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陽明心學的「格物」

2020-12-16 當代心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盡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家,欲治其國,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學》

《大學》在儒家心性學中起綱領性指導作用,也是陽明心學傳授時用的主要教材,從文章內容可知《大學》的根本在於「格物」二字。

針對「格物」二字的解釋眾說紛紜,從有《大學》這篇文章開始到現在,至少有十多種解釋,個人認為萬變不離其宗,格物是為了「致知」,為了明「明德」這個是根本,不能說這些解釋是錯的,只能說人家的藥方不是給你開的。

陽明先生講「意之所在即是'物'」,陽明先生又強調「心外無物」,所以物在我們心中,就是人們所說的「事」,就是心事,心事之所以影響我們不在於事的本身,而在於它牽扯、摻雜了我們的情感、欲望、引發相應的情緒,而相應的情緒也會激發身體激素分泌、心理和生理分不開的。

比如有對演講恐懼症人,每上臺前手心冒汗、腿打顫、聲音失真,心亂跳,大腦一片空白、學了那麼多技巧、毛用沒有。這些都是情緒通過激素作用在人身體上的表現,而對有的人來說,這都不是「事」、從容淡定、娓娓道來,差別在哪裡?因為後者心裡沒有摻雜個人的情感、事情應該怎麼辦就怎們辦,沒有得失心、沒有恐懼、一心在演講本身,儘管慷慨激昂、而內心深層次是平靜的,

我們從恐懼到不恐懼再到掌控自己,再到身心自如、再到講求技巧的過程就可以稱為格物

每個人對應的「物」都不一樣,你可以根據自己的特殊情況作出相應的解釋、不必拘泥於古人說怎麼格、主要看和你病情對不對症。對症就是好藥。

但當基數和時間範圍的擴大,就能找出佔比最大概率的因素,如果以歷史對應就是時代特徵。唐朝人怎樣、宋朝人怎樣,如果回歸到陽明心學上來說,格物就應該針對時代病來開藥方,這也是當代心學的宗旨、治病救人。根據現代人浮躁、焦慮,故定義-格物:「格除物慾,役物而不役於物

