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活動由坐著遊艇,吹著海風遊覽西貢地質公園開始.
可能會令大部份人感到意外的,香港原來曾經是極其活躍的火心區,猛烈的火山活動持續了四千萬年,現今的香港土地約百分之八十五是被火成巖覆蓋著的(請參閱下面的香港地質圖) 。尤其是西貢區這個曾經發生過猛烈的火山噴發的地區,最後造成了一個巨形破火山口,而這個破火山口,根據目前的資料推斷,居然有大約一百平方公裡的面積,比起整個港島區還超出百分之三十。在這個破火山口成形的初期,它盛載著大量熾熱的火山灰混集溶巖等物質,當逐漸冷卻、收縮、龜裂及形成六角柱狀節理,最後硬化成為巨大的柱狀巖石,大範圍散布於西貢東海海域,現在更成為香港地質公園的重要地質遺蹟。
香港世界地質公園可分為兩園八景,兩園分別是西貢火山巖園區及東北沉積巖園區。西貢火山巖園區包括有大約17平方公裡的面積,由糧船灣洲、橋咀洲、甕缸群島和果洲群島等構成。而東北沉積巖園區則包括有大約33平方公裡的面積,由馬屎洲、東平洲、印洲塘、赤門海陝黃竹角咀和赤洲等構成。
西貢火山巖園區資料
西貢火山活動之歷史
香港地區曾經歷四個主要火山活躍時期,時間垮越中侏羅紀至早白堊紀約四千萬年,而最後一期正是發生於西貢的沿海地區,從晚侏羅紀至早白堊紀之六百萬年間,從科學數據分析,西貢區的火山活動是最猛烈的,其階段性之活動由最初的小爆發而實質是把力量隱藏及慢慢積聚,終於進入超其噴出之火山灰,體積規模龎大,亦造成了西貢地區早期的地形,最後一輪大爆發之後,一切終於靜止下來,而香港地區之所有火山活動亦隨著西貢區的完結而正式劃上一個句號。西貢地區的地形結構,主要是由火山凝灰巖(tuff)所組成的,而凝灰巖是火山灰所固結而成的一種巖石,而部份的火山灰因被雨水衝進湖泊,經過層層疊疊的堆積固結而形成沉凝灰巖(tuffite) ,是一種火山沉積巖
神奇六角巖柱是怎麼形成的?
由於這超級火山所釋放出之物質包括溶巖、火山灰及巖漿等的體積規模數龎大得以十立方公裡計算,令地底下的溶巖庫虛空,最後造成巨形塌方,整個火往下塌陷,形成一個巨形破火山口(Caldera) ,面積超過100平方公裡。隨後大量之火山物質包括火山灰及巖漿混合物等不停地繼續由地底湧進及灌滿這個盆形破火山口,最後這些熾熱溶巖物質由表層開始熱量流失(因最先與空氣接觸) ,體積收縮而致表面龜裂成六邊形節理,而相對較冷之空氣沿著這些六邊形節理由表面垂直往下發展延伸,創造出西貢這些讓人難以相信的神奇六角巖柱(Hexagonal Rock Columns) 。這些六角巖柱廣泛地散布於西貢地區,由北面的大浪西灣至南面的果洲群島,還包括整個位於它們中間的海底海床地區呢!因此六角巖柱的數目,相信會超過百萬條(包括位於海底下的) ,以數量計為世界之冠。還有是在果洲群島上可找到很多直徑平的兩米的六角巖柱,而這些亦是世界上最粗大的同類巖柱,能的發展出這些超級粗大巖柱,原因之一是西貢這些凝灰巖帶有超過百分之七十的矽質物質,是為高酸性巖石,它的高黏滯性特質令熱量流失速度較基性溶巖積較粗大,就連平均長度亦堪稱冠絕全球。
橋咀島(Sharp Island)
主題:破火山口的形成、破火山口的巖石特色(石英二長巖及流紋巖)、連島沙洲及海岸侵蝕地貌。
橋咀洲位於西貢市東南方的西貢海,島上碼頭與西貢碼頭相隔僅約2000米,東面約1公裡就是滘西洲。橋咀洲是西貢海一個狹長島嶼,沿南北方向延伸,長約2500米,東西寬約500米,最高點海拔136米。島上大部份地方都已劃入橋咀郊野公園,這個全港面積最小的郊野公園,範圍涵蓋西貢海內的枕頭洲、白沙洲、大鏟洲、斷頭洲及橋頭等島嶼,佔地共100公頃。橋咀洲擁有天然海濱沙灘,最宜弄潮作樂,四周島礁環繞,景致醉人,島上綠意蒼鬱,環境青蔥怡人,遊人可取道風景小徑暢遊。
