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澤香
故鄉在遲子建心裡的份量無法稱量,她將故鄉比作流淌在血管裡的血液,稱故鄉是上天賜予的愛人。更是直言,「沒有大自然的滋養,沒有我的故鄉,也就不會有我的文學。」
蘇童說,「大約沒有一個作家的故鄉會比遲子建的故鄉更加先聲奪人」,遲子建的故鄉小至出生地漠河市的北極村,稍大是大興安嶺地區,再大些是寬泛的東北。它們一一出現遲子建的作品中,如《北極村童話》《白雪烏鴉》《偽滿洲國》《額爾古納河右岸》《候鳥的勇敢》等故事生發地均以白山黑水為背景。有人因而稱為她是白山黑水的精靈。
去年,遲子建短篇小說《燉馬靴》獲第十屆「茅臺杯」《小說選刊》年度大獎短篇小說獎,它同樣發生在東北,是以作者轉述的口吻,講述父親在東北抗聯時期的一段戰鬥經歷。
故事溫情、暖心,筆觸細膩,延續遲子建作品一貫風格,「不是吶喊式的,而是涓涓細流式的……選擇從一個小的方面入手,寫故事寫人性。」《燉馬靴》我反覆看過好幾遍,一萬餘字的篇幅,簡短且豐富,之前寫過一篇《人性與狼性的互構——<燉馬靴>中狼的隱喻與啟示》的解讀文章,後來發現,除了隱喻,還有太多值得一說的表現手法。難得的是,作者無一絲一毫的炫技,筆調平實,故事看來簡單卻不乏環環相扣的設計,從而給讀者帶來張弛有度的閱讀體驗,小說折射出的人性光輝更是跨越人與動物的界限,融合成自然布景下的團結友愛互助,於疫情期間讀來,另有一番感悟。
本篇逐一列舉並解析小說中出現的閒筆、鋪墊、伏筆、懸念、情節衝突設置等文學表現手法及它們對小說文本所起的作用,以及結合當前疫情,就《燉馬靴》映射的人與動物、人與人之間的主旨,分享幾點薦讀理由。
一方面,我希望通過本文展現文學技法給小說文本帶來的種種魅力;另一方面,想表達對作家遲子建的敬意,在我看來,她是一名業務精湛的成熟作家,但無論短篇、中篇還是長篇,她從未追求飆技似的創作意圖,而是永遠將情感,對天地、對眾生的情感,前置於所有技法之上,一如《從真相到擬像——遲子建長篇小說創作主題縱論》的作者姜超所言,「無論是生存背景的改變,還是寫作背景的變異,遲子建的寫作始終保持著精緻的結構、詩性的語言氛圍、精細的人物內心展示……以舒緩輕柔的調子,雕刻人性,悲憫命運,叩問精神,小說氣息由是顯得迷人。」
一、《燉馬靴》之閒筆:側面交代小說背景,刻畫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內心
學者彭青在《那些吸引讀者的小說裡,都有閒筆》一文中介紹閒筆的由來與作用:
「閒筆」一詞,最早出自於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學批評家金聖歎之口,金聖歎所謂的「閒筆」是指小說中關於非情節因素的描寫。金聖歎認為「閒筆」能「向閒處設色」,即豐富小說的審美情趣,增強小說的藝術感染力。葉郎在《中國小說審美》一書中指出:「所謂閒筆,就是用點綴穿插的手段,打破描寫的單一性,使不同節奏、不同氣氛互相交織,從而增加生活情景的空間感和真實感。」
一般來說,閒筆極易被讀者忽略,「閒」一字體現它在文本中的地位,要麼邊緣,要麼與主體情節關聯不大。閒筆是否可去掉呢,魯迅認為閒筆是一朵花的枝葉,文中若無閒筆,「正如折花者,除盡枝葉,單留花朵,折花固然是折花,然而花枝的活氣卻滅盡了。」正所謂,閒筆不閒。《燉馬靴》中有多處閒筆,以下選取兩處加以解讀。
閒筆一:「他說戰事緊急時,只要不是冬天,尿就撒在褲子裡……父親說如果那樣,就不會有我和姐姐的出生了。」此時父親正與敵手交戰,這段似乎與上文情節不符,作者用意為何?
