躋陽明而為禪矣。王艮是泰州學派的代表人物,王龍溪是浙中學派的代表人物。
  • 陽明心學
    佐藤提出朱陸(王)會同的理論,從而使得日本陽明心學成為幕府之學,具有官方地位。大鹽則將張載太虛說與陽明心學結合起來,發展了陽明心學,他本人甚至在陽明心學的鼓舞下,領導了大阪農民和都市貧民的起義,雖因失敗而自殺,卻發出倒幕運動的信號。稍後的維新志士如梁川星巖、西鄉隆盛、吉田松陰等,都是陽明心學的信徒。他們以陽明心學為團結下層武士、平民的紐帶和行為動力,開展倒幕和維新運動。
  • 陽明心學讀書會:「心學的智慧」
    他創立的陽明心學,曾經影響了很多人,其中包括曾國藩、毛澤東、孫中山、梁啓超、岡田武彥、稻盛和夫等,其影響遠至日本、韓國、東南亞及歐美等國家。關於陽明心學,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作為中國人,不可不知王陽明。」
  • 陽明心學真是無用之學嗎?(續)
    我們接上篇再論陽明心學看來。此位先生後接著說到「陽明心學是亡國之學」。其中又言「陽明後人李贄與利瑪竇私交甚好」,甚至說李贄是個「文化洋奴,砸自己的鍋,舔別人的腳。他死的一點都不冤。」這裡觀點實在是謬誤。
  • 南哲思享|李承貴:論席書對陽明心學的特殊貢獻
    縱觀席書與王陽明交往的歷史,席書對陽明心學的貢獻可歸納為這樣幾個方面:視王陽明被謫為「因言遭謫」的政治迫害,從而使陽明在政治上倍感溫暖;邀請陽明講學文明書院,為陽明心學在貴陽地區的生根創造了條件;支持陽明的學術主張,撰《鳴冤錄》,為陽明心學搖旗吶喊;欣賞陽明的德才,積極向朝廷舉薦,使王陽明在精神上深受鼓舞。
  • 陽明心學——感悟
    知行合一是偉大思想——心學的精髓。心學的創始人則是流芳千古的王陽明先生。王陽明何許人也,王陽明,字伯安,名守仁,浙江餘姚人。明朝偉大的哲學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的一生充滿神奇色彩,四歲之前就已將爺爺王天敘經常朗誦的書籍爛熟於心。年少的王陽明問私塾老師「何謂天下第一等事」,老師回答道「當然是讀書做大官啊。」
  • 快速了解心學精髓之妙——「普通人」修習陽明心學的幾個建議
    陽明心學,可以說是聖人之學,但做為「普通人」,尚沒有一顆聖人的心,或者不想成為聖人,如何修習陽明心學?王陽明說陽明心學修煉體驗如此美妙,天地萬物一體之心如此活潑潑的,為啥很多人體會不到?快速理解陽明心學的精髓全貌關於陽明心學精髓是什麼,眾說紛紜,從快速體味到陽明心學的精妙之處的角度,對普通人而非聖賢,理解陽明心學的精髓,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 國人必讀:中國思想發展的七個階段和陽明心學!
