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王陽明湛若水的主要對手,認為陽明不能表達格物的廣泛含義

2020-12-24 古今意不意外雜談

羅欽順(1465—1547),字允升,號整庵,漢族,泰和縣上模鄉上模村人。他是明代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明史》記載,在明代天下言學者,不歸王守仁則歸湛若水的時期,獨守程朱不變的人,只有羅欽順與呂柟了。

羅欽順出身於官宦之家,自小聰明好學。弘治五年(1492年)參加鄉試,中解元,第二年殿試中探花。之後,他被授予翰林編修,遷南京國子監司業。當時南京國子監祭酒是章懋,兩人互相欣賞,共倡求真務實的學風。期間,羅欽順因而曾與僧人交往而相信佛學,不過他是一個刻苦鑽研學問之人,比較佛學和儒學之後,認識到佛學「空」的弊病,於是拋棄佛學回歸儒學。羅欽順認為,佛學對「心」有一定的認識,不過卻不能認識「性」,所以佛學教人捨棄所有物象,佛學所講的「空」其實就是「虛」而已。

羅欽順像

正德年間,宦官劉瑾專權,羅欽順看不過眼,在請假探親時請求致仕從而觸怒劉瑾,被削職為民。回家後,感到壯志難酬的羅欽順一人獨居讀書,很少與人交往,更沒有授徒講學。劉瑾被誅後,羅欽順恢復了官職,後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吏部尚書。

嘉靖六年(1527年),羅欽順辭官獲準,後在家裡專心研究程朱理學,直到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去世。

儒者論學。

程朱理學與心學的交鋒

羅欽順是明代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對理氣說、格物致知說皆有所發展,被黃宗羲稱讚「大有功於聖門」。他的思想還傳至朝鮮、日本,對兩國的學術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羅欽順的主要著作是《困知錄》,之所以用這個書名,一來是因為他把自己困起來專心讀書,二來是指其讀書的艱苦。《困知錄》中多有對心學的批評,是明代程朱理學的代表作。

羅欽順反對把理、氣看作是兩種事物,他認為理不是一物、不是一個實體,而認為「理只是氣之理」,即認為理只是氣的屬性。因此,羅欽順揚棄了朱熹「理一分殊」之說,提出「氣一則理一,氣萬則氣萬」的觀點,認為理在氣的聚散中,而不是在氣之上有聚散之理。

在這裡要說明一下儒家所講的「理」的兩個含義。儒家所講的「理」,一指道德之理,一指自然之理。羅欽順把理看作氣的屬性,講的只是自然之理,缺少了道德之理的內涵。先秦儒家、北宋程顥多講道德之理,對自然之理不怎麼重視。心學講的「心即理」中的「理」指的就是道德之理,而程朱學派講的「格物窮理」中的「理」反而多指自然之理。這麼說來,講「心即理」的心學一派其實才是孔孟正統。羅欽順及程朱學派的儒者對心學的批評,很多時就是混熬了概念。

湛若水在寫給羅欽順的信中提到「理氣合一」, 羅欽順回信說,理氣一,多了一個「合」字。這就是因為羅欽順只是把理看作是自然之理,沒有考慮到道德之理。把道德之理與自身氣質之性結合是心學的涵養理論。

北宋大儒張載提出人有「氣質之性」及「天理之性」,前者是駁雜不純的,後者是純善的。羅欽順則在「理只是氣之理」的前提下,認為把「性」劃分為「氣質之性」及「天理之性」是不對的,從而得出只有一個「性」、「性即理」的結論。他反對心學的「心即理」之說,認為心只是知覺,並不是本體。可見,對於宋代的朱陸之爭,羅欽順是站在朱熹這一邊的。他認為,陸九淵、陳獻章之所以認為心即理,是受了禪宗的影響。他說:「近世道學之倡,陳白沙不為無力。而學術之誤,亦恐自白沙始。」從「理」的內涵可以知道,心性之學是儒學本身所具有的,心學發端於孟子,儒學雖然兼顧尊德性即道學問,不過尊德性更為根本,所以說心學並非禪。不過,心學特別是陽明後學確實也流於禪、空談。

羅欽順又對陳獻章的「靜坐」之說提出批評,認為一味靜坐,即使有所察見,也只是虛靈之光景而已,並不能啟發善端。當然,陳獻章沒有讓人一味靜坐,靜坐是為了使人靜下心來,復歸本心,從而使人學習能夠自得,使典籍更好地啟發吾心。這與羅欽順「困知」的讀書方法截然不同。總的來說,程朱理學著重於道學問,心學著重於尊德性,無論是程朱理學還是心學都是儒學內部發展的結果。

羅欽順另一個重要思想就是他的格物致知說。他認為格物是格天下之物,不只是格此心;窮理是窮天下事物之理,不只是窮心中之理,內外合一才是完整的格物。

王陽明像。

對於王陽明的格物說,羅欽順兩次去信表示反對。羅欽順指出王陽明把「物」解釋為「意之用」,把格物解釋為格心,是「局於內而遺於外」,不能表達格物的廣泛含義。對於王陽明把「格」解釋為「正」,羅欽順詰問,人怎樣去正山河草木?對於王陽明的致知說,羅欽順又詰問,致知如果只是「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事物還有客觀可言嗎?

