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美元不斷對一些市場採取金融限制,石油國伊朗經濟在去美元化的布局上不斷突破。事情的最新進展 ,據美聯社當地時間12月19日報導,伊朗希望創造數字貨幣,以作為對抗美元和去美元化的手段之一。
伊朗方面同時呼籲相關國家加強金融和貿易合作,並減少對美元的依賴。認為,「我們可以使用自己的貨幣或使用通用貨幣。」伊朗方面建議在使用當地貨幣進行貿易,部分國家之間建立特殊的銀行和金融體系。並提議創建一種加密貨幣作為這項工作的一部分。據報導,伊朗關於去美元化這一方法的想法得到了馬來西亞的支持。
如果說,石油國伊朗經濟去美元化是由於石油美元這一特殊存在,不斷使全球一些石油國商品交易受限,這直接推動了伊朗去美元化。那麼,馬來西亞或正「偷襲」美元,則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美元地位並不會長存。這一角度正是二十多前的亞洲金融危機,使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至今依然心有餘悸。與此同時,這也是東南亞多國去美元化,並偷襲美元現象較為明顯的原因之一。
例如,馬來西亞央行數周前提出了在東南亞國家間實施泛亞洲黃金支持貨幣的建議,因為,黃金相對美元更加穩定。不僅如此,早在兩年前,馬來西亞就與印度尼西亞和泰國三國央行啟動本幣交易直接結算計劃,以減少三國金融系統對美元的依賴性。印尼前央行行長阿古斯表示,「目前印尼出口業務的94%和進口業務的78%使用美元結算,上述計劃有助三國的國際金融業務結算貨幣多元化」。
東南亞這三個國家近年在不斷加大與中國市場經貿合作過程中,也持續增加人民幣的使用概率。去年泰國央行與中國央行續籤了本幣互換協議,規模保持為700億元人民幣。馬來西亞國家銀行也與中國央行籤訂了本幣互換協議,規模保持為1800億元人民幣/1100億馬來西亞林吉特。印度尼西亞銀行也與中國央行續籤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協議規模為2000億元人民幣/440萬億印尼盧比。也有分析認為,東南亞多國或正在向通過增加人民幣的使用機率,來對衝美元利差風險。而這背後也傳遞出,隨著中國市場消費不斷升級,包括東南亞國家在內的多國增加人民幣使用機率則在所難免。
比如,泰國、馬來西亞每年都生產大量的橡膠,而中國是最大的橡膠進口國,如果一直使用美元計價和結算,則會出現利差風險,買賣商家間的實際利潤都會因此降低。而一旦美元出現流動性枯竭的現象,類似於橡膠的生意則無法再繼續。顯然,隨著經貿的增大,打破美元壟斷市場的概率將進一步提高。
實際上,東南亞多國向人民幣靠近也僅僅是人民幣影響力不斷加大的縮影。我們再以石油國伊朗為例,數月前,在伊朗受到美元限制升級之前,就正式宣布將人民幣列為主要外匯貨幣,以替代美元地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