【解讀】
1. 側面交代東北抗聯戰爭的激烈和艱苦
「東北抗聯」的抗日鬥爭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最艱苦的三大戰爭時期之一,另外兩個分別是紅軍長徵和南方三年遊擊戰。「戰事緊急」「尿就撒在褲子裡」說明戰爭之激烈程度,稍對東北抗聯有所了解的朋友都知,當時我方將士面對日軍幾乎是赤手空拳,「沒有糧食,沒有軍餉,沒有武器」,日本關東軍企圖通過切斷老百姓給遊擊隊送物資補給的方式,讓身處深山老林的東北抗日遊擊隊自生自滅。環境越艱苦惡劣,將士們的鬥志越昂揚,他們靠打獵、啃草根、樹皮,哪怕吃衣內棉絮果腹,靠從敵人手裡奪武器,鑄就我軍英勇頑強的熱血篇章。
2. 刻畫人物之同時,明確小說主旨
① 此前小說所述內容均與戰事有關,此處作者將鏡頭轉至後來,「父親說如果那樣,就不會有我和姐姐的出生了」,暗示讀者不必為父親擔心,即便父親所處的環境再惡劣、他正與敵手激戰,亦無性命之危。此處作者有意不製造戰爭場面常見的驚險刺激,而是提前告知,旨在強調小說主旨:故事雖然始於戰爭,但它並不是一個純粹的戰爭小說。此處閒筆,也有緩解緊張節奏的用意。
② 回憶與敵手交戰的場景,不忘加入調侃,體現父親的隨和樂觀。
閒筆二:「打開一看,裡面竟夾著一張二寸的黑白相片。父親湊近篝火一看,那是個穿著印花和服的姑娘,她額頭很寬,鼻子小巧,微微垂頭,淺淺笑著,滿眼都是甜蜜。這掩藏在鏡盒裡的姑娘的相片,令父親有看見原野小花的感覺。父親想這相片中的人,也許是敵手遠在家鄉的戀人,而她再也見不到心上人了。」【解讀】敵手中槍身亡,父親搜到他隨身攜帶的一張相片。此處閒筆隱去戰爭敵我之間不共戴天的仇恨,讓雙方回歸至普通尋常的身份。戰爭發生,讓雙方戰士相互射殺的動機來自保家衛國的信念。當一方為此獻上寶貴的生命,已不具參戰的資格時,他不再是讓人仇恨的敵軍,而是普通的人,那些普通的身份一一浮現:他是父母的孩子、是一位女子的戀人。他們為國而戰,為親情、愛情而戰,沒有人想當逃兵,但每個人不得不壓抑回家團聚的渴望,由此可見,直接發動戰爭的號令者之冷血與貪婪。
作者詳細描寫了相片中的女子,筆調又溫柔又美好,「額頭很寬,鼻子小巧,微微垂頭,淺淺笑著,滿眼都是甜蜜」,與殘酷的戰爭比起,這些美好變得縹緲,「她再也見不到心上人了」。父親同樣深感遺憾,不是為敵手的死去,而是戰爭。戰爭讓多少人家破人亡。
二、《燉馬靴》之鋪墊:交代父親與瞎眼狼的淵源,為主要情節起蓄積醞釀的作用
鋪墊,也可指寫作手法中的烘託手法,為了表現主要寫作對象而提前做的基礎性描寫。
《燉馬靴》中的鋪墊集中體現在作者交代父親與瞎眼狼的緣起。作者採用背景式鋪墊,即交代故事發生的原因或環境,使故事更真實合理。以下三處鋪墊相互間呈遞進式關係,為主要情節起蓄積醞釀的作用。
鋪墊一:「父親說他們最初的營地在頭道嶺的大黑山,那裡狼多,當地人也叫它野狼嶺。」【解讀】作者以地域為切入點,交代深山老林狼多,將父親所處的環境與狼進行一個合理化的關聯。
鋪墊二:「狼通常群居,但也有離群索居的。父親說頭道嶺就有這樣一條母狼,它雙眼瞎。不知是天生瞎眼,還是後天瞎的——比如被獵人打瞎、疾病或是同類相殘所致。大家分析,它在狼群裡受排斥,才被驅逐出來。一條瞎眼的狼,就是一把卷刃的劍,鋒芒不再。」【解讀】一般來說,狼聰明、抱團、兇殘、好鬥,極端環境下,人與狼之間是另一場戰爭。但如果是一隻失去狼威的瞎眼狼呢?作者進一步交代瞎眼狼的獨特處境「受排斥」「被驅逐」「鋒芒不再」,為父親可憐它提供合理化的依據。