自己恐懼什麼、沉迷什麼、擔憂什麼、只有自己知道。不要自欺欺人,對自己做到「誠」。不把這些事處理乾淨,永遠不可能感受到生命本該有的喜悅,你只能踐行人生來就是受罪的

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相關焦點

  • 論陽明格竹,知行合一,挖井和問答,各宗教格物的分別~心學感悟篇
    小編對陽明心學的研究有好長的一段時間了,剛進入百度百家號時取的名稱就叫「思達米格物」一直沿用至今。我的座右銘就是下圖的「格物窮理」。心學的知與行也一直在踐行著,下面把心學的感悟分享給大家思達米「格物窮理」匾額感悟一,主流心學謬誤——陽明格竹錯解我長久熱心於心學,但是現在市售的所謂「心學」著作並不是我想要的心學
  • 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精髓
    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之說,被廣泛傳播,但陽明先生知行合一之說,與我們通常理解並不一樣。知和行,本是一件事王陽明認為,知和行不是分開的,分開說只是為了便於理解和解釋。所以,陽明心學讓人們警惕心中的念頭,有事省察,無事存養,一念萌動,便掃除廓清,連根去除。知,是良知,立志聖賢,專注並忙碌在最有意義的事情上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知,其核心又是良知之說。
  • 陽明心學的核心是什麼?
    這是因為他們無一例外地掌握了解決一切問題的利器——陽明心學。構築了陽明心學的基石是什麼呢?那就是王陽明概括的四句話,即: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四句話後來人們稱之為陽明心學「四句教」,也是陽明心學的核心,我們就陽明心學四句教深入解讀:1.
  • 陽明心學——感悟
    知行合一是偉大思想——心學的精髓。心學的創始人則是流芳千古的王陽明先生。王陽明何許人也,王陽明,字伯安,名守仁,浙江餘姚人。明朝偉大的哲學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的一生充滿神奇色彩,四歲之前就已將爺爺王天敘經常朗誦的書籍爛熟於心。年少的王陽明問私塾老師「何謂天下第一等事」,老師回答道「當然是讀書做大官啊。」
  • 度陰山講陽明心學:四句教
    今天繼續學習度陰山解讀陽明心學。整理筆記雖然不是太好玩,但裡面的故事蠻有意思的!嘉靖六年(1527年)九月,王陽明奉命到廣西去討伐思恩、田州的叛亂。出徵前,有兩個弟子,一個叫錢德洪,一個叫王汝中,討論他的四句教。四句教是什麼呢?
  • 讀《王陽明四句教》,品「陽明心學」人生哲理!
    這是《王陽明四句教》,也稱為「心學四決」,是「陽明心學」的思想精髓所在,也是「陽明心學」對於如何踐行「知行合一」的具體指導,本文就讓我們通過「心學四決」,共同體味「陽明心學」給我們的人生啟迪吧!無善無噁心之體這句話的大概意思就是:無善無惡是心之本體,即「陽明心學」當中的「天理」,它處於「未發」的狀態。
  • 如何理解陽明先生的「四句教」
    陽明先生的一生頗有神奇的色彩。他出生於書香門第官宦之家,少年時有志於聖賢之學,中年時被貶謫至貴州龍場,於困苦中修養靜思悟得大道,繼而倡建書院、廬陵安民、南贛剿匪、滅寧王、平思田、襲八寨等立下不世之功。晚年提出良知之教,終成一代聖人!
  • 怎麼理解陽明心學體系「心即理」?
    「心即理」是王陽明心學的邏輯起點,是其哲學思想的理論基礎,也可以說是他的宇宙觀。在「心」與「理」的關係問題上,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產生了很大分歧。程頤認為「須是遍求」事物,方可「達理」;朱熹繼承程氏學說,提出了「即物窮理」的主張。
  • 陽明心學真是無用之學嗎?
    昨日有朋友給我看一先生所寫之文:《被神話的王陽明和他的心學》,愚觀後,覺其言多有偏頗,則試寫此小文,為世人能漸明心學之言,望能正陽明之學本義為用。這位先生文章中言:「心學其實並不複雜,而是很簡單。一言以蔽之,心學就是鼓吹不學而知,不慮而能。」
  • 陽明心學和道學淵源頗深,知行合一也是內聖外王
    王守仁是明代心學的代表人物,他對於理學的貢獻比起宋代朱熹來說也不遑多讓。或許也是因為王守仁的陽明心學,明朝在儒學理學的造詣上能夠和宋代媲美。王守仁是弘治十二年的進士,可他的仕途卻並沒有一帆風順。之前也說過理學是包含了二程和朱熹的理學和陸九淵的心學兩種思想。兩者不同的就是對於理的看法。宋代開始儒學就受到了道教和佛教的影響,其中陰陽五行八卦等等都開始流行,求道和求知也是儒家中的內容了,王守仁吸取了很多道教思想於是對於陸九淵的心學頗為贊同。陽明心學中關於道教,關於天人合一的內容非常多。
