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靜之兄第1189篇原創,累計原創230萬字
01
開講《大學》,首先必須回答一個現實問題:《大學》有什麼用?
但凡一門學問,總是為了解決某類或者某個具體問題而起。否則,便沒有存在的必要。
尤其當下,社會發展的節奏越來越快,大家都挺忙的,實在沒有興趣去學一門無用的學問,更浪費不起這個時間。
那麼,《大學》有什麼用,以至於值得我們去學習?
02
我先分享一個故事。
我曾在深圳圖書館和東莞圖書館開設陽明心學系列講座,每堂課結束前,我都會講這麼一句話: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無論各位在課上聽懂了多少,只要拿回去用,就會有效果,無效找我。
此時,聽眾們往往報之以熱烈的掌聲,似乎在告訴我,他們都聽懂了。有時我不放心,會問多一句:誰能說說看回去後該怎麼用起來?環顧一圈,看到的卻大多數是茫然的眼神。我知道,聽眾們並沒有真正聽懂。
為什麼聽眾們會似懂非懂?後來我思考,關鍵還是因為不知道從何處著手下功夫。不知道怎麼下手,自然也就不知道如何去用了。
這就像一個從沒吃過甘蔗的孩子,拿著一根甘蔗,橫豎都不知道該從哪下嘴。又像一個沒有梯子的人,眼睜睜的看著樓上的人在大嘆風景優美,卻無處攀登。
怎樣才能解決這個問題?這就要用到《大學》了。
03
《大學》是什麼?
恐怕大多數人第一反應便是:這是關於大學的研究吧?
非也。此《大學》非彼大學。
朱熹曾說過,男子20歲以下要讀小學,上了20歲,就要讀大學了。朱熹提到的大學,似乎有些類似如今的大學。
不過,二者根本就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樣東西。如今的大學,一般指的是高等教育機構,而朱熹所提的大學,更多指的是一門關於「大人之學」的學問。
04
至於什麼是大人之學,王陽明曾說過,就是成為聖人的學問。所謂的「大人」,不是指成年人,也不是對官員的稱謂,而是聖人,有的地方又叫做「君子」。
《大學》就是關於如何入門、修成聖人的學問,它是孔子的學生曾參寫的,屬於儒家經典四書五經中四書的一種。
我們知道,所謂的四書,分別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對應的作者分別是曾參、子思、孔子、孟子。四書記錄的都是自堯舜以來的歷代聖賢們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與事跡,採用類似MBA的案例式教學,手把手的教人們如何成為一個聖人。
05
聽起來,聖人與我們太遙遠了,似乎與我們的生活無關。其實不然,聖人只是一個名稱,它代表的是那些能夠熟練掌握人間規律,有能力圓滿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的人,俗稱高人。
高人們其實都是一些凡人,他們就在我們的身邊,一點都不遙遠,也並非可望而不可即,實在是可以通過學習練就的。
舉個例子,在每一個人的朋友圈,都會有至少一個高人,處在同樣的環境,過著類似的生活,運氣卻超好,無論做什麼都很容易成功,不是比其他人更有錢,就是比其他人更大官。
我的身邊,就有三位官場上的高人。一位是我的大學師兄,四十歲不到,就當上了深圳的正廳級領導;另一位是我的研究生同班同學,也是四十不到成為了深圳的正廳級領導;還有一位是我的高中同學,最近得知,他不久前被提拔為廣州一個區的副區長,應該算是副廳級領導了。
廳級幹部,已經躋身於高級領導的行列了,在絕大多數幹部窮其一生都難以逾越縣級的背景下,他們算是非常幸運的了。
06
可以說,我的這三位同學,都是官場上的高人,但他們也是有血有肉、有家有小的普通人。
他們之所以可以超越同儕,就是因為比一般人更早的掌握了人間規律,具備了圓滿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的能力。
而這些能力,是每一個人與生具有的,也是後天可以通過自我修養去找回的。
《大學》就是教我們如何下手去做好自我修養的學問,往大裡說,它可以幫助我們經營好人生,往小裡說,它可以幫助我們攻堅克難,順利解決各種現實難題。
07
陽明心學與《大學》又有什麼關係?
陽明心學有本入門「教材」,名為《傳習錄》。《傳習錄》通篇講的,都是對《大學》及四書五經的解讀,最核心的還是對《大學》的闡述。
徐愛當年之所以編寫《傳習錄》,就是認為王陽明對《大學》首章的解讀太精彩,如果不記錄下來,怕以後會忘記。
因此,如果不學好《大學》這門課,《傳習錄》無論如何也是學不好的。而《傳習錄》沒學好,陽明心學又怎麼能學好?
08
陽明心學被譽為「堯舜正傳,孔氏心印」,意思是它接續了自堯舜以來歷代聖人的衣缽,而《大學》又是聖人之學的衣缽之一,自然無法不去好好學習了。
王陽明在龍場悟道,解黏去縛,從此脫凡入聖。復出後,運用悟道所見去經營人生,居然一路順風順水,不僅立下神奇軍功,還一路官運亨通,在短短的十幾年時間裡就從一個六七品的主事竄到了二品的尚書,實現了職位上火箭般的升遷。
這一切,恐怕都與他在龍場期間努力研習《大學》等儒家經典,並且將它們學透、打通有莫大關係。王陽明自己從《大學》裡得到了巨大的好處,功成名就後便逢人必談《大學》,強調它是登天的梯子,是入室的門戶。
不難看出,學陽明心學,《大學》是必修的。
09
《大學》主要有兩個版本:一是朱熹編著的《大學章句》,二是古本,也即原汁原味未經加工的《大學》。
王陽明認為,朱熹的修訂是錯誤的,古本《大學》通順、易懂,代表了堯舜正學。因此,他大力的推行古本《大學》。
王陽明的這一「復古」行為,放在當下,了不起只是學術爭論,但在當時,卻很容易被視為異端邪說,嚴重的甚至有被殺頭的危險。這是因為有明一代,獨尊朱熹的《大學章句》,不僅考試只能考《大學章句》的內容,就連讀書也不能有其他版本。
可見,王陽明當時是冒著生命危險去推行古本《大學》的。
10
雖然時過境遷,但在五百多年後的今天,要看到古本《大學》,也是不容易的。我們從書店買到的《大學》,大多都是朱熹版,古本實屬難覓。
即使少有的古本版本,在編排上也有不同。比如,南懷瑾採用的版本與王陽明所採用的版本就有很大的不同。更不用說對《大學》的解讀了。
從今天起,我將開始解讀《大學》。採用的版本,則是原汁原味的王陽明版。不過,因為解讀需要斷句,所以我又參照了清朝翰林院大學士們給康熙皇帝講解《大學》時的斷句,逐條解讀《大學》。
11
話說,康熙皇帝連續15年,每天不間斷的學習四書五經,都快把翰林院負責給他講課的大學士們熬瘋了,這股堅韌求學的精神,令人萬分敬佩。康熙之所以能成為一位偉大的皇帝,由此可見一斑。
康熙是皇帝,日理萬機,百忙之中尚能十五年如一日的堅持學習,我們這些普通人,每天可供學習的時間充裕,又有什麼理由偷懶呢?
再說,學好了《大學》,就相當於掌握了登堂入室的鑰匙,無論求錢、求官、求學、成事、經營家庭、經營人生,都將無往而不利,盡善且盡美。
這等誘惑,還不夠大麼?
去年今日文章:《靜之兄 | 新年第一句祝福說啥好?》
靜之兄,專注傳習陽明心學
建議通過意念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