鋪墊三:「父親是火頭軍,他可憐瞎眼狼,做了幾個鼠夾子,將拍死的老鼠扔給它。戰友們都說,狼是吃人不吐骨頭的野獸,餵不熟的,可父親還是不忍看它挨餓……總會想方設法給它口吃的。」【解讀】父親因同情瞎眼狼,以投餵的方式表現出他的仁慈與友善。此處並非重在刻畫父親,而是以此為鋪墊解釋瞎眼狼為何在父親遇困時給予回報。關於父親投餵瞎眼狼,在文中出現多次,還有一處是為伏筆,留待下文詳解。
三、《燉馬靴》之伏筆:前後呼應,脈絡清晰,情節緊湊
伏筆是文學創作中敘事的一種手法,就是上文看似無關緊要的事或者物,對下文將要出現的人物或事件預先作的某種提示或暗示,或者說是前文為後文情節埋伏的線索。好處是交代含蓄,使文章結構嚴密、緊湊,讓讀者看到下文時,不至於產生突兀、疑惑之感。有助於全文達到結構嚴謹、情節發展合理的效果。
伏筆一:父親的職務「伙頭軍」「父親說作為火頭軍,無論行軍還是打仗,他總是背著一口鐵鍋。那鐵鍋跟菜墩那般大,與他的背一樣寬,所以他背著它的時候,一點也不突兀,就像他身體的一部分,當然這使他看上去像個羅鍋。」
此處交代鍋有何用意?
莫急,且看與之呼應的是:「當他垂頭嘔吐的時候,後背的鍋猛地一震,衝擊力讓他險些栽倒,接著右前方樹叢閃出一團白熾的火花,好像彗星划過,父親馬上意識到這是子彈擦著鍋的右角飛過,後有敵手追擊!」
父親被敵手偷襲,背上的鐵鍋幫父親擋住一顆子彈。
伏筆二:瞎眼狼不發光的眼睛文前作者已交代瞎眼狼的殘疾特徵,與之呼應的是,父親遇困時,通過細節觀察於暗處認出瞎眼狼,「父親是怎麼判斷出徘徊在附近的狼,有一隻就是他熟悉的瞎眼狼的呢?他發現篝火的斜對面,狼發聲之處的灌木叢,有兩個黃綠色的光點在閃爍,那是狼眼發出的光。兩條狼應該有四個發光點,可父親說他望了多次,總是兩個光點,這說明另一條狼的眼睛是不發光的,它不是瞎眼狼又會是誰呢!」
伏筆三:瞎眼狼的報恩此伏筆與呼應為全文的核心。
當初瞎眼狼跟在隊伍後面,父親因可憐它,時常給它丟些骨頭和其他食物,哪怕他們轉移,瞎眼狼不再出現,「父親還會在隊伍偶爾開葷時,將吃剩的骨頭,扔在附近的山洞。瞎眼狼喜歡山洞,也能對付骨頭,萬一他們轉移了,而它走投無路,尋到那兒的話,總不會餓著。」
後文是如何呼應的呢?體現在兩個方面:
1.父親當初留下的骨頭,救了他與瞎眼狼、小狼的命:「天連陰了三天,不見日月,瞎眼狼和它的孩子在前引路,把父親領出迷途。他們靠著所剩的煮熟的馬靴皮,和深埋在雪下的紅豆漿果,以及山洞的骨頭,渡過難關。而那些骨頭,有瞎眼狼備下的,也有父親當年丟給它的。」說明父親隨手扔的骨頭沒白扔,可視作善舉無大小。
2.父親當初投餵瞎眼狼,成為瞎眼狼報恩的理由:
① 阻止狼子上前撲咬父親:「瞎眼狼顯然熟悉父親的呼喚,它更加用力地往回拽前狼,前狼的尾巴繃得直直的,像一支在弦之箭,就要繃不住了,它的尾巴隨時有被扯掉的危險,痛到極點,叫聲格外瘮人。最終前狼讓步了,瞎眼狼將它生生地拖回灌木叢。」
② 帶領迷路的父親走出叢林:「母子狼最終帶著他,靠近了一個村莊。父親說聞到炊煙的氣息後,瞎眼狼覺得告別的時刻到了,它鬆開嘴,用兩隻前爪激動地刨著地,洗塵似的,快樂地躺倒,在雪地打了幾個滾,然後起身抖了抖毛,沾在它身上的雪粉飛濺出來,飛進父親的眼睛,與他的淚水相逢。瞎眼狼看不見父親的淚,它無比驕傲地仰天嗷嗷叫了幾聲,仿佛宣告它的使命完成了。」