除了心學,羅欽順另一個批評的重點對象就是其早年相信過的佛學。他認為儒佛兩家的最大區別在於對「性」理解不同。佛家只是視「八識」中的阿賴耶識為永恆不變的本體,並以本體為真、現象為妄,這就與儒家所講的「體用一源,顯微無間」相矛盾,是割裂了本體和現象。佛家的「明心見性」與儒家的「盡心知性」「相似而實不同」,佛家的「明心見性」是落空了、捨棄了物,而儒家的「盡心知性」是切實的,與萬物同體。

相關焦點

  • 概述王陽明的主要中心思想
    陽明心學由王守仁創立,心學門人認定,心學是傳承了孔子、孟子之道,屬儒家正統。學術界普遍認可,心學在宋代新儒學的基礎上,承程顥和陸九淵的主要思想,與朱熹理學多有差異,集明朝儒學之大成。陽明心學的主要思想有:1、 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存善去惡是格物。2、心即理王陽明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即是理。
  • 湛若水在羅浮山築設的四賢祠紀念哪四位大儒?
    周、李、羅、陳四位大儒學術上各立宗旨,不過都同屬於儒學,湛若水認為「心通天地,道貫古今」,大儒們的學說「殊途而一致。」(《謁奠天華精舍四賢祠文》)又說:「大道支離,源遠益分,四賢一道,共復渾淪。一者無欲,未發求中,澄心體認,自然混融。」(《謁奠羅浮四賢祠文》)四賢祠的設立,反映了湛若水在學術上求同存異的胸襟。
  • 解字、深意、案例分析:王陽明的「格物致知」到底是什麼意思?
    首先,「格物致知」來自於《禮記 大學》:「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其次,王陽明認為自己只是把《禮記 大學》關于格物致知的本來意思表達出來。下面詳細解釋王陽明的「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 東鄉平八郎「一生伏首拜陽明」 ,王陽明心學真能讓人文武全通?
    曾國藩、蔣介石、 東鄉平八郎…… 王陽明的心學在現代是近些年才開始受到推崇,但在日本,通過明朝一個叫了庵的和尚,日本貧弱的現狀出現歷史拐點:通過明治維新,日本在亞洲脫穎而出,成為新興強國,有說法稱,日本的明治維新是受陽明心學的影響。 那麼,王陽明到底是何方神聖,他的心學到底在講什麼?
  • 如何理解陽明心學的「格物」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家,欲治其國,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學》《大學》在儒家心性學中起綱領性指導作用,也是陽明心學傳授時用的主要教材,從文章內容可知《大學》的根本在於「格物」二字
  • 【陽明心學】王陽明究竟有什麼厲害之處?中國五千年兩個半聖人為何...
    王陽明,浙江餘姚人,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明朝的心學大師。他從出生就異於常人,他母親懷胎十四個月才生下他,還因為祖母夜夢仙人,乘雲而來,給他取名叫王雲。
  • 王陽明臨終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到底想表達什麼意思?
    陽明心學四句教: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陽明在功夫論上強調的就是良知和致良知,這裡用明月作比,非常生動形象。
  • 論陽明格竹,知行合一,挖井和問答,各宗教格物的分別~心學感悟篇
    主流心學著作有個特點就是要講王陽明的傳奇故事,為什麼呢?講著講著就把觀點帶進去了。其他的都不需要解釋了。比如這個變味的陽明格竹典故。非常不正確。愚蠢的編撰者是怎麼說的呢?他們居然說,陽明先生格竹格了七天七夜什麼也沒格出來,於是領悟出天下萬物格了也沒什麼卵用,還得回到心裡來格物!離開物而去心裡格物——這就是所謂「心學專家」!
  • 明朝滅亡,王陽明要負什麼責任
    王陽明的「陽明之學」對於明朝理學的衝擊是有的,「心學」對於個人主義的推崇也是顯而易見的。那麼,王陽明是否真的具有「滅明」的責任嗎? 顯然不行。除了一個思想、學問的形成與發展乃至壯大並非一人或一個學派之功外,王陽明如果真有滅明的能力,他就不會怕劉瑾暗害自己了。過高的看中了王陽明的作用,忽略了思想變化也要有物質變化作為前提。
  • 王陽明:人性本無善惡,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陽明但是人文社會要發展,大家要過得好,不能不談善惡問題。那麼談到心性,又為什麼要「格物」呢?就是因為如果僅僅只有先天的判斷力,不格物,一個人的知識不夠,還是不能清楚知道什麼真正對大家都好,什麼不好。要研究了才知道好或不好,然後把好的保留,把不好的去除,即所謂「為善去惡是格物」。
  • 自古聖賢多寂寞,吾心光明的王陽明格竹到底格出了什麼
