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來香港之前,你們想不到在香港還有這麼一個世界級的地質公園吧?」宜人的初夏,在香港地質公園的一個講解欄前,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高級地質公園主任楊家明博士頗為自豪地向記者介紹說:「雖然香港的面積只有1100多平方公裡,但是卻有40%的面積是自然保護地,超過500種的鳥類和超過2000種的植物在這裡生長繁衍,給市民提供一個舒展身心的良好環境。」
香港地質公園由現有的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所覆蓋。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將會把這些地方列入特別地區,以作保護。2009年,香港地質公園獲批成為國家級地質公園;201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接納香港地質公園成為世界地質公園。
地質公園設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教育提高大眾對於地質的認知。楊家明告訴記者,香港地質公園面積約有50平方公裡,分為新界東北沉積巖及西貢火山巖兩個園區,前者位於新界東北部赤門海峽至東平洲一帶,後者位於西貢萬宜水庫至果洲群島一帶。每個園區分別設立4個景區,當中西貢火山巖園區的景區包括橋嘴洲、糧船灣、果洲群島及甕缸群島。這其中,4個景區分別展露香港在1.4億年前最後一次火山爆發後而產生的火山巖、侵入巖和罕見的酸性的六角巖柱。這些六角巖柱一字排開,平均直徑1.2米,高度超過100米,構成一幅獨特天然的景象。這些景點都設於比較容易到達的地點。
香港地質公園以自然保育和科學普及為原則,並將公園規劃成三個等級:綜合保護區對遊客的承載量較高,郊遊設施較為全面,作為旅遊地點推出;特別保護區設有基本的郊遊設施,適合對市民進行科普教育活動;而在核心保護區則以保護重要的地質遺蹟為主,不鼓勵遊人登陸陡崖,只在天氣條件允許的時候使用遊船進行不登岸遊覽。
為了讓遊客對枯燥的地質知識產生興趣,地質公園在解說牌上很是下了一番功夫。楊家明告訴記者:「其實地質有很多有趣的東西,比如六角巖柱怎麼形成,地球是怎麼形成的。香港地質公園採用文字、地圖、照片和卡通人物相結合的方式,將每一處景點的特色通俗地展現出來。」在景區,記者注意到,這樣的解說牌比比皆是。「我們的這種做法,在世界上也是比較領先的,不少國家的地質公園也專門邀請我們去給他們講解解說牌製作方式」。楊家明說
地質公園的建立,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談到這個問題時,楊家明告訴記者,法律規制的完善、執法力度的加大以及香港市民環保理念的樹立和大力支持,這幾個方面缺一不可。
早在30年前,香港就開始了保護地建設,先後出臺了《郊野公園條例》以及《海岸公園條例》。香港地質公園屬於郊野公園、海岸公園和特別地區範圍,也受到這些法律保護。地質公園以自然保育和教育為主,在地質公園裡,不興建任何不必要的設施和大型建設,甚至連進出公園的車輛都進行了嚴格限制。除了公共運輸工具之外,私家車進入地質公園也受到嚴格限制。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的農林督查執法人員,在香港24個郊野公園和4個海岸公園往來巡視。「我們儘量讓這個地方保持它原來自然的形態,一旦發現有破壞環境的行為,會受到檢控和法律的制裁。」楊家明說。
香港世界地質公園的建成,與香港市民的參與和支持密切相關。「香港市民很喜歡這個地質公園,也很支持我們的地質公園。」楊家明告訴記者,「哪怕有遊客想帶走地質公園的一塊巖石,如果被市民看見,也會上前阻止這種行為。如果沒有民眾的推動,很難去做。」
「香港是一個健康綠色的大城市,希望我們的保育工作能讓遊客看到香港的另外一面。最好的海港、保育很好的天然景觀,這是城市面貌的特別之處。」時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環境局局長邱騰華告訴記者。