伏筆四:父親的仁慈一以貫之,不分物種與敵我父親面對負傷的敵手與處理敵手後事時,均體現出父親內在一以貫之的仁慈。前文對狼的仁慈不僅是引出狼報恩的伏筆,也是作者引出父親身為一名軍人,對生命本身的敬重,他滿足敵手死前提出的取暖需求,之後用手帕蓋住他的眼,讓他摯愛的姑娘的相片留守在身旁。最後離開前,滿足他身後不想落入狼口的請求,為他留下一堆篝火。
戰爭之殘酷,讓有的人內心扭曲,日益失去人性之光,也讓有的人秉持人性之溫良,於艱難困苦中獲得施與和被施與的助力。
四、《燉馬靴》之懸念:引出瞎眼狼的「明燈」,為幫父親解困創設必要條件
懸念是能引起讀者急切期待故事情節發展和人物命運結局,形成懸掛惦念心理的一種藝術表現手法。
懸念與伏筆的主要區別,可從作用進行區分:
懸念具有引人入勝的魅力,能使讀者產生急切讀下去的強烈願望。當最後懸念釋除,真相大白時,讀者急切期待的情緒才鬆弛下來,感情上是得到滿足,從而獲得極大的藝術享受。伏筆之存在,主要使後文中突然出現的人物或事件顯得合理。自然,文章的結構也顯得更緊湊嚴密。
《燉馬靴》中存有多處懸念,其中最大的懸念是瞎眼狼懷孕後突然消失:
「這條狼有年正月,突然消失了!看不見它了,大家還擔心,它是不是被老虎或狗熊給吃了?父親說瞎眼狼失蹤三個月後,他和戰友為前方的大部隊運糧,在二道嶺遇見它。它居然大了肚子,懷了崽了!」「頭道嶺的瞎狼,就在他們視野消失了。兩三年不見它,大家還念叨,它生了幾仔?養活得了小狼嗎?因為一直沒見它來找他們。」等到父親遇困,瞎眼狼嗅出故人的氣息,讓兒子引路,帶父親走出叢林。
可貴的是,作者並未停留在揭曉真相,而是著力表現真相背後,瞎眼狼與小狼孤苦相依的親情,小狼對母親的孝順,以及瞎眼狼不忘故人曾出手相救的恩情並做出報恩的回應。
可以說,瞎眼狼懷孕不是突來的設計,曾經父親是瞎眼狼的明燈,之後視力良好的小狼代替父親,成為瞎眼狼的另一盞明燈,它在孩子的牽引下,有了活下去的依靠;最後,瞎眼狼成為父親迷途中的明燈,它帶領父親走出深山老林。
此懸念之設置為小說神來之筆,真相之揭曉既為小說增添親情、友情相互輝映的人性光芒,又起到升化主題的作用。
五、《燉馬靴》之情節衝突:每一步都臨近絕境,每一步都起死回生
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三個基本要素。
其中,情節依循故事發展脈絡,有序經由開端、經過、高潮、結局之階段。不可能一上來就是高潮,也不可能跳過開端,直接講經過。情節視內容、過程和形式、展示人物性格來看之角度,具有不同功用,它們或重在交代故事,或代表小說結構,或表現作品之主旨。
小說中的高潮部分,往往是衝突與衝突的對撞。如何讓小說充滿衝突、張力和懸念,被譽為「懸疑大師」的美國作家詹姆斯·斯科特·貝爾認為小說自構思之始,就需自下而上地開展工作,只有打下堅實的基礎,才能在故事的每個時間節點生成所需的衝突,否則基礎打得不牢固,故事情節難以吸引眼球,而且會像比薩斜塔那樣越來越偏離重心。
詹姆斯·斯科特·貝爾給出四種有助於打牢基礎的元素,他稱之為「LOCK」:
1.值得追隨的主角(Lead);2.(生死攸關的)目標(Objective);3.正面對抗(Confrontation);4.精彩的結尾(Knock-out)。
此四種在小說《燉馬靴》中同樣得到體現:
1. 值得追隨的主角——瞎眼狼(誰都沒想到,一出場處境極為悽慘,外表弱小的瞎眼狼,最後竟反轉為救人的英雄。)
2. (生死攸關的)目標——父親面臨的絕境,要麼被敵手擊中,戰死沙場;要麼獨自困在深山老林,彈盡糧絕,坐以待斃。怎麼看,前景都不容樂觀。
