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盡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家,欲治其國,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學》
《大學》在儒家心性學中起綱領性指導作用,也是陽明心學傳授時用的主要教材,從文章內容可知《大學》的根本在於「格物」二字。
針對「格物」二字的解釋眾說紛紜,從有《大學》這篇文章開始到現在,至少有十多種解釋,個人認為萬變不離其宗,格物是為了「致知」,為了明「明德」這個是根本,不能說這些解釋是錯的,只能說人家的藥方不是給你開的。
陽明先生講「意之所在即是'物'」,陽明先生又強調「心外無物」,所以物在我們心中,就是人們所說的「事」,就是心事,心事之所以影響我們不在於事的本身,而在於它牽扯、摻雜了我們的情感、欲望、引發相應的情緒,而相應的情緒也會激發身體激素分泌、心理和生理分不開的。
比如有對演講恐懼症人,每上臺前手心冒汗、腿打顫、聲音失真,心亂跳,大腦一片空白、學了那麼多技巧、毛用沒有。這些都是情緒通過激素作用在人身體上的表現,而對有的人來說,這都不是「事」、從容淡定、娓娓道來,差別在哪裡?因為後者心裡沒有摻雜個人的情感、事情應該怎麼辦就怎們辦,沒有得失心、沒有恐懼、一心在演講本身,儘管慷慨激昂、而內心深層次是平靜的,
我們從恐懼到不恐懼再到掌控自己,再到身心自如、再到講求技巧的過程就可以稱為格物。
每個人對應的「物」都不一樣,你可以根據自己的特殊情況作出相應的解釋、不必拘泥於古人說怎麼格、主要看和你病情對不對症。對症就是好藥。
但當基數和時間範圍的擴大,就能找出佔比最大概率的因素,如果以歷史對應就是時代特徵。唐朝人怎樣、宋朝人怎樣,如果回歸到陽明心學上來說,格物就應該針對時代病來開藥方,這也是當代心學的宗旨、治病救人。根據現代人浮躁、焦慮,故定義-格物:「格除物慾,役物而不役於物」
自己恐懼什麼、沉迷什麼、擔憂什麼、只有自己知道。不要自欺欺人,對自己做到「誠」。不把這些事處理乾淨,永遠不可能感受到生命本該有的喜悅,你只能踐行人生來就是受罪的。
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