    之所以老對竹子過不去,古代人經常把竹子比作君子,竹子本身具有寧折不彎,百折不撓的特性,在生活中用途廣泛,梯子、農具都離不開它,同時它質地堅硬,有理有節,歷史上就有用竹喻名的竹林七賢。可以說,陽明格竹是尋道邁出的非常重要的一步。
  • 王陽明在京師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和三個好友一起講學論道
    01湛若水王陽明多年來一直堅持成為"聖賢"的夢想,也非常渴望能夠和志同道合的友人一起談論學問。王陽明的很多朋友,都是他在一步步靠近聖賢的路上的良師益友,湛若水就是其中之一。湛若水像王陽明為了能夠方便和湛甘泉切磋學問,特意搬到他的住所附近。
  • 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二十一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很長時間之內,西方人都認為中國沒有哲學,直到馮友蘭先生將中國哲學史翻譯為外文,並在西方一些大學進行授課,西方人才逐漸了解了中國傳統文化,也就是中國哲學。隨著人們對中國哲學的研究越來越深刻,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提出了這樣的觀點,他認為在21世紀,王陽明的心學將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 王陽明龍場悟道的釋經學意蘊
    隨後,王陽明對自己默記中的《五經》展開創造性的詮釋,乃至於耿寧(Iso Kern)先生在談及龍場悟道時認為:「在他(指王陽明)當時撰寫的《五經臆說》中找不到對『格物』一詞的詮釋學分析,這種分析是對《四書》的詮釋所必須的,但他當時並沒有寫下關於《四書》的文字。」12確實,王陽明龍場悟道之後沒有立即「專題化」的詮釋《四書》,但是如果說《五經臆說》中沒有對「格物」一詞的「詮釋學分析」則尚可商榷。
  • 讀《王陽明四句教》,品「陽明心學」人生哲理!
    前言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是《王陽明四句教》,也稱為「心學四決」,是「陽明心學」的思想精髓所在,也是「陽明心學」對於如何踐行「知行合一」的具體指導,本文就讓我們通過「心學四決」,共同體味「陽明心學」給我們的人生啟迪吧!
  • 度陰山講陽明心學:四句教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汝中就認為,這四句話是錯的,或者至少是矛盾的。他說,如果我們的心是無善無惡的,從心發出的意也應該是無善無惡的,為啥又說,有善有惡意之動呢?錢德洪是積極維護王陽明的,但他的解釋有點蒼白無力。他說,心雖然無善無惡;可意,就是念頭,是有善有惡的,所以才要去為善去惡。
  • 陽明心學真是無用之學嗎?
    聯繫王陽明和孟子之說,其實二者本意相通。接著這位先生又說,「孟子認為,要致良知,應該通過「至誠」。何以致至誠,通過『虛室生白,吉祥止止』,這到了莊子那裡。可見道和儒是相通的。而王陽明則認為從格物轉向格心,可以致良知。根本不知虛為何物,更不知道為何物。」
  • 王陽明:立志高遠做聖賢,萬古雲霄一陽明
    陽明洞位於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龍崗山上,因王陽明被貶謫為貴州龍場驛驛丞時,謫居此地而得名。該處是王陽明學術思想最初的萌生地和傳播地,有「王學聖地」的美譽。通過格物、物格,修身達到一定程度後,再齊家,治國,平天下,此為內聖外王。王陽明少年立志做聖賢就從格物開始。他回紹興後,想從竹子裡看出天理,就對著竹子看,靜坐、默想。想來想去,想得頭暈眼花,昏倒在竹子面前。他覺得這個方法不靈,怎麼能從每個具體事物裡面看出天理?什麼時候才能做聖賢呢?經過親身實踐,王陽明認為程朱理學的方法不對,是支離破碎的「支離之學」。
  • 陽明心學的核心是什麼?
    王陽明為什麼能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為什麼能成為曾國藩、梁啓超、蔣介石、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共同的心靈導師?後世無數王陽明的崇拜者,為什麼也能走出精彩人生,成就輝煌事業?這是因為他們無一例外地掌握了解決一切問題的利器——陽明心學。
  • 王陽明晚年將心學概括為四句教 知行合一怎樣理解?
    王陽明晚年將心學概括為四句教。知行合一怎樣理解?王陽明晚年曾將自己的心學概括為四句教: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四句教是陽明心學的核心,因此讀懂四句教就讀懂了陽明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