3. 正面對抗——父親與食物短暫的惡劣環境對抗,自己有口吃的,不忘分點瞎眼狼;與敵手正面對抗的槍戰(在僅剩三發子彈的情況下,父親為誘使敵手暴露目標,他機智脫下秋衣掛在樹杈上晃動,讓敵手誤認為是目標連發兩彈。)
4. 精彩的結尾——救狼者,被狼救。
六、疫情期間,《燉馬靴》值得一讀的四大原因
納博科夫認為,大作家應具備三相:魔法、故事、教育意義。此語似是為作家遲子建量身定做。她筆下的自然生物有靈性有知覺,與人的情感息息相通。
遲子建曾說:「在我的作品中,出現最多的除了故鄉的親人,就是那些從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動物,這些事物在我的故事中是經久不衰的。比如《逝川》中會流淚的魚;《霧月牛欄》中因為初次見到陽光、怕自己的蹄子把陽光踩碎了而縮著身子走路的牛;《北極村童話》裡的那條名叫『傻子』的狗;《鴨如花》中那些如花似玉的鴨子等等。」
包括讓人天然懼怕的兇猛動物——狼,如《燉馬靴》中的瞎眼狼,經遲子建藝術化處理,顯現出與眾不同的一面。
現今正處新冠病毒防疫期間,前兩天世界衛生組織公布新冠病毒毒源,確定來自自然界。至於病毒如何打破物種界限由動物傳播給人,目前仍屬科研攻關重點。
人與動物應如何共處,重新成為大家討論的重點,不少地方嚴令禁止吃野味。為什麼說《燉馬靴》適宜在疫情期間閱讀,原因如下:
1.保護動物生存環境,人與動物和諧共生。
哪怕處於極端惡劣的環境,在食物嚴重短缺的情況下,父親與戰友均未朝弱小的瞎眼狼開槍,反而是隨手給它丟些食物。哪怕是瞎眼狼與孩子在極度飢餓的情況下,它仍死咬著孩子的尾巴,不準小狼上前攻擊父親。萬物有情,對動物心存善念,就算不主動救助,哪怕讓不破壞它們的家園,讓它們獲得生存的土壤與空間,人與自然共生共處,也許能少些相互殘害的慘劇。
2.緬懷英雄,愛國精神長存。
歷史上每一次戰爭所贏取的勝利,都因英雄衝在前線,他們用血肉之軀驅逐外敵入侵。和平年代,我們當不忘歷史,緬懷英雄。尤其當下新冠疫情期間,同樣有離我們遠去的英雄,他們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付出了巨大的犧牲。銘記,是最好的告慰。
3.尊重每一個逝去的生命。
《燉馬靴》中父親擊中敵手,「本來可以一刀子扎在他心口上,讓失去反抗能力的敵手立即斃命,但見他氣息奄奄,挺不了多久了,再說狼嚎聲越來越近,父親準備趕緊點火。」開槍擊中敵手是父親身為戰士應盡的職責,當敵手倒在父親面前,及至敵手流血過多死去,父親均未做出任何殘暴行徑,反而滿足他瀕死需求。
反觀新冠病毒在全球多地爆發,那些離去的生命是否得到足夠的尊重,還需打上一個問號。
4.莫以善小而不為,人人都有需要幫助的時候。
《燉馬靴》中如果父親聽信戰友的話「狼是餵不熟的」,放棄投餵瞎眼狼,那麼便沒有後續的絕地重生。父親餵瞎眼狼並非指望它有朝一日救自己,父親的救助出於同情憐憫與心有不忍。
切換到當下,善舉不分大小,有人在疫情期間堅守後方當志願者,有人不顧個人安危衝到一線,還有人四處籌集物資。善心善念是人類社會永恆運轉的律則,假使人人冷漠,困境中各自為戰,可想見後果何其悽涼,屆時打敗我們的不是災難,而是冷漠無情的人們。
七、寫在最後的話
故此,無論從文學藝術角度還是當下疫情期間,人與動物的情誼、對英雄的緬懷、對生命之敬畏、對善心善舉之發揚,小說《燉馬靴》均值得一讀。
這篇小說篇幅不長,蘊意豐富,基調樸實而溫暖,誠心薦讀,希望你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