橋咀洲與附近的橋頭島由一條天然沙堤連接,這種海岸沉積地貌,地理上稱為連島沙洲 (Tombolo) ,兩側靠海處為中細顆粒的砂,夾雜貝殼碎屑,中央則由含礫粗砂組成。類似的連島沙洲可在馬屎洲和鹽田仔之間找到,橋咀的連島沙洲長約250米,隨著海潮漲落而時隱時現,要遊覽必須把握時機,所以特別具吸引力,要到此漫步,必須待潮水高度低於1.4米時,方可橫過連島沙洲,往返橋頭島。
甕缸群島(UngKong Group)
在香港,資深戶外旅行人士都有一個必遊項目,就是乘船遊覽「東海四大奇洞」- 火石洲的欖灣角洞,沙塘口的沙塘口洞,橫的橫洲角洞及吊鐘的吊鐘洞。共實所指的正正就是甕缸群島這一帶的幾個海島。甕缸群島由三個主要島嶼和一些較小的石排組成,它們分別是沙塘口山或稱甕缸洲(Bluff Island),橫洲或稱王洲(Wang Chau)和火石洲(Basalt Island)。由於這些島嶼實際上是散布在古破火山口,與此相關的巖石有它的特殊的形狀- 六方柱石群。在永無休止的海浪和西太平洋的風不斷衝擊侵蝕下,這些海島的東南沿海的那些高大的六角柱石,已經發展成陡峭懸崖和奇特美麗的海蝕拱(坊間遊人簡稱這些海蝕拱為洞)。連同沙塘口山海蝕拱,30米高的橫洲海蝕拱、45米高的火石洲海蝕拱及吊鐘洲的海蝕拱,一起組成香港四大名(洞)。由於所有這些小島都擁有高大而直的柱狀巖石,風化和海浪侵蝕實際上造出了像雕塑般的壯麗景觀。當中有海蝕崖,包括沙塘口山的東面的140米高懸崖- 香港最高的海崖,以及香港最高的海蝕拱- 穿過火石洲的那個45米高的拱門(火石洲欖灣角洞)和那穿過橫洲的50米高的拱門(橫洲橫洲角洞)。除此之外,沙塘口山還發現到一個良好的珊瑚群落,坐落於島的西北方的避風灣內。因此,乘船遊覽甕缸群島的遊人,都會有讚嘆及令人難忘的經歷。可惜,乘船遊覽這區只能在炎熱的夏季成行,因祗有夏季這區才不吹東風。年中的其他月份,這區的風總會涉及東面的西太平洋直接或間接吹來強風,製造起大浪,令船隻極其顛簸搖晃,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得起這種風浪。
糧船灣洲( High Island )
世界罕見的酸性火山巖柱-
萬宜水庫東壩
萬宜水庫東壩是香港最受歡迎的地質景點,所有周未及公眾假期期間,這裹都擠滿遊人。原因很簡單,這個地方簡直是我們在香港所擁有最壯觀的巖石的一個家。在這裡,火山巖組成巨大的六角形巖柱沿著山坡和海岸邊,整齊有序地排列於各處。那些搶眼的多角多邊的巖石面,實在是難得和罕有的天然寶庫,更加是寶貴的地質旅遊資源。
一直以來,從東面吹進來的風和浪都是極其破壞力強的,破邊洲便是很有力的證明,能清楚解釋自然的力量的強大。因此,東壩本身會需要一些適當的保護作為安全措施。然後,工程師們發明了巨型雙T形混凝土弱波石(dolosse) ,而且準備了7000件之多,放在東壩前緊貼著另外一個圍堰壩,做成雙重保護。這些隨機放置的弱波石,每件重25噸,以雙T形的設計,用意是所有展開的T形的設計,會自我環環相扣,再相互相乘自己的重量,以對抗自然力量
就在東壩對出的破邊洲又是另一種非比尋常的景象。這個巨型海蝕柱其實是展現一個完整的岬角山頭,被大自然力量削開,分開為兩座山,原來的岬角變短,被削開的山頭變成了香港最大的海蝕柱。在地質公園成立之前,行山人士稱之為「神削峽」。因大家認為這樣一個宏偉工程,只有上帝才能做到。他們爬上花山步行數小時只是為了近距離一睹這個巨型海蝕柱。有些人甚至以小舢板船穿梭來往峭壁之間的水峽,以最近距離去欣賞及體驗兩邊峭壁上令人驚嘆的天然六角柱石群。地質愛好者肯定會珍惜這種難得機會,來看這個高聳海上的海蝕柱和迷人的六角柱石群。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
請分享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瀏覽】
歡迎大家長按以下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公眾號,
獲取更多活動信息哦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