  • 王陽明晚年將心學概括為四句教 知行合一怎樣理解?
    王陽明晚年將心學概括為四句教。知行合一怎樣理解?王陽明晚年曾將自己的心學概括為四句教: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四句教是陽明心學的核心,因此讀懂四句教就讀懂了陽明心學。
  • 如何理解陽明先生的天泉證道四句教
    在即將奉命出徵的前夜,在天泉橋上給弟子錢德洪,王汝中講解後來被稱為陽明先生善惡四句教法,即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始稱天泉證道。陽明先生怎樣給弟子講的善惡四句教,其核心又是什麼?首先我們來看陽明先生對格物的解釋。陽明先生認為格物的格字應該做正字來講,物字應該做事字來講。大學裡所說的身就是指耳、目、口、鼻、和四肢。
  • 東鄉平八郎「一生伏首拜陽明」 ,王陽明心學真能讓人文武全通?
    曾國藩、蔣介石、 東鄉平八郎…… 王陽明的心學在現代是近些年才開始受到推崇,但在日本,通過明朝一個叫了庵的和尚,日本貧弱的現狀出現歷史拐點:通過明治維新,日本在亞洲脫穎而出,成為新興強國,有說法稱,日本的明治維新是受陽明心學的影響。 那麼,王陽明到底是何方神聖,他的心學到底在講什麼?
  • 學陽明心學
    最開始看的是酈波老師百家講壇的《五百年來王陽明》,講的太好了,非常推薦大家去看一下,不管你是否對陽明心學有興趣,都非常值得去看一下,你肯定能被酈波老師幽默風趣的表達所吸引,也能對王陽明這個人的一生有個整體的認識。
  • 陽明心學與文化自信
    學者大咖就「陽明心學與文化自信」進行學術交流和互動。  -通訊員楊明  陽明心學峰會日前在明代大儒王陽明的故裡餘姚舉行,多名學者會集一堂,各自闡述對於陽明心學與文化自信的理解。本屆峰會以陽明心學和文化自信為主題,對於進一步深入研究陽明學說的生活內涵、擴大陽明學說的影響力具有現實意義。
  • 陽明心學
    陽明四十二歲時,曾在浙江與日本禪僧了庵桂悟會晤。桂悟東歸,日本始知有陽明心學。明萬曆年間,陽明著作就傳入了日本,被稱為江戶儒學鼻祖的藤原惺窩就讀過《陽明文錄》。十六世紀中期,中江藤樹最先在日本傳播陽明心學,被稱為日本陽明心學的「元祖」。中江藤樹之後,出現了三輪執齋、佐藤一齋、大鹽平八郎等心學大師。三輪最先註解了《傳習錄》,這個註解本甚至早於中國本土。
  • 陽明心學讀書會:「心學的智慧」
    他創立的陽明心學,曾經影響了很多人,其中包括曾國藩、毛澤東、孫中山、梁啓超、岡田武彥、稻盛和夫等,其影響遠至日本、韓國、東南亞及歐美等國家。關於陽明心學,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作為中國人,不可不知王陽明。」
  • 快速了解心學精髓之妙——「普通人」修習陽明心學的幾個建議
    陽明心學,可以說是聖人之學,但做為「普通人」,尚沒有一顆聖人的心,或者不想成為聖人,如何修習陽明心學?王陽明說陽明心學修煉體驗如此美妙,天地萬物一體之心如此活潑潑的,為啥很多人體會不到?快速理解陽明心學的精髓全貌關於陽明心學精髓是什麼,眾說紛紜,從快速體味到陽明心學的精妙之處的角度,對普通人而非聖賢,理解陽明心學的精髓,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 原創丨要解決當今複雜的問題,陽明心學過時了嗎
    但,隨著學習陽明心學,我對很多事情的理解更加深入。比如對這句俗話,我的理解是,這個世間的迷與清,並非由你是當局者還是旁觀者來決定,關鍵在於,你是不是總讓心在事上磨的高手。又比如我在答覆別人的問題時,總愛加上一句:別人的建議,只代表了別人的經驗教訓。
  • 他是王陽明湛若水的主要對手,認為陽明不能表達格物的廣泛含義
    心學講的「心即理」中的「理」指的就是道德之理,而程朱學派講的「格物窮理」中的「理」反而多指自然之理。這麼說來,講「心即理」的心學一派其實才是孔孟正統。羅欽順及程朱學派的儒者對心學的批評,很多時就是混熬了概念。湛若水在寫給羅欽順的信中提到「理氣合一」, 羅欽順回信說,理氣一,多了一個「合」字。這就是因為羅欽順只是把理看作是自然之理,沒有考慮到道德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