    佛學最大成果:禪宗,禪宗的法門就是修心、修智慧,禪宗也是佛教中的心學。達摩祖師,他創立的禪宗,講「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慧能的《六祖壇經》和佛教經典之《心經》,每個人都要讀。了解完了中國思想發展的7個階段,為了應對時代要求,我們最好還得認識下王陽明的心學。因為從目前看,人們的內心很多都極度空虛,不照看自我心靈,忽視了人的神性和靈性。因此也會產生諸多精神,甚至社會問題。二,陽明心學——1,心學的淵源:社會發展的三個階段——家族本位、團體本位、個人本位。
  • 陽明心學讀書會:王陽明的詩與心學
    讀書會現場10月24日,由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陽明文化委員會主辦的「陽明心學讀書會」在京舉行。陽明文化委員會研究員王樹超先生發言本次讀書活動以王陽明先生的詩詞與心學為主題,特邀陽明文化委員會研究員王樹超先生介紹了王陽明先生詩詞的特點及在詩詞發展史上的重要貢獻。
  • 如何理解陽明心學的「格物」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盡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家,欲治其國,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學》《大學》在儒家心性學中起綱領性指導作用,也是陽明心學傳授時用的主要教材,從文章內容可知《大學》的根本在於「格物」二字
  • 陽明心學的文化源頭
    陽明心學告訴我們性本善,要相,並貫徹自己內心本初想法。陽明心學的思想高度以及對生活的實用性深受後人所尊崇,其中不乏曾國藩這樣的清末名臣。任何一種思想體系都是先傳承再創新的,那陽明心學是傳承自哪裡呢?孟子
  • 陽明心學與文化自信
    學者大咖就「陽明心學與文化自信」進行學術交流和互動。  -通訊員楊明  陽明心學峰會日前在明代大儒王陽明的故裡餘姚舉行,多名學者會集一堂,各自闡述對於陽明心學與文化自信的理解。本屆峰會以陽明心學和文化自信為主題,對於進一步深入研究陽明學說的生活內涵、擴大陽明學說的影響力具有現實意義。
  • 「陽明心學」為何在日本獨樹一幟,甚至反過來影響起源地的中國
    梁啓超也說「日本維新之治,心學之為用也。」國內無數仁人志士為之沸騰,將東洋學和西洋學並列,並以昔日的學生為師,掀起留學日本、效仿研究陽明心學的浪潮,並對辛亥革命等事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徐渭與陽明心學
    內容提要 本文考證了徐渭與心學人物季本、王畿、唐順之、薛應旂、錢德洪等交遊的史實,以證明陽明心學對徐渭的影響。而唐順之對徐渭也十分欣賞,徐渭晚年在回憶和唐順之關係時說:「唐先生順之之稱不容口,無問時古,無不嘖嘖,甚至有不可舉以自鳴者。」⑧對唐順之的知遇之恩報以感激之情。  除王畿、季本、唐順之外,徐渭還和其他心學人物有過交往並受其影響。薛應旃就是其中之一。據徐渭《畸譜》:「三十二歲。應壬子科。時督浙學者薛公,諱應旂,閱餘卷,偶第一。」⑨對於薛應旂的知遇之恩,徐渭始終感恩戴德。
  • 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精髓
    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之說,被廣泛傳播,但陽明先生知行合一之說,與我們通常理解並不一樣。知和行,本是一件事王陽明認為,知和行不是分開的,分開說只是為了便於理解和解釋。所以,陽明心學讓人們警惕心中的念頭,有事省察,無事存養,一念萌動,便掃除廓清,連根去除。知,是良知,立志聖賢,專注並忙碌在最有意義的事情上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知,其核心又是良知之說。
  • 陽明心學論不休,識通千古競風流
    上期讀書會我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何陽明心學在中國長期被忽視而在日本卻影響很大,在心學的影響下明治維新成功了而洋務運動卻失敗了?大家給出了不少解答,但我都覺得不太滿意。為此,我專門查證了《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心學之思》、《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顯微鏡下的大明》等書籍。下面談一談我對這個問題粗淺的認識。
  • 陽明心學的核心是什麼?
    這是因為他們無一例外地掌握了解決一切問題的利器——陽明心學。構築了陽明心學的基石是什麼呢?那就是王陽明概括的四句話,即: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四句話後來人們稱之為陽明心學「四句教」,也是陽明心學的核心,我們就陽明心學四句教深入解讀:1.
  • 陽明心學是企業管理的終極答案
    @王陽明心學智慧陽明心學是實踐哲學,當然也適用於企業管理的實踐,不但可以使企業管理更上一層樓,更重要的是還決定著企業經營的成敗。可以說,陽明心學是企業管理的終極答案。王陽明創立了心學,對後世影響極大,偉人明確指出:「王陽明心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而把陽明心學應用於企業管理,取得非凡成就的案例也有很多,比如日本的經營之聖——稻盛和夫,白手起家創立兩家世界500強企業。
  • 我的儒家文化學思歷程:從陽明心學到心學心理學⊙張辰
    為了探究清楚王陽明如何能死得如此康莊坦然,我開始了研習陽明心學的歷程。通過學習陽明心學才知道,儒家的學問原來不是吃人的禮教,而是非常活潑靈動的學問。但是,因為既有的成長環境,形成了很多刻板的認知與偏見,以至於在心學的學習過程中,累積出了越來越多的問題,我只能通過QQ、論壇開始四處求教,當時網絡上已經有很多知名的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