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真是無用之學嗎?

2020-12-14 天璣易學

昨日有朋友給我看一先生所寫之文:《被神話的王陽明和他的心學》,愚觀後,覺其言多有偏頗,則試寫此小文,為世人能漸明心學之言,望能正陽明之學本義為用。

這位先生文章中言:「心學其實並不複雜,而是很簡單。一言以蔽之,心學就是鼓吹不學而知,不慮而能。」而後又說:「王陽明,則完全弄反了,王陽明認為,隨便是誰,只要不好好學習,不籌措謀劃,都可以成為聖人。」真是如此理解嗎?

我們回到《傳習錄》文中,其載:「是非之心,不慮而知,不學而能,所謂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無間於賢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

此話何解,即良知是人先天就有的是非之心,且良知在賢愚之間毫無差別,人有一念為善,致良知即為成聖賢之通途。良知是通過內心自省的。

而這位先生斷章取義,妄言王陽明是「鼓吹眾人,不好學習,不多思謀,反而可成聖賢。」,這明顯是偏頗之言。

再看他所提孟子之言,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置敬其兄弟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此言之意,即人的良能、良知是先天的,性本為善,是不用後天學習和思考就能逐漸明白的道理,如三歲孩童沒有不知道親愛他之雙親的,待其長大, 沒有不知道尊敬他之兄長的。親愛父母為仁,尊敬兄長即義。天下孩童都無他別,只因這是通達天下的兩種品德。你長大後自是會關心父母之健康,天氣漸涼,則提醒他們增衣;你工作得空,還會帶他們去旅遊,逢年過節之時,都聚到父母身邊一起聊天,這不是我們常做之事嗎?聯繫王陽明和孟子之說,其實二者本意相通。

接著這位先生又說,「孟子認為,要致良知,應該通過「至誠」。何以致至誠,通過『虛室生白,吉祥止止』,這到了莊子那裡。可見道和儒是相通的。而王陽明則認為從格物轉向格心,可以致良知。根本不知虛為何物,更不知道為何物。」

《莊子·人間世》言:「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即心若能空,則純白獨生,是謂光明,萬物而止,由此生出吉祥澄澈之境而永恆。此句不正是陽明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中的寫照嗎?

而孟子說的「良知」、「性善論」在陽明心學中則為「致良知」,王陽明解釋到「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簡單說來就是,其實就是力所能及的行好事,不用刻意的讓外人知道,這是你內心天然知道的是非善惡。

「致誠」是儒家「大學之道」的八條目中的「誠」,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前面的「格物、致知」,是為「誠」之源,心學中的「格物、致知」與程朱理學之說是有相悖。

所謂格物,即分清事物的條理順序。格即分格,觀察事物將事物整體切分成部分或順序,這是格物。而後通過格物以知事物的本末、終始、先後,以切近其中之道,稱為致知。

格物致知之說,是要人們獲得真知前,應當首先進行實際觀察,明確了觀察活動是獲得實踐真知的首要一步。朱熹的格物致知,強調由外致內,即用這顆澄澈如鏡的心,客觀的照見現象界,以期洞見現象界的真相,他的一首詩寫得明白: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半畝方塘指我們的內心,一鑑開,是強調心靈品質,如一面明鏡。天光雲影則指物,即現象界。我們用一顆澄靜之心去觀察世界。這樣做的目的是致知,這裡的知不是知識,而是洞悉真相後所具有的真知灼見。

而王陽明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在他看來,支配我們身體的是心,而心一旦發動起來就是我們的念,但我們的念之活動有一個根源即體,他認為這是良知。所謂物,就是意念所關涉的東西。從這裡我們看出,王陽明把客觀的物變成了我們主觀意念活動的內容,因此格物自然就是格心,即從根本上端正我們邪惡之念。所以他說「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因此王陽明是主張向內用功,強調在心上用功,這也是他之學說被稱為心學的一大原因。

而說到「致誠」,《說文》解儒為:儒,術士之稱。《法言.君子》也道:道天地之人曰儒。這樣就明白儒家格物的真實意思了。儒是要和上天溝通的,溝通的方式為「存誠」,後來儒家提倡天人感應是有來源的。

《易經》有「靜以直內,義以方外」之說,其也說的是「誠」,王陽明用舊本《大學》來解釋,有關「功夫」核心在「誠」,「誠」要把握內心的動態,以此為生命本體。認為「格物致知」就是「誠意正心」。「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誠意者,誠其物之意也;致知者,致其物之知也。」

王陽明不同意朱熹把「格物」置於「誠意」之先的修身次序,提倡將「誠意」置於「格物」同等地位。指出「意之所在便是物。」荀子也說:「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

「誠」就是「思無邪」,王陽明認為「六經」只此一語。修身過程中要省察克制以去其私,使思想做到「精一」的狀態。

所以,我們只要細細看下來,就能明白,陽明心學中沒說為人不需「格物、致知」,且更沒說不需「致誠」。這位先生所言繆矣。

愚之淺言,望諸君能有啟發,餘下之言,我們下篇再論。

相關焦點

  • 陽明心學真是無用之學嗎?(續)
    我們接上篇再論陽明心學看來。此位先生後接著說到「陽明心學是亡國之學」。其中又言「陽明後人李贄與利瑪竇私交甚好」,甚至說李贄是個「文化洋奴,砸自己的鍋,舔別人的腳。他死的一點都不冤。」這裡觀點實在是謬誤。
  • 陽明後學與陽明心學的變異
    不少對初學心學的愛好者都有這樣這樣問題:為何陽明心學沒有取代程朱理學?有的愛好者還簡單地認為心學倡導人性解放、不利於統治者等。事實是怎樣呢?筆者帶大家了解一下陽明後學。王陽明去世後,陽明學派分裂為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粵閩、泰州等七個學派,其中泰州、浙中影響較大。然而,黃宗羲認為:「陽明先生之學,有泰州、龍溪而風行天下,亦因泰州、龍溪而漸失其傳。泰州、龍溪時時不滿其師說,益啟瞿曇之秘而歸之師,蓋躋陽明而為禪矣。王艮是泰州學派的代表人物,王龍溪是浙中學派的代表人物。
  • 學陽明心學
    之前我就看過酈波老師的《曾國藩家訓》,但是對比一下關於王陽明的講習,感覺陽明心學對酈波老師的影響更為深遠一些,或者換句話說:酈波老師就是陽明心學的忠實支持者,也是對陽明心學有足夠心得體會的實踐者。說到陽明心學,就得拿這個例子來說明其高明:先生遊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朋友問:您常說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天下萬皆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
  • 陽明心學
    佐藤提出朱陸(王)會同的理論,從而使得日本陽明心學成為幕府之學,具有官方地位。大鹽則將張載太虛說與陽明心學結合起來,發展了陽明心學,他本人甚至在陽明心學的鼓舞下,領導了大阪農民和都市貧民的起義,雖因失敗而自殺,卻發出倒幕運動的信號。稍後的維新志士如梁川星巖、西鄉隆盛、吉田松陰等,都是陽明心學的信徒。他們以陽明心學為團結下層武士、平民的紐帶和行為動力,開展倒幕和維新運動。
  • 為什麼學陽明心學的人一定要學《大學》?
    尤其當下,社會發展的節奏越來越快,大家都挺忙的,實在沒有興趣去學一門無用的學問,更浪費不起這個時間。 那麼,《大學》有什麼用,以至於值得我們去學習?
  • 「陽明心學」為何在日本獨樹一幟,甚至反過來影響起源地的中國
    梁啓超也說「日本維新之治,心學之為用也。」國內無數仁人志士為之沸騰,將東洋學和西洋學並列,並以昔日的學生為師,掀起留學日本、效仿研究陽明心學的浪潮,並對辛亥革命等事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快速了解心學精髓之妙——「普通人」修習陽明心學的幾個建議
    陽明心學,可以說是聖人之學,但做為「普通人」,尚沒有一顆聖人的心,或者不想成為聖人,如何修習陽明心學?王陽明說陽明心學修煉體驗如此美妙,天地萬物一體之心如此活潑潑的,為啥很多人體會不到?快速理解陽明心學的精髓全貌關於陽明心學精髓是什麼,眾說紛紜,從快速體味到陽明心學的精妙之處的角度,對普通人而非聖賢,理解陽明心學的精髓,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 陽明心學讀書會:「心學的智慧」
    他創立的陽明心學,曾經影響了很多人,其中包括曾國藩、毛澤東、孫中山、梁啓超、岡田武彥、稻盛和夫等,其影響遠至日本、韓國、東南亞及歐美等國家。關於陽明心學,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作為中國人,不可不知王陽明。」
  • 南哲思享|李承貴:論席書對陽明心學的特殊貢獻
    第一,根據席書的說法:「曩者應光毛先生在任之日,重辱執事,旅居書院,俯教承學,各生方仰有成。不意毛公偶去,執事遂還龍場,後生鹹失依仗。」這句話意思很清晰,所謂「曩者應光毛先生在任之日,重辱執事,旅居書院,俯教承學,各生方仰有成」,這不是說以前王陽明應毛科邀請講學於文明書院而使諸生仰有所成嗎?所謂「不意毛公偶去,執事遂還龍場,後生鹹失依仗」,這不是說由於毛科離職,陽明才回到龍場而使後生頓失依仗嗎?
  • 問藥丨略答陽明心學與禪宗宗趣之異同
    禪宗可以以一個「心」字總持八萬四千法門、三藏十二部教典,而陽明心學雖以一個「心」字融通六經六藝之學,卻不宜建立為儒家總持之法門。所謂三個不同,第一個不同是:見道的深淺不同。陽明心學與禪宗都以心為道體,以明見此心為見道,心學謂之「致良知」,禪宗謂之「明心見性」。雖然心之體無差別,但對於心的領悟與證入則有深淺的差別。
  • 我的儒家文化學思歷程:從陽明心學到心學心理學⊙張辰
    為了探究清楚王陽明如何能死得如此康莊坦然,我開始了研習陽明心學的歷程。通過學習陽明心學才知道,儒家的學問原來不是吃人的禮教,而是非常活潑靈動的學問。但是,因為既有的成長環境,形成了很多刻板的認知與偏見,以至於在心學的學習過程中,累積出了越來越多的問題,我只能通過QQ、論壇開始四處求教,當時網絡上已經有很多知名的大師。
  • 千萬別把「陽明心學」當成人生秘籍
    陽明心學只是一個結果,在此之前,你是否知道王陽明都經歷了什麼?他七歲作詩,13歲已經讀了四書五經,年輕時通覽經史。還為了自己的軍事猜想單身騎匹馬孤身一人深入匈奴軍營。十歲即立下「做聖人」之志,為求證聖賢之道,還鬧出「格竹子」格到暈厥的笑話。
  • 陽明心學的核心是什麼?
    這是因為他們無一例外地掌握了解決一切問題的利器——陽明心學。構築了陽明心學的基石是什麼呢?那就是王陽明概括的四句話,即: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四句話後來人們稱之為陽明心學「四句教」,也是陽明心學的核心,我們就陽明心學四句教深入解讀:1.
  • 陽明心學為什麼如此厲害?易慧學創始人如是說(道破天機)
    悟心開悟天底下竟有如此之人,我是如獲至寶!上網、看書,初得陽明先生的心學要領,今日有幸分享給各位!陽明心學三步走: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陽明心學三體:本體、主體、客體。那麼「三體」是什麼?那麼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什麼?那麼陽明心學和楨迪易慧學有何區別聯繫?
  • 陽明心學是企業管理的終極答案
    @王陽明心學智慧陽明心學是實踐哲學,當然也適用於企業管理的實踐,不但可以使企業管理更上一層樓,更重要的是還決定著企業經營的成敗。可以說,陽明心學是企業管理的終極答案。提到陽明心學,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王陽明這個人——他是明朝的一位聖人。人們常說「人無完人」,其實這句話不全對,歷史上還真是有完人存在。中國歷史上公認的完人有兩個半人,一個是孔子、另一個就是王陽明,曾國藩是半個完人。
  • 陽明心學讀書會:王陽明的詩與心學
    讀書會現場10月24日,由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陽明文化委員會主辦的「陽明心學讀書會」在京舉行。陽明文化委員會研究員王樹超先生發言本次讀書活動以王陽明先生的詩詞與心學為主題,特邀陽明文化委員會研究員王樹超先生介紹了王陽明先生詩詞的特點及在詩詞發展史上的重要貢獻。
  • 專家學者齊聚王陽明故裡探討「陽明心學」
    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中國實學研究會會長王傑作演講(央廣網記者 杜金明 攝)央廣網寧波10月31日消息(記者曹美麗 杜金明 通訊員楊明 餘文楷)今天上午,2018寧波(餘姚)陽明文化周在王陽明故裡寧波餘姚市開幕
  • 陽明心學的文化源頭
    陽明心學告訴我們性本善,要相,並貫徹自己內心本初想法。陽明心學的思想高度以及對生活的實用性深受後人所尊崇,其中不乏曾國藩這樣的清末名臣。任何一種思想體系都是先傳承再創新的,那陽明心學是傳承自哪裡呢?孟子
  • 修習陽明心學,一定注意這個最常見的大坑
    陽明心學蘊含著中華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文化智慧的集中體現,陽明心學影響力越來越大,但是修習陽明心學,也需要注意其中的一些「坑」,其中最常見的一個坑,就是學陽明心學後,整天只關注自己的「心」了。陽明先生龍場悟道,創立心學,本質是陽明先生重新建立了自我與世界的關係王陽明經過千難萬險,終於龍場悟道,悟得「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其本質是陽明先生重新建立了自己與世界的關係,人心即天理,良知本在人心,天地萬物為一體。
  • 陽明心學與文化自信
    學者大咖就「陽明心學與文化自信」進行學術交流和互動。  -通訊員楊明  陽明心學峰會日前在明代大儒王陽明的故裡餘姚舉行,多名學者會集一堂,各自闡述對於陽明心學與文化自信的理解。本屆峰會以陽明心學和文化自信為主題,對於進一步深入研究陽明學說的生活內涵、擴大陽明學說的影響力具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